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兄弟王小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天下至真文字,人间至亲情感”。这本由王小波的胞兄王小平博士撰写的回忆录,以“零距离的胞兄视野,向我们披露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少年史,他如何从艰难的时世走来,登上了时代的思想巅峰。”作者与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原生态地描绘了一个落难的多子女家庭里,孩子们艰难却也不乏快乐的成长历程,作者和小波作为一对投契的兄弟,经历了自由不羁的童年与少年岁月,也经受了青春凶猛的年华。即使在最荒唐、无望的时代,他们也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高贵精神的追求。当然,也有着源于生命冲动的不羁与狂野,恶作剧、对武力的崇拜,饥饿年代的铤而走险及招致的惩罚与羞辱,在书中都有真实具体的呈现。可即使在最卑微无助的年代,身处蓬蒿之间,他们的生活中却没有失却书籍、诗歌、精神磨砺的陪伴,没放弃对丰富的精神与高贵灵魂的打造。王小波多年以后的成功,从少年时代即已打下了基础。他文学写作中许多精彩华章,在这本书中也都能够找到其源头。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关于兄弟情谊的书,也是关于一个知名艺术家心灵成长史的著作。王小平的同学、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评价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本,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特立独行的重要作家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作为王小波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看了这部书稿后则感慨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关于王小波的往事记忆,而且是关于他们成长年代的一次认真的清理与真实无欺的交代,特别是关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社会百态的种种细节的描述,诸如除四害、深耕密植、大炼钢铁、全民写诗、饥饿年代、反右、文革时期的文斗与武斗,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出国潮……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在书中都有令人惊喜的存真保留,读之不仅大开眼界、感喟不已,且深具有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出之真实经历的记述,无意中成就了一部民间版的当代中国史。
      对于王小波生活中那些极具私密性的生活内容,本书也作了真实无欺的实话实说,他的爱情、婚姻、他的病故,都一一作了真实的披露。
      如果将文字分为高级和平常,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可以列入高级文字之列。读之,能够感受到满足的快感,文字之间仿佛埋藏着兴奋剂。这种令人兴奋的元素是智慧,是思想,也是智慧与思想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具体体现为一种优雅与睿智的语感。读之触目难忘。李银河女士阅读书稿后,对作者文笔之精美备极赞叹。王小波曾说:我哥哥的智力超我十倍。姑且不论智力是否真的超出十倍,但观书中文字,即可知王氏家族成员强悍的智商与文化涵养的确令人诚服。作为哲学家的王小平,在本书中却操着地道的北京话,说着在北京和中国发生过的那些“夯事儿”,一种洞穿世事、人性后的释然与幽默感时时按捺不住地流露出来,这幽默是王小平式的,它不是俏皮,更不是无厘头,而是一种因为智慧饱满优越而自然溢出的因子。这幽默是以知识为底气的。从中依稀可以看出王氏兄弟之间隐秘的气质关联,喜欢王小波的读者,一定会从这些文字中嗅到某种熟悉的气息,得到满足与慰藉,并欣慰于在王小波那里戛然而止的文字作风,由于这本书的存在,而避免了失传的命运就,这实乃文字爱好者的一桩欣慰之事。
      作为美国 图兰 大学的哲学博士,作者承袭着家族思辨传统的香火。本书的思辨穿越了现实,而进入了存在的层面,作者进行的思想透析是自然的、优雅的。书中关于生死、宿命的思考与分析,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慨。而这些对生死的思考,既来自于本书作者的哲学家的使命,也来自于现实的无奈遭际:在同一年里,他的两个优秀的弟弟王小波和王晨光博士接连离世。这锥心的打击不仅成为兄长王小平心中永远的痛楚,也成为家族成员不愿碰触的伤口。写出这一切,对于作者而言充满艰难。因此,这也是一本充满勇气的作品。
      本书正式出版前,试读本已经引起主流媒体的强烈兴趣,并被一批书评人誉为“提前进入2012好书榜”的精品之作。

