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0
|
物理属于相爱的人 |
最新书评 共 10 条
Saturn
买这本书,还是大一暑假在老家一家书少到极致的书店里,我一眼就看到它亮粉色的塑料书皮和嚼味的名字,真是直接击中我的少女心。就算现在已经大学毕业的我,仍然很喜欢它的包装设计。
一直没有读它,这次再回老家的高铁成了久违但合理的契机。
打开书,从扉页开始,我便陷入了浪漫情节:才华横溢的奥斯卡和塞巴斯蒂安在大学相遇相知相伴,他们恨不得枕着物理入睡。尤丽策用了大段大段的明喻暗喻、玫瑰色的长句,来歌颂青春和爱情。而我读的时候,正吃着7-11买的饭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吃东西的时候会看的比较入神,我完全沉浸在他们俩的二人世界里;也可能是因为所有爱情故事对我来说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我实在太羡慕了,能在大学就碰到懂自己的人,并且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唯一惺惺相惜的人。
就像好多电影中高潮迭起时交响乐戛然而止,第二章笔锋一转,浪漫星辰山河的帷幕降下,取而代之的是咄咄逼人的公路之旅和充满死亡气息的林间小路。爱情故事变成了杀人故事。作为想象力匮乏的读者,我宁愿全篇都是希区柯克。最怕凶杀案和感情的事纠缠在一起。
然后之后的情节就越来越诡异。尤丽策不再用粉色系的词汇,而是压抑的黑色比喻,仿佛你置身在案发现场,仿佛你就是杀人犯,仿佛你不能机智地应对警察长的盘问你就要被架上绞首架…文章中出现成篇的内心独白和对白,而情节的发展相比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变化描述,显得越来越苍白:到最后,故事的进展停止了。
令人失望的是,没看到才华横溢的两个人发出物理学的光芒,没看到警察长和女助手雷厉风行机智过人的展开,没看到塞巴斯蒂安对奥斯卡能够作为回应的深情,没看到美可在关键时刻相信丈夫的决心…事实上,我看到了两个普通人在争论毫无理性的平行世界论,看到了警察长和女助手混乱的情感生活,看到了塞巴斯蒂安和奥斯卡默契的自私,看到了妻子背离丈夫和孩子相信故人的冷漠…难道这就是一本获奖小说该有的水准吗?
知道丹布朗为什么会成为推理王吗?因为同样的题材,丹布朗博学多识,擅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诠释事情的发展甚至情感的变化。还有一点,一本小说最可怕的就是背景设定,一个没有时代感没有政治感的故事就和小学生作文一样苍白无力、没有阅读价值。
总之,尤丽策的文笔再好,包装再可爱,她的书我也不想再度第二本了,因为“相爱”在她的世界里变成了“自私”。
详情
郁甘霖
电影看得云里雾里,便跑来看这位“七月脚趾”的原著了。
中文译名也许是为了噱头。Schilf,是书中一位探长的名字。das Schilf,芦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想这和书中的doublethink和Dabbeling一样,谐音创造误会、传达隐喻——渺小而可悲的人、只因思想而存在。
书的情节也不复杂。两个相爱却没能在一起的男人。一人结婚生子,一人暗自执着。“我只为我们俩”,真是太感人的台词了。
女人。小儿子。探长、女警长、警员。牺牲者。闲杂人等。同样的人物罗列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村上春树。同样喜欢乔治奥威尔、同样喜欢宇宙的奥秘。当然女作家难免更细腻一些,不同于村上留白式的烘托、七月女士用大量的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延展剧情,埋藏伏笔,匠气更足的感觉吧。
所谓现实一旦揭露就不禁显得荒谬可笑了。这本悬疑小说不同于其他众多的涉及凶杀、爱情的小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引入了物理这个背景。两个男主角都是物理学家。书中时常探讨量子力学、时间与空间、平行宇宙等问题。也许因为这属于“终极”问题范畴之内,所以每每讨论起来总显得那么深邃无垠。其中有个概念很微妙。即平行宇宙泡沫理论,书中的塞巴斯蒂安认为在多个宇宙中时间不是呈线性的,而是如多个同时在膨胀的泡沫一样,互有联系而互不影响。很有意思不是吗。不过这个理论使得当下世界的一切都成了所谓空谈。“一切可能的事都在发生”Alles was mglich ist, geschieht.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我们也不需要改变。这样一个理论的结果显然是虚无主义,于现实无益。
作者在讲述这个理论之时,引入的用于驳斥其正确性的概念是乔治奥威尔的doublethink。双重思想VS平行宇宙。男主人公塞巴斯蒂安的亲密友人奥斯卡认为他一直怀有双重思想,即塞巴斯蒂安在当下的宇宙心安理得的与妻子生活在一起,又同时自我安慰地以为在令一个宇宙自己正和奥斯卡在一起。自我安慰也许不恰当,总之这是一种矛盾、心有愧的情绪。
奥斯卡几次三番的攻击,他一直希望塞巴斯蒂安回心转意——放弃他的Quatsch的平行宇宙理论,认清现世只有一个的现实。
奥斯卡用一种近乎威胁的手段引诱塞巴斯蒂安走向他。只可惜中间出了可笑的差错——塞巴斯蒂安不小心杀了人。
这是奥斯卡没有料想到的。所谓的危险的爱成了负担。探长,叫Schilf的家伙看透了真相,并决定帮助塞巴斯蒂安。在最后的场景重现中,奥斯卡承认自己才是那个doublethinker——爱恨交织、保护与伤害并存。
无论如何。感情很动人!
