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 0
|
纸上卧游记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澹台小
朋友强推的,15万字,疏疏落落的排版也不会带来太大的阅读疲惫,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趁热吞了。看完之后,细细咂嘴回味了几分钟,原因呢一是书中一些观点确实带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当然其中有些是哲学史上的老命题了,另有些是以前并未注意过的,或是涉及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这就使得问题的经典性和鲜活性并存。另一个原因则是此书的结构较散,各个问题如星星散落的孤岛,中间是一片大水茫茫,看不见作者在书中极力推崇的逻辑浮桥(又或是笔者并未读出)。
在给此书上标签时看到诸如哲学,历史,社会等选项,想了想还是挑了个不温不火不咸不淡可据可守进退皆宜的“随笔”,因为书题与封面本身就很随笔化,内容的话,略翻翻摘引资料所属的专业范畴是多么跳跃就可以看出,此书并不是从一个单纯的范畴点上引出几条射线然后根据逻辑尺度来组合成图的。话题的多面性多维性所考验的是作者对各种工具的熟稔程度,以及对各类资料的掌控度。一堆散散的材料,若被节次鲜明地串联起来,严谨而规整,那么这可以看做是学术的处理。而如果材料间的逻辑引线断断续续若隐若现的话,这应该可以看成是文学散笔的处理。此书的作者大概就是属于后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不是哲学家之作, 只是一个漂泊纸上多年的羁旅之客对沿途风景的游记表达。
书中作者给人的感觉是很宅,略自闭,与现实保持一段安全而有效的的距离,安全是说不为现代社会高速生产高速消费所带来的快速审美快速表达等肤浅风潮所卷挟,不为极度功利性的社会价值所同化。有效是说能站在一个虚拟而高尚的维度对社会滚滚风尘世间芸芸众生进行优雅而孤赏的俯瞰,保持内心一份或是孤傲或是无奈的冷静。作者虽然极力辩称自己对这个社会并不憎恨,然而通篇以一种从鸡蛋里挑刺的态度谨慎又略显刻薄地对一些流行思潮冷冷一笑,这些思潮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虽然很扯淡,但是很流行。或者不能将之称为思潮,我们看到,一些在严肃氛围内尚待证明的暖色命题在适当的时间遇上了精明的商人,深刻灼人的理论背景全被修剪一空,书斋里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澄明的观点在商业的运作下变成了只需花一个早餐奶的功夫就能“顿悟”的充满挑逗与引诱意味的新鲜句型,有时甚至还能带给人会心一笑。作者试图说明当一种命题很商业地流行之时,我们的逻辑是多么的混乱,甚至混蛋。关于这一点,笔者本人亦是心有戚戚,每一个文化命题都是与整个文化语境浑然一体的,现代人浅淡轻快的“猎食”方式给商人带来越来越多的启发,刻满货币换算与利润公式的魔棒毅然悍然地击破浑然的文化整体,从支离破碎中掣出几个安慰性与思想性共存地恰到好处的命题,经过一系列的商业包装传媒炒作等经典营销手段的推动,终于在众生翘首企盼如盼甘霖的饥渴目光中粉墨登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生成方式,出版商在这方面可谓是操心操力居功甚伟。
自己对这本书并没有如书评里一些强烈到一种使命感的地步去谴责,也并不五体投地如逢甘露般地推崇,自己本就是个比较随性的人,并不对事物做一种非此即彼的评判,总是保持着一种鸵鸟般怯懦的淡然。额,想说的是此书有些地方确能启人深思,也能让我写一篇不知所云的书评来发发牢骚,这就够了。
最后想说的是,其实此书作者在书中所体现的性格与我很相似,或许是这个原因吧,当朋友提及此书摘引过盛有掉书袋的嫌疑,令人悚然的,我却感到一种卑微的炫耀。也许是自己扯了吧。
----------------------------------The End---------------------------------
详情
简单书
房间里有一台电脑,一桌子书,手机里也塞了不少音乐。
总之,脑子完全有不休息被占用的条件。
偶尔关掉电脑,躺在床上,就盯着天花板或者闭上眼睛,会想起物资缺乏的时候。
没有书,没有网络,必须坐在教室里,讲台上的课你不愿意听,四周也没有人聊天,于是,开始发呆,更多的时候是把头埋在臂弯里,耳朵也埋进去,那时心智不够集中,摒弃多余的感官能让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想象中去。
如果闭上眼睛之前,恰好看到窗外的一只飞鸟,那么埋头想象的源头也是以这只鸟开始,我成为了那只鸟,路过我的学校接着是附近的街道、田野,河流,累了落在树枝上,在看看四周已是我不知道的地方....
