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8: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该书是陈染沉默几年来的一本最新的散文集。本书与以往不同的是,虽说依然充满个性,但却处处渗透出作者从容淡定成熟的生活态度。《谁掠夺了我们的脸》书中共分十一个篇章。讲述我与我,我与物,我与生存我与思考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7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4-26 18:21:18 | 只看该作者
  昨日下午,又一次来到物质生活书吧,仍然坐在那靠窗的座位,享受着阳光. 决定看陈染的这本散文集.
  她的小说'与往事干杯'不知触动了多少脆弱而敏感的心灵,觉得自己就是'黛二',自己的世界就是'尼姑庵底下绿色的阴'.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由不得自己再整天伤悲了.也曾在书店翻阅过陈染的其他作品,坦率的说,有点失望,不太能够读懂了.
  近来,我因有了较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所以又开始胡思乱想.
  在书店里看到这部新作,记住了书名,却仍旧没有买.昨天,在物质生活书吧的一个充满阳光的角落里,我重与陈染相逢了.书中有她近来的照片,明显老了,眼眸不再有年轻时那么明亮透彻,但眼神更加谈定,充满着智慧,噢, 她的脖颈和胳膊更加纤细. 噢,这一个身躯柔弱得几乎要断掉的女作家再一次夺走了我的心,我的情,心灵如此贴近.
  如果读者没有一颗沉静下来的心,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作品,我想是不能够品得了她这杯淳淳的'葡萄酒'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4-26 18:21:17 | 只看该作者
  我努力的在评论里面的“还行”前面标注上,因为我真的不想说陈染的书“较差”。可是,恕我直言,我是真的觉得她老了。
  还记得在年少的时候读过她的文字,那是一种沁入心脾、相见恨晚的感觉。可是,对不起,在这本书里我再也找不到了。书里面好像都是一个上了岁数的女人对于生活发出的牢骚而已罢了。
  我不能不说自己是失望的,但是毫无恶意,毕竟,它是陈染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4-26 18:21:16 | 只看该作者
  岁月是带来智慧还是终于消磨了我们内心尖锐的东西。
  那些激烈过的,挥之不去的,爱的,恨的,慢慢都淡了。
  且泡一壶清茶,看三三,看午后阳光里的微尘,看地板上渐渐淡去的阴影。
  却道:天凉好个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4-26 18:21:15 | 只看该作者
  之前都没有认真看过陈染的文字,但是常常听说。她的名字,和“先锋小说”“身体写作”这类的描述连在一起,对青春期的我很有过一阵吸引力。带着这样的印象,我开始了对《谁掠夺了我们的脸》的阅读。
  
  
  这本书是陈染《僻居笔记》系列的第一本,不是小说,而全是染的生活随笔或者说散文。全书分为“我与我”,“我与物”,“我与心”,“我与生存”,“我与情感”,“我与城市”,“我与游走”,“我与家”,“我与写作”,“我与读书”,“我与思”等若干篇章。这样的明显带有自我探索意味的标题当然是当初吸引我的一大原因。而我在想,如果我之前不曾听说过染,或者听说她的时候没有连带“先锋”这样的词汇,那么也许我读完之后不会感到那么失望吧。是的,如果没有期待,当我与书中的坦诚的,敏感的,细腻的,平和的染相遇的时候,我一定微笑着说:我理解你。我理解你对岁月流逝的感叹,理解你人到中年看人看事的新视角,理解你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在面对真实人世时的局促,理解你对自我写作状态的审视,理解你对“我”与“另一个我”、“这里”与“远方”的思考,理解你对日常生活细节例如婴孩出生、城市污染这些的感触……我想我都能理解,可是,所有这些感悟,除了我本人,还有我身边那些心思细腻的朋友也都会有吧,文字本身也谈不上“先锋”吧,老实说,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在想,陈染究竟是哪个年代的作家啊,怎么文字这么规矩。这本书的作者如果不是陈染,而换成毕淑敏之类,也无不可吧。
  