详情
rena78
本书接近结尾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读到了世界上构思最精巧的爱情小说:谁能将“平行世界”理论和其他一众理论物理学问题跟爱情扯上关系?《物理属于相爱的人》的作者就成功做到了这点。主人公之一塞巴斯蒂安对“平行世界”理论的信仰源自他对修正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正因为他曾经主动地放弃了自己挚爱之人,他才无比渴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中与此人无障碍地相爱相伴,摆脱自己的强烈自责。谁能想到物理学家的对一种理论的执着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痛苦纠结的爱情经历呢?但是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合理?是爱情,而不是德国哲学,才是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啊。这个故事里,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煽情的场面,什么我们过去熟悉的东西也没有,但是再没有其他作家能将爱情的刻骨铭心描摹到这种深度。爱情,扭转了一个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成了他事业的隐秘核心,他思想的唯一真正对象。假如能获得这种爱,哪怕只是以这样的形式,在生活中不能跟他终身相守的那位其实也该满足了。读者似乎根本不需对全书的“思想深度”进行过度阐释,就能从那些关于平行世界的物理学对话中读出铺天盖地的关于爱情的执着和绝望,体现了作者笔法的圆融自然。物理的术语与观念在这本书中神奇地直接化为了爱的告白与恋人之间的互相伤害,让读者无法不深感痛心。
但是让我颇为失望的是,作者在临近全书结尾出居然又抛出了另一种思想,那就是事情的发展有时是人无法干预的。这个主题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物理属于相爱的人》来说,在结尾处突然来上这样一笔,无异于是将前文不断累积的感情强度毁于一旦。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会觉得案件的发生与爱情或者象征着爱情的“平行世界”宇宙观毫无关系。我不理解作者为什么最终要将这件案件解释为一次离谱的误会的结果。假如它就是被刻意安排的,那不更能说明奥斯卡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更能有力地支撑他所承认的自己才是“双重思想专家”的说法么——因为他跟塞巴斯蒂安一样对那段感情无法释怀,只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而已。
总之,我的感觉是,作者在小说结尾为了使情节发展显得奇诡而出人意料,反而降低了全书原本极为饱满的情感强度,削弱了爱情这一因素在整个案情中起到的作用,实为一处令人遗憾的败笔。假如没有这一笔,我简直觉得这本书在文笔过于琐细之外没有任何缺点,但是作者过大的野心最终破坏了这种精巧的平衡。
详情
初心不
我给书打了四星,但是我不敢把这本书推荐给任何人。就算我并不以十分的恶意来揣摩这本小说的话,也可以找出很多诟病之处。
首先是这本小说的题目,物理属于相爱的人。这个题目确实融合了这本小说的两大因素,物理(塞巴斯蒂安一直寻找的多重空间),还有相爱的人。但是这本书里面的物理知识特别的浅显,用一个我曾看过的短书评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本作者不懂物理,译者也不懂物理的书。对此我深为同意。如果把书中的理论称为物理学的话,物理学家恐怕要笑了,里面谈到的物理元素几乎是不严肃的。不过这书的德文(应该是德文吧)题目是Schilf,就是那位总探长的名字,所以我可以认为所谓物理属于相爱的人这个题目是译者对于书里反复提到的名词还有反复提到的感情加以提炼总结出来的吧。毕竟不能直白的叫做《席尔夫》,这才是真的有欺骗读者之嫌,因为书中的第一主角并不是探长大人。
