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生未完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
      ——《三联生活周刊》
      “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
      其(于娟)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抵挡困难。
      ——《中国日报》
      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在博客上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这些提前到来的参悟,也许会对那些仍在苦苦追求的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启迪。
      ——《齐鲁晚报》
      复旦大学“抗癌教师”于娟在癌症抗争的一年半时间,留下79篇抗癌日记和“复旦教师抗癌记录”微博,这些在生死交叉点上对生命的反思,对年轻人莫透支青春的警诫感动了无数人。
      ——《新民晚报》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最新书评    共 7 条

    兲使的    回国后,于娟感到很不适应。生活的点滴压力逐渐积累:工作、博士论文、生育、经济条件。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这匹马有了牵绊,这条鱼有搁浅的感觉,她一时难以适应。现实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我们这对小夫妻不断施加压力,考验我们的感情基础。事实证明,悲观焦虑没有任何意义。2007年年底全家在我家乡嵊泗过年的时候,于娟怀孕了。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于娟真正开始从天真的女孩向成熟的女人转变。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十月怀胎。2008年3月,她在复旦留校任教。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3:16
    淋雨一    这学期看了两本有关生死疾病的书,周国平的《妞妞》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面对生命的无常和疾病魔鬼般强大的力量我只有深深的敬畏和无力之感。在死亡面前谈意志谈坚强都是没什么用的,上帝决定钩钩手指带你走,你连争辩的力气都不会有。小时候就背过那句谁说的来着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时的理解——前者是形容伟人的,后者是形容坏人或无所事事的人的。至于我自己的或身边其他人的死,还真从没想过属于哪种。或者说,没想过会死。   从来觉得死亡、癌症、不治之痛离我那么遥远,其实细想,早在小学,就有邻班的女生因为胃癌在10岁出头的年纪离开人世。那个女生长得漂亮,会唱歌跳舞,跑步快,学习好,一直是学校的“名人”,我至今还记得她的名字。那时全校动员为她捐款,公开放映采访她家里的纪录片,只记得这些,至于在她离开之前如何与病魔斗争,究竟遭遇了多少折磨和痛苦,我不得而知。   我第一次在医院看到濒临死亡的人的模样,也是高三那年姥爷病重。全身已骨瘦如柴没有一点肉,包括脸部、手部。靠着不停地打点滴维持呼吸,可能也还有意识,但我们早就无法用语言交流了。没有看到如何给姥爷喂食的,我现在才想起来,是不是也像书中所写那样,插个管子到鼻孔,往里注流食。   中国讲究孝道,出于道德舆论规范儿女一定会在老人死前尽全力“维持”生命。但我想等我老那一天,在我清醒未得重病之时,一定立下遗嘱,若有不治之症,立即安乐死。太难熬了,折磨自己更折磨家人。   从前生病懒得吃药,坚持硬挺过去。预料快感冒也从不采取防范措施,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感冒就感呗,顶多流一周的鼻涕”。   前两天感到身体不适立刻选择了去校医院要求打针,还好只是单纯的胃肠感冒加低烧,医生说针也不必打。我这才放下心,眼泪却还是簌簌地掉下来,心有余悸不是不能形容我当时的害怕的。量体温后医生说低烧赶紧去发热门诊时我吓坏了,说“昨天刚吃鸡翅,会不会得了禽流感……”医生笑着说放心禽流感哪有那么好得。可是真的那一刻我在埋怨自己,有什么好吃不就是图个嘴上短暂的味觉享受看吧连命都吃没了。   “有些事情,电影也好,BBS也好,K歌也好,想想无非感官享受,过了那一刻,都是浮云。”   天灾难以避免,可由于自身不良习惯造成的疾病,真的不要等到病魔来到那一天才清醒,我们赌不起,赌也会有九成是输的。年轻是福利,健康却永远是本钱。   所以,尽量少吃不卫生的食物了吧,少熬夜了吧,有害身体的事能避免做就不做了吧,该运动还是得运动的,克制短暂的诱惑,拥有一个长久的强壮的身体,好好珍惜健康活着的每一天,你才能做尽可能多想做的事,才能去看尽可能多想看的风景呀。     详情 发表于 2013-7-26 03:25
