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 0
|
我的阿勒泰 |
最新书评 共 20 条
Dr.Lee
用“浑然天成”四个字来形容李娟的散文,一点都不为过。《我的阿勒泰》像是旷野里凭空响起的一首自由牧歌,悠扬,昂然,深邃又嘹亮……
如果不是高中那年轻而心气极盛语文老师推荐,也许被过多现实的文字灌溉的我,从不会留意这本灰而朴素的书。我也从没有想过,新疆阿勒泰——这样一个荒凉质朴的地方,竟会成为我梦里的天堂。如今的文坛再也不是纯粹干净的君子习艺之地,“畅销”才是出版商看中的。读者的阅读趋向被“成功学”、“厚黑学”等等主流实用书籍引领,纯粹的文学,以白日做梦、抒情感性为任的散文几乎半消逝在人们的阅读视野里。就是在这样的毁坏时代,李娟的出现才显得弥足珍贵。梁文道说:“这是二十世纪最后的散文。”陈村说:“这是一位年轻的新疆作者,写得很好,没有人炒作她。而时下流行的那些所谓小资时尚的文字只是过眼烟云,看过了也就没了。”许多的赞誉没有让李娟骄傲得脱离漫无边际的阿勒泰土地,我想,她甚至没有试过渴望城市里流光溢彩的生活,也许这才是她所流露出的天然无可雕饰的才情的源泉。
可能她深知这一点,但更可能的是,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喜欢看时评类的文章,辛辣、讽刺、含沙射影,具有时效性,和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关系紧密,政治、经济、文化一概涉猎。但这样的文章就像快餐,能够填饱我们在这个年纪对社会、对世界敏感的求知欲,却不值得细细品味。我们都没有品尝过新疆的边缘阿勒泰泥土风味,所以,李娟笔下的草原舞会、骑马比赛、席地而睡以天为被的生活俨然成为难能可贵的“野味”,少见,但一见难忘。
作为一个出身于七十年代末的,并不年长,甚至带有一些羞涩少女情怀的女子,在寒冷时“裹多少件大衣仍然颤抖”的边塞新疆,跟随母亲和奶奶,过着半游牧的售货生活,她的追求,和我们的,差天共地。像汉子一样生活不是夸张也不是戏谑,而是她的真实写照。
我学习广告,常常想,何为“客户的需求”,何为“消费者心理”……我们城里的人,都在追逐理想,退一步现实地说,我们总在追逐理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常常和丰足的物质条件挂钩,但是一转念,在版税已经足够支撑生活的时候,为什么李娟没有放弃草原牧场,放弃漫天星火?在这差别里面,我们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跟我没有看过的草原夜色一样迷离呢?
已经在大学里荡过了第一个学期,寒假静坐冥想,最为困扰的,是自己对美的感受力,是否有下降。我似乎忘记了那个会因为一片叶子飘落而为深秋感动的自己,成为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人海里一滴无状的水。对影自怜常令叹息声在口中流出,我想有李娟的眼睛、鼻子、嘴巴……在人流躁动的广州看到一点山的从容,嗅到一丝草的生机,尝到一点生活的味道。
不自知的生活家——这是我想得到的最好的冠冕。
我仍然相信,柔软的心灵,在这个多刺的时代仍有着不可取替的重要位置。无需雕琢的美,仍然比精心营造的奢华来的直捣人心。在连诉说困苦哀愁都不愿用阴郁字眼李娟明朗的文字里,有些如清泉般透明善良的感官情绪得以沉淀。在这个浮躁跃动的地带,自由的阿勒泰牧歌和我们最好只有一书之隔。
详情
蚂蚁
最喜欢作者像跟朋友亲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的点滴那样真实不造作、细腻。
最佩服作者在这种环境下(书中有描述+照片)能够生活得这么细致有味。
最有趣的是那些人事物(尤其是人,例如小孩努尔楠、母亲、酒鬼)。
就我的阅读体验跟《寻路中国》对比(虽然是类型不同的文字)。
寻讲的是我们自以为认识的中国大环境、小人物,似乎有种全局观(因为偶会提到社会大环境,而且写的是过去10年左右的中国乡镇发展),用新的思维来说明我们的丑习、不堪;
李娟讲的是自个儿周遭的小环境小人物,但她写出了自己细腻的见闻及所思,似乎把我带到不曾想象过的时空去体会那番环境,融入到其中,让我回味。
对作者李娟一个不算吐槽的吐槽:
作者竟然因为语言不通这个原因,错失了跟努尔楠这么有趣的小孩交流机会,看到我都遗憾万分,因为我太喜欢努尔楠这小孩了。
但回头想想,或许就是因为同时存在有已知又未知,有熟悉又陌生这种矛盾的境地,才让一切变得那么“理所当然”,就像我理所当然因为作者不能和小孩努尔楠沟通而感到遗憾,就像这些文字已经印在纸上而现实也是这么个事实。
过去的生活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后再作假设多是无意义的。
最后,吐槽一下这书豆瓣主页的“作者简介”:
“知名文化人、作家舒飞廉评价李娟“具有罕见的文学天才。她的东西,让弄文字的人绝望。...”