这书被分类的话肯定要被分到侦探悬疑小说里的。一个因为误会而起的凶杀案。奥斯卡觉得他失去了塞巴斯蒂安的友情,于是他想用塞巴斯蒂安一直在探寻的双重空间理论来挽回这段友情——创造一个塞巴斯蒂安的儿子里昂被绑架而又没被绑架的空间。但是他看乔治·奥威尔,塞巴斯蒂安却不看,于是塞巴斯蒂安把“doublethink”听成了一个与他的妻子有染的麻醉师的名字。他做了一个凶手,巧妙的杀害了麻醉师达波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当总探长对塞巴斯蒂安说出“doublethink”的时候,一切都坍塌了,他所坚持的,他觉得正确的,全都不复存在了。
作为一个悬疑的构造来说,并不算完美,也不是最引人入胜的。一切的源头都在于一个物理学的概念,一本乔治·奥威尔的书,还有一个谐音,其实并不深奥,不是那种费很多智商才能破解的谜题。但是我喜欢看的悬疑不是那种最后把我绕晕的,而是当你知道了结局你能想到前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前文提到那个东西是为了这个地方埋下伏笔”譬如说奥斯卡在前文提到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那个段落,他问:“你看过《一九八四》么?”塞巴斯蒂安说没有。奥斯卡还解释了这本小说的内容,但我不知道那时候在为这段友情心烦意乱的塞巴斯蒂安有没有听进去,但这却是就是悲剧的源头。这就是解谜的趣味性。
简单,还算经得起推敲,说成是希区柯克有点溢美了,但是这对我来说真的相当不错。
我一直都觉得最好的小说并不是用头脑写的,而是用心。没有出彩的炫技,不抖机灵,仅仅靠着朴实的语言就能够完整的,舒服的讲好一个故事,才算是大师之作。但是能够达到这点的小说太少了,退而求其次的话,我喜欢的是看的时候,书里面所写到的东西都特别具体的呈现在我眼前的作品。那种花的香味,鸟的鸣叫,玻璃杯的反光,歪歪扭扭的篱笆,甚至书中人脸上每一条皱纹的扭动我都可以看得到的描写。我举个例子的话大概菲茨杰拉德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作者。这本书也是一样,很多描写,很多比喻都很生动,也不能说是没有那种莫名其妙的地方,也没有菲茨灵气顺滑,但是大部分都让人觉得顺畅而身临其境。
说说这本书我觉得最好的部分吧,就是相爱的人的部分。看到塞巴斯蒂安和奥斯卡分道扬镳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难受,他们之前那么的要好,就像是双胞胎。奥斯卡有点像那种怪怪的外星人,但不是丑陋的那种,而是神采熠熠的。英俊未必,魅力却是十足的。塞巴斯蒂安并没有奥斯卡那么自信,但是也是个很聪慧的孩子,所以奥斯卡才把他当做朋友,奥斯卡一向是不屑于交朋友的。但是奥斯卡有点得意忘形了,他的所作所为让塞巴斯蒂安觉得奥斯卡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个陪衬。他很伤心。
其实更伤心的是奥斯卡。他才是那个最孤独的人,特别在塞巴斯蒂安选择回归家庭之后。没有塞巴斯蒂安的奥斯卡什么都不是,他得到过,所以更加的不想失去。塞巴斯蒂安未必就不后悔跟奥斯卡闹掰,他一心研究的多个宇宙,多重空间,可能就是想为他和奥斯卡创造出一个可以重新来过的世界。
“你这几年,一直是为了你的老婆,你的家庭,你的物理学。而我……”他将香烟和打火机并排放到一起,“一直为了我们俩。”奥斯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的难受终于到达了顶点。奥斯卡可以痛快地承认他对塞巴斯蒂安的感情的时候,真的太晚了,太太太晚了。
说出这句话的奥斯卡终于有点像一个真实的人了。
他这个孤傲的人,从来不解释,塞巴斯蒂安连他喜欢乔治奥威尔都不知道。朋友,这么好的朋友,应该知道对方喜欢什么书,应该认真的读过几本对方喜欢的书。但是他们没有。他们徒有相爱的灵魂,却在行动上像个迟缓的老人。
结尾探长的处理方法在我个人看来有点拖沓和画蛇添足了。可能我再看几遍会有另一种想法也说不定,不过至少目前我觉得这种处理必要性并不大但好在作者还知道在恰当的时候戛然而止,有点遗憾,但没有特别烂尾。
我买的实体书,看完了,没后悔花钱。
详情
啦啦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大概是引用一些物理原理讲生活道理,比如“人际关系中的吸引力法则”诸如此类的吧?我这么想着,一边把书名复制下来百度了一下。
推理小说?探案?悬疑?科普?到底是什么?