    作者简介
      王小平,1949年生于山东济南。上山下乡期间在北京京西煤矿下井十年。1978年进入社科院研究生哲学系,1981年毕业。1991年于美国图兰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

    最新书评    共 6 条

    Joy    1、本书存在的可能错漏处和疑问。      序,第1页,第2段,第4行,真正地讨论;   第2页,第1段,第3行,对立地讨论。      正文,第1页,第3段,第5行,一所中学;   第3页,第1段,第3行,一头山羊(以上两条有点吹毛求疵);   第7页,第2段,久入鲍鱼之肆;   第34页,第1段,第11行,极端地羞耻;   第44页,第2段,第1行,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   第77页,第2段,第8行,由衷地悲哀;   第101页,第2段,第3行,不由地想起。   第139页,第1段,倒数第2行,舌灿莲花;   第166页,第1段,第2行,有过耳闻;   第198页,第7行,全军尽没。   此外,第204页第1行和205页倒数第2段第4行,都出现了“真传一张纸”这句话。类似的重复还出现在一些比较生僻晦涩的词句上,让人产生一定的重复之感。   还有,第197页,倒数第9行,戴上个daiper就得,不明白daiper是什么意思,如果有注释就好了。      2、书中透过对姥姥做饭的贫乏引出山东农村艰难生活的描写,并与王小波杂文中提到过的贫苦老乡如何浪费人力运土和荷兰人如何把家乡改造成精美的牧场相呼应、对比。   把聪明才智耗费在一些不知所云的东西上,压制健康理性的千年怪梦,真的醒了吗?      3、对王家兄弟的相貌和女人缘的描写挺有趣,“这种爱好很难理解。因为高个子小伙儿像猪八戒一样穿衣费布,走路扛风,吃起饭来恐怕也要多吃几碗,可是未必有老猪在高老庄扛活的本事。耙子一抡就是几十亩地,上起班来不会比矮个子多挣一分钱。细算起来这是个亏本买卖”      4、李银河对王小波“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他们放弃了平庸的世俗享受,在精神的餐桌上大快朵颐,浪迹天涯,遍历天下美景,处处寻找美的感受,好像要乘着浪漫的云霓翩然仙去。这是我辈尘世中的俗物拍马难及的。”      5、庆幸王小波有这样的哥哥,不但是调皮捣蛋、一起长大的伴儿,精神上也那么投契、不寂寞。      6、书的开头围绕《香水》的阐述,比较晦涩且偏长让人走神,相比较,后面关于象棋的内容就相关、有趣得多。      7、对王小波上大学以后至去世前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书中涉及不多,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也不知是不是会有后续相关的书涉及到。希望有。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个诗意的世界延绵不绝,在他的文字里,也在热爱它的人心里。  详情 发表于 2013-7-22 03:56
    二宝     自从高二那年看了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就觉得自己在文字上有了点造纸。后来我慢慢了解到,小波的父亲是一个逻辑学教授,终其一生未能留下些许的学术成果;有个弟弟是留美的化学博士,在一起劫案中因反抗不从而被刺杀;他还有个外甥,清华大学毕业的码农,有阵子在水木年华做吉他手;至于他的夫人,自不必多说,更是一个有趣而神奇的人。    小波逝世十周年的时候,他的哥哥王小平在南方某周末上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彼时读起,深觉就文字功底而言,其兄比起小波来也是不遑多让。前阵子看到0913班的小波转了篇文章,说是人生苦短,当与懂你的人秉烛夜游。才知道王小平写了本书叫做《我的兄弟王小波》,虽有圈钱的嫌疑,但还是立马将书买回。囫囵吞枣的看过一遍,原来小波小说里那些去缅甸拯救世界三分之二受苦人最后成了傻逼的知青,那个武斗时被对方长矛戳成刺猬的大学生,那个精通西夏文女真文等冷门语言最后差点被饿死的李先生,都曾在小波的似水流年里走过。    但终究还是有点遗憾,书里面没有告诉我陈清扬是谁,小转铃是谁,线条是谁,姓颜色的女大学生是谁……即使书中没有明说,我还是相信这些姑娘也都同样走进过小波的似水流年,因为没有人能够杜撰出这这些个或有趣,或神奇的姑娘。    有趣、神奇,二者能够取其一,于一个姑娘来说已很不简单,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这个姑娘,就可以说是完美。我不想对这三个词儿下定义,我根本就不该将这三个词儿说出来。但我确实想要将自己的某些情感表达出来,在这些抽象的情感面前,一切的语言都显得苍白。但与“我喜欢你、我爱你、我要和你困告”这些表达方式比起来,“你是个有趣的姑娘、你是个神奇的姑娘”的效果无疑要好很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事实上不管是用哪种表达方式,我收获的都是一张又一张的好人卡。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在X政准备司法考试。