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祖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如果希特勒赢了,历史会变成怎样?《祖国》——幸好只是一本小说。畅销英美20年经典之作,中文简体字版首度面世!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总店特别推荐!这是一部虚构历史的惊悚小说:纳粹德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年后,希特勒正等待他七十五岁诞辰的到来。一桩发生在柏林郊外湖边的命案引起了刑警马栩的注意,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是一个针对数名纳粹高官的连环谋杀行动。随着马栩抽丝剥茧,追踪至事件核心,却发现在这些精心布置的谋杀案背后,隐藏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里斯是《祖国》、《庞贝》、《最高权力》、《影子写手》和《权谋之业》等国际畅销书的作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七种语言。毕业于剑桥大学英语系后,他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全视野”和“新闻夜”节目的记者、《观察家报》编辑。

最新书评    共 5 条

江南鹤    两口气看完的,停不住,很不错。   故事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生活平淡、默默无闻、偶有抱怨的人,在偶然的机会被卷入一件事,后来发现里面有个惊天阴谋。然后在调查中偶然遇到女主角,女主角可以选择离开,但没离开,后来两人一起冒险,互相帮助,最终发现真相。。。   很多好莱坞电影以及悬疑小说都是这个套路,但这本书却依然引人入胜。首先背景是二战胜利的德国,这个环境很让人好奇。我发现与现实某些国家有相似之处。哪些国家?我也不知道。。。德国胜利后基本上和现在一样维持着相互制衡的格局,德国也在改写历史,也在艰难维持统治,有国内外的反抗。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残酷,但胜利后依然需要怀柔与愚民政策。其次,这个故事确实跌宕起伏,结果“出人意料”,最起码对我这种智商的人来说。   很多悬疑小说中的“侦探们”都有一个女伴,比如本书,还有《达芬奇密码》《伯恩的身份》等,貌似《福尔摩斯》的同伴是男的。但实际上福尔摩斯是单打独斗,华生是个龙套。而其他书里基本上是男女搭配,并且渐生战友之情式的爱情。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6:07
frozen    对于极权主义的恐惧从未消散。即使在“历史终结”之后,极权的幽灵仍散发着幽暗的光芒。   生活于自由世界的作家们通常善于虚构某种未来的可能性,将对极权暴政的想象植入其中,但罗伯特-哈里斯选择勾连历史——如果希特勒赢了?   这是一个听起来如此戏谑的假设,但背后却寒气四溢。小说中的一切都基于发生过的历史,党卫军的制服、秘密警察、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焚尸炉上高耸的烟囱以及告密的孩子……只不过,作者把这一切设定在纳粹德国赢得二战的二十年后。   但是,罗伯特-哈里斯毕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他把这些闪着冰冷光芒的沉重话题融化进了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冷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构架中。接连不断的凶杀案,死者都是位高权重的党国高官,一个格格不入的、潦倒的,甚至有着“资产阶级颓废”气质的孤胆警察开始深入案件,接着,漂亮的美国女记者卷了进来,爱情产生得出其不意,在巨大的禁忌面前更加充满诱惑,同事、搭档甚至儿子都背叛了自己,最终他为之效命半生的“组织”认定他已经成为最大的危险……   故事有着标准化的场景编排和人物设定,凶杀、爱情、悬疑的核心裹着政治幻想的糖衣,希特勒和纳粹以一种符号化的氛围式的模式笼罩在故事周围。   说到底,这仍是一场标准制式的好莱坞戏剧,作者无意深究极权的残暴,以及真正残酷现实对于人心长久性地摧毁,那些灰色的历史迷障只是一个爱情悬疑故事的衬托幕布。   和经典的《1984》不同,《祖国》用通俗的甚至娱乐化的故事消解了对于“极权”这一严酷概念深入探讨的可能。