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Y的悲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哈特家族以疯狂、恶毒著称,在邻居眼中是“可恶”的人。所以,当有一天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专制、暴戾的哈特老太太被谋杀时,没人感到特别的不安、伤心,除了她在第一次婚姻中生下的女儿,又聋又哑又瞎的女儿路易莎。同时,路易莎又遭遇两次毒杀阴谋,只是侥幸脱险。案件中的诸多线索都指向哈特老太太的第二任丈夫,约克,然而,约克早在几个月前就已自杀。陷入困境的萨姆巡官只得求助于老演员哲瑞雷恩,一起名副其实的悲剧渐渐浮出水面。

作者简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民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最新书评    共 8 条

Alex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Y的悲剧》是无比精密的。但比之于《X的悲剧》以小见大式的分析推理,这本书还是略显逊色了。也许本书推理的精密之处在于看似不符合实际的细节,事实上都精准的定位给了最后的凶手。      但有几个地方实在还是想不通:   1. 家庭教师佩里的出现,虽然揭露了他的真实身份,但与谋杀案无关。   2. 芭芭拉和佩里不是同母异父么.......在30年代的美国,应该不会允许他们结婚吧。   3. 芭芭拉到最后都没有明确表示是否照顾路易莎。如果按照书中的人物刻画,那她应该是会一口允诺下照顾路易莎,毕竟还有史密斯夫人的照料和帮助,但为什么她一直持不置可否的态度?最后路易莎自然死亡,对芭芭拉也没有非常大的好处,因为100万的遗产会平分,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吉尔。   4. 根据X.Y两部,雷恩都不应该是那种会私自毒死杰奇的人,这样的处理实在不是慈悲和悲天悯人的表现。      有一种说法是芭芭拉和佩里是放纵杰奇作案的凶手,但书中雷恩对佩里有过性格描述,如果佩里知道杰奇杀人了,那在面对拘捕和审判的时候就会告诉警察了。所以我觉得关键点在芭芭拉,有可能她觉得她的家人让她耻辱,在给杰奇看了小说大纲以后,继续纵容和冷眼旁观杰奇的行为。但其实也有说不通的地方。比如说,如果芭芭拉知道杰奇在做这些,那么芭芭拉就会猜到是雷恩暗中毒死了杰奇。      总之,芭芭拉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啊~   求大神解。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5:47
Honey    最著名的恐怖小说家 斯蒂芬金说“我不认为有哪部作品的诡计可以和《Y的悲剧》媲美。” 日本推理之神 岛田庄司说“埃勒里奎因的《Y的悲剧》,我认为是改变推理历史的作品。”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评论家和读者评选的世界100部最受欢迎的推理小说排行榜上《Y的悲剧》排名第二,仅此于《福尔摩斯探案集》,力压第三名的《无人生还》 推理小说史上最有名的“悲剧”,让人阅读越恐慌的作品,其他推理小说会让人想尽快翻到最后一页,明白凶手是谁,怎么样作案。而此作到最后却让读者不敢翻最后一页,因为害怕心中的梦魇成真。  详情 发表于 2013-8-21 23:32
冯斑儿    “谋杀案虽然没有舌头,仍会用最不可思议的器官说出话来。”这是艾勒里奎因所著《Y的悲剧》中第一幕的卷首语。正如名字所显示,《Y的悲剧》与其说是一本侦探小说,倒不如说一部嵌入逻辑和悬疑的戏剧。就像漆黑寂静的舞台上,悲剧的序幕缓缓拉开:整个故事由这句诡谲的话引导,在一片阴森的氛围中展开。   故事的开端就是从海中打捞起的一具尸体:不幸的化学家,约克哈特。尸体作为线索引出了神秘的哈特家族。紧接着,性格各异哈特家族的人物陆续登上舞台。为首的是约克的夫人、暴戾独断的家族领导人,哈特太太;在小辈中则有高贵优雅的女诗人芭芭拉(大女儿),花花公子康拉德(二儿子)和装腔作势、放荡不羁的吉尔(小女儿)。此外,哈特太太第一次婚宴留下的女儿路易莎,是个既聋且哑又盲的残疾人。这么一群形态各异的怪胎,再加上约克尸体的点缀,让这个故事从开始就沿着疯狂战栗的轨道,奔向万劫不复的悲剧地狱。这是个没有“爱”的家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极不和睦:母亲将全部的关心给予了残疾的女儿,引起了其他子女之间的相互嫉妒倾轧,而他们同时又忌恨母亲的独断专横;自杀的哈特先生生前也是个“妻管严”,在家毫无地位可言。这些事实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埋在哈特家族中,而接下来一连串发生在哈特公馆的案件,就是让哈特家族分崩离析的导火索。   路易莎险遭下毒,哈特太太惨死,神秘大火烧毁实验室……这些扑朔迷离的事件和其中蕴含的戏剧冲突性将著名戏剧演员,同时也是业余侦探的老绅士哲瑞雷恩吸引过来。有毒的梨、香草味、曼陀铃琴、和一份侦探小说手稿,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指引着雷恩发现了哈特家族刻意隐藏的惊天秘密,也指向一个根本不可能被怀疑的人。而就在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中,雷恩却变得愈加沉默,甚至在最后时刻选择让案件不了了之。到底是什么让侦探雷恩保持缄默?到底谁才是悲剧背后的主导者?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比起名气,艾勒里奎因远不如阿加莎和柯南道尔。