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是这本书的大粉丝。我疯了,我买了三个版本的,除了第一本简体中文,俗称大陆版的全书通读,其余两本在慢慢阅读中。
一直把中国式教育这个概念扩大成教育,把对中国式教育的不满转移到教育的不满,觉得上学学习的意义不明,可惜没勇气退学,书里一开始就提到的一句话把学校教育那种所谓的上学考试和教育区分开来,“学校是暂时的,当教育是永久的。(School is temporary. Education is not.)”,看到这句话就有种顿时被敲了一下的感觉。当然这段话句句真言哈,自己看去。
在台版的序中看到一句喜欢的话“学习一定是从错误开始的,经过一错再错,N次之后成功了,本来就是这样,尝试成功。”(开始关注这篇序作者黄春明)
曾经我和作者巴哈先生一样认为看书是要一本一本看,很认真的看,有始有终,而相对自己同时在看N本书,每本都只看了一点,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不是一个好的阅读者。这要扯到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一般认为是运输,传达,看来的,当也许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运输过程,而是从经验建构来的,若知识是通过建构来的,那看似跳动的注意力就拥有合理的解释,心智在主动获取它需要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顿时我很高兴,原来也有人这样哈,也找到合理的解释,从此我再也不纠结我又几十本书都只看了一点开头,那是因为要么我还不需要它,要么目前对那方面好奇心不够了。
其中作者提出的十二个学习要素,很荣幸我已经拥有几个“着魔般的搜索(scouting obsessively)”“透过故事了解事实和意义(stories)”“他人的智慧(other minds)”“字和图(words and pictures)”
最让我喜欢的是关于“保证不是笨蛋-我怎么知道我有用?”这一章节,小时候那种绝望的想法真的很痛苦,用另外的词来说就是这种痛苦由于使用的是“固定性思维”,那什么是固定性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觉得人的能力始终都是固定的,改变不了,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在证明自己的能力。看起来有点好笑,可是这个好笑的思维让不少人痛苦了半辈子一辈子。作者在自问自答中找到了出路,我只能在作者的引导中进进出出,想要真正走出来,投奔到“成长性思维”的怀抱中,文章中的出路略繁琐,最后就成为一句话,“智慧只是一种工具,爱才是重点(Intelligence is just a tool. Love is the point.)。”(对于出路个人认为看《思维定向与成功》和《看见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