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流动的盛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3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0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3 13:13:39 | 只看该作者
          文/刘璇Nancy
  
         那时年轻、贫穷,怀揣梦想,拥有爱情,生活真实、美好,彼此作伴、憧憬未来。
  
         那时求索、勤奋、笔耕不缀,忍饥挨饿,却能和唯一的爱人去旅行,全心全意,幸福满溢。
  
         那是最好的时光,青春的盛宴。
  
         那是在巴黎。
  
         58岁的海明威,已是垂垂老矣,两次飞机失事给他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创伤,记忆力也逐渐丧失,迟暮之年,他开始检视自己的一生,翻开那泛黄的书卷,似水年华,究竟哪一段最无法触碰,牵动一生情怀?这位老硬汉怀着深情,缓缓地揭开那段尘封的岁月,他虔诚而颤抖的手拂去记忆的尘土,那段年华,便如同被埋没的珍珠,逐步呈现出柔和温暖的光辉。
  
         也许,这算是他写给第一任妻子哈德莉一封迟来的情书,一封告白书,一封致歉书——那贫穷时的爱人,共有他青春梦想、伴随他葱茏岁月的美好的人儿,那时单纯、忠贞,那时.......
  
        1920年代,一战后的巴黎,20岁的海明威,经历战火,伤痕累累;28岁的哈德莉,体贴善良,单纯可爱。青春萌动,爱情迅速而强烈地击中了这对男女,情至浓处,如胶似漆,他们携手走入婚姻。
  
        当时的海明威是一个有理想、每日勤奋写作的青年,却也声名未起,前途未知。哈德莉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生活的柴米油盐,靠的是哈德莉的一笔遗产,教钢琴的收入,和海明威时而的一点稿费。偶尔甚至 “腹内空空,饿得发慌”,要靠在卢森堡公园的散步来排遣。
  
        年轻的爱人在一起,不离不弃,一起分享简单的美好;贫穷,却是彼此最温暖的陪伴、最信赖的朋友。《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记录下这么一个场景:一次无意间发现一家藏书丰富的书店,店主人友善热情,海明威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和哈德莉分享,两人一起计划这一天余下的时光。
  
        "可是,塔迪,你一定要今天下午就去把押金付了。"她说。
        "我当然会这样做的,"我说。"我们俩都去。然后沿着塞纳河和码头去散步。"
        "我们可以沿塞纳河路散步去看所有的画廊和商店的橱窗。"(哈)
        "对,我们可以上任何地方散步,我们可以上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去待会儿,那儿我们谁也不认识,也没人认识我们,我们可以喝上一杯。"(海)
        "我们可以喝上两杯。"(哈)
        "然后我们可以找个地方吃饭。"(海)
        "不,别忘了我们还得付图书馆的押金呢。"(哈)
        "我们要回家来,在家里吃,我们要吃一顿很好的晚餐,喝合作社买来的博讷酒,你从那窗口就能看到橱窗上写着的博讷酒的价钱。随后我们读读书,然后上床做爱。"(海)
         "而且我们决不会爱任何其他人,只是彼此相爱。"(哈)
         "对,决不。"(海)[1]
  
         这样的闲谈,映射出两个人的小时光,生活如此单纯、自然。似乎世界只属于他们两个,十指相扣,双目相对,你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让时光停驻吧。
  
         还有在瑞士滑雪、西班牙看马术、在意大利爬山的记忆,一页页翻开,那时欢歌,如此动人,那时的青春年岁,在翻滚的波涛中闪现出粼粼的光辉,是玫瑰的色彩。
  
         能在最美的年华邂逅一个人,懂你、无条件地支持你、愿意和你一起去看世界,生活还能更美吗?爱情是否就是这么简单?爱是否已变成树,就算是有风也会平息?
  