这种类似的穷极无聊的方式陪伴过很长一段时间。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因为无事可做,又睡不着觉,身体被禁锢在一处时埋头想象的行为。脑子里能想到的一个类似的情景也是电视剧中某个和尚灵魂出窍灵游四方的片段。
后来在网上偶遇到《纸上卧游记》这本小书,看过封面上的一句话就已经让我没任何理由不买下它。
——真正懂得《庄子》”心有天游“的人,就算被放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被抛在孤岛上,甚至被关在牢房里,一颗心也任然是逍遥无际、毫无滞塞的。
原来当年的那种情形我想要找的形容词,是“心有天游”这四个字。
当然,这事儿扯上庄子后稍微有点文艺。
自嘲、粗俗、简单来说,相对于高富帅”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种“一切纵横无垠都只在自己心里发生”的旅程用YY、死宅形容也贴切不过。
说到这想起以前一次同事爱开玩笑,提起高富帅这词时我突然就说:
这个不错,我决定以后有儿子就叫富帅。
不管别人笑没笑,反正我是笑了,而且觉得这笑话很有意思。
按照心理学的那套很多人对后代的教育潜意识就是完成自己未尽之事。
我想,虽然觉得心游天下,纸上卧游,无拘无束也不错,但终究内心的道还是倾向于知行合一,作为人的本性也对“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另一种仙豪之气心生向往。
所以,才生出那个无意识之间的玩笑来,而无意识...
唉!佛洛伊德那哥们当年研究的也算靠谱,
无意识之中最能看出本性和欲望来。
——————————————————————————————
笔记:
1.这是一本带着你博览群书,并且刺激着你不停地提问和思考的书。
2.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顾城
3.我喜欢这样的日子,然给我尽情的在纸面上周游世界,周游于古往今来,文字是最能让人发挥想象的东西,正如佛祖看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我在抽象而闭塞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个个浆果一样的梦。
4.你的逍遥不过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完全不是庄子的逍遥;庄子追求的是“心有天游”,一切的纵横无垠都只在自己的心里发生。
5.真正懂得《庄子》”心有天游“的人,就算被放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被抛在孤岛上,甚至被关在牢房里,一颗心也任然是逍遥无际、毫无滞塞的。
6.曹雪芹可以用一辈子时间雕琢一部《红楼梦》,只对自己的文学天才负责;凡·高可以一辈子不被市场接受,只对自己的艺术天才负责。文学和绘画都是相当个人化的艺术,只要一个人耐得住寂寞,就可以默默的创作。
7.我读书的方式还很不“专业”,因为一来我一点也不打算学以致用,二来也无意去考什么学位或文凭,只是消磨自己的时光与好奇心罢了。
8.与那些做学问的人相比,我的阅读量就更是少的可怜。我没有什么学问要做,如果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去大量查阅参考资料,那也仅仅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心罢了。每次遇到一本喜欢的书,我也总是舍不得把它快快读完,愈是逼近结尾就愈是增加伤感。
9.畅销书会帮助我理解人民群众的阅读口味,会帮助我掌握一些蛊惑人心的说服技巧,会泄露给我同行们的种种欺诈手段——别以为只有牛奶里才有三聚氰胺,别以为只有生姜才会用硫磺来熏,精神食粮的卫生状况即便不必物质食粮的更糟,至少也丝毫不会亚于后者。
10.他们不曾认真了解我,只是把心理学所谓的刻板印象直接套在我的身上,认为像我这样一宅到底的低层分子一定是郁郁寡欢的。他们认为,因为我没有房、没有车、没有正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女友、存款从没超过一万元,所以我一定得牢骚不断、郁闷不止的。只有和我接触时间长了,才能看到我身上那种不可救药的乐天主义。
11.因为书只是内涵,车却是脸面,人在社会上混,脸面永远比内涵重要。(突然邪恶的想到一句网络上的话:没人想操你的内涵。”)
12.女孩子们做着琼瑶的梦,男孩子们做着武侠和战争的梦,哲人们做着乌托邦的梦。
13.在黑格尔看来,人和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主题和客体的关系,当我们欣赏一处山水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作为纯粹的观看者在观看着山水这个对象,而是宇宙在通过我们的眼睛观看自己,通过我们的心灵思考自己。
14.在我们游山玩水的时候,既不是以我观物,也不是以物观物,而是以宇宙观宇宙,是宇宙在静观它自身。
15.民主社会的确最能体现平民趣味,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今天实在已经生活得很民主路,每天沉溺在畅销书、时尚杂志、商业大片和偶像剧的重重包围里,尤其不可救药的是,我们竟然真心推崇这些东西,竟然真的相信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艺术。
16.古人可不是这样创作的,他们会慢慢地雕琢一件完整的作品,甚至从青春到白发,与作品合二为一。
17.真正以冷静的姿态阐述这个问题的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做着把市场经济的时代定义为艺术上的“机械复制时代”。我们有了摄影术、印刷术,现在还有了电脑技术,复制变成了一件无比轻松的事情,所以,不只是社会形态改变着艺术,技术也在改变着艺术,甚至撼动了艺术的本质。
18.他这种永远吃亏的好人当然是找不到女朋友的,所以也不大可能结婚生子,他的基因不可能被复制下去,很快就会消逝在我们的星球上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7:54 , Processed in 0.26180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