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不列颠”札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3年3月,初出茅庐的美国小伙比尔·布莱森踏上了不列颠这个梦想中的岛屿,突然间,他发现那里的一切都与他所想象的,与旅行指南上写的完全不一样。原本只想稍作停留的他竟在这块土地上娶妻生子落地生根起来。二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4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11-6 14:19:12 | 只看该作者
      在伦敦
      撑伞淋雨沿街角走进小旅馆的角楼
      挑灯看书
      翻滚的面容忧郁的积雨云
      遥远的红白玫瑰的纠葛
      Hi,亲爱的
      你看
      雨停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11-6 12:48:50 | 只看该作者
             稍有些失望呢,刚开始看时,觉得作者有些过于贫了,就像是非要博你一笑似的过于卖弄自己的风趣了。其实当初是冲着黄昱宁的译笔和陆谷孙的推介买下的,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就大。不过,看到后半本时倒得好很多了,是我适应了?本也就是消遣,不去细琢磨了。反正读书也是极个人的事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3-10-30 20:41:3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要去英国旅行,我想一定要带上布莱森的《“小不列颠”札记》。
      
      这不是一本旅游手册,但记录了作者游历英国的点点滴滴。语言风趣,亲切可人。作者关注人、社会、建筑、历史等等,他笔下的英国如此亲近,虽然不乏尖酸的讽刺,读起来却始终温情。
      
      即使没有去过英国,读完此书,也仿佛刚旅行一番,从英国特有的阳光和空气中跑出来,内心欣欣然,如同得到恩赐。
      
      非常惬意的旅行。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10-30 20:30:05 | 只看该作者
      o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10-24 18:18:58 | 只看该作者
      此版本的152页,提到Tintern Abbey(本书译作“廷特恩修道院”)的时候,提到了此处之所以有赫赫声名全因为华兹华斯的诗“《湖区之外我也可能让人乏味》”。这里,我以为应该解释一下,为本书丰富详尽的译注再加一笔。
      Tintern Abbey(http://en.wikipedia.org/wiki/Tintern_Abbey)即华兹华斯名诗Tintern Abbey(中译《丁登寺赋》,原文请见http://www.blupete.com/Literature/Poetry/WordsworthTinternAbbey.htm)所咏之处。在这里作者是讽刺华兹华斯写于湖区的诗就很乏味,在湖区之外所赋之诗依旧如此。
      
      另外有一个我没有搞清的典故,此版本235页说“除了L.S.罗里,我无法再说出另一位出自曼彻斯特,也为曼彻斯特本地人所熟知的伟人
      (和这个城市的罗马名字有点关系)。”我查了一下wikipedia,对于曼彻斯特名字的罗马出处,是这样说的:
      
      The name Manchester originates from the Ancient Roman name Mamucium, the name of the Roman fort and settlement,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a Latinisation of an original Celtic name (possibly meaning "breast-like hill" from mamm- = "breast"), plus Old English ceaster = "town", which is derived from Latin castra = "camp".[13] An alternative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origin is British Celtic mamma = "mother", where the "mother" was a river-goddess of the River Medlock which flows below the fort. Mam means "female breast" in Irish Gaelic and "mother" in Welsh.[14]
      
      不知是哪里让作者有如此联想?或是曼彻斯特的罗马名字另有所指?希望大家不吝为我答疑解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10-23 19:40:3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09年度我最爱的五本书之一,我实在无法掩饰我对这本书的爱意,作者那凡事调笑到冒泡的腔调在书中随处可见,但我最最喜爱的却是那精妙的用词,不禁想起所谓的“通感”,读罢之后,意犹未尽。
      作者以环岛为主线骨,漫不经心的道出专属于英国的那些人、事、物,它们的特别之处,它们的可爱之处,调和入作者自身丰盛的生活经历,温火之间的讲述,倒显得更为有趣和自然。
      书中大量空间和时间都是放置那些团绕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中投影出生活在这方水土上,人们那真实的模样,即使是无处不在的别扭和较真,居然让人觉得些许可爱。
      把细节和小事说的好玩,说的有趣,我想这远比那些所谓的深刻和说教来的重要。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10-23 17:05:28 | 只看该作者
      适宜人群:无所用心却又喜欢附庸风雅
      
                      自己感觉有点文化的
      
                      尤其适宜从事建筑或城市规划的人群
      
      这本书是畅销书排行榜上的
      
      我开始没理它
      
      可它总是在当当豆瓣什么的首页闪来闪去
      
      闪的我眼晕
      
      于是买一本来看看
      
      开始 看不下去
      
      因为他的语言风格和不那么令人愉快的翻译
      
      看了两天后
      
      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本书
      
      以至于看完后
      
      又翻了一遍
      
      
      
      写的真好
      
      
      