在我个人看来,作者只是像跟朋友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那般真实不造作,语言轻松自然,人事物也是现实理所当然存在的。
说李娟是个作者,我还更愿意把她看作一位生活得细致并且会讲故事的朋友。
说句狠点的话,作者只是以正常作家的方式写了些文字讲了故事,非要被这么多知名大师/评论家套以“天才”的名号,实为不解。因为我怕一旦被吹捧抬高,为了书的销量而写作出书时,会不会恰巧让作者掉入了以后去吹捧另一新星是天才的圈子里头?
---
说点我自个儿的事情,我有位同学也曾经轻松自然地跟我讲起一些见闻到的有趣人物故事,读这书时我在想好像那种听故事感觉曾经有过...
由这事我想到了一种可能性:我们自身、身边也有作者李娟这样有趣的人事物,只有细致的生活态度才有可能捕捉到,因为我们时刻在忽略生活中的诸多细节。
详情
子非鱼
我是个眼睛停不下来的人,只要我醒着。坐高铁的时候会去翻看铁路局出的杂志,坐飞机的时候会去翻看民航局出的杂志,虽然上面尽是奢侈品的广告,和一些旅游地的宣传资料,再不然就是一些吃货日记。偶然的一次发现了阿勒泰这个地方,被描述为最后一个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我就开始心心向往,于是连我QQ的资料都改成自己是新疆阿勒泰出生,就此向很多人解释过我不是新疆人。
李娟,一个戴着眼镜的女孩,和外婆,妈妈,三个女人一起在新疆的牧区讨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在乡下,戴着眼镜似乎就给人很孱弱的感觉。她写妈妈的顽强,外婆的刁蛮,自己的笨拙,她写的那么认真,因为那些生活都是她一天一天的过下来的,是用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换来的,所以那些文字格外的有生命力。写散文的女作家越来越多,可这么认真生活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她们的文字就那么轻,看了就只是看了而已。就像豆瓣红人meiya在都市里一个人挣扎讨生活会给都市里的年轻人带来勇气一样,李娟一家人在新疆牧区那么执着的坚持带给人的是对生命原始的热爱。
“‘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因为她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她们对待生命是虔诚,也是豁然。外婆逝去,她会把外婆的坚强化在记忆里,坚定前行。她说——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环境愈是恶劣,心灵愈是敏感,她会仔细探看森林中最普通的白翅蝴蝶,她会认真度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感受河水的每一刻温度,甚至于差点被牧区小伙强奸,她也不忘要下预先付给的搭马(坐人家马去赶集)资。
“看来当一件事情‘暂无眉目’的时候,根本就与‘永无眉目’是一样的。”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总有些道理可以被人们所发现。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搬家,旧房子一下变得空落落,在里面说话回声会变得很大,那时候我就很好奇问父母为什么。爸爸说是因为房子空了,我认为这等于什么也没解释;妈妈说是回声,虽然我当时无法判断正确与否,但我本能地觉得这应该是正确答案。即便不曾去学校专门地学习,如果你足够认真地生活,生活也一定会告诉你它所有的秘密。
在我的短暂的二十几年中,我妈妈是我认识的活得最认真的一个人。而其他,meiya也算一个吧,然后就是李娟了,她们面对生活的时候都显得用力过度,但你知道,简单从容地生活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享受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与其给未来留下遗憾,不如从现在开始活在真实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里,或者说说而已的幻想生活中。
回到这本书,《我的阿勒泰》因为写得是那些最原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劳动,跳舞,音乐,食物,所以才有如此的鲜活的感染力,把我们这些理所当然享用食物,空气,大自然的人拉回起点,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所追求的一切。
详情
大象
在经历过一次长途旅行之后,就对游记类的书失去了兴趣。不仅因为自己见识过了那些大同小异的景点,更因为某些书对风景的描述玄之又玄,陷入自己的臆想不能自拔,对旅途艰辛的叙述又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总是把平坦大路写得坑坑洼洼跟自己过不去。我以为《我的阿勒泰》会是这样的书。如果不是粉条同志大力推荐,并寄来了这本书,我很难想象我会去看这么一本书。
其实,这是一个在新疆长大的姑娘,十年间写就的散文的集子,记录着她在阿勒泰乡间生活点滴和成长。而不是我想象中的都市人与乡野相遇后的抒怀。
