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1| 0
|
黄河青山 |
最新书评 共 9 条
浪子回
多年前,在学校图书馆读到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特别,讲述了一个国民党军官如何变成一个历史学家,夹叙夹议,将个人命运放在历史背景上,写得非常生动。
========================================================================
最近,我重读这本书,才发觉以前读得太粗糙,完全没有领会作者的用意。通常来说,自传总是记录一些令人骄傲的个人经历,可是打开《黄河青山》,你只看到一件接着一件的失败。
全书一开始,就是黄仁宇的恋爱失败:
"1945年末,我遇见一个比自己小一岁的女孩,名字叫安,我对她一见倾心。许多天的下午及黄昏时刻,我从第三方面军总部借出吉普车,停在她家门口。佣人带我进到起居室,我就一直等,只听到走道中某处有座老式座钟发出的滴答声。安很少让我只等二十分钟。
即使我的虚荣心再强,都无法骗自己说,安曾经爱过我。......这样也好,因为如果她说,"让我们结婚吧,你最好认真一点",我就会不知所措。我的新羊毛制服经过适当的熨烫后,勉强让我可以在上海的社交圈中走动。但除此以外,身为上尉的我,甚至负担不起一间套房。我的母亲、弟弟及妹妹仍然住在重庆的山间破屋中,甚至没有自来水可用,更不要说每一层都有浴室了。"
然后,他开始讲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失败。1937年,他是南开大学电机系的二年级学生,听到日军入侵,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抗战爆发后不久,沿海各处相继失陷,我即立意去从军。"
30年代,大学生当兵是一件极其稀有的事情。这种爱国热情当然值得肯定,可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他放弃工程师生涯,选择加入军队,等于选择了失败的人生。而且,毫不意外地,他不选择加入共产党。
"1938年,我个人反对延安是因为他们教的是游击战,并不合我的胃口。我觉得如果要当职业军人,就应该领导军队进攻。我甚至想当拿破仑。躲在暗处放冷箭,然后快速逃走,听起来可不光彩,不是我要做的事。"
讽刺的是,加入国民党军以后,他也没有上战场,而是被送到成都中央军校,大部分时间都在练习踢正步,等到三年后出来,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他作为军官被派到云南前线,可是日军临时放弃进攻云南,导致他连续几个月驻守在大山里,无所事事。这时,他开始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我们还停留在明朝的条件。如果我需要一头驴来驮负重物,我必须派士兵到村落里去找村长,在枪支的威胁下,他可能听从我们的差遣。至于邮政,要送一封信到邻近的省份,必须耗上一个月的时间。我必须慎选词汇,才能让村民听懂我说的话。"
"士兵穿着冬季的棉袄蜷缩身体入睡,用蚊帐、毛毯或帆布当被子,抓到什么就盖什么,甚至几个人合盖一床被。地板上则铺着稻草,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虱子的天堂。"
"我们的兵士每月薪饷十二元,身为上尉的我,月薪也不过四十元。可是,山头上的土匪开出每支枪七千元的条件,而且保障携枪逃亡者的安全。......有些连队晚上把步枪锁起来,军官睡觉时把手枪放在枕头下。"
战争的最后阶段,黄仁宇的部队开赴缅甸,终于与日军正面作战了。可是,他在书中一笔带过那些"光辉经历",比如,被日军狙击手击中大腿,差点丧命,或者给全国第一大报《大公报》当战地记者,后来出了一本《缅北之战》。详细写的,却是下面这样的事情:
"一大块生铁从炮壳剥落,飞落到身旁不远处,我才知道自己逃过一劫。我本能想捡起来当纪念品,却发现铁片滚烫难耐,手掌几乎长水泡。"
"一天晚上,自部队后方传来'卡碰'声,前方部队于是向我们还击。一片混乱中,后方部队也朝我们射击,机关枪及迫击炮此起彼落。为了避免被击中,我们尽量压低身体,浸泡在湿寒冰冷中。"
日军投降后,内战开始,他始终不受重用,最后还被怀疑可能叛变。调查表明他是清白的,但是他最终还是被强制退役。
"我不知道台北当局如何处理我的退役。我请成都中央军校的同班同学汪奉曾上校回台北时,帮我查查我在国防部的档案。他说我的退役完全合乎规定,记录上还添了备注:'该军官应永远不再委任或聘用'。"
既然成了平民,大陆和台湾都回不了,黄仁宇只好来到美国,以34岁的"高龄"重新进入大学读本科。
"时年34岁还是大学生的我,除了学费偶尔可以延后缴纳外,得不到任何单位的帮助,长期的工读生涯就成为很自然的结果。有一次,唐纳德·季林教授问我几个中国内战的问题,我那时在当电梯服务员。我对他说,我不介意回答他的问题,但我必须工作,他可能要上上下下电梯好几次。"
他有过各种各样的打工经历。
"我经历过各种工作形态:全职工作、兼职工作、一周上两天班、只在周末和学校放假日上班、完全停掉工作、重新申请等等,大部分是在餐饮业。"
"在餐厅当打杂小弟,必须穿上浆过的白制服,戴上顶端有个网子的白帽。店内有儿童时,收银员会按铃,我就冲上前去帮他们处理杯盘。我第一次做这件事时,一位年轻的妈妈对儿子说:'把盘子留着,只要给那个中国人就行了。'小孩好像听不懂,她又说:'艾瑞克,我告诉你,只要给那个中国小弟就行了!'我当时已年近四十,待在学校的时间多过其他人。不过我也找不到抱怨的原因,谁叫我做的工作就是打杂'小弟'呢。"
博士毕业后,依靠老师余英时的帮忙,他才在纽约州一所师范类大学找到了一个教职。可是,一所美国地方大学,会有多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感兴趣呢?