         幸福的欢歌,一路坎坷地奏响:哈德莉弄丢海明威的手稿、儿子邦比出生,紧接而来的是海明威的名声渐起。与此同时,哈德莉生孩子后体型发胖,又无钱买时装和化妆品打扮自己,加上与海明威近8岁的年龄差距,她在他的眼里褪去了光彩。
  
        当一个男人开始显露出成熟的魅力,在事业上初露锋芒,他身后那把满腔的爱倾注于家庭的女人却开始失去年轻时的丰姿与身段。她爱了,便全情投入,想用所有的精力照顾她爱着的人,忘记了自己,以为这样才是守护爱最好的方式。却不知道,当你不再爱自己、投资自己的时候,男人也会开始远离一个不再美丽、优雅、让他惊喜的你。
  
          对哈德莉感情变淡,海明威开始频繁地出入社交场所,直至遇到婚外恋人、女记者波林,便一头扎进爱河,无法自拔。 善良包容的哈德莉,甚至曾经尝试过3个人的生活,可那唯一的爱,怎能与他人共享而假装若无其事。1926年,哈德莉终于提出离婚,结束了这七年的相守。将邦比抚养成人,六年后,哈德莉再婚,平静愉悦一直到老,正如她的性格。
  
          而海明威之后又有过三任妻子和数位情人。人到晚年,才发现在没有金钱、名声时,与哈德莉一起度过的简单、朴素、天真的生活,才是他最思念、最追悔的时光。当哈德莉淡出他的生活,便在他心里成为了理想的化身:爱,善良,包容,还有早年无数的甜蜜、甘苦相依的亲密,像是满天的星光,璀璨的烟火,再也抓不住,或许也并不愿意再抓住,于是只在想象里臻于完美。
  
        在《流动的盛宴》最后一页,海明威略去了真实的生活,把回忆放大:我爱她,我并不爱任何别的女人,我们单独在一起度过的是美好的令人着迷的时光。
  
        在自杀前,他悔意难当、酸楚交集,写道:“我多希望在还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死去。”[2]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书的序言里,海明威深情满怀:"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如果没有哈德莉,巴黎这盛宴,于海明威而言,或许也早变得寡淡。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留住。人人都生活在流变中,人人的生活都是流变。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精彩,就并不在于他有过多少想留而留不住的美好时刻、他留住了多少珍宝。而在于,正是这些时刻组成了他生活中流动的盛宴。"[3]
                          
   注释:
  
  [1]  《流动的盛宴》p40
  [2]   出自海明威生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
  [3]  《内在的从容》周国平
       
  
  很美的配乐朗读版: by 芷萧 http://m.5sing.com/Song/Detail/fc/1003219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8 13:25:36 | 只看该作者
  我是那么爱巴黎,纵然只在那里驻足过一个星期。
  喜欢巴黎的原因之一源自《流动的盛宴》里的那个名句——“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我自然也略带虚荣的希望,巴黎的荣光、历史、文化情怀能在以后的岁月里与我同在。
  因此,难忘那段时光,沿着左岸,从阿拉伯中心步行至奥赛博物馆,途径圣日耳曼大道,走走停停。看马路上来往的车辆,看塞纳河上桥上的人们,感受水边漫步繁忙与惬意交织的愉悦。走到最后累了,拖着大马丁靴在奥赛博物馆门前台阶上坐个半天,听街头艺人吹奏优美的萨克斯风,和游人一起享受美好。我一个人。
  《流动的盛宴》里的一句话恰好地说出了这种感觉——“在巴黎,那时你几乎可以不用花什么钱就生活得很好,偶尔饿上一两顿饭,决不买任何新衣服,你就能省下钱来,拥有奢侈品。”In Paris, then, you could live very well on almost nothing and by skipping meals occasionally and never buying any new clothes, you could save and have luxuries.
  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果是早上,面包店的香气混合着露水的清新,让工作通勤路途变得愉悦生动。所行之处咖啡馆比比皆是,老旧住宅的露台上总有盆花悠闲的开着。
  他人有他人的忙碌,而我有绿树装点的塞纳河。就像书中所写——“有了那些捕鱼人和塞纳河上的生活动态,还有在船上自有其自己的生活的漂亮驳船,那些烟囱可向后折叠以便从桥下通过的拖轮,拖曳着一长列驳船,还有河边石堤上高大的榆树、梧桐树,有些地方则是白杨,我沿河散步时就从不感到孤独。”With the fishermen and the life on the river, the beautiful barges with their own life on board, the tugs with their smoke-stacks that folded back to pass under the bridges, pulling a tow of barges, the great elms on the stone banks of the river, the plane trees, and in some places the poplars, I could never be lonely along the river.
  我那么爱巴黎,但从这本书的中译本中却看不出作者对巴黎热情歌颂的笔触,有的只是散淡的回忆——咖啡馆写作、看赛马,即使是和他人的交往,也只是零星片段的白描。
  但事实上,回看英文原文,作者对巴黎的深刻记忆力透纸背。纵然场景无甚波澜起伏,但句子富有节奏,用词并不繁琐却极具画面感。场景描述和作者观感交织,仅从这本书就能看出海明威高超的文字掌控能力,是英文学习者的典范。
  四十年后,海明威回看巴黎时光,确是那以巴黎为名的奢侈散淡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30 00:20:28 | 只看该作者
  以前不怎么了解海明威,只是觉得《老人与海》是个很三俗的故事,最近把他回忆录式的《流动的盛宴》读了,书写得有多烂就不说了,自渎满纸,废话连篇。不过读了以后,便了解了海明威,了解了以后,就更加讨厌他了。
  
