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9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秦帝国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5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秦帝国》是一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83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5 02:48:19 | 只看该作者
  老秦人
  大秦帝国,让我爱不释手,我只是觉得现在的社会太软弱,现在的社会太凌乱,现在的社会大安逸。我们需要强硬,我们需要次序,我们需要危机感。
  我们骨子里已经没有大秦帝国中那种霸气,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9-2 18:11:21 | 只看该作者
  搞不清楚历史小说是不是都要叙事和评语夹杂着写,高老师说过写小说最好是从头到尾给人的感觉是离地三英尺的飘着的感觉,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下飘到天上去了,一下又掉到地上了...
  
  作者的文学功底实在是驾驭不了500万字的文章, 脸谱化的人物,每卷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似乎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来的,细节描写有前后互相抄袭的嫌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8 02:30:17 | 只看该作者
  始于六国分秦,终于咸阳大火,且不论书中虚构了多少成分,单从小说的角度来讲,这无疑是一套好书。
  那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商鞅、张仪、苏秦、战国四公子、白起、乐毅、廉颇、吕不韦、嬴政、李斯、赵高、王翦、蒙恬、刘邦、项羽....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商鞅变法、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完璧归赵、长平之战.....
  以秦国自孝公始,至子婴被杀为线索,串起了一朝灿烂辉煌的大秦帝国。
  人物与故事自是不必再说,在这百余年的时光里,我只想说说两件事,一是法制,一是时势。
  
  ·法兴则秦兴,法灭则秦亡
  
  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进入了一个法制的时代。商鞅并不是在战国时期第一位主张变法的名士,却是变法最为彻底的名家。一套《商君册》影响了几代秦国君主,不仅让秦国的庙堂看到了希望,也让秦国的百姓看到了希望。忽然想起了多年前学过的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这四句话说起来容易,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正是由于有了法制,才是秦国从面临被六国瓜分的命运,几经辗转,最后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因为有法制,老百姓相信只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做事,就会得到相应的保障,书中无数关于百姓的描写都应正了这一点。奈何二世时期,秦国法制毁于一旦,才有了后来的楚汉相争,而后高祖得天下。使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延续了近两千年。两千年来以儒为表,以法为里的思想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才有了法外有人的说法。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的商鞅,韩非,李斯等法家名士看到了他们身后的华夏子孙竟有着这种思想,他们会作何感想?且不论当时的法制是否做到了极尽公正,但是从庙堂到百姓都依法行事,便使得每个人都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这一制度,自李斯矫诏后,就轰然倒塌了,两千年来未曾再现其身。由于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已经被两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彻底洗脑,甚至无法想象出一个全然法制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大仁不仁的道理似乎想想就会明白的,仁治的背后便是人治,有人的地方就有变数,正是因为这些变数,才让那么多人有了不满,有了抱怨,受到了限制。才有了现在这个畸形的社会,还有我们头脑中那些畸形的思想。若是每个人都以法为本的话,或许这会成为一个无趣的社会,但绝对是个无害的社会。
  
  时也势也
  
  历史是由人物组成的,在历史中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着他们身后数千年的变化。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一将一相的组合皆出现的恰到好处,商君自不必说,张仪和司马错的搭配以连横制合纵,同时取下巴蜀,为老秦国开拓了另一片富庶的天地。魏冉和白起,更是霸气加霸气的组合,打得山东六国毫无还手之力,及至嬴政登基,文有李斯王绾,武有王翦蒙恬,外交有姚贾顿弱。然则每一个历史人物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而又恰好完成了他应该完成的事情。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背后存在着很多必然的因果。无需放眼整个人类历史,便是直观书中描写的短短百余年,这些人的出现都如沧海一粟,他们只是以自己多年的积累,在最恰当的位置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顺时,应势,坚持,方成大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9 03:04:03 | 只看该作者
  人物形象敢再单薄点么     故事情节敢再脑残点么     对白台词敢再琼瑶点么    都说传达了中华文明之源        文明之源就体现在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上?体现在如同RPG一样的超能设定上?体现在非黑即白的人物刻画上?体现在对一段已知历史的主观臆测上?体现在对大秦帝国的终极美化上?体现在三流肥皂剧般的情节安排上?
  