  
  可是转念想,“先锋”只是外人给染贴上的标签而已,而染在做的只是一直真实得面对自己的内心吧。看完《谁掠夺了我们的脸》,我忽然想起书架上还躺着本多年前在古旧书店淘回来的染的《在禁中守望》,书名的前面赫然写着:先锋小说系列。我翻了翻,终于嗅到了“先锋”的味儿,“先锋”到当年的我买回来之后一直都没有细读,我可以想见,那时的我肯定是看不下去的,我只是对“先锋”后面的冒失劲感兴趣而已,所以当我翻开这样没有情节而处处意象的先锋小说的时候,肯定“先锋“了没两页就“先锋”不下去了。现在再看,所有这些意象,如果不是一个内心敏感细腻充满冲突又时时直面着它们的“先锋”的人,又怎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样仍然以书写宏观大时代为文坛主流的时节写出这样私人的文字呢。到现在,当所有的人都在blog上书写私人文字秀的时候,陈染只是走在自己四十开外的年纪,理所当然地与自己和解而已。就像当初的先锋并不是为了先锋而先锋,而是真实地书写内心一样,现在的平和也是对自己的直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染首先是个坦诚不做作的人,其次才是个作家。 这样的染,在我们读过了卫慧棉棉,读过了安妮宝贝之后,是否觉得分外可贵呢。
  
  
  读这本书,还勾起了我其他一些的阅读体验。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青春期阅读,毫无疑问,那一时期的阅读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个词,汗一下)。不回忆不打紧,一回忆才找到了今天我这有人疼有人爱的小妞却时不常爱无病呻个小吟的根儿。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那时阅读的主要特征的话:绝望,颓废,伤感,无方向,无所谓,怀疑,叛逆,戏谑……“先锋”也算进去好了。我对这些作品的精髓心领神会之后就一直没有什么长进,一头扎进对“生命的意义”“我是谁”这类古老哲学命题的苦苦探究之中。直到现在,我才对这类问题不那么热衷。可是我又常常因为自己的不那么热衷而感到一些恐慌。染在《所谓成长》一篇中说:“有时,当我回头阅读自己从前的书时,便惊诧得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女孩——敏捷、激动、叛逆、忧郁、才思涌动、心高气傲,她与现在的我已是那样遥远。”“而现在呢,我已经慢慢地一天又一天地失去了这些权力。”“心里的滋味难以言说”。看着这些文字,我竟发现二十开外的我与染隔着二十岁的年龄差距,却已然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是我的青春期太短,还是染的太长。
  
  
  这样看来,岁月他掠夺了染的脸,也掠夺了我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4-26 18:21:1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我是一气读完的,在近年是很少的事。年纪越大,注意力越难以集中。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和晚上,我在专心的读这本书,它是陈染,所以,特别的优待。
  
  和她的同学一样,我很诧异于陈染的外表变化。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个十年前优雅和不羁相结合极有个性的影像。
  
  是的,我同意陈染的观点,人可以不年轻,年轻也不就一定代表着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但是,当我们不再年轻的时候,也无法保持美好的外表的时候,是否可以稍许回避一下,也无须宣扬、呈裸我们的沧桑,尽管它曾经让我们收获颇丰。每每看到章节扉页上作者的照片,我都有不忍的感觉,陈染,也许,成熟的代价真的很大。
  
  陈染的小说,我是推崇备至的。《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嘴唇里的阳光》、《私人生活》…等等,笔下的黛二的形象塑造得是那么的绵软无骨而又独立不拘。
  
  而这本散文,看了以后,却没有那绵延不绝的回味,也不是认同的散文的写法。如我之拙见,散文就应该是隔靴搔痒,欲说还休,或开水白菜,破了,直了,就没有意思了。
  
  我们不能去评说别人的人生感悟,那究竟是很私人的事。写在纸面上了,那又不一样了,想给看书的人看什么,这是写书的人应该想的。
  
  陈染终究还是直了一些,带着她十年前年轻的痕迹,在十年后“踉踉跄跄”再次向我们走来。我是真心爱戴60年代作者的人,也真心的祝愿我喜爱的作家在年过不惑以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4-26 18:21:13 | 只看该作者
  我怀疑自己快失去阅读的能力了。
  确切地说,是我很难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一本书。
  而在我更年少的时候,读书从来是一个虔诚的行为。
  