其实什么也不是,当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将它合上的时候,闭上眼睛(因为过半夜了)想像那个结局,想像作者要说的到底是什么?这本书有些晦涩,借用豆瓣上的说法:“要么是德文的表述,要么是翻译,要么是自己的理解力,总之有一样出了问题”,以致于不是很看得懂。我没怎么睡好,眼前浮现着主角的样子和最后的场景,最终野蛮地认定了我理解的就是作者要说的!用盈盈的口头禅:“行了,就这样了!”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作者写的绝对不是什么推理悬疑,当然也不是科普,她在说很多东西:友情,哲学,巧合(概率),因果关系,价值观,思维和现实,以及“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来慢慢捋一遍吧,算是读后感,自从离开小学好像就没写过读后感了……
(1)友情。毋庸置疑的,奥斯卡和塞巴斯蒂安这两个物理天才之间深厚的感情。
奥斯卡是这样的人:格调高雅,外表和才华都无可挑剔。引用塞巴斯蒂安的描述——他的血管里流的是水银,他仿佛永远站在统帅的制高点
他难以忍受庸俗,连自己与普通大众一样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这个事实都令他不满。他深切遗憾生错了时代,没能参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唯一能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塞巴斯蒂安。
他们是大学同学,第一眼见到对方便惺惺相惜。在三人湖畔,阳光下,草坪上,他们手指太阳,谈论宇宙和时间,为物理理论争辩的情景每天都会成为众人瞩目的景观。(吐个槽,这样的组合应该在很多双主角动漫或小说电视剧中可以看到,被形容为交相辉映的双子星。《银河英雄传说》的莱因哈特和吉尔菲艾斯,《棋魂》的小亮与阿光,《sherlock》夏洛克与华生,第二个最贴切,最后一个不贴切,但是黑发与金发的冷暖组合是共通点……当然还有樱木与流川枫,佐助与呜人,凯撒与楚子航,安德和比恩,叶孤城与西门吹雪,洛寒与易敛……本来叶开与傅红雪也是,但是最近那电视剧既雷又腐,我都不愿意提起这两个名字……完了,废话到这儿,把评论的整体氛围都毁了……)
(2)巧合和因果
注意力抓回来,然而……美好的事物后面总有一个“然而”,奥斯卡太过耀眼太过骄傲,更过分的是他对这此理所当然。于是友谊的誓言:“如果神灵报复你,我愿成为你脚下颤抖的土地”,变成了愤怒的大吼:“你太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了!”如果没有人弥补,第一道裂痕会扩大成为一条深渊。最终,将两个人的道路分开了,不仅是研究方向,而且是生活方式。塞巴斯蒂安与一个画家结婚,成为大学教授,纳米技术方面的实验物理学家,业余时间致力于“多重世界诠释”。过着安定平稳的日子。
理论物理学家奥斯卡,向着他唯一的目标前进: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按照他的观点,他与塞巴斯蒂昂的区别就是建筑工程师与泥水匠的区别。看吧,他就是这样一个骄傲到狂妄的人。他俩在电视节目上的对话:
塞巴斯蒂安:“我在此介绍的,许多知名物理学家都描述过:史蒂芬.霍金、戴维.多伊奇、迪特.泽赫。”
奥斯卡:“那么霍金、多伊奇还有泽赫也都对物理学一窍不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想上分道扬镳了,威廉.皮特不再支持威廉.威伯福斯(这样比喻可能不恰当也不够严肃,不能当真)对奥斯卡来说,这结果大概就是罗恩离开他,抛弃正义,投靠了伏地魔。
因为这不是科普小说,所以我们看到的他们之间的争论也是偏哲学意义上的对“时间,空间”的观点的针锋相对。奥斯卡要让朋友重回正轨,我知道这部小说有谋杀情节,简直担心他会去当凶手!
