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负丹青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0:0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作者的话):
          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
          我一向反对写自己的传记,感到平凡人生何必传之记之,今年逾八旬,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69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8-30 17:14:02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一个人可以通过他的书,特别是自传。但是很担心许多人因为根本就活不明白,写的书也不见得真实客观,要不说大师就是大师,能够清楚的审视自己的人生,所以比起自我迷失,要不就是自我膨胀的人来说,能在《我负丹青》中与吴冠中老人见面,是享受和感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8-26 04:51:12 | 只看该作者
      吴老的作品中,中西合璧的水墨画很吸引眼球。
      
      其中,读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除去黑白,吴冠中的画里总是用红黄绿三种颜色?为什么很少再有颜色碟里面的其他颜色?
      
      我认为,这和吴老先生爱国,并愿意承担起推动我国艺术发展的志向有关,可从其自传题目看出一二:
      
      吴冠中写有自传《我负丹青》。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呢?在我所能看到关于吴冠中自己阐述和解释的文字里面,还没有提到为什么他为自传起这个名字。本人认为, ”丹青“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朱红色、青色,称为“丹青”,是国画里专有的色泽,”丹青“是专用称谓,并含有我国传统的指代之意。虽然吴老先生年轻主攻西洋画,但回国后创作的水墨画也很精彩。而且他总是能很稳定的使用这三种颜色结合,巧妙的配搭和平衡色彩,色少却意不衰。
      
      由《我负丹青》可见,吴老先生对祖国和对艺术负有很强烈的责任感。这里的”丹青“,出了颜色,还包含他希望自己对祖国艺术发展做出贡献的要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23 13:06:37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62f94b0100q6pn.html
      
      吴冠中的自传,是无意中拿的。只知道这老头敢讲话,况且书的封面素朴而雅致,于是我让他作林语堂和黄仁宇的替补——林和黄谈的都是沉重题目,时不时要放松下。所以,对他并无特别期待。
      
      吴冠中和黄仁宇只差一岁,比丰子恺小二十岁。吴冠中的自传,比黄仁宇要简洁多了。这简洁,不全是厚度,更是语言;黄仁宇有些絮叨,翻来覆去的,难怪《黄河与青山》的译者张逸安压力大。吴冠中的风格,也不同于丰子恺,尽管俩人都来自江南水乡、都与杭州有不解之缘、都是画家、也都擅长散文;他俩还真有点文如其人,丰子恺是悠闲、些许小资的,你会觉察他的聪明和正值,却也明了他的融于世事;吴冠中是急躁的、拼命的,却也是热情、真诚的,他更像一个被艺术魔鬼蛀蚀了灵魂的苦力,永受创作的折磨。
      
      读吴冠中的自传,比黄仁宇轻松多了。我可以吃着花生,翘着脚,或斜躺着,随意翻,不经意已过大半。若是黄仁宇,则需清空脑筋,带着上一个问题,再提口气,边读边理,甚至还需返回前部,接续上一个话头——他真有些絮叨。
      
      吴的自传,给我的印象,是四个字:热烈,真诚。他对艺术,对恋爱,对人生,都体现了这四个字。读他的自传,你真可以接触到他的人,一个能够让人理解、同情、遗憾、难过、欣慰的普通人,他的爱和恨,苦与乐,才智与缺陷。
      
      整部自传,最感动人的,怕就是那篇《他和她》了。讲他和他的妻,那个美丽的湖南女子,不小心嫁给了他,忍受他的急躁甚至暴躁,忍受他为艺术的疯狂和苦干,忍受贫苦,忍受他的直言人怨,忍受文革批判,直到年老相伴,却严重脑血栓住院。她曾气他作起画来就不吃饭,气他放着清闲日子不过苦巴巴画个没完;他则怨她不理解他的为艺术的(名,或认同)的苦,他们并不是十分般配,好像两条道跑的车。然而,他们老了,她住院了,曾经她总说“下辈子一定不再嫁你!也就是我,谁都和你没法过”,但即使住院,她担心着他的起居、他的担心——让他回家去画画,只有这样他才能忘记一切,放松自己;曾经他是“要艺术不要人”,是凡高说的“苦难永远没有终结”那种背上艺术十字架的苦行僧,如今,他却发现,是她一直以来在他头上撑开来一把小伞,为他遮风挡雨,而如今,他根本离不了这小伞——她在医院,他根本作不了画,他抱着枕头哭出声,反正她听不见。
      
      他和她的恋爱,她是有过犹豫的。他太急躁甚至暴躁,而她的父亲认为画家都是很穷的(的确如此!)。我观察他们年轻时的照片,尽管他是江苏人,却更像湘乡山夫,粗而硬,看上去也不是十分聪明,然而,却很有一股冲劲,什么都不服气的架势;虽然她是湖南人,却更像来自江南,不是那种小巧婉约,却是那股善良和柔顺。照片中的他俩,一个充满理想,一个脚踏实地。
      