      一、幽默
      
      幽默是整本书的基调
      
      调侃天气
      
      调侃地域
      
      调侃语言
      
      调侃习惯
      
      调侃英国人的一切
      
      经常让人哑然失笑
      
      比如说
      
      “你知道吗?英国皇家动物保护协会居然比全国儿童保护协会早成立六十年,而且后者还是前者的分会……”
      
      又比如
      
      “这个国家最受人瞩目的电视智力问答,如《大智大略》的最终得主通常被出租车司机或者火车司机拿走……
      
      ……我不知道……究竟是这个国家连火车司机都知道丁托列托和莱布尼茨,还是,在这个国家懂得丁托列托和莱布尼茨只能去当火车司机?……”
      
      让人可以看此书时可以笑意不断
      
      二、感情
      
      一个美国人 年纪轻轻 不远万里 漂洋过海 来到英国
      
      准备游玩一圈
      
      却最终在此娶妻生子
      
      一待就是二十年
      
      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不列颠
      
      这是什么精神?
      
      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这不是发神经
      
      是基于他的情感
      
      基于他深深的爱
      
      整个书中作者对英国极尽调侃
      
      近于讽刺和挖苦
      
      但同时书中却不断真情流露
      
      特别是最后
      
      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底的话
      
      “就在那么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我喜欢英国的什么了---其实,就是它的全部--它的一点一滴--无论好坏
      
      ----那些老教堂、乡间小巷、英国人的口头禅‘不得发牢骚’‘非常抱歉,但是’……”
      
      就像我一样
      
      经常抱怨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
      
      它阴沉沉的鬼天气--它的到处脏水横流--它的缺乏文化沉淀--它的缺乏素质和规矩……
      
      但其实 我的心底也完全接受了它的这一切
      
      而且深深的爱上了它
      
      
      
      真情流露
      
      比漂亮的语言更动人
      
      幽默很吸引我
      
      但若没有这样的不断流淌出的深深的爱恋
      
      恐怕不会这样打动我吧
      
      
      
      三、关于建筑规划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
      
      本书1/5的篇幅跟建筑(规划)有关
      
      把它们都摘抄在一起的话
      
      俨然就是一本对现代建筑规划思想的批判大全
      
      “……我们经过了一大片公寓楼,丑陋不堪,地处偏远且规划布局凌乱奇怪,尽管所有楼房都建在开阔的山坡上,却没有一家能看的到风景。戴维告诉我,这些楼房得过多个建筑奖项……”
      
      “……然后我又撞上了几条恐怖的书道路(缓解交通高峰而用),不仅有庞大的环形交叉道,还有错综复杂的人行交叉道,这样的设计明摆着就是不让你步行通过的,除非你匀得出至少六个钟头……”
      
       “……维多利亚花园购物中心。这名字有点好玩,因为开发商将其建立在维多利亚花园原址上,其实它更应该更名为‘此购物中心毁掉的美丽公共小花园’……”
      
         ……
      
      真令我们这些从业者汗颜
      
      原来现代建筑和规划的效果不是造福一方而是造孽乡里啊
      
      转念一想
      
      幸而我生在中国
      
      该破坏的该造的孽都让别人捷足先登造的差不多了
      
      已经没有什么施展空间了
      
      我只有慢慢的做几栋不那么扎眼的建筑的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10-17 09:59:3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内容还好,  只是游记 如果没有图片,在今天这书读起来多少有些
      乏味。
      
        或者你对英国有些了解, 这样避免被误导一些情况。 在可读性以及娱乐性的氛围里, 对景观的描述与其说失真 还不如说是为了取悦读者的包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10-5 10:13:48 | 只看该作者
      “船里塞满了人,统统都是英国人。在头一刻钟里,我到处闲逛,寻思他们为什么身上不用弄得邋里邋遢,也到得了这里,然后我飞快地挤进乱作一团,满目皆是运动装的免税商店,在忙不迭地杀出来,随即在餐厅附近溜了一圈,手里托个盘子,眼巴巴地望望那贵得离谱的价钱,再把托盘放回去(拿盘子都得排队呢),接着,我想在成群结队沸反盈天的小孩堆里觅一个座位,结果就给一路逼到微风拂面的甲板上,那里有二百七十四个嘴唇冷的发紫,头发迎风起舞的人拼命想让自己相信,此处阳光灿烂,因而他们不可能挨冻受凉。风鼓起穿在我们身上的连帽大衣,声声呼啸有如枪响,吹得那甲板上的小孩子连奔带跑,除此之外,还掀翻了一塑料杯茶水,恰巧泼在一位丰满的女士的大腿上,人人看在眼里,无不涌起一丝窃喜。”
      
      看到四分之一,十分喜欢的一段,布莱森慢悠悠的走在大西洋上这个奇妙的岛国,乐观幽默并且犀利直接的句子们让我凌晨两点钟的大脑异常活跃。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2 18:55 , Processed in 0.0553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