    好草不    一整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娟提到的自己患病后遭受的疼痛。   坦言我是个怕苦怕难的人,曾有一次胃病被误诊用错药导致胃疼到不行,一个小时里吃了两次止痛药,昏昏沉沉地睡,还不停地呻吟。可是那个药三个小时才能吃一次。   于娟所能提及的痛苦,都是自己可以忍受的。在确认乳腺癌之前任何轻微的动作都会引起剧痛的经历,化疗时期的呕吐带动的整个胸腔的痛,她面对每一个阶段的疼痛时表现出来的坚毅无不让我佩服。她多次写到有一些痛苦是自己不愿意也不敢再去回想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的很难体会这般残酷的磨砺。   但这世上就是有一些不畏残忍现实的人啊。于娟要强拼搏,得到看似本该顺利通畅的事业和人生,直到患病。乐观坚强,愈在苦难的深处愈发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期末买了十几本书,最先拿了《此生未完成》,就是希望借着于娟的看世界的眼睛,看看对于自己来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与郑培元一样不愿意将她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我明白这样的人最珍贵最闪亮的是她的精神。   于娟写道儿子土豆的时候有这样几段。    人生的宴席一场接一场,锦灯繁花音袅舞影,却冥冥间笃定相信自己在赶着自己寂寞的路。因此如果真的要离开,我会是从容不迫收拾行囊的那个人,面容微笑而平平和,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悲悲戚戚。    我三十多年所构筑的独立而自由的自我世界就在昨天那个天上有很多深蓝色星星的夜里,静静地轰然倒塌,寸瓦不留。我无限悲哀地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再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形如流云般无所羁绊无所附依。我,已然走不开。这种不一样的牵绊感觉令我感到百般陌生而恐惧。这是我从来未曾有过的情愫,说不出来的依恋与不舍,软绵绵的,温热而酸楚。    虽然我知道,我注定不能陪他走完他的路,但是我宁可放弃自己的路程也想多陪他走一段是一段。为了他,我宁可放弃我最坚守的自我,放弃我视若生命的自由与独立,那种超越生命和生命本体的自由,那种感情和精神上的独立。虽然我不会真正这样去做,但是我真实的内心告诉我:我愿意。    我为丧失了自我的自己无限悲哀与感伤。   一个女人,当上了一个母亲便愿意牺牲她对自由的向往。想到我的妈妈,当初那么想将吴安安抱回来,到底是因为我幼时曾给过她多大的欢愉啊。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15:37
    chotsi    高三过那段时间看这本书,现在大一了重新看了一遍,也把它推荐给了很多人。   其实如今有很多关于生命或者人生的书,有些写的太矫情,但这一本书很真实。于娟的文字不是凶巴巴的怒骂,也不是多深情的教诲,只是用最诚恳的态度来介绍自己的经历。她一直把自己当平凡人,写这本个人志无非是想让更多的人学会珍惜。她没有炒作,起码我知道这本书之前都不知道她。直到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去阅读。看完这本书之后很感动。感动于她对生命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对土豆的母爱,对外婆的愧疚,对朋友家人丈夫的感激。   此生未完成。。。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我不知道什么才算此生已完成,只知道现在的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做、很多道理还不懂。但是我很厚脸皮的说一句我懂于娟要说的道理。   她的文字很能让人发笑,但是却是在笑声中落泪的那种。看完这本书你并不是把她当成人生导师,而是把她当做一个朋友,一个受尽苦难却坚强微笑的朋友。   人生很短又很长,你并不能好好记住每一个成长阶段,但是一定要尽力去记住,尽力去珍惜,不要当自己老了之后,或者别人逝去之后才悔不当初。当初不够疯狂才令自己现在如此悲伤。这不是我们想见到的局面。  详情 发表于 2013-8-2 23:09
    西伯利    这是我少有的这么情感多样的读书,从刚开始看被于娟式的幽默逗笑,到后面感动的流泪,到后面的欣喜,再到趋于平静,陷入思考。之前有点小感冒,一盒抽纸被我两把鼻涕一把泪的用去了大半。      在与癌症抗争了一年又四个月之后,于娟离开了,彼时,复旦教师抗癌的故事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无法想象,被病痛折磨的她却写出了这么灵动的文字。三十三岁的人生,事业,爱情,家庭,孩子。友情,亲情,这些都包围着她,如果没有这场疾病,她该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女人,但这场疾病似乎也已经升华了她的生命。      读她写自己在病房的生活,见闻,看病的经过,我知道这里面的痛苦是无法言语,甚至无法回忆的,但她用于娟式的幽默化解了这一切。      她写病中的2010,引发了我的泪点,我很少为自己流泪,总是禁不住为别人流泪,而今天,我却有种切肤的感觉。      