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 0
|
八十四号公路 |
最新书评 共 8 条
爱上狗
1、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
这本书我到现在都没看过。
2、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从没奢望我还能再这样平心静气的去阅读一本书。
虽说床头摆满了书,不过也都是随手一翻、就扔一旁不顾了,偶尔收拾得时候,心里会有一丝的愧疚感,但都是瞬间的。
《84号公路》是我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关于“在路上”的小说,100084,是清华大学的邮编,也是书名的来历。小说讲的是一群“70后”的清华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到创业的真实经历。时间跨越了十年。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十年,也可能是最坏的十年。它带给你最真诚的友谊、最真诚的爱情,最真诚的理想和最真诚的迷惘。
我喜欢它的真诚。一种沉静的、回望来路的真诚,这难能可贵。从决定出发的那一刻起,每一个人都将不可避免的经受磨折坎坷,此后,有人知难而返,有人中途退出,有人抵达终点,还有人在最初的目的地歇了歇脚,然后再次出发——我想,这是真正在路上的方式,不是抵达,而是再次出发,因为越过才能回望,而回望,才能拥有平和审视的心。
这样的评语很中肯。
3、
因为越过才能回望,可能我越不过,所以才不敢回望,所以才缺乏一颗平和审视的心。
从实习开始找工作,到经历过上班下班、辞职换工作、再重复上班下班的日子,心就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难去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我开始连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楚,我从没静下心去狠狠的剖析自己。有这么一两个人说我很像他们,我不知道哪里相像,都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性格往往都南辕北辙,非得说像,可能是浮躁、迷惘等等这些大家都发生的常用词汇吧。
其实,有那么一刻听他们说“你跟我很像”的时候,我会窃喜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地,我不在孤零零的一个人迷失在路上,对于一个归属感极度缺乏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句天籁之音,同样的一群人混在一起,按理来说,会比较愉悦,因为我觉得这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现实往往都不是这样的。所谓的相像,不过是对方某些细节上的举动你觉得似曾眼熟,然后恍然大悟,感觉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道上的人。再细一想,也不过这样,大家都存在这样的细节,就是认真的你较真了。你开始去关注这个人,希望从他的举手投足、言语措辞之间找到跟自己相似的纹路,然后揣摩自己的人生。这样也挺不错,起码省去了自己审视自己的烦恼与不安。
人生么,不就是一个互相审视的过程么?!
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我像极了小说中的赵墨,渴望自由、渴望独立,可是白丹说,这是逃避的一种说辞。赵墨想明白了,把自己从肖白眼里的男人转变成了温柔性感的美丽女人,从一直默默守候在肖白身边为他甘愿奔波忙碌的伙伴转变成了一世相守的伴侣。无疑赵墨是成功的,相对于于欣欣,赵墨更懂得如何去爱肖白,只是前半段的爱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单恋,后半段则是相依相偎的爱情。而我更像之前的赵墨,我喜欢她说的一个人享受恋爱的心情,我希望拥有那种自己的生活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如果因为爱一个人,就把他拉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然后两个人都各自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对方,这太可怕了。因为白丹一席话,赵墨从这样的状态里退出来勇敢的的去追逐自己的幸福,“人生不是扑克牌,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我还没明白。
详情
扬泡泡
标题和我要说的好像没什么关系~~我这不太会写文章的人,这是按想法去写我要说的。写的又不是作文,不要太奢求。
对这这本书,我这没文化的只能说,这本书值这个书价,他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教坏人,会让人有思考,但是绝对参考价值不高。
