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4| 0
|
我执 |
最新书评 共 23 条
昵称自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她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初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看见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
梁文道曾在另一本书里说:读书好,起码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
是啊,这句话真好,读《我执》时最有感触,仿佛时间是静止或凝固的,尤其是坐在地铁里带着耳麦放着习惯性的音乐,每一个字符欢快的在眼前跳动,旁边喧嚣的人群与声音仿佛跟自己不在同一个时空,似乎连呼吸都静止或是我根本忘记了呼吸,以至于看完一个章节我都要深深吸一口气。不好的地方是在我深呼吸的当口发现地铁停靠的这一站叫静安寺,与自己上班的方向刚好相反。
上班,写信贷报告成了近期大家工作的主旋律,手上的这笔正在写的客户不会传真不会发电邮但拥有16套房产,可能还有没提供的,总资产过亿,负债两千多万。。。。为了能取得这笔贷款,他对我甚是讨好。写时我在想拥有这么多房子和贷款的有钱人他开心吗?对他来说活着难道仅是为了钱吗?除了买房和赚钱他有别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吗。想着想着我觉得他是一个有钱的可怜人。
晚上,在物美价廉的小饭馆吃着平时喜欢吃的菜。旁边传来一个恶狠狠的男声:“你管我作什么,你自己喜欢吃什么点什么”,大家循声望去是一对小夫妻或情侣吧。那女孩翻着没几页纸的菜单翻来覆去的看。好大一会听到女孩子清脆的声音“要一个水煮鱼吧,再来。。。。”下一个菜名她还没想好大家就听到她的男伴发话了”你只能点一个菜,你的权利用完了。。。。“语气更恶狠狠了,后来那女孩子的声音小得大家几乎听不到,只是她男伴的声音依然高亢,”你自己点,是你非要来的”,“我不吃肉。。。”服务生早就无奈的走开了,经历了不知多久我听到那男生喊服务员说点一个水蒸蛋打包,服务员问还要什么吗?“不要”。在水煮蛋没做好之前,女孩一直低着头我看不清她的容貌,她旁边的男伴似乎还在生气。两个人一言不发的在那等着他们的水煮蛋。。。。。此情此景仿佛有什么东西堵在我胸口,无法言喻的痛苦感受,不知道说什么好。
无论你上一刻在经历什么样的爱恨情仇。这一刻生活的琐碎全回来了,“水煮蛋”都让你看到现实的本质以及讽刺与无奈。
记忆力超级差的我先把看完书当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吧,待到兴致浓时再写一篇真正的书评。
详情
橘子
恋人之名.
中学时上补习班,看到同桌的女生不停的在本子上写一个男生的名字,就好像这么一遍遍的写着那个男生就能感觉到一样。一直以来我还挺羡慕这个男生,并且希望某一天也会有一个女孩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写我的名字。现在他俩的名字我都记不清了,只是所谓“恋人之名”的意义,那个时候的我也许就已经见识过了。
看到喜爱的异性却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于是用属于自己的密语为她或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我不知道现实中是否真的有人做这种事,但我相信我不知道的原因,只是大家未说出口而已。
这些都是爱情中我们的名字,不管你叫张三李四,还是阿猫阿狗,在爱人心里都有着最动听的发音。
生活在别处.
我们的恐惧多半是来自那些未知的事物,恋爱中的人也大都会担心未知的未来,害怕还没有到来的却可能到来的分离,不管对方怎样做心理工作也不能停止想象当对方不在时的生活。这倒是个真理,适用于所有的感情。患得患失的情绪酿成无数的悲剧,凭空想象着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事而预先做出“弥补”,药家鑫同学大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不过我想说的是“下情蛊的女人”。会蛊术的漂亮女孩们,害怕情人有朝一日会背叛自己,所以就预先给心爱的男人下情蛊防其变心。这事对与不对大概从来都不是讨论的话题,只是爱情常常会带来悲剧,还不给你悔过的机会,最后女的哭哭啼啼,男的惨惨戚戚。
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写过一本《看不见的城市》,我也有一本,摆在家里的书柜还没翻过。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描述的是什么,听说是关于一座由符号构成的城市。