  那些说“你行你上啊”的同志们      我相信你们不但吃鸡蛋     还可以自己下蛋      一日三餐自给自足      引无数母鸡竞折腰      果然是人定胜天    无比伟大
  
  这本书的阅读感就像吃了一口满是沙子的鲍鱼     料是好料     做法太糙
  
  真的只应该出版拼音版     适合六岁以下小朋友阅读      和喜羊羊一起成为开启幼童智慧认知美好世界的完美作品       好一个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好好好你为什么非要来吐槽
  
  因为我被沙子恶心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9 12:10:35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一个多月把这套书看完,说实话,作者在细节上面做得很烂。前期主要角色个个文武兼修,平时忙着治国安邦实现政治抱负,没事还能击退一两个刺客,再加上一个到两个神奇女友,虽然只是小说,未免幻想色彩太浓,毕竟不是武侠。后期这方面情节大大减少,但我始终对各位古人不断一夜白发的情节耿耿于怀,心情好了头发又变黑了,苏秦之类的还能白了黑黑了白来回好几次。。。表示鸭梨很大能不能有点别的表现手法。这类过于苍白的描写还有,表示豪爽必然是吃几斤饭喝几斤酒,大男人感动了立马泪流满面(特别是后来赢政手下那批文武群臣)。
  在历史观,作者一开始也表明自己要为大秦正名,从头到尾对秦国君臣,秦法秦人都一味褒奖,即使是孝文王,武烈王这样的无为君主也似乎比别国的国君贤明得多,更不要说秦孝公,秦始皇,更是个个宵衣旰食深明大义。但我相信人无完人,秦法也绝不是完美的,作为历史小说,应该更加多元的对历史进行剖析,这样一味褒一味贬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我还是给了这本书高分,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书,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表现历史的形式是很重要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去读完资治通鉴和史记,大秦帝国首先作为一部小说大大的扩展了其受众面,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那段历史。另外,这本书确实能引起人对历史的思考,我自己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很多。尽管吐槽点多的不得了,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4 23:24:40 | 只看该作者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长长的六部书,我看了不下三遍。
  
  而为了佐证,又去研读了《史记》、《吕氏春秋》等一批古书。
  
  正如孙皓晖先生所言,我们深深地误解了那个王朝,那个时代。
  
  那是整个中华民族原生文明最辉煌的时代。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寄希望于明君的。因为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坏制度。于是我们开始怀疑,中国从未有过好的时候。
  
  记得贾谊《过秦论》描述秦国一统天下有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自秦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
  如果秦王朝没有一个好的制度,统一天下的理想,怎么会坚持了整整七代人,一百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如果商鞅开启的古典法制时代,真的是过于严苛,那么山东六国的百姓为何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秦国?
  如果秦帝国是一个残忍的王朝,为何百余年的统一战争期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屠城?(虽然有白起的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看清了,是赵军。)
  如果秦帝国是一个专制的时代,那么为什么秦国王庭里任职的高官多是山东的士子,为什么始皇帝没有立皇后,也没有分封任何一个王子或公主?
  如果秦帝国没有大争之世的血气方刚,没有大争之世的浩然正气,那么陈胜吴广以区区几百人,怎么会那么轻而易举就攻陷县城,掀起秦末风起云涌的动乱?而且我们会非常奇怪,那么危急的时刻,开发岭南以及镇守北部边疆的近70万真正精锐的百战秦师,一兵一卒未动。而用来对抗暴乱和六国复辟势力的,仅仅是骊山的二十万刑徒军……
  如果秦帝国真的残暴,那二十万的刑徒军却为何甘心为朝廷镇压叛军?
  如果秦帝国是一个充满暴政的王朝,那么我们可以又怎么会看到历经2000余年之后,依旧泽被后世的利民工程与遗迹——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长城?更不用说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翻看史书,我们明白了,我们深深地误解了那个王朝。
  