然而……又是一个转折……结果却令人无言以对,你的想法,我的观点,她的一个微小念头,孩子的一句童言,偶然和偶然,造成了毫无意义的一场闹剧。
可是有人死了!犯罪和错误……原因在哪里?(不能剧透,所以不说下去了。)
(3)哲学,价值观,思维和现实
塞巴斯蒂安在逃避!在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不仅对专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物理世界”以及“普通生活”,他做出了逃避的选择。
在奥斯卡眼里,他的才华横溢(仅次于自己)的朋友居然像个普通人那样,跑去结婚、当大学教授并且研究纳米技术这个再无发展的专业。奥斯卡嘲笑塞巴斯蒂安的“多重世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上的原因,书里出现更多的是价值观的差异。
“成为继爱因斯坦,普朗克和海森堡之后获得不朽声名的人,人类永远把他的名字与一个时代,也就是量子重力的时代联系在一起。”这才是当初设想的未来,“像一张缓缓铺开的地毯,只能铺在他们两人共同的道路上。”可是有人背叛了!逃避了!!奥斯卡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强烈地反对“多重世界”。
至于塞巴斯蒂安,也许内心深处他都不相信这个理论,但他只能走在这条研究道路上并对自己和别人都坚定声称:探索解决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新通道!他回不去奥斯卡的建立“万物理论”的世界了,十年,已经拉开太多的差距。
他的研究构筑了他的世界观,在内心深处,泡沫宇宙理论是一个尉籍。因为,也许,会有一个世界他没有做出当初的选择,他没有告别热爱的理论物理,而是投入了那场辉煌的战争。
在这个世界,他做出了选择,他有美满的家庭,有工作有学生,偶尔还为杂志写文章(奥斯卡极度看不上的文章)。现实生活,他有些疲于应付了,但他真的热爱着生活,热爱着家人,同时也热爱着物理。虽然在时间分配上,这常常会矛盾。
而奥斯卡不同,他只有科研,全身心投入,对其余任何事都不感兴趣,除了一件——让塞巴斯蒂安认清现实,完全回到正确的研究方向!他不能拥有着这个,又在另一个世界拥有那个!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个世界。(写到这里我想起彭阳,“也许我在另一个世界过得非常好呢!”她曾不止一次这么幻想。然而昨天做错的事今天依然要付出代价,另一个世界也许有个勤劳的你,但是……那个你不会跳过来帮这个你洗昨天没洗的衣服。你的人生轨迹依然如此……)
物理学家,在别的方面也是普通人……在普通而有些无聊的日子里,他忽视妻子的餐桌谈话,沉浸在思维的理想国度,思考着物理领域的问题,盼望着没有家人打搅,全心工作的假期。可是当意外发生,我们看着塞巴斯蒂安惊惶失措,不惜一切,到冷静,麻木,疯狂,消沉,崩溃。他的生活被一系列麻烦毁掉了,这不再是可以计算的数字,它无序,列不出公式,推导不出结果。悲剧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他找不到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一切如常……他后悔,忏悔,愿意用一切代价将它还原!