爱人离开了,去往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在那里,他独自一人辉煌或暗淡的活着。突然有那么一天你觉得不能就这样让他走,至少不能让他一个人。于是你坐飞机,坐火车,坐长途大巴,甚至自己骑自行车去往那座有他的城市。但当你到达了,他却又再一次的离开了。
你不甘心,你想要通过他留下的蛛丝马迹找到他,你相信他一定还在这里,只是因为某种原因避开你。街头路面有他的足迹,楼梯扶手有他的指纹,也许这一株花是他种下的,公寓的空气里明明都是他的气息。
找不到他找不到他,你无能为力,只好租下他住过的公寓希望有一天他会再回来,又或是持之以恒的追向下一个城市。
这样的事,大概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有无数部电影是关于这种故事的......可是最后我一个都没想起来。
那么,我在想如果我来拍这样一部电影,会得到怎样的结局,又会被我赋予怎样的意义呢?是关于放弃,还是等待;是分享爱情的甜蜜,还是讲述爱情的悲伤;是单纯的“恋人絮语”,还是变成引出一连串神秘事件的cult片......我猜也许我会给男生女生一个足够温暖的结局。我不能保证他们幸福,但我可以让他们相遇。
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有书也有电影,但是我一个都没看过。其实我说不清爱情是什么,在这方面我还只有想象的份,也许爱情是琐事,也许爱情是惊天动地......就我所知道的部分,爱情名叫“好好珍惜”。
详情
鹿辛
星星都有忧郁的影子。
好不容易出了两天太阳,又开始下雨了。
幸好幸好,心情不算差。几乎可以用两个字形容。
绵绵。
这回不是陈医生的绵绵。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在美术馆看完了梁文道的《我执》。厚厚的一本拿在手里沉甸甸,读起来却是一气呵成。先生那样娓娓叙说的“秘学笔记”,让人窥探原来在讲坛上沉稳博瀚的梁文道,还有这样细腻沉重的伤痛。
先生说他年轻时喜爱摆弄文字,喜爱写下那些青涩却深刻的情感,惹得阅读他作文的老师一眶热泪。他对这段往事的描写,似让人看到先生脸上嘲弄却亲切的轻笑。读到这里,免不了一阵羞愧,自己也是处在这个摆弄文字的年纪。
先生的散文终是有种魔力,把他的思想,呼吸,脉搏带入你的体内,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连你自己的呼吸脉搏都处在和先生相同的频率上。然后你兀自就沉浸在他深不可测的广博里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曾有过和我一样的感受,一样东西的优点太多,以至于多到能让你忘记他到底哪里出彩,多到你想一一记下,但是却一样都请不太清。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样。看完之后,徒留你曾经和先生并肩似感受的起伏波澜,残留的涟漪。
先生文中繁复出现的“他”,得不到,已失去。先生文中的“他”永远都是个背影,聊以自慰的模糊背影。二〇〇六年的梁先生,终是失去了些东西。
虽说是先生的私人“秘学笔记”,但毕竟浸透了忧郁的分子,即使是在描写令人欢愉的小惊喜时,似乎依旧是蹙着眉头的。就这样说着说着,又落入了无尽的惆怅中。
似乎陪着先生看日出日落,经历连绵山丘,感受清朗和忧伤。这一切都是这么自然。
不要恨他,他是上帝的恩赐。上帝愿你如爱惜他一样爱惜别人。
感激上苍能让我有一个可想可念的人。
豁然清朗。似如落发。
这样的心思,读的时候,必然是绵绵细雨的午后最应景。所以先生的散文算是让我颇为享受这个季节的连绵阴雨,然而偶尔的阳光明媚,如同恩赐,好像洗礼。忧郁就成了身后的影子。
除此之外,我觉得RAM三楼的音乐是相当适合看书的,每一个拍子都轻敲在指腹上,然后手指就像着了魔一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如果三楼有一个坐起来不太累的椅子,我倒情愿坐在灯下,看上一天的书,隐约嗅到一个多月前的香灰画。时空交错。而抬头望到四周的壁画,心情到底是不一样了。上一秒的我和这一秒的我,隔着空间生生长成陌生的摸样。
啊,这篇日志竟是这样短了。想说的太多,竟也不知如何再继续了。终是要躬身阅读的呀。
这样绵长的心情蜿蜒到现在,希望先生能许我一个好梦。今夜有雨,不见星辰。
详情
白雪乌
我又一次翻开课了《我执》。这两年来,我已是翻它翻了无数次,光是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读完也有四五次了。却直到现在才想到该为它写写篇文字。