  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六国复辟势力打着恢复诸侯王制的旗号……
  甚至在朝廷里,被始皇帝陛下委以重任盘整华夏文明的诸多儒生们,谈论最多的,却是恢复古制,尽管有了已经多次朝议早已辨明的“废诸侯、立郡县”的结论。
  
  于是,我开始奢望:“让上天再借始皇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大汉盛世虽然不会出现,但一个更为强大的大秦盛世,必然傲立于中国历史。”
  
  可惜七月流火,大帝陨落,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迷雾遮掩……
  
  接着,我们引以为傲的汉帝国建立了,一方面承袭了秦帝国基本体制范式,一方面又要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于是开国功臣,皇族贵戚,一个个都做了王爷,做了诸侯,从汉高祖的时代开始,统一帝国内的诸侯之乱,就从未停止过。而这却是始皇帝君臣们,早已经认知的事实。
  
  从此,失去了法的精神,埋葬了法的时代。反观秦帝国的法制:民若以某条律法犯罪,若是讲不清楚,便会以那条律法惩治当地的法官。那是一个人人知法的时代……
  
  始皇帝陛下,13岁登基,50岁突发病逝,统一六国,盘整华夏文明,北据匈奴,南开岭南。凿郑国, 掘灵渠,修驰道,建长城……
  您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心中有太多的梦想,忘记了那时候全国上下,不过3000来万人。当你出巡时,才发现,聚集在大咸阳周边的老秦部族,只剩下区区不足20万人,心里虽然惊出冷汗,快要凉透了。但你依然下达了“万一有事,不许南北两线动用一兵一卒驰援朝廷的旨意。”因为你知道若是动用了那些力量,盘整华夏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2000多年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你的努力,在中国南部的省份和边疆,有着传统的客家人。
  
  我们终将会追寻你的足迹,寻找中华民族丢掉的法的精神……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7 12:34:15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西安读的大学,所以对大秦有着特别的感情。看这部书是在几年前了,所以很具体的感觉只能靠回忆了。不知道为什么,经常看一些大部头的书,《德川家康》、《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英国帝国》,光这几部摞起来估计就有一个人那么高了。看《大秦帝国》最看重的就是作者的感情,一部有感情书有着特别的感染力。作为学习法律的人,对于战国的法家和秦国的法制,我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有着共鸣。我就记得当年看到秦末忠臣蒙冤、嬴氏子孙被屠、帝国分崩离析,心痛得简直看不下去。。。。书写的好,写的动人,但也有缺点。缺点一,写商战的场面感觉很苍白,书中不止一次写到商战,印象中吕不韦组织过一次,可是写得气势很大,内容没有,感觉作者不懂经济学。。。。二,情节单一,好友相聚必是“浮一大白”,皇帝看重要文书,必是好几天都不睡,看完后必是一睡睡好几天(不符合常理么),要拼命时必是“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三,太美化始皇、美化秦国了,我不反对为秦国翻案,我自己也觉着秦、隋之伟大,不是一个“暴”字所能掩盖的。但是,我觉着作者翻过了头,使这本历史小说更像是小说,而且是偶像小说。我觉得始皇暴戾也是他性格中的一面,书中却总喜欢让赵高来背黑锅。还有,被秦灭掉的六国,虽然在武力上不如秦国,但是不意味着他的大臣都是贪婪的、君主都是无能的,作者在写战国末期的六国是感觉这六国是如此的腐朽堕落,以至于秦国不灭了他们都不好意思。至少我们应该对在战车下倾覆六国文明表示一些惋惜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7 17:56:27 | 只看该作者
  