  他就是个装逼犯,心里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然后对那些已经出名的作家却尊敬。写书到处充满了自恋的腔调,读他的文字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个性格中规中矩,而然又习惯装作粗狂莽汉的小资。把对女人追求当成一件光荣的事,用拳击和赌马来伪装自己成为彪汉。不懂装懂,然后还在文章里披露那些帮助他朋友的缺点,还是用非常暗示的语气,也就是他的"冰层原则",一分明说,七分暗示。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他在说朋友坏话,还装的一副悲天悯人的感觉。
  
  关于海明威的写作:
  海明威只不过会把废话说得好听而已。就像被无数人提及的《流动的盛宴》里的那句题记:“假如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她都与你同在。”——这难道不是废话吗?“假如你在中国/美国/英国/巴基斯坦……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ta都与你同在。” 这是一句套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用的废话,而海明威则是非常擅长如何把废话说地似是而非——为此他拿了诺贝尔。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15 08:46:45 | 只看该作者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座流动的盛宴。”
  回忆并不像题目这样温馨迷人。
  并没有什么流动的盛宴,反而,饥饿的感觉,从冰冷的公寓阁楼、到塞纳河旁边、丁香园咖啡馆,如影随形。甚至在“虚假的春天”,月亮如水的晚上,和新婚燕尔的妻子一番软语温存之后,这种感觉仍然挥之不去。
  海明威不得不开玩笑自嘲道:饥饿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因为正是饥饿让他真正的理解塞尚是怎样创作那些风景画的,“后来我想,塞尚大概是在一种不同的方面感到饥饿吧”。后来,这种不满足刺破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渗透到他早年的小说之中。笔下的人物和他一样,骨架结实、身材魁梧,食量惊人,一坐下来总是忍不住想要喝上一杯。
  巴黎是“迷茫一代”荒唐放纵的“风月场”,却是海明威潜心写作的“工作室”。“几本蓝色书脊的笔记簿、两支铅笔和一把卷笔刀、大理石桌面的桌子、清晨的气息,加上地板打扫擦洗干净,再就是运气,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
  他像一个勤勤恳恳的职员一样,每天晨光熹微时便开始像锻炼肌肉一样锤炼自己的写作,他想写出心目中最真实的句子,写出家乡密歇根州朔风呼啸的严寒景象。虽然小说一篇都还没有卖出去,但是他怀才自信,静修待时,表面上却没有一丝恃才傲物。他懂得珍惜自己的羽毛,每天绝不写到山穷水尽、文思枯竭,在灵感的“深井”中留一点水源,让潜意识来滋养丰满。
  他也曾经陷入赌马的痴迷之中难以自拔,却总能够在赢得比赛时适可而止,留出一半的奖金补贴家用。
  巴黎是艺术家和胸怀大志的文艺青年的天堂,乔伊斯、菲茨杰拉德、庞德、艾略特这些在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名字都曾经与他的生活产生交集。但是,正如朋友们都说的:他是一个冷酷的人。对待文学同辈像对待自己的文字一样冷静克制,不动声色。他在倨傲的斯泰因面前巧妙地避重就轻,维系着既不过火、也不冷僻的关系;面对敏感多疑的花花公子菲茨杰拉德,他像个保姆那样体贴照料;而尽管清贫如洗,连过冬的柴火也无力负担,他还是慷慨解囊,和众人一起帮助艾略特逃离刻板的银行工作,拯救一位蒙尘的天才诗人。如果巴黎真是一座流动的盛宴,他就是衣环鬓影之外的那个和妻子怡然自得、冷眼旁观的年轻人。
  巴黎是盛宴,但对海明威,盛宴的意义并不是夜夜笙歌。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7 22:49:30 | 只看该作者
  2013.3.4
  P.60 一个虚假的春季 完。
  今天突然觉得海明威的巴黎其实承载着他的青春,所以这场盛宴很多时候并不是简单地指巴黎,而是他的青春情怀,那时的念想,心态,生活方式,态度,爱和厌恶。
  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盛宴,有些可惜的是,身临其中的人当时当刻无任何知觉,这场盛宴必定只会存在于回忆里。
  