而他的作品并不逊色于前两位。这个,不,是这对爱和读者开玩笑的作者——表兄弟李和丹奈,共同创造了年轻的侦探艾勒里奎因,并以此作为笔名开始侦探小说创作。而“悲剧系列”,描写的却是另一位业余侦探哲瑞雷恩的经历。传统的本格派 推理小说最能考验作者的逻辑严密性,因为侦探和读者拥有相同数量的线索。但对于艾勒里奎因来说,玩转这些规则就像带着镣铐起舞,只有他们,才能在作品中自信而又衅地插入“挑战读者”的一章。“从易被忽视的细节入手,打破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导出毫无破绽的推理过程,最后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说成功的侦探小说都具备以上这些要素,并无稀奇,那么真正让艾勒里奎因的作品区别于他人的,是对于戏剧性的出色把握。可能是出于作者本人对于戏剧的热爱,艾勒里的侦探小说总是带有浓浓的古典主义色彩。这一点,在“悲剧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符合古典悲剧的一贯原则,这四个故事中(《X的悲剧》《Y的悲剧》《Z的悲剧》《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人物的性格缺陷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物命运。而无法更改的命运,则是酿成悲剧的根源因素。侦探小说作为通俗读物,作者们习惯于渲染血腥暴力来吸引眼球。值得一提的是,艾勒里奎因的作品中完全没有此类描写。他从都来不屑于低级的感官描写,并自信作品的魅力来自严密的逻辑构架。显然,艾勒里奎因不满足写一些娱乐大众的侦探小说,因为读者在他的作品中获取的并不仅仅只有快感,还有对于人性、命运更为深层的思考。而这,也正是奎因作品的魅力所在。   个人认为,《Y的悲剧》是“悲剧系列”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首先,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一个神秘而又疯狂的富裕家庭,人物繁而不杂、性格鲜明,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戏剧冲突带来的张力。作者按照戏剧创作的规则,严格遵循了古典主义起承转合的要求,熟练地掌控小说的节奏:从看似表面平静到冲突变得尖锐,步步推进,令人目不暇接;其次,为了渲染故事的阴暗氛围,小说中的一切线索和细节都成为了悲剧的意象。比如在现实中,鲜有人将曼陀铃琴作为凶器,而在小说中,优雅高贵、充满艺术气息的曼陀铃琴和血腥残忍的谋杀相联系,巨大的反差让人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另外,为了进一步呼应悲剧的主题,作者刻意设置了一份由人物创作的侦探小说手稿,颇有“戏中戏”的感觉;再次,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下足了功夫。业余侦探哲瑞雷恩,是退休的著名戏剧演员,因此,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像极了登台表演。除了不时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外,还时刻保持着优雅的绅士风度。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位老绅士完全失聪。这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侦探给人的“完美”印象。然而,雷恩的形象是超现实的,因为他既是悲剧的观众,又是其中的演员;最后,《Y的悲剧》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对真相的适当隐藏。和其他侦探小说以揭开真相不同,本书刻意反其道而行之。有些事实即便阅读到最后一页,作者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需要读者自行判断,让人回味无穷。   《Y的悲剧》作为侦探小说也并非完美无缺。在我看来,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对犯罪动机的阐释过于简单。为了避免剧透,在此不便赘述。   总之,评价《Y的悲剧》是一部出色的侦探小说还略显保守,应该说,这是一部完美诠释了性格和命运的出色悲剧。     详情 发表于 2013-9-3 06:14
有柿一    梅毒,是不会遗传的。      维基: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5%E6%AF%92      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3940.htm      两者都提到梅毒的高传染性,以及胎传(即母亲孕期梅毒),但梅毒,是没有遗传性的,因为它侵害机体组织但是不会改变DNA。            假设哈特家二代子女都受到梅毒影响   ↓   那么母亲孕期正装感染梅毒   ↓   由此得到二代子女于先天性梅毒。百科说先天性梅毒“2/3患儿症状出现在出生后3~8周,3个月内所有患儿均出现症状”。   ↓   也就是说二代子女在婴儿期应该已经有梅毒症状。            那么哈特家家庭医生说“已经来不及了,那时候芭芭拉和康拉德已经出生”就很费解   ↓   因为患儿彼此是独立的,就算“已经来不及”是指芭芭拉和康拉德遭受梅毒侵害,那么吉尔还是可以挽救的,只要确保女魔头怀孕时候梅毒痊愈即可   ↓   但吉尔被描述为继承了家族疯狂的血脉。            