"只有6到10名学生选我的课,一半以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或是不定期来上课,我根本无法准备教材,不知该针对谁的水准来上课。负责任的学生向我抱怨,宿舍太过吵闹喧嚣,再也无法念书(,所以来上课)。懒惰的学生持续扰乱我上课,有一名学生已经缺席两星期,竟然在课堂上要我简述前两堂课的内容。如果不回答这种扰乱秩序的问题,只会弘扬我心胸偏狭的名声。"
"我已经养成习惯,只要学生连续缺席几次,我就设法联络他们。我的学生一开始就很少,可不能再丢掉任何一个。"
更糟糕的是,1979年,校方通知黄仁宇,他被解聘了。那时,他已经61岁了。
"当天晚上,妻子将消息告知我们的儿子。当时他只有11岁,还在念中学。在这个很小的大学城,人人都知道别人的举动及遭遇。直到今天,只要想到1979年3月27日那一天,我的儿子如何接受这个令人不快的消息,我就觉得很难过。儿子知道他的父亲已被解聘,而许多同学的父母却在大学里有杰出表现。有人的妈妈最近被选为系主任,有人的父亲筹组野外探险队,带学生去特殊景点,但他的父亲却被解聘了。他仍然坚持要我去参观他的赛跑大会和学校音乐会,但在心里一定也和父母一样难过。有些同学好奇地问他,你爸爸下一步要怎么办?我接到通知的数天后,邻家十岁男童丹尼走近在后院的我:'你要卖房子吗?'"
解聘以后,找不到工作。
"我没有办法再找到另一个职位,即使朋友们试着帮我忙,但没有人会雇用一个刚被解聘的六十多岁的人。"
生活水准急剧下降。
"我被解聘后,就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申请到研究经费。目前,我的家庭支出大半依靠社会福利津贴,每个月500美元,我的妻子和儿子也可以各领450美元。此外,我每个月的教师年金300美元。这些钱让我们勉强维生,略微超过最低生活水平。我的版税收入可以用来缴税,有时还要动用我妻子的储蓄。我只要一听到热水器要更新,或是屋顶有破洞,心都会一阵抽痛。我们可以设法偶尔附近玩玩,但如果要去一次纽约,家庭预算就必须重新大幅更动。我每次定大笔出版品或买几本书时,就必须考虑财源。"
直到《万历十五年》出版,在中国引起轰动,黄仁宇的经济状况才开始逐步改善。自传也就写到这个地方。
==================================================================
看了上面摘录,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黄仁宇只强调自己的人生失败,他想证明什么?大多数自传都在自我美化,你何时见过,有人执意要把自己塑造为"失败者"(Loser),还写成500页的传记,一定要让后人记住这一点?
我联想到了《万历十五年》,里面一共写了六个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他们也全部失败了。事实上,《万历十五年》的主题就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失败。它的结尾是这样的: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仔细阅读这段话,"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这就是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万历十五年》的主题是,中国的失败不可避免;那么《黄河青山》的意思是不是说,黄仁宇个人的失败不可避免?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我写回忆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说明我的背景,为了特定的历史史观。"
显然,黄仁宇在用自传,解释他的历史观。
"在美国读书和打工时,我常被在中国的痛苦回忆所折磨,不时陷入沉思。后来当教师,拿着麦克风站在五百名大学生面前,无法立即解释:为何康有为失败了,孙中山失败了,袁世凯失败了,张作霖失败了,陈独秀失败了,蒋介石失败了,而毛泽东也失败了。为使我的讲课内容前后一致又有说服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说,中国的问题大于上述人士努力的总和。中国文明将和西方文明融合的说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事件。上述不同阶段的失败必须被视为阶段的调试,以达成一致的终点。对我们这些有后见之识的人来说,这点很明显,但舞台上的演员看不到。"
这是黄仁宇在解释为什么他要写《万历十五年》,"中国的问题大于上述人士努力的总和。上述不同阶段的失败必须被视为阶段的调试,以达成一致的终点。"那么,推广到黄仁宇自己身上,是不是他在暗示,自己的各种失败大于努力的总和,而这些失败必须被视为对历史的阶段性调试,最终将到达一个更深远的终点?