  2013.3.21
  前两个星期忙着交图,天天魂不守舍,除了画图做设计,其他时间基本不动脑子,停了好久,重新拾起。
  
  P. 136 一个注定快要死的人 完。
  老海写作风格放在今天,好听一点是“吐得一手好槽”,难听一点就是“毒舌”。写欧内斯特 沃尔什,在轮船上装大款搭讪年轻姑娘, 用不明了的作品得奖信息“哄骗”自己的饭局,虽然没有明说,但感觉字里行间一股高高在上的不屑感和讽刺
  老海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却享受直呼和自己同名的沃尔什,你这是什么心态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老海!其实这应该就算直接表达出他对沃尔什的看法了吧?
  然后还七里拐弯地非要点出沃尔什办杂志的资助,先是“几位仰慕诗歌和那些注定要死的年轻诗人的夫人的帮助下”,然后又是“他从另一个来源获得了资助...在这个地区着手跟人合办一份新杂志”。“另一个来源”不是直接告诉大家“来源不正”么,你这么长的定语,肯定是which套which啊,不累么老海!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之前看到他写Gertrude Stein的一张,也是表面看着“忠实记录”,可总觉得到处都是槽点。下次来写写对那一章的看法吧。
  
  2013.3.24
  P. 148 一个邪恶的特工人员,刚开始看。
  翻到这个标题就笑了,老海你又想干嘛。看来是想写邓宁怎么一哭二闹三跳楼的故事……那句话必须摘出来:
  
  邓宁爬上了工作室的屋顶并断然拒绝下来。
  
  埃文 希普曼说这其中有几分象征的涵义。然后我笑,不知道象征在哪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21 05:24:3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合格的脑残粉,觉得自己还是要拜读一下这本书,来体会一下Woody Allen拍出来的巴黎的原型在哪里吧。
  
  觉得这一版的译名很美,是自己想象中的巴黎的样子,用文集最后一部分的话说,“巴黎绝不会再跟她往昔一样,尽管巴黎始终是巴黎,而你随着她的改变而改变。“”巴黎永远没个完,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都不相同。“      当自己看电影中那个从石板、从路灯中都透着醉人温柔的巴黎夜色时,无疑是老头子心中的巴黎。
  
  这一个个人物群像,特别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尽管只读过海明威提到的众多人名中的其中个位数作者的作品,但他们在海明威的笔下用与自己的作品所不同的角度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让自己觉得他们就是在那个时代活生生的人。菲茨杰拉德多愁善感,比较爱作,比海明威大6岁却像个要照顾的孩子,有一次糟透了的里昂旅行,期间为一根体温计大发偏执。尽管,在他清醒的时候,海明威那几年间没有一个比他更为忠诚的朋友。
  
  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菲茨杰拉德夫妇(god因为自己只熟悉他们),这里,不知道伍迪在拍午夜巴黎的时候是怎么跟演员说的,自己觉得尽管电影里的斯科特与珊尔达形象上确实有七八分像(抖森淡金色的波浪卷头发、高高的额头与俊美的脸,妹纸小巧的鼻子与鹰一般的眼睛),但性格上还略欠火候。珊尔达的嫉妒、斯科特的多愁善感,还有那场精神崩溃,皆没体现——更况且那时已经是1931年。
  
  巴黎永远没个完,革命者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勋章,共和、雅各宾各种词汇弥漫着整个民族;同时她还是那个有着无数沙龙,有斯泰因小姐这样导师,作家们都愿意将其作为理想写作对象的美妙地方。
  
  这篇实在不能说得上书评,自己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就跟老头子一样养成了絮絮叨叨的习惯了,当然自己的幽默与文笔是绝对没他的好。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7:03 , Processed in 0.1065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