于娟没有专门去写她和光头的爱情,但那份依赖却在文中无处不现,她更多的写的是朋友,病友,医生,亲人,儿子土豆,这里面的大爱更多的让人感觉到她的不舍。      她写生土豆的前前后后,写在挪威的留学的日子,写故乡,写生为女人对爱的思考。      于娟最终走了,骨灰埋在了故乡的能源林,她身前想要做的能源林项目已经在丈夫和朋友的奔走下建成,而她此时,或许已经长成了一株楷木。      此前和朋友们讨论,如果现在我死了,你们给我开追悼会,能开多长时间,大家算了算,10分钟吧,先介绍个3分钟,然后剩下7分钟轮着鞠躬告别,完事了一起去聚聚。我闪过一丝伤感,却又觉得还真是这样,生者之于死者最好的纪念,就是更好的活着。      看完整本书,西斜的太阳已经变得柔和,我走在路上,看看太阳,看看周围,既然生之阳光还照着我们,我们就该好好活着,只是我们每个人现在所追求的究竟值不值得一生为之,这似乎该想想,也是我最终陷入思考的原因。      (得谢谢海鸿带给我这本书,他是个极其谦逊,有礼有节的人,为我挚友,想动员并帮他发布一本诗集,费尽口舌终因他觉得火候不到,资质不足而放弃,不过好东西不怕晚,他的这份安静真合适)       2013年6月11日晚于西安,天气微凉正适宜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01:25
    勤劳勇     很之前利用时间的间隙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那时还只是惊讶于如此灵动的文字出于一个被病痛禁锢,历经绝望到麻木的病人之手;她的真挚爽直,以及无休止的流露的强大的想要活下去的意念。    再看这本书经历了许多,刚读到满篇的病理、预后、低分化这些也曾从陌生到熟识,一遍一遍google过的词眼,就体会到了那种痛苦、欣喜;绝望、希望不断交织穿插的感受。          绝望时,以前不信的、再不科学方法的都会信奉着去尝试,事后想起这其中走了不少弯路,在当时却是在这诸多的奔走尝试中给生命一点渺茫的希望。    这时的绝望,是文中面对那么对想要提供帮助的人时的茫然,“因为不知道谁可以救命”。          土豆唱妈妈好时,于娟借了于丹的“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但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    在经历了这许多的波折,我可以说,我相信人对苦难的经历越多,心自然会柔软善良,而这种柔软是揉合着自己对磨难的辛酸记忆,迸发出的对生命的敬畏、珍惜。          我曾也不知死亡离我有多远,现在看来不过朝夕,而万事也无非如此。    虽对文章感同身受,但也不会一味的为了延长生命长度而造成此生未完成的遗憾。相较之下,我更相信北野武的相信,向死而生。    生命可贵,但人们一生用来追求的却又不应该是生命,而是生活。  详情 发表于 2013-9-13 10:04
    楠希    此生未完成      [生命的意义}      生命存在的意义 它的价值体现 精彩与否 取决于哪里?      很多时候 生活基本是一个颜色涂抹到底 工作吃饭睡觉 睡觉吃饭工作 当一个人厌倦了一个生活状态时 便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活着 开始觉得生活苍白而无趣 这些情绪开始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些更惨 更悲剧了      当有一天 他离开了这一份舒适 来到比这里更煎熬 更痛苦的地方时 才会明白原来那个地方的美好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 其实事情发生时 都是痛苦的 只是人们回忆起来时 比较快乐而已 是同一个道理      人们之所以不愿正式的面对这个生命的话题 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活在当下 能过一天 当然要吃好喝好 能乐便乐 而一小部分人或许压根不知道如何活着算是活 没人跟他们讲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哪些不该做 哪些又应该努力去做   只是大家这么做了 于是他们也这么想 看着大家做的不错 于是也动手开始这么做了   金钱能改变生活 于是他们拼命的挣钱 为了买房 为了卖车 不惜牺牲掉自己的身体和环境为代价 只是为了体现金钱是如何改变生活的      而如果有一天 上帝公布了每个人的生命期限 那么会不会大家就活的更加真实 有爱 会容易省去太多辨别好人坏人      这本书的文段不长 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似乎开启了你的思考之门时 就匆匆的松开你的手 让你自己试着往前走   是啊 每个人的生命是不同的色彩 你要往哪里走 是自己决定的   别人能给的 也只有建议和指引   但这种深层次的精神思考 直观的让自己明白 生活犹如插花艺术   又不同的长度的树枝 不同颜色的花朵 需要你动手将长出多余的树枝部分剪掉 花朵不需要太多 只需两三朵装扮成主心 就会很美 很美     详情 发表于 2013-9-22 00:0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5:54 , Processed in 0.235908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