这其中仍带着强烈的且不自觉的理想主义色彩,美国记者仍然是爱与希望的所在,曾经作为敌人的男主角最终也在女记者怀中回归良知,并且在自我牺牲的同时,让可以动摇纳粹根基的证词随着美国记者去往纽约。即使在故事中,德国已经胜利,但是美国仍然以一种最终希望的姿态出现,男主人公成为悲剧的注脚,一如他悲剧的出现,而美国女记者则以获得真相的姿势远走高飞,剩下的只有缅怀。   而现实中的一切远未有小说中的那样充满戏剧性。现实中被裹挟于“组织”中的人们,更多的无法保持着质疑的心态,而“醒来”则更加遥不可及,与此同时,权威之下的众生注定了无可逃脱的命运,成为巨大的人类实验场中的实验品,牺牲掉性命或者心智。更可怕的是,即使极权崩溃之后,内心的恐惧、人们之间的失信、被摧毁的道德与法律禁忌都会默默无声地继续蔓延,经数代人而涤荡不清。   终究希特勒没有胜利,《祖国》中的虚构只是虚构,但对于极权的恐惧却真切的存在且绵延至今。如何不被恐惧控制,如何面对改头换面的暴政,这才是《祖国》这个通俗故事之外需要面对的严肃命题。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19:57
Sky    妄念缠身。      我没办法证明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或美好的,于是从小开始,每天睡前我都会幻想很多“如果”的话题。在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在短暂而又生动活泼的梦境世界,现实变的不再现实,我看到了活在其他时空的我,可能是高帅富,可能是零零七。我曾尝试把那些故事写下来,后来我知道那样的小说叫Alternative History。      后来年纪大了,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和学习上,每天总是累的像狗一样。连镜中自己的面孔也变得逐渐麻木和模糊。做白日梦的时间越来越少,梦境也再不如以往那样精彩。      我却会觉得这个世界变的越发不真实了,似乎总会有曾迷雾般的东西笼罩其上,我会不自觉的想去揭开他。      如同《祖国》书中的主角,与那个架空宇宙中的国家和社会格格不入,家庭不幸,无法升职,不停地加班,结局悲惨。直到他抓到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段危险的旅程,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和一个美艳的异国恋人。      在我看来,祖国是《From Russia with Love》、《盛世2012》、《高塔中的男人》的混合,适合拍成电影。      因为那样的故事,正是很多男人心中的妄念,或者我们称之为,白日梦。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8:33
md2    此版祖国的版权页说的很明白,就是台译本引进的,因此除了一些如雷贯耳的巨巨的名字被改成大陆版外,大部分名字都是保留台译的。此书中的军事典故并不多,德军名人也就那么几个,翻成什么风格都影响不大,只要文字不出大问题,读起来通顺即可。其实如果不是书里出现,有哪个读者会知道纳粹一群国务秘书的名字?所以台译风格其实本来就不是问题,戈罗霸子这个外号看上去略土,但是却非常符合故事的要求,那些喷译名的朋友,你们自己也不记得歌幽版的译名吧?另外歌幽版党卫军军衔是按照原意来的,比如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台版为了方便阅读改为同级军衔,前者虽然够精确,但都快比德文长了,有发烧过度之嫌。   实际上这个书在中国有这样的知名度,99%都是因为某杂志与某编的影响,因此歌幽版被军迷拿来作为正统讨伐台版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歌幽版文字水平并不差,在专有名词和典故方面还更符合大陆特别是大陆军迷的习惯,说胜于台版也不算夸张,只是以此为据来贬低台版就过于荒谬了。双方顶多是95%和99%之间的差异,非要分出胜负来,未免见外了。   近年随着大陆市场开放,引进名著越来越多,翻译工作量也大涨。科班出身的外文老师精力毕竟有限,有些叶公好龙的出版社找到名师接手,最后工作总是落到三脚猫研究生手里。各种奇葩译文往往都是因此而生。飞利浦迪克系列的版权被某社拿到后,找的不知道是哪家的野鸡翻译,看得人抓狂不止,连GOOGLE翻译都不如。   如果是热门书,各家还有竞争,或许能够咸鱼翻身,冷门书销量有限,很可能第一版就是绝版了。早知如此,还不如直接引进台版的好,萨达姆叫海珊又怎样?起码背广能正确翻成西服,而不是“背部宽阔”。   科幻领域国内好歹有四川重镇,奇幻和动漫的翻译几乎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出版社好不容易找到个水平很高工作又认真的老师来翻,结果人民文学的《地海》翻出超级大男巫这样的名词来,翻译冤枉,读者不满,真是双输的结局。台湾有那么多非文科出身的名翻坐台,说明翻译这活儿有自己的规律,水平和爱缺一不可,既然台湾已经有了合适人选,大陆又何必再折腾一遍。大陆是有林少华,可是大陆有哈尼蛙吗?   有人说要看台版不如直接买台版,我的意思是就算你这样酸,玛丽安托娃内也不会复活,蛋糕更是不会有的。而且台版书咱又不是没买过,民国竖版完全颠覆阅读习惯,配上科幻小说的内容,实在难以消受。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8:44