其实这本书的封腰就是错的。这书里就没有凤凰男和凤凰女。书里的人全是些有着稍许的背景的象牙塔顶的孔雀,他们的成功,还是很好的抽了我们一个打耳光。只恨老爸不是李刚啊。肖白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凤凰男吗?显然是不能的,他没老霍这大后台他敢那么放弃博士学位进家私企吗?这么帮人的成功,我们底下的人,也就看看热闹笑笑而已。国外名牌大学的offer、考研考博、学生会里的明争暗斗,外企公务员都太远了。除去这些,其实这书讲的也不过是群迷迷糊糊的人,用青春去挥霍爱情,事业,人生而已。
关于爱情
其实一直都觉得人着一辈子会同时爱上两个以上的人。无关与道德,只是让心撒野的去爱。也正因为如此,生活中多了一堆不求利的“小三”。
你能说于欣欣咎由自取吗?她爱吴文彭而已,比肖白多一点摆了。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曾暗恋已久的青年才俊和一个老夫老妻到就要忽视自己存在的青年废柴,你会选谁?当然类似的问题出在了肖白的身上,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道德面。是他爱方雪不够吧。还是男人和女人的本质区别呢?吴文彭和方雪、卓一凡这仨人,在我眼里他们就是自恋的人,他们除了自己可以说谁都不爱,他们去喜欢别人也不过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空虚罢了。也正因为他们只爱自己,所以也就看得明白,他们这种人其实挺可怜的,活的太像机器了。
性和爱本质就不是一回事,性其实只是人的一种很正常的生理欲望。满足肉体。爱不过是大脑的一种多巴胺的分泌。满足神经。
关洋这柴,没法说他,他大脑估计短路了,对错的人分泌了过多的多巴胺最终这事故的家伙只求满足肉体了。而高飞这文痞真如他自己所说的“在别人再在过着处男生活的时候,我已经在滥交了。而现在别人开始纷纷投入丰富多彩的性生活的时候,我却活得像个处男一样。大概我这个人天生就异常混乱,就像滥交N年之后,遇见你,才经历初恋一样吧。”
我爱你,与你无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单恋是种完美的恋爱。可以完全不用管对方的想法,只要自己一个人享受恋爱的心情就好。爱就是一种忠于自己的无私付出。
赵墨就是这样执着的爱着肖白。爱他到除了这傻子肖白谁都能看出来的地步了,但她不傻她说"对我来说独立是第一位的,我希望过一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活。我觉得因为爱上一个人,就把他拉到自己的生活里,然后两个人都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对方,这太可怕了。我只想恋爱,只要心里装着一个人,能享受恋爱的感觉,就挺好的。总之,我觉得女人必须要独立,经济独立当然是基础了,更重要的是精神独立。”
为了爱情,一辈子活得稀里糊涂的人比比皆是。貌似这种人生活中也最多。而且女人居多,她们一辈子找了一个貌似爱自己的人,很很爱着将来的小孩,那怕知道对方劈腿了,也会找出种种理由去相信对方哄骗自己的甜言蜜语。这种人,无非两个结果,守得云开见月明要不就人财两空。吴文彭老婆是前者那个特软腰就是可怜的后者。
关于人生
我其实挺喜欢章志那句“人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我不想干让自己今后后悔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就要去做,想抓住的女人就要抓住,至于其他的,我想不到那么多。人生不过是一种经历,我不会活在对未来的幻想里,也不会活在对过去的回忆里,就是要把握现在。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缕青烟一样消失了。只有现在是永恒的。”
和白丹姐说的“你知道婴儿出生前,都靠脐带吸取妈妈的养分,否则无法生存。一旦出生,接产医生会迅速地剪去脐带,彻底断绝母子间的直接联系。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十分神圣的仪式。因为这意味着从这一刻开始,这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他有他的灵魂、思想、人生,有他自己的故事,任何人,包括他的父母都干预不了。你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儿吗?你的脐带没有剪断,你还在用一个婴儿的方式思考问题。所以,你把自己当成了父母原罪的产物和继承者。你痛恨他们犯下的罪,当你拥有来自这种原罪的欲望时,你就摧残你自己,借此来惩罚他们。这就是你全部的问题。一旦剪断脐带,你和你的父母将拥有各自的生命轨迹。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彼此密切联系,但互不干涉。你们之间不存在谁属于谁的问题,因此你们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都是有限的,你的父母按照自己的能力负责养育你,你长大后负责按你自己的能力回馈他们。仅此而已。”
关于做人
真的不能太肖白,即使没白丹和章志那样洒脱,做不到吴文彭,卓一凡那样的市侩也要像关洋刘光西那样圆滑,在次也得学学人家赵墨的中庸吧
写到这这我突然觉得我写的真的不是书评,不过是书摘而已。