午饭后我的座位上老是出现一些水果和糖果,还有一些写在餐巾纸上的小纸条,内容和《似水流年》线条给李先生的那些话差不多。那个夏天是我这辈子经历的最热的一个夏天,一天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早已把我折磨的晕晕乎乎神形枯槁。忽然一个漂亮姑娘说要和我改造世界,这事儿确实有点蹊跷,宿舍的哥们儿也一致认为我是热疯了,要把我绑去医院。那阵子我恍恍惚惚,觉得自己成了《似水流年》里的李先生,中了印度大师兄的魔法。我把所有的困惑告诉了那个姑娘。姑娘乐了:“你也龟头血肿吗?”我确信我没那毛病,于是,我终于开始慢慢相信,我是鑫日成,不是那个李先生。    在确信自己不是龟头血肿之后,我同时确信自己遇到了个神奇的姑娘。后来我们一起经历了些神奇的事,那些事到现在都成了故事。我本打算在今天把那些故事写出来,但我发现自己还没有那个能力。虽然一个男人最忌讳说自己没有能力,但在这件事上,我承认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造纸。    小波也没有达到那个造纸,他也有好多的故事没有写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本应用一支直笔把那些事写出来,但我还没找到那支直笔。”在那之前,小波选择了沉默。或许,那些积压在小波心底的故事才是些一等一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好比一块块稀世原石,只有当小波认为自己技艺纯娴之际,才会去细加雕琢。只可惜,在小波找到那支直笔之前,就离我们远去了。    斯人已逝,慎终追远。以此小文,是为缅怀。     详情 发表于 2013-7-27 11:15
    sunset    作者描述了自己与王小波一起成长的许多趣事,透露了影响王小波人生的重要事件,作品,转折,管窥60、70年代的中国大地的风貌,揭示了高贵独立自由的灵魂是如何炼就的。作者的文字功夫了得,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妙趣横生,不过分煽情,着墨浓淡相宜,贯穿了许多作者对社会、人生、学术的思考和观点。推荐!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07:44
    shouzh    读王小波的书让我意识到了思维的乐趣,基于对王小波生活的兴趣,读这本书,想看下王小波是怎样的成长环境里,如何在那个时代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拥有自己的常识,因为自己从小就是由于某种常识缺失的一个人,长大后意识到自己常识的缺乏,思维能力的欠缺,对王小波的书产生的兴趣。   书中描述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是让我感觉非常向往,向往那种精神状态。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20:26
    墨未位    我们可能同样会思念一个人或一代人,想念的是过去的时光及存于时光里的那些人、那些事。由于是自己的生命历程,刻骨铭心,然历历在目。我深深地被他们的故事吸引,我妄断是时代造就了他们既艰难又有趣的生活。更由处于那个年代,他们的脑筋想得是方方面面,面面俱到。“我思故我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粮食吧!   当我看到小平兄由于看到一个清秀内敛的女子的死时,接着身份移植,带入的是自己。然后自己同样会选择“死”这一条路。在书里面他谈到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在那样的年代,面对死亡,大家想的是要怎样去存活,苟活也行,原因就是很怕死去。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是浮云了,更残忍的是浮云都是模糊的,一切都变得不清不楚。死了心,就死心吧!   小平在书里写到小波关于“性”的观点,性其实并不是那么龌蹉挂不到嘴边,谈性色变,一说性就是等于犯下滔天大罪。其实性是生的来源,是生的升华,只要我们够单纯简单崇高地看待。   小波的生命不是走过,是完成。我个人觉得。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3:09
    列文    尤其论述成熟之美的那一段文字,展现了哲思之美的震撼力!太多好看之处了。他们的父亲年轻时那段奇特恋情,堪比任何文学作品中的伟大爱情,读后留在心中的凄美之感,岂止绕梁三日?!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对命运对鬼神的敬畏感,着实引起拜读人的共鸣。所谓“敬从畏始”,可言者太多,而又不知如何言之,……      怀念小波。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17:4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6:53 , Processed in 0.23126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