  庆幸的是,我还是喜欢在书店里流连。
  然后我很郁闷地发现,豆瓣上我感兴趣的很多书,书店里我都找不到。
  
  山区果然比较滞后。唯一发现的新货色是封面很有爱的《巴格达有爱》。但是我已是多少年不看长篇小说的了。
  
  我蹲在书架前,陈染的这本书适时出现。
  
  我还是欢喜这些碎碎叨叨的叙事及随感。这也能解释我为什么更偏爱爷爷级梁实秋而不是伯伯级余秋雨。
  
  而在进行这些琐碎的私人化叙事时,女性作者间的文风是有不小的相似性。我不举例了。
  
  应该说大多数感情是真挚的,比如写她的狗三三。
  
  但是关键,还是要回到题目上。
  
  最起码,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对这书名很有莫名的好感。可是这书名是取为何意呢?。。。。我承认我很不厚道地被雷了一下。。。。
  
  原文如下:
  
      气定神闲,一门了不得的艺术!40岁,一生中多么奢侈的季节!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40岁生命就已凋零,她依凭短暂易逝的生物本能活着,年轻是她唯一的通行证,她在浮华中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像昙花无法不让自己成为昙花那样,顾不上在自己的土壤中储备一些可供日后盛开的养分,当她红颜褪尽、香消玉殒之时,时光轻而易举就把她从人们的视线中掠走了,成为一株被人遗忘的干枝败叶;另一种人,40岁生命刚刚开始,她埋葬并穿越了青春期特有的晦涩哲学的泥泞之路,再一次出生了,她脸孔上岁月的风尘怎么也抵挡不住由她的内心和智慧滋养出来的坦然的光辉,那光辉是一种言辞,透露着她的内容,如同秋天的大地丰沃富饶、层林尽染,如同一个庞大的国家坦荡和岿然,就像苍老睿智、意蕴悠远、既凄凉又温暖的尤瑟纳尔的脸,穿越穹隆和浮云,穿越历史和光阴,永远地向我们走来,击中我们年轻的心!她从不曾在光中衰老,她只曾在光中死去,她死去得像睡着一样,那颗沉思疲倦的心脏仿佛只是小憩片刻就会重新年轻地搏动起来……
  
      一个叫做阿特伍德的作家曾说,请问是谁挡住了风?
  
      我不禁自语,请问是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做俯卧撑的分割线。。。。。。。。。。。。。
  
  我着实讨厌感叹号。看见一串感叹号就心惊胆战的。
  
  但是这位40岁的阿姨多不容易啊。所以我们不应该指责人家矫情,应该欣赏人家自赏的勇气。
  
  其实看照片本身,我还是挺喜欢陈柒。瘦削,大眼睛。虽然我搞不清楚你弄这么多自己相片放书里算什么事儿啊?你比作协其他的女的长好看点你也别这样打击人家啊。
  
  好吧,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需要费什么神力琢磨的书。只是一个女人在温和地说话。
  
  至于上面摘录的片断呢。。。
  
  物理上说能量守衡。你写得费力,我读得其实也吃力。
  
  “我无法让自己纯朴,因为生活的谎言是如此之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4-26 18:21:12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年来很少读中国作家的东西,渐渐淡忘了一些大学时迷恋过的中国作家,比如,陈染。刚上大学的时候,在一个同学的推荐下读了她的许多散文和小说。她笔下的那些故事早就记不清,但始终能想起她文字里那种执拗的自我感。如她在《所谓成长》中所讲,年轻的她“敏捷、激动、叛逆、忧郁、才思涌动、心高气傲”。如今,翻开这本“中年之作”,我再也看不到那个“敢孤独无助特立独行”的年轻女孩,一个“日常”的陈染出现在我的感觉里。
  