书中所写的是一个我们陌生而新奇的世界,这是在中国西北的更西北,深山,密林,毡房,零下42度,哈萨克酒鬼、铺天盖地的牛羊和铺天盖地的大雪,无边草原和无垠戈壁,无限自由和无边寂寞组成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这是在我们陌生的世界里成长的李娟的阿勒泰,不是我们旅游者或者旅行者看到的阿勒泰。
书中所写的又是极普通的生活琐碎,这通过文章标题就能看出来,像《属于我的马》、《打电话》、《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乡村舞会》、《马桩子》
、《富蕴县的树》……
平常的生活中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和苦痛,这些在李娟的笔下却没有常人的吐槽和渲泄,而是一种明朗的讲述,是一种干净自然的苦,后面带着回甜。这也是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也许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自己。
李娟这个野生野长的姑娘绝对是个天才,那些普通的字词经过她的组合,就具有了动人心魄的魔力。比如她写自己从山里到了乌鲁木齐,看到大城市繁华时的感受——“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她写的场景——“又记得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她写挖井——“在大地上打出一个深深的洞,然后遇见水,这真是神奇的事情”。她写路——“新的道路如锋利的刀口,笔直地切割在戈壁腹心”……
最后,我可以这样总结这本书:在一个我们陌生的角落里的日常生活里,一个每天在山野里求生和闲逛的姑娘,用她的天性和真诚给我们的另一个世界。
详情
未注销
不断有人问我签名的含义,回答的次数多了便生厌倦。把那句话稍作修改,便成了“每个人都有一个阿勒泰”,倘若还有人乐此不疲地再提问,“没错,”我会这样回答,“正如你常常会经历一种微妙的思想挣扎,我把你的面孔一寸不落地看得烂熟,却永远被你驱逐在心境之外。”这种感知贯穿了阅读《我的阿勒泰》的整个过程,作者企图把读者引入他所熟知的领域的尝试,其结果往往则是使我对自己的世界有了一种崭新的认知。虽然多少辜负了作者的一番好意,但重新构建认知或在已有的观念上添砖加瓦的体验却恰好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致。
作者透过纸张字迹带读者去领略由他亲手构建的世界,他重新定义各种字符,费尽心思敲砸捶打,最后为我们端出一件棱角分明的艺术品。好的作者就像一位称职的导游及一份出色的旅游攻略,虽然没有他(它)我们也有可能到达同样的目的地,但在把握景致的新陈深浅时就会略逊一筹。李娟是一个诚实的作者。《我的阿勒泰》文风平实沉稳,作者看似手握妙笔,描绘的每一处景色都波澜壮阔,每一个人都憨态可掬,但事实上这恰恰就是阿勒泰的真容实貌,她只是把未经雕琢的阿勒泰如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借着一个灵精俏皮童心未泯的姑娘的眼睛,在苍茫中看出生气,在寂廖中看到热闹,在浮躁中看尽深沉。因此李娟绘就的阿勒泰地图作用远远不限于带读者游玩阿勒泰——比起欣赏,对美的发掘更能体现生活的热诚。
很多读过《我的阿勒泰》的人都极力推介这本书,言辞间无不表达着对这片净土的情愫。这让我想起了搁置已久的微博。在它成为了一种潮流后,我们的身上一下子额外背负了许多目标:世界上N个非去不可的国境,一生中N本非读不可的书籍,30岁前N件非做不可的事情,男女朋友N个非有不可的优点,诸如此类。仿佛单凭没有与至爱的人看过日出日落这一点,哪怕我们的工作生活家庭再圆满,也难以证明我们确实在世上真正活过。
我没有到过阿勒泰,也不能保证在有生之年能到阿勒泰亲身体验古朴温良的民风,而目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做的与阿勒泰有半点牵连的事情,也仅有腻歪在被窝里托着书脊满目凌乱地在字里行间扫视。
下一刻,我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阿勒泰相关的任何信息,可以动情地抒发对阿勒泰的心驰神往,也可以制订一个三年五年旅行计划,把阿勒泰与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为零。但我很难判断这些行为中,迎合大众期望的目的会否成了最大的驱力。我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妥协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勒泰”的观点。
于是,我打破了最近的阅读习惯,在把最后一页翻完之前合上了书本,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回书柜,推开阳台的玻璃门,站在栏杆前全神贯注地伸了个懒腰。因为我已经决定趁着冬日暖阳还没有西下,穿上运动鞋,到野草摇曳的田间尽情奔跑,做回一个乡野土人。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21:09 , Processed in 0.28203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