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 0
|
地狱变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patimo
死亡,是可以看到的一个终点。
最近看过蔡骏的新书《地狱变》,似乎从《天机》开始,作者就开始沉迷在对悬念的构思之中,很难从书中感受到希望中的“恐惧”了。《地狱变》中的有“罪”之 人,在面对终必死去的生命时,有的自甘堕落、有的自行了断、有的去跟命运挣扎——但到最后却发现挣扎在死亡面前是那么的不真实。这不是本优秀的小说,我却很喜欢书中的这个问题。
死亡,可能那时是7、8岁的样子吧,我第一次问起母亲这个话题,“死去以后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当然,妈妈没有正面回答我。其实,我心里是有答案的。面对未知的死亡,最大的感觉恐怕是没有感觉。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就是再也听不到父母的声音、再也得不到玩具、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去经历了。那个年代,在主旋律的意识形态之下,展现给一个孩子“死亡”要么是卑微的离去、要么是伟大的献身,死亡被冠以“政治信仰”的名义;但同样在这个年代,政治信仰、英雄主义的献身情节会被现实的琐碎打得体无完肤。
看过“莲子清如许”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的文章《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再一次加深了我对“死亡”话题的印象。面对那些濒死之时还被各种“有创抢救”整得死去活来的病患,作者感悟道,普通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恐惧,对自身逝去的恐惧,以及他人为挽留、为尽孝的恐惧;但是忘记了死亡作为生命最后尊严的存在。文章的最 后,他说“人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但是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是我愿”。(新三国里面曹操有一句很美的台词,说死亡宁静如夏夜,只需安详地睡去)
这是一名医生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最早从南怀瑾口中听到这句话,他说你们中医、西医没什么好争的,这病只要是不 死人的才能被救活,该死的总是无可奈何。现在想来,两句话之间着实省掉了不少字,“药医不死病”,不该死的病吃吃药、打打针就可以了,那必死之病哪里有药 可以救呢?有限的一生却决定了每个人都会得这样一场“必死之病”,那么我们再去何方寻求灵丹妙药呢?自然引出下句——“佛渡有缘人”,佛,会告诉你如何应 对死亡。
从大二接触佛学开始,我就没有把它当做是一门宗教来看待,也许是因南怀瑾的书而起的兴趣,他的讲解更加偏说教。往小的说,我把佛学看成一种态度;往大的 说,是一种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态度。死亡在佛家是一种“苦”的态度,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皆苦,而死 亡只是其中的一种;死亡在佛家是生命的一个环节,十二因缘中死是生的结果、也是生的起点;死亡在佛家还有一个过程,每时每刻的我们都是变化着的,现在不是 流行说“七年之痒”是人体完整新陈代谢的一个周期吗?所以,七年前的我们会是完整的“另一个人”。
佛不忌讳死亡,正如释迦摩尼将其死亡展示在众人面前一样,佛倡导的是正视死亡,正如出生一样,恋生则惧死,不恋生则不惧死,不恋生死却能跳出轮回。好像武侠小说里的剧情,只有在散尽功力之后方能成就不凡;但不凡的“有缘人”却着实不多。多的是《地狱变》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恋生而去疯狂地毁坏和占有;求死也是因恋生而起。
做有缘人,是我愿。
详情
颙旻
从上学的时候开始,就看蔡骏的书,那阵蔡先生还没有太多的头衔,文字里也没有太多的欲望想要去表达,不论用“悬疑”也好,“恐怖”也罢,在让人觉得现实与著述之间的微妙中,总是透着那么一股冷清而又丝丝缕缕的的悲情。
说是冷漠但也有着温情,说是悲剧却也有那么一丝的希望。多本小说的主人公之间有着似有似无的联系,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场景总有很多让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人能够联想的地方。有点实际的场景联系,又些不可能发生的想象,刚刚好。至少每一个故事的阅读是比较愉悦的,和书之后,还有些想要让人再联想一二的余地。
不过,以上的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蔡骏小说了。
貌似从《天机》开始,作者的欲望就膨胀了起来,每一本都要写一个看似很庞杂的大局,但是往往丰富联想力多了就成了负担。作者竭力地说这说那的,却又让读者找不着北。大致说来,《人间》系列也是走的这个路数,以至于连续的几本让人难以消化而最终罢读。而情节上的设置,大量的电视剧或是电影镜头式的描述,《天机》里神似【楚门的世界】的框架,不得不怀疑一二是不是蔡先生打算小说创作为辅,电影化或是电视化为主呢?
当看到《谋杀似水年华》的时候,开始还觉得不错,感觉蔡先生收敛了一些,不再无穷地扩展了,故事中有很多和书出版发行时紧密结合的事实,营造一种读者的代入感,其实这也还好,最后还拖出了上一辈人(对于作者自己以及绝大多数的读者)的一个背景,引出了一些情节来解释最终故事的答案,这也可以接受,毕竟目前的作者都喜欢引这个路数上的内容。
其实只是如此也就还好了,可是偏偏又出了新的一本的《地狱变》,一本想要在最后去拍蔡先生砖的新故事。
以上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这下面的几点来补充板砖的。
前半段讲大厦困于地下的部分还是可以的,多主线的情节,不经意的主线交叉,都还是让人看着觉得不错。而这未来梦大厦购物中心的部分,其实去过陆家嘴正大广场的人应该觉得这就是作者创作的原型,这样也好,比较有实感。想一想,如果真的排成电影了,在正大广场取景还是可以的。
可是呢,故事越是在最后,越是重复了《谋杀似水年华》的老路,让人觉得莫名的就让老一辈承担起了杀人越货的责任,然后突然地,那些一开始没关系的人,就有了关系起来,以至于最后形成了一个答案交代给读者。似乎是想说:“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人的相聚,是有必然联系的。”这里呢,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了美帝的【LOST】,可是人家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埋了很多的伏笔,才最后给大家一个人物关系的交代的呀……
哪怕是从推理小说的角度去看,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见缝插针地埋下了,可是《地狱变》却是突然冒出来的,只能是无语。
简单说来,整部小说就是:“伪科幻片+推理片+怀旧爱情片”的结构,然后又不尴不尬地想要探讨一下人生。
书刚到手的时候,记得貌似看见过有关什么“电影化改编”一类的信息,等书全部看完,只能作扶额状。
我一直认为小说最重要的首先是一个好故事,不管作者今后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打算,文字形成的故事不应该向视觉化而低头,甚至是讨好。好故事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愉悦地阅读,作者可以说想说的,但是也要适可而止地区铺陈,否则就是疲累。
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中都存在,为了说一个主题而特意去强调,为了表达充沛的想法而无度地表述,为了产业化而产业化。道理相通,为什么《泰囧》一部很普通的公路喜剧片会如此受欢迎。因为它的存在很纯粹,就是为了简单的娱乐。
多说两句:
之所以会评“还行”(因为吐槽了太多),其实就是因为蔡先生还是在进步的,看到了新书“有节制”的一面,和前半段的故事。
我一直喜欢蔡先生的书,也不打算因为感觉不行就不再看了,来日方长吧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17:44 , Processed in 0.24863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