      面对他的恋爱,她差点要分手。然而,他是热情的,他是真诚的,他那么得热情而真诚,她心软了,她不忍伤他。这就是吴冠中和朱碧琴。
      
      吴冠中,这个江苏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背景,没有靠过任何人,只凭自己的热情真诚,只凭自己不停歇的刻苦专注,赢得事业,也赢得生活。
      
      我愿以吴冠中自传中的一段话,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她终于出院,他和她分别都穿着儿子媳妇专门买的红色上衣,手挽着手,散布走回家。一个正在打网球的姑娘,可能是刚搬来,冲着他们大声喊:爷爷和奶奶真幸福!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22 19:10:00 | 只看该作者
       在香港文化中心时偶然接触到吴老的作品,这次回来特意收索了一下他的艺术背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有机会一定要拜读他的自传作品 “ 我负丹青”  。
           他身上透着鲁迅先生的品格,同时他一生崇尚- 说真话(即便在过去也遭到压迫),艺术要不断创新的理念一直收到世人的赞同。
       以下他的一些语录我很欣赏(即便我不是文人)
       1. 一百个齐白石不如一个鲁迅
      2 美协多是官僚机构,国家出钱养他们,他们借机抓钱。
      3. 艺术活动就和妓院一样
      4 艺术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苦难的环境中是靠不断的打压慢慢煎熬出来的。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和这位花甲老人比起来真差距太大,所以一个人是否与时具进不时论年龄而是他的想法和理念,当这位老人在艺术观点和政治观点冲突时,无奈中他忍受着,而当曙光来临时,正是他的坚韧与追求迎来了艺术的最高顶峰,
      对于他的恋国情怀,他的艺术第一,追求完美(毁画事件)理念深深地感染着我。
      从他的人生特质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
       他的离去是中国现代画派世上的一个巨大损失,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大胆说,大胆做的人。
       吴冠中- 他已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他是画魂!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9 00:41:17 | 只看该作者
      自传就像一个醒来的人在梦里说梦。
      
      人的一生说漫长很漫长,说短暂很短暂。“生命之流”这章,吴冠中以长镜头的方式复制了一遍八十多年长长的长长的生命历程,不过短短八九万字、薄薄百来十页!几个小时就浏览了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幅画,作者“搜进千峰打草稿”,呕心沥血,观众一眼就看完!我没有去重新翻找,他在哪里提到说自己是挂在枯藤上的苦瓜,凭记忆写下他的“记忆的记忆”。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农村,父亲是一手教书一手务农一身两用左右互搏的穷教师,母亲是文盲。在吴冠中的印象中,父母亲之间没有爱情,他们俩只是在一起互相帮衬着养活一帮子女。吴冠中用简笔和放大镜,描绘了父亲的节省和舐犊情深,母亲的要强和失眠症。吴冠中说,年轻时因为怕父母看他落魄样,父母的担心给他压力,他宁愿父母早逝是个孤儿。他的自传是至诚的,不放过那些看来大逆不道但在某个时刻非常真实的想法,他提到妻子临产阵痛时,他还在画画(劳模题材)。
      
      年轻时的吴冠中,像大多数艺术家年轻时一样,急躁,拼命,野心勃勃。吴冠中对自己的判断非常准确,确认自己能干这活,远远的目标看得很清楚了,但是到达的方式还要苦磨。他是一个背着艺术十字架的苦行僧,十分明白目的地在哪里,但是要爬的山峰太高要去的地方太远,别人也许花半辈子就可以站到山顶到达尽头,他就可能要花上一辈子。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他的身上肩负着重望,他改变自己境遇最拿手的法宝是考试,从村子里的吴氏小学、考到镇里的、县里的、无锡的、杭州的学校,乃至考到法国留学……中学的时候,他想从文,超级崇拜鲁迅,这个崇拜一生未变,但是,命运安排他走上绘画的“歧途”,接着又走上风景画这条“歧途的歧途”,就像弗罗斯特在《林中路》的咏叹,歧途难返,我们的一生只能一次性地走一条路。文字,变成了吴冠中的画之余,他的文字大巧若拙真挚感人,喜欢的大有人在。
      
      艺术是苦工夫。吴冠中在绘画上,聪明人下足了笨功夫,他的画轻灵飘逸,看似毫不费劲,但看他自传就能明白,他正面强攻实打实地下了多大的苦力。他的写生一生都没停过,年轻时拖着病体,年老时良好的身体也是负累,走遍山河,积累丘壑万千,创作时施移山倒海之功,把最美的材料以最对的方式组合。典型的吴冠中的画,画面上的点、线、面、色、光、彩,融汇交通不择手段法无定相气概成章。
      