虽然已经在几乎每个书页上都写写划划过了,但我还是极为矫情地在这本书里面贴了许多便签纸,在上面写下可笑的感悟。后来那些纸片又被我几乎全部撕掉,只留下寥寥数个,其中一个在这本书最前面,上面写着“我在作者有意无意强调的地方画线,好向自己显示自己找得到。”我还在读了《我执》之后硬顶着头皮下狠劲儿地读《恋人絮语》,结果不说是彻底的失败也只是读出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叹来。得到的那点儿感受,既不深刻也不长久,待到个人情感真的失衡的时候,我几乎想也不想地抓起了《我执》。序言里邓小桦说文道此书有忏悔录风格,在我短暂的还不值一提的泛读生涯里卢梭一定是一个早晚要提上日程的BOSS,但直到现在,我还一本也没读过。我并不怀疑卢梭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强悍程度,1772年的卢梭写出的东西一定会给我提供养料,但1772年的卢梭也一定不可能写出文道于2006年写下的现代性的情感的悲哀与深沉。在《我执》之前之后,我都每天听情歌。但是在这阅读前后的情歌对于一个偶尔读书的人,却大不一样:“动情的观众都以为那是送给心中爱人的曲子,还要假装对方不在人世”。光是这句话,大概就可以对随便哪首,再深情、再用力、再真心实意地演唱的歌曲问一句又又怎么样?还不是假装?听者假装,唱者假装,再延伸出去,作词、作曲、录音师、MTV导演等等林林总总的人不都是指望着这音乐卖出去混个饭吃么?什么?他们靠这个吃饭?那他们的出卖的商品是什么呢?是他们的个人情感么?但一个人的又不是专门生产感情的机器,他们哪儿来那么多的情感来出卖,来谋生?哦!!我懂了,他们出卖的,是虚假的模拟情感。但是模拟的情感怎么能当真,感情乃是一个人最敏锐、洞察力最精细的部分,也是现代人不断地相互掩饰却又不断地被人拆穿的无伤大雅的尔虞我诈的游戏中的最欢快大家最乐此不疲的部分。这样的东西难道有人敢造假?难道这方面有人敢自命高人一头?答案是没有。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模拟情感为什么那么畅销呢?也很简单。虽然商家不说,买家也不说,但他们买卖的情感是假装的却是每个人心知肚明的事实。卖家买家都明镜儿似的心照不宣,只有哲学家在苦苦品味着线索,寻找着思维的路线图。事实就是,特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在这个孤立个体数量激增的现代社会已经被把玩到烂大街的地步了。读罢《我执》我眼中的情歌,就只剩下这个了。
详情
sarah
自我矛盾和挣扎,虚实之间,到底我们是真的存在还是一切都是在表演?
当我们爱一个人,却又失去他,如此真实的经历,想见,思念,惦记,但是见了却又是陌路,再伤心一次。反反复复,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停止,才能遗忘。
当书中提到书信的时候,想起来儿时曾在暑假写信给好友,曾用信件交友,而那些信,此时又在何方?幸好好友还依然在身边。
当信寄出,到对方收到,信中的内容早已不是当时的情景了,我们用文字写下的,可能只是通过这些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念吧,表达我们依然记得彼此,告之对方,我们一切安好,又或排解心中的苦闷,找一个抒发的渠道。
曾经写信,用笔,写完有一种疲惫。就像以前用笔写作文一样,一篇用尽心思的文章是会让人筋疲力尽的。就是这样发泄,是书写魅力的一部分吧。是现在用键盘敲击无法代替的快感。
而今,却因为惰性,放弃了书写,或许有很多的东西,但我们再想拾起,已再不是当时的模样了!
详情
Yvonne
同时借来三本书,想一口气读完,但是愿望总归是愿望,这期间经历一些事后,再捡起这本书来读,便得更深感触。
不像《原来你非不快乐》读的那么一气呵成,也不像《就算天空再深》那样读一半变放弃,而是恨不得把所有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背下来。最后得出个白痴结论:还是把这本书买下来好了。借的书总归要还的,买下来的才永远是自己的。
就像今天闫女士说:是你的,谁都抢不走,你也逃不掉。不是你的,终究不必勉强。
我说:我一直觉得,我不奢求什么大富大贵,未来的自己有个医生或者律师那样的老公,而自己要不就是码字的要不就是老师。有孩子,也会为他的未来发愁。饭后碗可以推给老公去洗,之后我俩静静地在一个房间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去楼下散步。然后孩子长大,我们俩也在磕磕绊绊中变老。平淡的一生,平淡的追求。
我一直觉得我要的不多,可是实现起来才发现真的好难。
Love is unconditional。真爱,就不会介意他胖不胖,懒不懒,邋遢不邋遢,贪玩不贪玩。所有你能清楚地挑出一二三四条条条框框的都不足以称之为真爱。爱就是要接受他的一切,他的完美与不完美。Nobody's perfect,but for me,you are.
一直觉得书里的好多希腊词汇。记得只在一本书里读过男主角居然会去看艰难晦涩的希腊语,就突然对他本就高大光辉的形象肃然起敬了。也许对有才华的男生天生多一份好感吧。
一本书,并不会改变你整个人生,但至少应该让你有所收获。如果它不幸改变了你的整个人生,那只能说,你读的书太少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4 19:05 , Processed in 0.60176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