"我开始领悟,为何我必须在生命中见识如此多的奇人异事,面临如此多的暴力。我恰巧出生在中国政治的最低点,以及人心惶惶的最高点。
我阅读的东西,听过的对话,在中国见证的事件,都只有在我迁居美国多年后才产生意义。由于离主体很远,又有够长的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终于可以轮到我说,我懂了。"
黄仁宇是在说,他的个人失败,是20世纪中国遭受挫折的一种个体反映。
"以长期观点阅读中国现代历史时,就不会连连沮丧,反而会看到全本的戏剧在眼前开展。中国历史很可能即将融入世界历史,不但是空前的进展,而且是实质上的融和,不再缺乏希望与期许,纵使还会有挫败及暂时的逆转。"
如果你看到了历史的长期合理性,那么当你经历了种种失败,年老时回望自己人生,才能平静地接受命运,体会其中的必然,然后静静地等待隧道的尽头开始展现一丝曙光,证明那些企图逆转命运的举动,并非无谓和徒劳,一切自有内在的因果。这大概就是《黄河青山》的写作目的吧。
详情
丹朱AI
本书大约写了三件事:一、阐述史观,探讨历史教研的思路。二、反思内战,梳理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三、个人和朋友的经历。
黄仁宇曾说,对于内战的不能释怀是他选择学历史的一大原因。有时候与一本书的缘分需要在漫长的时光里一点一滴积累,如果不去台湾大约也不会想看这本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内战的发生或可从历史中寻找原因。
中国很早就完成了统一,长久以来强调中央集权与单一的管理,将大量的佃农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地方机构和民间管理少有发展及成熟的机会。最后上层是巨大的官僚体制,下层是庞大的农民人口,缺乏中间阶层,组织结构无法与本身的规模相称。
同时由于一系列管理方式,中国也很难通过经济手段联系起不同阶层。
首先,用意识形态弥补技术的不足,对所有人进行伦理诉求,要求大家降低自我,对同胞的责任比自己的权利重要。将社会习俗当成自然法来遵行,比如读书人管理非读书人,年长者管理年幼者,男人管理女人。
第二,以概要的手法处理大问题。土地和人口资料都不是以确切数字,而是以分类编组的一般概念进行管理。由简单的数学公式导出的预设计划可以放入法规中,强迫当地人口去调适。
第三,由于没有其他国家威胁中国的地位,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会成为美学或神学问题,不再是经济或社会问题。只要经过共识认定为真的内容,就等于真实,缺乏客观标准。
第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土地广袤而海岸线较短的国家,民法中并没有商业法,政府运作又排除商业因素,这些原因阻碍资本的形成,无法以有序的方式进行交易,完整意义的货币经济很难在中国运作。
西方形态的现代国家靠商业原则运作,以货币控制和赋税制度来管理公众事务,而中国直到二十世纪一直近似只有农业社会。国共争斗的时期虽然长,实际上只是鸦片战争所开启的近现代史的一环。在近现代中国的所有层面上,都贯穿着一个基本议题,就是中国由文化主导的政治体必须转化成现代国家,其基本要求为可以从经济上管理公共事务。
在古老的下层结构和现代化国家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终究无法弥补。历史出现了僵局,而内战正是突破。1926年到1950年时期的中国似乎有无限的选择,但由于种种限制,对中国进行管理的方案事实上只剩两种。
一种是国民党的方式,在政府组织上层创造出现代的外观,试图用货币进行管理。但中国面积太大,普遍贫穷,底子里仍是村落的结合体,管理方式很难比明朝更现代化。于是国民党不得不回到中国传统的政治手腕,创造出一个理想模式,将之标准化,应用于各个阶层,在理论上弥补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一种是共产党的方式,透过土地改革,重建村落单位,创造一个单纯的下层结构,从此税可以征收,国家资源比较容易管理,国家行政的中间阶层比较容易和被管理者沟通。在此过程中必须依赖原始性,推崇文化的单一,敌视个性与自由,压制城市和外来影响,甚至利用人类的邪恶天性。最终思想上的单纯一致操控了大规模人力,内战的胜利与文革的发生源自于同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黄仁宇说:“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我作为失败者的一员,并不感到遗憾。”
书中提到过作者的一些朋友,有国民党的,有共产党的,还有从国民党到共产党或者反过来的。那时很多有识之士在思考中国的未来往何处去,根据自己的理解决定了立场。内战是以暴力做出选择的必然过程。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完美,直到今天,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旧层出不穷,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这个时代很特别,一场大动乱之后所谓的失败者并没有消失,于是历史有了两种走向、两种叙述,互相矛盾又自圆其说。或许比起统一,以对方为镜子进行反思,才是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也是对内战这一悲剧的抚慰。