这是现实生活……我想起有一系列书,叫做《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我们可以建立智慧而超脱的价值观,然而,物理学家追求着宇宙的真理,却始终不是神。有谁能像庄子那样,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庄子说世间万物原本只有变化而并无生灭。奥斯卡也有这样的观点——他在火车上想着,自己跟其他人,甚至跟一个杯子一样,都是由相同的中子,质子,电子构成的。警官席尔夫也有这样的理论:有一天人死了,自然回收站会将他变成花草树木,用另一种形式存在。可是亲眼看到那个人的尸体,奥斯卡一样会受到震撼;面对破碎的家庭,席尔夫一样倾尽全力想要挽国。
物理是最理性的,而物理学家是人。
*******
(暂时就这么多)
详情
貓愛薛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在基本不了解作者以及完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凭着第一感觉买的三本书之一(另两本是米泽穗信的《追想五断章》和王晋康的《终极爆炸》)。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里的“物理”两字——出于我所学专业的直觉。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从Dan Brown的《数字城堡》以来,理学(主要是数理)与文学结合的小说越来越层出不穷——无论是真的“结合”抑或只是噱头——比如神马《孤独的质数》啊,《终极理论》啊……当然我基本没看过。不过这种书的层出不穷总是有一些原因的。
这本书的作者——尽管介绍里对她包装得很玄,又是“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实习”又是“持续不断地挑战世界及其准则”——好像并没有理科背景,这是我打开塑封才发现的,当时我稍稍有一点失望,但是我同时明白,也希望喜欢读这类小说的朋友们明白,这并不能成为此本小说好坏的判断理由;因为涉及时空观的物理讨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范畴内的了,而将无可避免地涉及到哲学的探讨。而到了这个地步,任何一位乐于对此话题投入认真思考的人,无论ta是否具有专业知识,都拥有发言的权利;因为时空是与每个人的普通生活息息相关的。
文中的塞巴斯蒂安正是如此。
在正式的思考前,如果你对塞巴斯蒂安所信奉的多世界诠释一无所知,最好还是费心了解一下,否则很难明白奥斯卡为什么对持有该观点的塞巴斯蒂安如此不屑。
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简称MWI),即通俗所称的“平行宇宙”,是物理学界在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理论。与以叠加态和观察导致波函数坍缩为主要观点的哥本哈根诠释不同,该理论认为,所谓的“叠加态”只是出现了多个不同的宇宙,每个宇宙发生的事件是一定的,但是这些宇宙间的事件则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结果,都确实存在于某个宇宙中:在该理论中,“薛定谔的猫”不再处于生死的叠加态,而是处于两个宇宙中;其中一个宇宙中粒子没有衰变,猫是活的;而另一个宇宙中粒子衰变,杀死了猫。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一切可能的事情都在发生”。某个宇宙中,希特勒的母亲选择了堕胎;某个宇宙中,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更多的宇宙中,人类,甚至所有有机体,根本就不存在。
【重点来了!】同时也就是说,一定有某一个宇宙,在那里,一切遗憾都不存在,一切愿望都得以实现;那个宇宙中的你,完完全全地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温暖的逻辑,它给了处于残酷现实中的我们一个梦想的缝隙。
这也就是为什么奥斯卡对他和他所支持的多世界诠释总是表现出不屑和反对的态度。作为一个理智冷静高傲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无法忍受他的朋友,一位同样天才的物理学家,“背叛”了物理和自己而投入一种他实际并不满意的生活,并在这种不满意的作用下出于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原因去支持一种科学理论。这从他批评塞巴斯蒂安“向往一个能同时当海盗和模范生的世界”和那个关键性的“doublethink”可以看出。(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奥威尔在欧洲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1984》真是无处不在orz)
当然在我看来,奥斯卡的批评同样苍白,因为他对MWI的批评,更多是因为塞巴斯蒂安而非逻辑,这同样是感情因素多于理智因素。
这个视角可以说非常新颖,尤其是如果把这本小说当成一部推理来看,它对MWI的运用将成就一种非常特别的动机和手法;可惜的是,由于作者的叙述功力、译者的翻译功力和我的理解力其中至少一者的缺陷,我认为这本书并未达到预期中的的效果。除了对物理理论部分的必要解释(哪怕是文学化的)的缺失外,作者对于塞巴斯蒂安内心复杂情结以及奥、塞两人复杂关系的描写有些模棱两可;同时在案件发生前的铺垫部分有许多冗余和枝节(当然更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更增加了读者对于主线情节的理解难度。比如,我实在看不出丽塔探长的恋情对整体情节的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
当然,最后那个谐音的情节设置,我仍认为是一个亮点。这样一个看上去令人哭笑不得的无厘头的小错误,恰恰凸显了奥斯卡和塞巴斯蒂安的悲剧,更何况谐音的两端“达波汀”和“doublethink”恰恰代表着情结最重要的两个推动因素。至于奥斯卡在案件后表现出的顿悟,虽然我还没完全明白,但我绝不敢说这是作者或译者的问题;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因为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对多世界诠释的哲学观点。我仍在努力理解。
虽然我对此书的评价仍趋于保守,但仍给出四星,向那些很有理解力且很能适应欧洲语言风格的书友们推荐这本书。
ps.最后有一点小小的个人吐槽——译者把Schrodinger大神翻译成“薛丁格”,虽然只是音译,也确实不是译者的独创,但是我还是喜欢我昵称中的那种译法,更能显出大神的霸气~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6:16 , Processed in 0.400318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