  单是看那十一册厚厚的血红色书籍,就知道写这本书的人绝不简单。大概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正如封皮一般,尽是挥洒血泪的故事。
  这部书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间的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再到瞬间灭亡的故事,跨度约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极为真切的历史小说。
  是小说就不是正史,书中有很多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比如四公子帮助苏秦六国合纵,都江堰的建造时间,赵括举荐李牧,为诸多主人公添加的感情故事等等。但这些,不但不是书的短处,反而让历史呈现的更为亲近,主要人物的胸襟情怀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比之于《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古人写的历史传奇小说,则多了现代人的理性,不再是神神鬼鬼天命所归,不再是打仗先让大将冲上去单挑一下再全军冲锋。而是对国势的理性分析,对兵法的巧妙应用,对治国理念的深刻阐述,对阳谋阴谋的条分缕析。
  这不仅仅是秦国的历史,还是战国中后期的文明史,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文明的奠基史。它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百家争鸣、士子奔走的风貌,讲述了七国庙堂与在野士子在大争之世的种种作为。
  一、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构建了两千余年一直传承的法治。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还在实施保甲制度。它是战国历史上最深彻的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革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奴隶制、分封制,建立了奖励耕战、郡县制、法不二出的战时法治,商鞅更是被塑造成为“极心无二虑,尽公不济私”的法圣形象。
  这次变法特别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说法。商鞅时代,铁器已经初步出现,人口也较春秋时期增长了很多,开始经常出现十余万以上的大战役。而井田制,这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划地方法,由于在田间有太多的路,占去了大量的土地。开路成田,迁民与村,大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废除奴隶,法不二出,更是大大调动了底层人民的积极性,秦人本就彪悍厚重,以爵位驱之,再加上几十年的外敌仇恨,马上就成为了战力最强的军队。
  刑上大夫,礼下庶人,则是变法与王道孔孟不同的地方,较之王道孔孟等级森严,变法带来了更多的平等。这不禁让我总结到,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现在,每一次革命都是尽力的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更加自由,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后果,那么当生产力再度提升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剩下消除贫富之差了。
  大仁不仁,则是最令我震撼的地方,一次渭水刑杀就处决了七百人,从而彻底止住了秦人私斗的习俗。法不救灾而治灾,引导人民自救,则更加彰显了秦法的公平,无功不得受国禄,与后世的以工代赈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还是徙木立信的神来之笔,确立国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可信度,是商鞅变法受到民众支持的根本。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国府则更是基石般的重要。