详情
Owl~
我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写书评,因为看得时间过于分散,里面的内容并没有进行过完整的思考。且以下要写的和书内容及品质关联不大,多是看书时隐射到自己身上,进行的思考。
我和这本书的缘分
2011年是真正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并且希望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那年夏天,乘着当当网半折优惠,我买了一套黄仁宇的书,《黄河青山》是其中的一本。整个夏天,它都躺在我在学校租的房子里,和一群书一起,当时还买了张鸣的一些书(其中两本去年看完,实在没有太多意思,今年图书馆换书换出去了)。
看我当时买书的记录,现在明白不过是什么也不懂,仅对照在网络上看见的“名人”书,一股脑的把生活费撒进去盲目的买回来。随之而来的2011秋天及冬天,这些书也陪伴我“悄悄”住到同学的研究生宿舍。我得以比较方便的待在学校图书馆里,开始后大学时代的考研。
考研期间看得都是课本,由于之前没有受过历史专业的训练,高中也是理科生,也没受过文科训练,加上本人迷茫多年,高中就虚度很多光阴,大学待在数学系里,继续迷茫。唯一点的自信是窝在图书馆看了不少书,但现在看来都是杂书。毕业前夕突然改考历史专业,实在是视为生命的救赎。因为总算让我想明白要干什么了,如何去度过这一生,以及历史可以回答多年来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让我变得更好。2011年是理想化的开端,失败告终。
2012年,包括《黄河青山》一堆书跟我回到家,留在家里一年继续抗战历史研究生。这一年过得更为深刻与艰苦,但也对历史比前一年有了更多的认识。去年7月份,开始读《黄河青山》,大概是想在书中找到一些积极类似成功的经验。抱着看成功人士传记的心态,打开这本书,看过书的人看到此会笑的。至今我也认为自己幼稚的可笑,这本书更多像是黄仁宇历史学术生涯的受难记。由于本人天生盲目乐观的性格,在书中还是汲取的有力的力量。
比如:黄仁宇年轻时恋情不得意,最终也娶妻生子,从书前页的照片看来,他老年在美国haapy的高寿;他大学毕业后,找不到适宜的工作,去作体力劳动也很挫败,还做过门童之类的工作,后来进入密西根历史学硕士得以进修,及之后的博士和教书生涯,晚年又遭遇解聘;遇到与出版社和学术界意念相差较大时,面临的事业和生活的不顺和羞辱;李约瑟与他的交情和交往等。
黄仁宇在书后面说到历史是螺旋向外发展的,我想和他峰回路转的生命进程是有关系的。
去年7月书读了五分之三,因为要重新回到课本以备考,我放下这本没看完的书,开始深挖课本,才深深感到历史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我只有时间和精力深挖怎么看都记不住的中国古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非欧洲部分,期间崩溃不知道多少次,也硬忍住多少次,又有没有忍住,跑去狂看电视剧以放松。为此我错过很多好光阴,看电视的日子里也得到之前堵塞方法的调整,效率快过之前,但依然慢速。后被证明我的方法不适合用来考试,但打好基础总是对的,就像现在再看一些中古的历史专著不会如前一年云里雾里,轻松好多。深挖教材,最可怕的是关于时间的焦虑,因为每天运作12个小时,似乎才行走了一点点,可明明有很大一截路要走。这就是跨考太大的悲哀,也是我崩溃的节点。
2013年1月考完后,鉴于后期看教参书到吐,以及自以为考得不错的狂妄,疯玩到2月份,天天看美剧,上网,醒不来似的睡觉。曾经计划要看完的书,全部抛后。直到过年前,分数出来,傻眼了,直呼不可能。的确,卷子上大部分我都知道,有些地方会有记忆差错,但不至于如此离谱的低分。后来得知大部分都低,心理顿时好受些,名次仅仅比前一年进了5名。但最让我受打击的是,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点全写出来,但没有考虑到整合、条理及历史整体趋势,且不够谨慎。后来写过一题给有经验的人看,我的答案模式完全错误。恰好遇上改卷严格年,要是2012年的考试卷子,也是这样改的,2013我不会如此。但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蜿蜒上升,没有如果。所以今年还要练答案如何去写,以及更加巩固薄弱点。到底是基础不够深厚,训练不得法,只有次次考试得以教训,可一年一次代价太大。
今年要开始工作,我会担心时间不够用,但想做的事情需要自己买单,这是奋斗的一部分,不能转嫁给他人。学历史的整整两年,挫折多,惊喜多,狂妄多,一切经历让我变得容易接受现实,然后去行动,去做,想是会遇到挫折,但只要走下去,走出去,一定会有出路。不知道生命会带来什么,现在给不出答案,也许2013年没有成功的考研是件好事,我可以继续积累历史知识,且可以看更多的专著,这些对于我将来想继续在历史学术上发展是有益的。
黄仁宇在书后写史学是不归路。我不敢说有共鸣,资历尚浅。若2011年是理想化的开始,2013就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开端,残酷也是生活的一种经历。因为心里明白要做什么,所以一切看似不合理、枯燥、委屈和不顺都能接受并容纳。历史可以让我清醒、明白、轻松的活着,这正是我一生所求。轻松是因为可以解答我的困惑。