杜邦与     书名“Fatherland”,百度一下,说是尤指德国。在整个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不是一直以元首和父亲自居吗?!不知道这是不是这个英文词用来尤指德国的词源学上的起源?    无论是视作“father”还是“mother”,国人每每提到“祖国”这个词儿往往充满了情感色彩,会相当地情绪化,因为冠于其前的定语往往都是“伟大”这样的无限庄严而又无限飘渺的字眼。或许还很有一些人以为,提到这个词儿,不热血澎湃一阵子就根本算不上TMD“爱国”!    言归正传,英国人去写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半虚构的事儿,起了这么个名字——“祖国”。书中假定纳粹赢得了二战的胜利(还好!这里假定日本输掉了二战。),纳粹仍然延续着其极权统治,事情发生在战后二十年的1964年。在这里,祖国就是版图获得极大扩充的第三帝国,它以邦联的形式拥有着几乎全部的欧洲和大部分前苏联国土。主人公马栩(这里使用这个人文版译本的人名译法,下同),前U艇艇长,立过战功的帝国英雄,后来做了党卫队军官(刑事警察)。可是,马栩也的确是一个事业与生活上的双重失意者——离异独居,游离于主流的社会生活之外,甚至会被偶尔能去探望一次的儿子所鄙夷(孩子后来的生长环境告诉他,他父亲这个游离人一定不是“好的人”。)!在忠于职守的破案过程中,有点意外地发现了纳粹费尽心机想要掩盖的秘密——有关灭绝犹太人的决策和行动的关键性证据。当然,书中假定,那些灭绝性的集中营(比如奥斯维辛)已经不再存在了,为了掩盖秘密,纳粹已经将它们夷为平地。在明显地对历史进行虚构的前提下,小说记录了某些“真实”:纳粹集权统治下德国人的生活以及普罗大众(甚至是拥有一定权力的公职人员)对犹太人问题的漠视——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大家都知道犹太人被迁移到东边去了,也就到此为止了,谁去管它呢!马栩,这个帝国体制的保卫者曾经也是模棱两可着,而他又会将在租住房屋里发现的那张曾经藏于壁纸中的犹太人全家福旧照像宝贝一样地珍藏在自己的皮夹里。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和“平庸的邪恶”的问题吗?!面对这样的“祖国”,马栩没有选择——必须将真相大白天下,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主题大概是在说,其实,正义即祖国,而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其他。    讽刺的是,虚构的历史仍然有着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不说别的,帝国前外交次长路德打算凭着上述关键性的证据向美国人投诚,以寻求外交保护。这与今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某些事情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难道不是吗?!再有,有人昨天问我,“李庄案是怎么回事,有那么重要吗?”我想,它的确重要,因为立法/执法者公然枉法这是动根本的事儿!这也是马栩所质疑的东西吧!          译本的确差强人意。原因大致有二:一,沿用台译本,两岸语言表达上还是有着不小差异;二,大陆出版方所谓的“为适应本地阅读习惯的修改”有没有挂一漏万和画蛇添足的误笔?私以为,以后只要不是什么“匪”呀“贼”呀的指涉时,不妨全盘照录,以免不伦不类。译事之难,本人曾略有体会,台译者应该当得起“认真”二字,虽不及大陆军事方家译文的“专业性” ,但足堪阅读消遣了,不宜求全责备。              详情 发表于 2013-9-10 11:3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4:45 , Processed in 0.23919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