  二、        合纵连横
  之前看历史资料,总是觉得苏秦很可笑,组织了那么多次六国合纵总是被张仪轻松破掉,最后失去了国君的信任,被刺客杀死。其实完全不然,苏秦之能,黑夜举火,张仪之能,有中更新。
  苏秦之时,秦国已经成为实际上的霸主,而山东六国在战国前期的霸主魏国颓废而扳倒魏国的齐国因为将相失和没有成为霸主的境况下开始混战。所谓天算六国,秦国频频得手。苏秦由北向南,说服各国握手言和,共抗秦国,一举廓清六国乱势。虽然合纵连连败北,但是合纵的战略目标却实现了,即秦国不敢贸然举兵动向,为山东六国的再次变法赢取了时间。期间,齐燕赵均趁机变法,虽然没有秦国深彻,但却各有千秋,实力相当,号称中期四强。所谓黑夜举火,正是给六国谋了一条出路,这条出路使得战国的精彩度一下提高了一个等级,由旧制度对抗新制度变为了新制度之间的争霸。
  张仪则通过破第一次合纵悟出,通过对各个国家投其所好,就可以每次破掉合纵。积羽沉舟,长破合纵,挖一次墙角被补上,就再挖,极少成多,逐步使六国之间丧失信任,合纵再也不能成功为止。有中更新,一在于不同于合纵的外交方式,二在于举一反三,一策生多策,长破合纵。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跟徐公比美的邹忌,在讽谏的大手笔之后,竟是彻头彻尾的保守派和阴谋家,先是嫉妒田忌功高诬陷其谋反逼走田忌孙膑,使得齐国虽然两陵之战歼灭魏国三十万主力仍然不能成为霸主,后在苏秦在齐国变法时派刺客杀了苏秦。但使邹忌有张仪和司马错同心不同谋的胸襟,齐国的强大至少要提前十余年,而不是到混用的齐闵王时才到达顶点。
  秦军虽然在合纵逼迫之下不敢东出,但却由司马错吞并了巴蜀之地,大大增加了秦国的国力。司马错是司马穰苴之后,是书中以战略眼光独到为特点的名将,其有生之年,打败的名将只有没有孙膑的田忌,独孤求败,惜哉!
  三、        金戈铁马
  这一段历史是战国军争最为精彩激烈的部分,激烈是在四强并立,且都经过变法,实力相当,与后期一边倒的统一大战相比尤显激烈。
  说道军争,不得不提到战国前期的名将吴起,书中没有说到吴起的细节,只提到吴起大小七十六战,六十四胜十二平,夺秦函谷关与河西之地。另外还有他的两件出名事迹,一个是“固国不以山河之险”,这句话在全文出现不下八次,说明了只有内政清明,军备坚强才能守土扩疆。一个是“为将不在勇在谋”,一下子就秒杀了《三国演义》中那些只知道拼刺刀的赳赳武夫,连关二这种半瓶子《左传》的人更显得黯然失色。历史上的《吴子兵法》也是和《孙子兵法》并列的兵家圣书。
  言归正传,战国中期,四强两两捉对厮杀,燕吞齐未成,乐毅与田单的故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赵厮杀则更为激烈,首先是瘀与之战秦国首败,赵奢以六万全歼秦军八万,这在当时简直轰动,因为秦军之前每每以少胜多时都没损失过这么多兵力。赵奢的“狭路相逢,将勇者胜”也成为用兵箴言。
  白起则是名副其实的名将,甘茂通三川之战,面对三处互为犄角的韩魏联军,五路进兵,三面开打,一举扰乱了敌军,军乱则皆为肉矣。伊阙之战,也是先将韩魏赵三国打乱,在三国军队逃亡时,处处堵截,最终追歼。当然,白起的巅峰毋庸置疑是长平之战,五十万围困六十万,赵括饱读兵书竟不识地利,空有大军却被围困,纸上谈兵成为千古笑谈。但是,赵括绝非纨绔子弟,少有才名且勤读兵书,兵法之辩能以理屈其父赵奢,长平被围四十六天而兵不乱,种种事实都表明赵括是有才之人,比之于魏国的公子卬、楚国的子兰等辈不知道要高明多少。但悲剧的是他刚一出山就遇到了当时的第一高手,就等于陆逊刚出道遇到了诸葛亮曹操一般。白起说,为秦国计,决不能令君生离长平,是对赵括的忠实评价。跟赵括经历相反的是信陵君,魏国国君不信任他,每次有战事都以没有战阵经验为由不用信陵君,后来六国合纵击败秦国两次,每次都是信陵君主帅,足见其能。
  长平之战,昭王不信白起,秦军虽胜但兵力十损其四,而后两败于赵,再败于六国联军,最终导致秦赵两衰。再加上燕齐两败俱伤,战国四强,一并衰落。
  四、        商旅孙吴
  战国之世,非但文明盛,有百家争鸣之盛况,商旅也比后面的封建王朝要活跃,主要在于当时列国要富强,对商旅的依靠所致。那个时候,巨商十余家,他们的囤金甚至比一些中小诸侯都要多得多。