能够身体健康,脚踏实地做事,并再奋斗自己想做的事,是上天的赏赐,可能他为了考验我认真生活的诚心,于是抛下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若我选择放逐,便也会被上天放弃,反之亦然。《黄河青山》是开启读黄仁宇书的开端,希望今年教参外,可多读些专著。
一切失败之后,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不得说也是一种收获。这么久才看完这本书,伴随的是我近两年学习历史的过程。和黄仁宇一起对话的经历,里面关于历史的一些写法和内容,还是多多看,思考更完整些。一些历史的叙述穿插在传记中,显得不够完整而零碎,作者的目的也是展现自己思维和境遇的发展,而不是特别就某一历史进行撰写。更多是在宣扬他的大历史观。
最后以阎步克先生的话作为总结,也是我看《黄河青山》这两年最大的收获。
“生活告诉我们,不能过于自信,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阎步克
详情
万俟清
除了专门讲明代漕运财政的书,黄仁宇先生的其他书差不多都读了读,学校图书馆有整套文集。第一次读阶级史观以外的历史学术性质的书,应该就是黄先生的《大历史不会萎缩》,有几篇文章给我带来震撼。
这本书本身我不敢说什么,英文原版我看不懂,不敢给多少星。只是觉得翻译真的能再给力一点,就这本2000年8月之后才收到书稿,2001年6月就出版的583页的非小说的带些历史专业性的回忆录,一位老师翻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快。
前半部分很多英语语法的中文句子,比如第5页,第二自然段一共5行字有6个“我”字。还有不少句子读着都像是英文句子。总觉得如果是一位华裔作家的作品,翻译的更有中文劲,可能更好一些。黄先生中文写史也许不如杜维运先生那么雅致,但是应该不会很生硬。
本书还出现了同一个人,183页翻译为王继芳321页又翻译成王适芳的情况。当然,那个年代一个人有名,有字,也许是一个人两个名字?要是能在史料中查到到底叫什么就更好了。
当然,翻译好一个近代史著作真心不易,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许是出版社也想早些出版,就算是一位精通英文,中文还要对历史(至少是所翻译那部分历史)都很有研究的老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其他工作之外翻译好一本这么厚重的书,的确是不易。
详情
1891的
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作者的国内以及印缅军旅生涯。
第二部分描写作者在美国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作者“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讲述了作者在美国出书过程的艰辛,与美国一些权威历史学家的交流和意见相左之处。
1952~1964年,作者在密西根大学读硕士及博士,同时打散工赚钱;
1967~1980年8月,作者在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任教,副教授,最后被解聘;
1970~1971年,作者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担任兼职研究员,准备出版一本研究明代财政的专著,未成功;
1972年9月~1973年9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参与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编纂工作,这段时间的研究和思考奠定了此后写作《中国大历史》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两本书的基础;
1974年底,作者研究研究明代财政的专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方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6年春季学期,作者开始撰写《万历十五年》;
1979年夏,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参与《剑桥中国史》的编纂工作;
1980年下半年~1983年9月,作者写作回忆录《黄河青山》。
详情
Max
P1
我的浪漫情怀一开始就注定挫败。即使我的虚荣心再强,都无法骗自己说,安曾经爱过我。但我要求见面时,她响应热切,有时我不去看他,她还会打电话问我是否安好。她派人送来“行行好,看在我的面上”、“让我们来完成一出悲喜剧”等等字条。还有一次,她甚至邀我参加家庭聚会。不过,她会以忧伤的口吻对我说:“我好喜欢你啊”,也就是说,其中自有限度,我再努力也是徒劳,即使我当时并没有竞争对手。
P4
二十七岁的我,是个没有职业的人。多年来我自认加入军队牺牲很大,其实也算不错。但同时军队也充当安全网,让我不必去思考个人的前途,婚姻,经济独立或职业。我深受教条洗脑,总觉得战争结束后,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现在战争结束了,我第一次有机会去面临横在眼前的问题。
P8
踢正步的优美之处,不在于踢得有多高,而在于踢得有多慢。我们的长官告诉我们,要“半天一步”。在正常的行进中,我们每一分钟可以走一百一十四步。如果慢道一分钟不到一百步,场面会更加壮观动人。有一连可以做到一分钟九十步,简直美得令人窒息。不过,为达此目的,军乐队必须做特殊安排,重新调整节奏。