      吴冠中一生对艺术的苦恋、苦思和苦求,又饱受身体之苦,在农村下放劳动时,得了严重的痔疮,记得他的形容好像是,红肿得像个桃子,只得用夹裆的背带托着。他又得了肝炎,严重失眠,如果不是有妻儿,他打算自杀了事,最后是画画救了他,索性不管这条命了爬起来作画,谁知过了几个月,病竟好了,不养虎,虎自己归山了。
      
      吴冠中喝过东家的茶,也喝过西家的咖啡,口味很广眼界很宽,他致力一生的“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干的就是融会贯通的事儿。他就像通渠和立交桥,要在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抽象和物象、“群众和专家”之间做一个传递的风筝,一只“不断线的风筝”,既飞到天上去,又不飞得过分无牵无绊。
      
      他是个面子上可以退让的人,就像读书时借钱做的招摇的红袍,因为校方的反对,他可以自己去染黑,但他心里使足了劲,方式上可以风吹草动,原则上稳如泰山。吴冠中为他真实的艺术观点付出代价,架空,转校,下放……他显然是个藏不住真话的人,这从他的自传内容也可以看出,没有结果的初恋、被伪作纠缠浪费“万两黄金”般光阴的痛苦、对不珍惜他画作的人的谴责,等等,尽述笔底,他掠笔提到了林风眠、潘玉良、潘天寿、徐悲鸿、卫天霖、梁思成、林徽因、他的法国老师苏弗尔皮等等,也几乎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喜憎。
      
      吴冠中刚进杭州艺专时,林风眠任校长,他觉得那时的学习很正规,同学都会崇拜教授,后自吹自擂的自称凤先生的吕凤子上台,虽吕欣赏他,他仍对吕反感,感叹林风眠的时代结束了。他去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徐悲鸿任院长,还保留这民国时待人接物的规格,请新教师上家做客,“徐先生”和他虽然是宜兴老乡,但没有共同语言,此后,他俩也很少见面。他受潘天寿的影响,和朱德群常常开夜车研习国画,他一直惦着潘师的好。
      
      吴冠中的笔下,可看到民国时的江南的风土人情,水田、桑林、竹园、祠堂,去桑园里采桑葚吃,跟着父亲去卖茧子,逛庙会听戏文,看踩高跷的,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钓鱼捕鸟粘蜻蜓粘知了……也要藏在渔船上躲避兵灾,那时军阀正在混战,“常常听说孙传芳和吴佩孚或什么人打仗”……
      
      童年像昨夜的梦,梦里说梦的人刚刚梦醒。
      
      (稿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8 10:23:59 | 只看该作者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未输却自己对形式的追求!吴冠中爷爷屹立于鱼目混杂的当今社会里最艰难的坚守!里面有铜版印刷的吴冠中爷爷部分作品,中间是自传类型的人生经历,随后是他出版过的部分论述!最让我感动的是吴爷爷对艺术的执着。他把自己的追求当做自己的信仰,实属人生一大幸事!对于学习艺术的年轻人为一部鼓舞励志优秀书刊!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7 00:20:24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终于明白为什么吴先生画里可以把美表达的这么立体和热烈。
      
      一生对保持梦想的执着和坚持——我们做的到吗?
      
      老人的睿智,凝练又真实的笔墨和老人画的风格差不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 10:40:52 | 只看该作者
             吴老以真诚的笔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读来深受触动。同为农村出来的,当读到吴老说因选择艺术而萌生过希望父亲早逝时的想法我就被彻底地感动了,吴老这样的人原来也对自己失望过。而读到他和她时再一次被深深打动(没电,待续)
      
      
            好长时间了,晚上看到就再写一句
      
           古往今来,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有人做出了巨大的成就!生于斯世,我等更应努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 09:02:42 | 只看该作者
         老吴写的文字说的话和他画的画不一样嘛~~~画得美,说的却不怎么好听。
        整本书读着就像一个老人在唠叨一些陈年往事,不断地重复。一夜读完,烦了,烦得我跟老吴一样,失眠了。
        有些人越老越开明越达观,有些人却越老越糊涂越偏执。窃以为老吴是属于后者的。
        我怀疑近现代中国的文艺人,尤其是经过了文革,是不是大都有受迫害妄想症。老吴的人生线索是“苦”,他写得果然很苦,哪怕他有钱有名有子女。
        论他的画,我必须称他为吴老;论他这本书,我还是叫他老吴吧。
        老吴啊,我花39闷买了一一大箩筐的唠叨与诉苦,你说说我俩哪个更苦一点呀?
        你负没负丹青我没懂,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有点被你负了的感觉。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20:38 , Processed in 0.0547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