  但由商旅入政坛者,有惊人业绩的只有两人,田单和吕不韦。两人均重义轻利。田单是齐国王室分支,齐国被燕国进攻,几乎灭亡,田单救国于危难之间,在即墨城坚守六年,最终火牛阵反攻倒算,光复齐国。吕不韦则是勇于冒险,在海盐、军械等方面做得风生水起,更以奇货可居入主秦国政坛,在秦昭王后期到秦始皇前期,横跨四代国君,安定秦国,灭周,开启郑国渠工程,编纂的吕氏春秋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几部大书之一,最后虽与始皇帝政见不合而失势,但比之于田单功成后即为国君所忌而不能有所作为的委屈要幸运得多。
  能以平民商贾入主政坛,成为大国的执政首相,诚不易哉!由此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开明境况。
  五、        大业一统
  长平之战后,秦赵两衰,七国均无力再战,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秦国先后修筑了都江堰、郑国渠,使得秦国关中、巴蜀两地均大富,再加上彻底的变法对平民的吸引,民众迅速的流向秦国,终于使得秦国国力远远领先其他六国,一统天下的机会终于到来。
  术治亡韩,乱政亡赵,迂治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是作者对六国下的定论。在我看来,值得说的只有赵楚两国,军力与秦国相当而因政治不清明而亡,韩魏齐燕四国,即使政治清明,国有明君,也抵挡不住秦国锐士。赵国胡服骑射后军队战力最强,骑兵更是天下之最,但是与秦国的大战却因为国家内乱不能发挥优势,使李牧只能据险防守,不能发挥骑兵奔袭优势,诚可惜哉!长平之战廉颇善守使赵军只能防守,赵括虽败但也把赵国军力挥洒的淋漓尽致。李牧则把这种优势用到巅峰,两陵之战与司马错败田忌之战,都是据险设伏,李牧用赵军,竟能平原设伏,在亡国之战前两次击败秦军,可谓兵家一奇。楚国是六国中最不窝囊的国家,国中没有大奸如郭开后胜,也没有昏君如魏王假燕王喜,还有名将项燕,竟能首战击败骄横的秦军,后因战力不济与君臣不能协力而败,可谓壮哉。
  秦始皇一统天下,事事都开世之先河,统一文字度量衡,筑长城,开驰道直道,联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等等。
  但其为政之失有四。一在于役使民力到极限;始皇统一后当政共十四年,期间修筑了长城直道驰道,开挖了联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运河,迁徙了大量军民到岭南与北地,唯一建造宫殿的事是将六国宫殿迁移到咸阳附件的北坂,大量的工程恐怕后世一个王朝几百年都干不完,但在秦朝做完了,这些使得民力的征发已经到了极限,秦二世再征发修建骊山陵与阿房宫,马上就导致了民不堪苦的陈胜吴广起义。二在于对秦国的老秦人太过苛刻,把富庶的关中之地让出来给六国世族,大量的秦人被迁徙到北地与岭南,使得关中连终于秦室的一支军队都征发不出来,最终导致天险函谷关不能守。三在于太过急躁,如果稳扎稳打,在统一后不急于建立那么多工程,而先划分郡县,促进生产,积攒财富,那么汉武帝前期的盛世就提前到来了,急躁进兵,虽然很快统一了中国,但是使大军分为两处,一处岭南,一处九原,一个极北,一个极男,使得后面内乱时不能回援。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失政是没有提前立有才能的扶苏为太子,导致了沙丘之盟的昏君被立,奸臣当道,能臣宗室接二连三的被杀,最终从内部攻破了堡垒。
  六、        暴政英雄
  历史总是这样的颠倒,明明是英雄却被说成是暴政,明明是暴徒却被认为是可惜的英雄。
  秦始皇虽然有很多失政之处,但其功绩确实万古一世的。他被认为是暴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焚书坑儒,后世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当道,自然要对仇人口诛笔伐。其实呢,秦始皇开始时是尊儒的,秦法无功可以领衔但绝不能受爵,而秦始皇却封孔子的孙子为文通君,在招贤馆对儒家礼仪备至。但儒家屡次反对郡县要实施分封,谋不成又与六国复辟势力勾结,秘密逃离咸阳,始皇依法论罪,仿军法坑杀,以表明与六国复辟势力势不两立,故而终始皇之时,六国势力再也不敢发难,焚书则是为了禁止流言,什么“今年祖龙死”、“始皇死而地分”都是六国世族如张良项梁辈散发出来的,秦国焚书并非愚民,而是禁私学兴公学,求学者可以入国府读书,商君书里早就写道“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秦始皇此举只不过是遵循商君法的延伸而已,也是秦国继地域统一、政治统一之后的思想统一,前有渭水刑杀七百人而杜绝私斗,坑儒四百而能稳定天下又算得了什么?