P39
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未享受暴力及战争行为带来的快感。不过,当我说战场上的恐惧有其动人的层面时,必须弄清楚之间的细微差异。我猜,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死亡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声明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时,个人反而从中解放。这或许可以解释,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愿意冒险,在正常情况下却不愿意。
P39
我一心盼望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赶快结束,同时却观察到草地上的蚂蚁照常行动,似乎对更高等生物间的生死搏斗浑然不觉。在一瞬间我也照着做。我平躺在地面上,绝望与焦虑的情绪顿获纾解。
P 120
回顾过去,我不确定当时是否由自己来下决定,似乎是决定等着我。
P151
他们最难忍受的是,被才识远不及的人侮辱耻笑。有一次,我对朱将军说,我可以完全体会那种感觉,因为我在国民党军队中已当了七年的上尉。第二天,他颁布命令,令我十分尴尬:他将我的薪水调高成少校等级,也就是每个月多出五十美元的津贴。
P151
个人的优点无法和命运的安排作对。
P160
有一阵子我对徐先生的巧思赞佩不已,他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停战。但我现在认为,在缺乏正式法律管道的环境下,在其他国家可能动用军事法庭或国会调查,在中国一定要在酒菜之前以具约束力的仲裁来解决。
P210
如果那些小小的希望对他们并不重要,对我却很重要,又会如何呢?毕竟这些小希望会影响我的情绪感觉,就像恋爱或发笑一样无法阻挡。不成,我无法掩饰我和他们之间的歧异。无论他们怎么想,我很不乐意见到中国自绝于西方的民主体制,只为了随着苏联团团转。
P215
令人产生严重幻觉的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选择似乎操在我们手中。但大门砰地关上时,个人只能默默接受他们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而多数人是由个性和偶然际遇来决定站在哪一边。在通常情况下,全然投入后才会产生意识形态的修辞,“主义”永远可以被操纵和延伸。个人走投无路及面临控告时,其信念才会加强。共同的主题就是无路可逃。
P228
不过,我虽然逃避开想逃避的事,却觉得寂寞和无所适从。我的生命毫无牵绊,毫无目标,难道我就以这样奇怪的方式放弃我的人生?难怪在中国的田伯伯、在密西根的教师和同学都认为,我做了错事。我享有自由,我拥有许多人想象不到的自由,我也拥有此刻自己不需要的自由。不过,这却是流亡者的自由,是没有影子的人所拥有的自由。
P239
等我稍微冷静一些后,父亲才对我解释,激进主义很少出自个人信念,通常是来自社会压力。在大众压力下,可能做出事后头脑清楚时会后悔的许多事。我了解他为人父母的焦虑,但我并没有被安抚。青少年不可能自满于当老爹的婴儿。
P244
问题可能在于,蒋介石为何敢在这种情况下宣布抗战?答案是他别无选择。如果再对日本让步一次,十年来的辛苦就会付之东流。除非他对日本摊牌,回应日本的挑战,否则他就必须面临国内控制不了的纷争。没有一个个人可以长期稳住一群军阀、前军阀、准军阀,让他们保持微妙的平衡,更不要说共产党鼓噪着要抗日。一向精于算计的蒋介石,此时也顾不得了那么多,只能大胆应战。一般不建议使用这种同归于尽的手段,但有时它也能开启新局。
P250
其后数分钟,我们听到麦克风传来我们的校长蒋介石的声音:“嗯嗯,请,请!”戴的声音没有连到麦克风,但从延长的悬疑气氛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正在进行某些对话。这场谦虚的拉锯战终于结束,戴顺从请求,走到台上,蒋才又继续演说。站在听众中的我心中怀疑,这些就是我所崇拜的人物吗?如果在数千名顶着钢盔、站在太阳下的军校生之前,都无法避免虚华不实的形式主义,在处理更重大的事件时,他们的优先顺序只会更值得质疑。
P251
蒋设立现代化政府的外观后,也替自己创造出最尴尬的处境。他无法制造出让政府系统运作的下层结构,只能让一切维持现状。
P289
如果我低估计划工作量算是犯了错,弥补错误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继续前进,不是向后撤退。
P394
他的性格部分解释剑桥本身的矛盾:一个具有如此保守背景的大学城,居然可以产生如此多具备原创力的思想家。原因相当简单:学者照理应当加强自己的纪律,而且毫无疑问是属于传统类型的纪律,这样他们才能熟悉最基础的工夫,直到熟透为止,就可以逐渐发展不合常规的作为,借此打破传统,设定自己的标准,展望未来能有所突破。
P432
在1975年那个下雨天,我觉得悲愤交加。因为我不是权威,所以无法出版一本我觉得重要的书。但如果没有出版具有影响力的书,我永远不可能成为权威!而所有的意义、所有的影响力、所有的卖点、所有的欲望,全都不是由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而是由常春藤名校内的不具名审稿人决定,而这些校舍的哥特式建筑和回廊也不过是矫饰的模仿品而已!