    之所以用“日常”一词,是因为在阅读那些平和口吻中的句子时,我总会觉得看见这样一个陈染,有时,她穿过北京的淡淡夜色,缓慢走在东三环的路边上,牵着她心爱的三三。她四处张望,眼神里却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从容和淡定。有时,她在有阳光的午后穿过马路,在团结湖路口遇见购物归来的邻居,微微一笑,继续漫步前行,脚步里没有一丝匆忙和急切。
  
    陈染说,如今的自己是灰色的,内敛,朦胧,低调。在她眼中,这是一种不再年轻气盛和放纵恣肆的成熟色彩。人到中年的她,不再黑色凌厉,一味地关心自我。她用简单平常的句子叙说对生活的思考——对真正的日常生活的思考。她关心动物,怀念旧事,她说起人与人,谈论是与非。对于年轻的陈染来说,她已不再是自己。我想,或许当年陈染从未想过,自己有天会如此平和,甚至惟恐自己反叛的黑色青春会有天黯淡成灰。
  
    以前,我常以为,当一个人失去了青春时代的无畏和锋芒,就开始了生命的死亡。失去了像风暴一样的冲击力,生命意义何在?这样想的时候,我尚且窝屈在苦闷的中学时代,青春的黑色对我来说像监牢一样,对自由张扬的渴望占据内心。我在内心死命地拒绝着平庸顺从的生活。
  
    事实却是,直到如今,我的生活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无畏和锋芒,我只是在内心死命地坚持着什么。对于许多先锋作家的风格转变,我都报以冷眼。我以为这是放弃了坚持。但陈染的转变却不同,这是一种不同于失掉信仰的真正成长。在《谁掠夺了我们的脸》中,看不见带着奇异色彩的女主角,却可以更加直接了解陈染在浮躁世界里的坚持;看不见像解剖一样残酷的内省,却有更为坦然的面对自我;这里没有对外界的冰冷拒绝,却与浅薄潮流明确地保持着一种智慧的距离。
  
    或许,我过早地读到了这本书。陈染说,“很多时候,青春,知觉醒着,智慧睡着。”她用中年的智慧看清了自己青春的色调,拥有了洗尽铅华的从容。灰色的价值不难理解,沉静之美让人向往。我依然喜欢陈染,理解和欣赏不再青春的她,但却也在内心深处拒绝着灰色色调。我依然要选择拒绝和黑色,让时光和生存来打磨我吧,但在被掠夺之前,必须怒放。
  
    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生活的叛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4-26 18:21:11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在诉说,读者在倾听,读者没有插嘴的份。
  
  我的各人观念:一个好的作家,不但小说要好,也要写一手绝佳的散文。散文就像说话,小说像讲故事,小说是可以有技巧,能“忽悠”人,散文不能。散文就赤裸裸的躺在那,不像小说,可以遮遮掩掩。所以,我一般是先读一个人的散文,再读小说的。
  
  陈染的书,我读的不多,不过是“走马观花”。《谁掠夺了我们的脸》这本散文集中,是作者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和感触,感性的成分居多。其中一篇文章,《江山如此多“焦”》最不喜欢。字里行间,能明显读出,她对这位保姆的厌恶,而且我相信这种情绪是有所保留的。一个保姆的恶习能让她“痛心疾首”到惊心别人子孙后代的地步,让人费解。
  
  我觉得她难免犯了许多作家的通病----无病呻吟,一味的沉浸在个人情怀中,而把它过分的放大。其实外面的空间有更多的东西值得他们去关注去思考。
  现在的作家似乎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都在“冥思苦想”,以“灵魂拯救者”的姿态自居。
  
  其实,人生的感悟,谁都会有,不过是普通大众选择了沉默或对周围的人碎碎念,作家行诸笔端罢了。作家们的感悟不见得他们高明多少。
  
  总之,这种调调,很多人说的矫情,我不喜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4-26 18:21:10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个受伤孤独的女人如何用冰冷却坚定的文字写下生活中的片言只语。没有过多的废话。简洁,绝对的简洁。始终觉得,散文,是女性必看的一种文学载体......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22:43 , Processed in 0.0527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