  六国复辟者的可耻之处在于除了刘邦项梁之外,其他占据一方的诸侯都是搭着陈胜吴广的顺风车,先投奔陈胜,要的军马后马上一脚踢开,占据一地则称王,致使后面陈胜终于惨败,也证明了一般属白萝卜的农民起义军领导者最终斗不过属蜂窝煤的贵族阶级争权者,隋末李世民、明末张献忠李自成,清末洪秀全都是这样,斗得过的就是更加阴暗的属蜂窝煤的农民起义者,比如刘邦朱元璋,都以杀功臣闻名。
  每个王朝后期的军力都是惨不忍睹的,比如宋朝。也有强悍的,比如明朝。秦朝比较特殊,统一到灭亡只有十几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当年的统一大军战力犹存,但始皇帝急于求成的军力分布使得关中与中原只有战斗力弱的郡县之兵,再加上各种壮丁都被抽调走,导致急难时各郡县无法征兵。于是陈胜吴广才迅速壮大,后来章邯组建二十万刑徒军就可以纵横中原,败周文,杀项梁,足见秦军战力。
  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到了屠夫项羽,项羽是历史上被认为是英雄的暴徒,每过一城,但遇抵抗,就屠城,这种行径,得不到天下是必然的。号称以少胜多九战九捷的巨鹿之战,是和章邯二十万刑徒军与九原开下来的十万真正秦军较量,前六战都是秦军损失少,后来则是断了秦军粮道,才击败了九原秦军,迫降了二十万刑徒军,如果说是以少胜多,几万人马如何能先杀十万再迫降二十万,期间还能抽调兵力断敌粮道?战后还杀降二十万?后面进攻刘邦时又发展到了四十万?况且章邯王离皆名将,所属军队也是百战百胜之师。唯一的解释就是项羽联军的数目与秦军相差不多,战胜后将联军的其他部队也纳入到自己麾下。
  七、        后记
  战国民风厚重,大争之世尚武精神为中华之最。当时的部族归属感还是很强的,如果国家战败,部族可能就被消散沦亡,国破家何在在当时是一个事实。因而才有了这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雄武坚强的口号,那是一个时代永远不屈的灵魂,积淀在中华文明的最深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27 18:26:26 | 只看该作者
  读罢《大秦帝国-黑色裂变上》,各色鲜活的的人物跃然纸上,把我带入了那个纷纷扰扰的战国时代。
  开篇以一场秦魏大战拉开序幕,引出赢渠梁、赢虔截然不同性格的人物。秦孝公赢渠梁沉稳刚毅,上将军赢虔性情刚烈。秦献公弥留之际将王位传予赢渠梁,无非是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紧接着以魏国集结其余五国,召开分秦会盟。庞涓的好大喜功流露在字里行间。六国君主各异的性格特征更是在会盟期间的举动对话中,让读者领略一番。魏王喜奢靡,重享乐;燕公以老诸侯自居,傲慢不殆;赵候桀骜不驯,不拘小节;齐王敬贤爱才,温文尔雅;楚王仍以天下霸主自居,喜好阿谀之辈;韩侯惕厉自省,节省简朴。会盟决定了分秦大计,每个君主都想为自己谋取利益。
  会盟的阴谋传至秦国,秦孝公断指刻石“国耻”,引人潸然泪下。秦国穷、乱、荒,这样一个烂摊子该何去何从。
  唯卫鞅尔!
  学生时,历史课对商鞅变法几段话交代完毕。但是本书却给我展开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卫鞅,前期的满腹学识无处抒发,后期的变法手段决绝残酷。
  当卫鞅三见秦孝公,以儒家,道家试探他,最后一拍即合用法家手段对秦国做彻底的变法肃清。变法初期必将引来上层贵族和宗室的反对,血流成河不可避免。但是那些伟大的变革,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奴隶制度,带领中国迈入封建社会,它不仅仅强大了秦国,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两千多年厚的今天,人民依旧记得卫鞅这个名字。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7:59 , Processed in 0.2147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