P495
如果一个男孩遇上一个女孩,陷入爱河,但某一个周末的事件却让他们永远分手,在那个难以忘怀的星期五和不幸的星期六所发生的事,对他的意义会随时间不同而变化,五年、十年和二十五年以后回顾都不相同,尤其是如果其后两人都经历生命的起起落落,例如从幸福美满的婚姻到分居和离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总是在重写和修正写不完的自传,过去必须重新投射于现在的崭新前景中,而现在却不时在变换中。
P546
自尊的负担有两种层次。我希望内人和儿子可以感染我在羞辱时期展现的自尊心,我也希望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宽广视野传递给中国和美国的学术圈。重要的是,我必须保持尊严。
P555
崇高憧憬向来不是我的习惯或个性。我原来的目标不过是对一个小型文学院的大学生概述通史。但有一就有二,最后我再也无法暂停。我已说过,我开启这段生命时,不过是想寻求舒适和隐私,并无更大的野心。问题在于,在过程中我逐渐卷入比生命更宽广的历史。到最后,我避免放肆时,就显得很不诚实;我压制自己的反对意见时,就显得很虚伪。在此同时,我历史观点中的实用价值让我无法维持缄默。
P562
我深知我对历史的评论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争议中。情况类似于:如果你明确反对一群人,不管对方人数有多少,你的地位还比较安全。但是如果你和他们享有共同的利益,却又针对某些要点反对每一个人,这时如果就不同的角度来看,你的意见显得更加靠不住。我的大历史概念就是如此,置我于一点也不值得羡慕的处境。
P579
在今日的世界中,公民对外国的印象是决定性因素,可以影响我们推展对外事务。不幸的是,仇恨和误解很容易传播。透过媒体,充满感情诉求的议题可以立即散布给成千上万的人,深入的解释却非常难与匹敌。危险之处在于,偏见持续积累,我们可能强迫自己走入最不想见到的情况:言行强悍的政客才能当选;企图平衡报道的作家没有销路;具有外国血统的公民在讲真话时,必须冒着被轻视和猜疑的风险。在此期间,中曾根康弘先生和索尔仁尼琴先生绝对不缺听众,紧张的气氛势必变得更紧张。至于下一代,将在这些因素累积的影响之下受教育。
P581
我以“中间阶层”的立场观察酝酿中的历史,让我更为确定:目前东西方的冲突不是极权主义和自由世界的对立。本质上来说,这两方都是不完美的体系。一边发现自己在技术层次上无法定义及照顾民众的特殊利益,因此强迫人人完成大我,直到伪装已超过最低限度的现实面。另一边提倡以特殊利益来领导群众利益,在有利的地理因素之下,一直能保持某种数学节奏,但这体系已经到达僵化的状态,因为可消耗无知面临短缺及各种规定日益复杂。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连本身也无法确定自己的群众利益和目标。也许最后的谈判可以避免,前提是双方都决定不再宣称自己的一方具备道德上的优越,而是以坦诚和互助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详情
三亩石
黄仁宇先生笔下的历史更象是一种物质, 一种冲破了优胜劣汰的重重障碍残存下来的物质, 一种以傲然的姿态大叫着“存在就是合理”的物质。黄公的笔下历史总是可知的, 总是有其合理性的, 甚至在技术上是可改变或者可操作的。一切的根本在于经济的需要/管理的优化,这就是可以让人遐想穿梭的带着浓重辩证色彩的“大历史”。
我为黄仁宇先生的史观所折服, 为他笔下的张居正和王安石,唏嘘不已, 同时我清楚的意识到我本人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的本质。
1. 黄公有着那个时代的特征, 成长在五四运动带来的新学的大潮中,带着战争的硝烟和无奈, 有着军人和失败者的自尊和倔强。 文字的不屈不挠,峻峭如其人。 黄公是不辛的,历经艰辛, 已经不能用大器晚成来形容。 黄公也是幸运的, 战后的中华文化的矛盾重重和东山再起,给了黄公击水中流的机会, 也终于用自己的努力换得龙门一跃。
2. “大历史”的史观,是串珍珠,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普遍联系观点的变身。 中国大历史的必然性, 始于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 所有的合理性在于对农村社会的改造, 黄认为这点毛公是成功的(包括公社运动和文革), 而这也是常公的失败的原因。 谁能完成对农业社会数字化管理的改造,谁会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去取得先机, 就会掌握主动。 不知道黄公如果还健在的话, 面对今天的时局, 会不会还如同80年代初期那样乐观。
3. 黄公的乐观也是谨慎的。 面对改革的局面, 他觉得“ 这是个大好机会,正好可以将新的司法制度付诸实行。中国所需要的, 是一套可以适用用于现代社会的法律前例,而不是将中央集体官僚管理加以合理化的法规, 虽然后者可能具有统一而整齐的外表” ( p 530)。这是一个预言, 一个警示。可惜机会来了, 又丧失了, 局面复杂了,那样好的经济形势下没有做成的事情, 将来还会成功吗?