那我这水平的就好好写书摘算了,就不再浪费时间写评论了~~
书摘地址:http://382576299.qzone.qq.com/
详情
yg传奇
作为一名90后,还记得在高三的紧张氛围下,我无意中买到了这本书原以为只是拿来消遣时光,可是当我看了就一直发不下手,故事的情节节奏过程很快,而且语言比较轻松,让我想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完它。
觉得自己的未来也许就如书中写的那样也许面对最好的,或是最坏的,高考的压力仿佛是给这本书增加了更多的现实与接近感。不知道高考的结果或者大学的归属会是啥样的。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对未知的恐惧。
看完了这本书,突然特想和同学分享,开始推介给他们的时候,可是面对无数的作业和考试,没有人对它重视。最后终于同桌在我的威逼加利诱下看了它。结果他也爱不释手熬了几个通宵看完了它,还看了第二遍。最后84号的流感旋风感染了我们班,为我们在繁重高三复习里,增添了几分轻松,释放了几分压力。
详情
严杰夫
文/严杰夫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八十四号公路》,这个阅读速度对我来讲,不算快,也不算慢。《八十四号公路》(以下简称“84”)很厚,而且字体较一般的书要小,因此从物理的角度来讲,这本书拥有了足够的重量,而这重量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书中叙述的这个故事。
“84”是一本关于成长经历的小说:一帮刚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现实中开始摸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理想、感情和友谊的认识,也逐渐由学生时代的单纯迷惘蜕变为成年时代的成熟自信。对这个过程,作者模仿狄更斯的名言给予了最恰当的脚注:这是最好的十年,这是最坏的十年。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由学生转为社会人的这个经历都不可避免,只是,对大部分人来讲,这“十年”都在现实的重压下变成了干涩枯燥、脆弱易断的“压缩板”。但“84”的作者显然没有简单粗暴地将这十年压缩成枯燥脆弱的“板材”,而是对其重新进行了审视,继而还将其丰润成一颗茁壮的树干,树干里里面四溢出的是对生命的热情和渴望。这种热情和渴望沉淀下来,就成为了这样一本厚度和重量都颇具质感的书。
半年多前认识了邢周,这半年的交往,留在我印象中的邢周一直是个随和的有为青年,并且他的内心还不乏细致。他给我回复的每封邮件,在最后都挂有一个笑脸符号。所以,我就开始顽固地认为,他的脸上一定常常挂笑。当然,网络间粗略交流留下的印象大多谬以千里,谁会去联想这个会不厌其烦地给你解说稿件发布注意事项、交待稿件线索分类的“老好人大叔”编辑,竟然有过如此传奇的求学经历和职场经历?当我在阅读“84”的过程中,常常经不住暗想邢周难道就是那个书中的肖白时,内心充满的除了好奇以外,就满是惊讶。恕我大胆猜想,邢周应该就是肖白的原型吧,不然怎么会将书中的一干人等写得如此个性鲜明,又怎能将故事中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描绘得如此传奇。
于是,作者的这些传奇经历,自然是令我感到无地自容了。当我看到肖白为了理想和自我,一次次毅然抛弃已身处的优渥环境时,我就为自己曾在文章里大谈理想和现实在存在主义上的关系而感到汗流浃背;当我看到肖白、高飞等人所经历的传奇却感人的爱情时,我就对自己曾在一篇文章里自信满满地讨论婚姻、爱情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中的矛盾而羞愧不已;而当我自认为自己对人生所谓的幸福已经深刻理解的时候,“84”这本书所撰写的这个故事,显然是给了我一个自我嘲笑的机会。
当然,我并不是在此想要刻意地抬高“84”写的有多优秀。作为一本惯常的成长小说,这本书并不会给猎奇的读者带来多大的惊喜,但它的价值就是在于忠实的记录了肖白这一群人最真实的成长经历。就如同一切渴望记录真实、直视现实的纪录片一样,它给我最大的感动就在于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是那样的真诚而踏实。
我不想再去批评当代教育制度在传授正确的人生态度上是多么无能为力;我也不想去痛斥所谓的精英们给这个社会灌输了多少浅薄、低俗甚至肮脏的主流价值观;我甚至不想去辩白奇巧乖张、故作抑郁、否定一切就是所谓的“在路上”的精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靠自己用脚走出来,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所谓思想、道理和狗屁哲学意义。因此,在现实里,紫荆超市门口两块五毛的鸡蛋煎饼,可能常常都会让你感到充实和满足,要是再碰巧跟摊煎饼的小哥混得熟,每次都给你偷偷多加一个蛋,那我想你可能都要幸福地不知所措了。在情感效应上,这种快乐基本和有人请你去北京饭店吃小几百一人的自助餐一样。