4. 黄仁宇先生如果健在, 会不会为宪政写本书?以一种近似流亡的姿态, 写一本托克维尔一样的书。 或者我们可以。
详情
木木
对于书中有些论调,真的不是很喜欢,比如把美国描写的太无私了,伊朗和美国争端那一部分,把美国在伊朗购买石油说的那么慷慨正义!虽然国内报纸总是把美国描写的那么黑暗那么自私我也不喜欢,但是这书中把美国描写太好也令我反感!忽然发现我是那么爱国还是共产党的教育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由于没有真正出去体验过所以我也不能客观评价。
但是这本书的主要意义还是让我深刻理解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原来我也就接受了教科书中很浅显说的由于国民党太腐败,共产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虽然也知道这是执政党宣传其获取政权掩埋其夺取政权中那么多黑暗的手段,但是真正原因我也从来不知道也没有深入思考过,思考也不可能思考出所以然,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其实也不知道黄仁宇认为中国的下层建筑小农经济不可能大力发展商业,中间阶层脱节是根本原因这个看法对不对,但是至少也让我增长了见识。我也不喜欢看到某本书看上去很有道理就看是认为原来是这样就完全接受,批判看待问题才是正确的。依照黄的看法,蒋介石不可能成功也不能怪他无能,其实他还是个很有能力的人的。中国的背景实在太复杂,以道德统治人的思想但是当官的不能以身作则,法制不完善,各种原因让中国不可能那么快转变。
此书有些文字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看到后来好累,书中出现了太多各种人。开头出现好多军官,后来出现好多学者。都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学者帮助他联系出版社,申请研究基金,所以人与人之间帮助真的是很必须的。同时,学者之间的交流不是那种无聊的讲废话,能提高各自的思想境界那样的交流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为什么能和我交流人那么少,作者周边好多各种牛人,看来是我境界太低,好好提高自我去。每次都讨论着未来迷茫的出路,应该去什么地方工作等等,只会让我更加迷茫,还是飘然物外点讨论脱离现实的让我逃离着不错。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其实还是相当困难的。作者万年还被二流大学辞退,生活就漂浮在最低水平之上而已。30多岁才开始进大学真正念书,告别早期军事生涯还是令人敬佩。所以我现在不喜欢搞计算机,想当个作家还是可以去走那条路的!真的好喜欢作家写出来那么深刻那么有内涵的文字和思想的文章,但是文笔不行,还是当个码农维持最基本生计,当个作家真的好遥远。我这个想法又可以被称为没有放手一干的勇气,真是矛盾的。
总之,用大历史角度结合作者亲身经历看国共内战发生的事,还是很长见识的。
详情
山水入
作者黄仁宇从小读书,仍然受到了太史公司马迁的影响。抗战第二年,即从南开大学辍学从军。
从军乃是国民党办的成都军校,毕业后在驻云南边境的国军十四师当过排长。后来在驻印军担任郑洞国军长的参谋,随郑入缅甸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转上海去东北,曾经目击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内战开始时的情形。在东北呆了三个月即被送到美国入陆军参谋大学读书。日本投降后,黄在东京作为驻日代表团朱世明将军的副官。后来因为朱被台湾解职而退伍。黄的父亲乃先蒋介石仍任许重智的参谋长——黄舟白。黄的父辈和田汉关系很好。还和廖沫沙、范长江关系密切。
黄到美国后,做过洗碗工、仓库管理员,但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对中国的关心。并将自己一生的任务,定位为以一己之力密切观察西方和东方如何交会,东方如何和西方融合,直到两者融而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史。
读黄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能够感受到其拳拳赤子心。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10:30 , Processed in 0.06526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