其实,我觉得,就是再传奇、再惊心动魄的生活,最后都会尘埃落定、归于原本,就好像“84”的最后,众人各自归位,展开了只属于自己的踏实而幸福的生活。所以,当读完“84”这本书时,我觉得最感动的,还是开头他们挤食堂买油条的情节。因为,我觉得有的时候,人们就是很容易忽视这种生活最原本的色彩,却常常迷惘于经过包装的表面灯红酒绿、底下却暗欲涌动的魅惑。
最后,我要说的是,七食堂的油条油饼的确很不错,要是再配上那里的豆腐脑,那就齐活儿了。
详情
流浪的
这本书我看了一星期才看完。好几次看的心里很纠结,必须放下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才能继续看。作者推进故事的节奏很快,看的时候眼前好像浮现出一段段连续推进的画面,没有一个是静止的。人物也多,走马灯似的你上我下。所以,近400页的书,不知不觉看完了,又有点意犹未尽。
相对来说,我看书更喜欢感情戏。从高中时代起我就一直喜欢年龄比我大的女人,所以书里几条感情线中我最喜欢高飞的那条,曾经的泡妞高手,没有遇到传说中的“天命公主”,却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大5岁的女老师,而且还是一个离过婚的女老师…在一个工科气质主导的校园里,这样的事儿也只有这种不属于这个群体的文艺青年能干出来了。
我曾经追过一个比我大的女人,过程可以用折磨来形容,从始至终感情的主导权都不在我这里,我也弄不清楚她到底想要什么。就觉得她忽而高兴,忽而忧郁,忽而热烈,忽而冷淡,然后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最终还是分了手,可最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分手。其实我只想让她过的更快乐,但她要的很多快乐我都给不了,甚至都不知道…
高飞的情况和我不同,他大多处在比较主动的位置上,这点比我强多了。不过我觉得主要还是他和梁卉之间的感情很深,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他们在灵魂上是相交的——“都在路上”。而我,却始终未曾踏入过她的心灵深处。
详情
judges
拿到这本书,看到书的序言里说:这是我眼中的“在路上”,所谓在路上,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今天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明天会走到哪里的生活方式,无拘无束的生活带来灵魂的解放,这让你看清生活的真相,也让你真正地认识自己。我就知道我一定要把这本书好好读下了。
大一时候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是因为看过其中一句“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除了衰老之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青春就是在路上,是拿来肆意挥霍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也许路上的风景似曾相识,但没有两个人的遭遇是完全相似的,绝对没有。八十四号公路上跑过太多的人,我也曾有幸在这条路上徘徊过。可在邢周眼里看到的风景和我看到的大不同。
但,《在路上》我终究没有看完,迪安的价值观对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是一个颠覆性的挑战,更让人绝望的是,迪安最终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留在了路上,他的朋友都弃他而去,这让我心生战栗,最终远避之。我想不清到底是什么横亘在我和迪安之间。
今日读罢此书,再回刍序言,真正意识到邢周说的“中国式在路上”,是我们所能真正触摸的“在路上”。“在路上不是今天伦敦明天拉萨那样的装逼之旅,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四处游弋,不是精神空虚的像鬼魂似的到处漂泊”。说到底,在路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不断追求自我发现的过程。迪安的旅程是美国式的,我的父辈在哪个年代也是身无分文的到处乱逛,只不过他们一点也不迷茫,他们都是红卫兵!
但我们这一代却没有资格再玩这个游戏了,主流价值观带来的强势文化,从未像今天这么凶狠和嚣张,它们不再是那个曾经嚎叫喧嚣的野兽,而是赤裸裸不讲道理没有声音、直逼入骨髓的无情病毒。我可以避开迪安的颓废失败,但却根本无法逃避这样的文化吞噬。
所以,我们是中国式在路上。我看过的那些青春小说里,往往从头至尾脱不开一股淡淡忧伤的半颓废姿态,如果说那些都还是迪安之旅的还魂返照——那么,《八十四号公路》里所描述的强势文化驱动、压迫下,主人公们身不由己却又不忍放弃、直到头破血流的寻觅之路,的的确确是中国式的在路上,是这个“支离破碎”的时代里一场华丽的灵魂救赎之旅。
ps:小说还有不少篇幅写了主人公的职场感悟、创业心得,这些偏实用的内容让我很难把这本书归为某个分类。算了,既然作者想讲在路上,还是归到青春类罢。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20:00 , Processed in 0.244801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