从家庭医生出示给雷恩的记录可以看到,全家除了女魔头和可怜的Y先生梅毒呈阳性,子女以及三代梅毒均为阴性。   ↓   既然是阴性,尤其康拉德的两个儿子出生时确认没有梅毒症状,又何来一家三代均遗传下疯狂基因的说法?            众所周知梅毒有三期,一期症状主要集中在粘膜与腺体,二期为皮肤、关节、眼、神经系统的损害,三期梅毒损害内部脏器与骨骼,特别是心脏。   ↓   关于哈特家族患病的描述,更接近神经系统和脏器的损害,上文已知这属于二三期梅毒才有的症状。   ↓   那么请问梅里亚姆医生你在干神马,吃干饭么?   ↓   医生才有最大嫌疑吧喂!               所以,这部推理小说史上即悲伤又发人深省的作品,这部刻画了最让人痛心的凶手的作品,这部充满了意外的作品,就如同约克哈特构思的那部作品一样,经不起推敲。      然而问题在于,”逻辑不同于常理,它自成一个世界“——从逻辑上说,这是一部优秀得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带来的震撼以及阅读体验,比最详尽最科学的梅毒百科好上不止千万倍。      于是乎,对于考据党来说,这是一次站在悬崖边的阅读。      当真理与故事相悖,不是很容易做出抉择究竟倾向谁。  详情 发表于 2013-9-4 12:57
旧垣结        最近一直在读阿婆和奎因的书,顺序如下:       《万圣节前的谋杀案》(猜到凶手)——《X的悲剧》(没猜到)——《波洛圣诞探案记》(没猜到) —— 《尼罗河的惨案》(猜到)——《Y的悲剧》(没猜到)——《杀人不难》(阅读中)。       比较下阿婆和奎因的作品,区别显而易见。阿婆的叙事方式较为平缓,线索出现时大多采用淡化的方式,而整个推理过程会在最后完全奉上;奎因的书则比较紧凑,一直围绕核心案件,线索出现时会让炮灰先上(萨姆和布鲁诺),试图混淆你的思考,再到最后,雷恩指出凶手,一一纠正。       说谁比谁更好,可能会有失公允;单从个人喜好上来说,可能自己会更偏爱阿婆一点。相比福尔摩斯、波洛、马普尔,雷恩的出场无疑是最华丽的。《X的悲剧》中,萨姆和布鲁诺驱车经过层层关卡——抵达中世纪英伦风格的古堡哈姆雷特山庄——谈起雷恩在上一次事件中推理于千里之外的佳绩;甚至包括外型——60岁的心脏40岁的外表、谈吐中时不时来上几句华丽的戏剧句式。       《Y的悲剧》中,我曾先后怀疑过三个不同的人。首先是约克黑特,继承《X的悲剧》模式,一具毁容的尸体,加上埃米莉临死前惊恐气氛的表情(她是见过大场面彪悍女子);然后是史密斯,她可以凭借只有自己能与路易莎交流的优势伪造证词(随后被推翻);最后是芭芭拉,在怪异的一家中只有她表现正常,反而显得不那么正常。所以,在带有主观的色彩说,最后的结局并不能说服我(动机),尽管这并不重要。       埃米莉是个怪异的老太太,她的行为很值得考究。       譬如,她将梅毒传染给第一任丈夫并导致离婚以及死亡——年轻时性生活糜烂;       嫁给第二任丈夫约克黑特后,婚姻变成纯粹的控制欲——逼迫他放弃热爱的化学事业,控制着他的行为,两人间如非必要尽量避免谈话,但这样一段分崩离析的婚姻却维持了几十年;诡异的是,埃米莉的第一份遗嘱(在约克死亡前)申明死后他将继承所有遗产;       埃米莉对家族成员的不同的感情:极度溺爱路易莎,却因为外孙偷吃路易莎的东西而将他毒打一顿!这其中可能有内疚的原因、对残疾人士有同情心?(参考遗嘱内容)以及对前夫的爱。       我曾试想过,作者塑造了受害人埃米莉这样一个矛盾体性格的人,倘若交由阿婆来处理剩下的推理过程,这一定是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奎因在人性上的大胆假设值得肯定,但对我而言,难免有些不信服。       再到尾声,最令我矛盾的一幕出现:无论是何种方式,雷恩设计杀死了谋杀者,并理所当然的觉得这是最好的抉择。       类似提及私刑者的电影、电视剧、动漫、小说之前也有过,包括《夜叉》、《JOKER》、《死亡笔记》、《东方快车谋杀案》,但这些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当嫌疑犯逃脱掉法律的制裁!夜神月没有,恰恰他是被以反面角色而塑造。       BBC出品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在最后揭露出凶手后,曾与之辩驳:The rule of law,it must be held high!And if it falls,you pick it up and hold it even higher!For all society all civillized people will have nothing to shelter them if it is destroyed(法律必须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该充实信念,使其历久弥坚,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会将无栖息之所)!尽管在原文中,阿婆倒更显得含糊不清:对待私刑者,付诸正义或是法律,她就像小说中的波洛一样推的干干净净:我宣布正式退出这个案子!其实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见仁见智,应该交给读者。       遗憾的是,雷恩却因为奎因对现行法律的不满(可能),在法庭裁决之前,自己宣判了凶手的死刑。       而身为法务执行人员的萨姆和布鲁诺,则给出了他们自己心中的标尺——什么也不做。如果这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当第二个雷恩来奉命调查凶手之死,一如既往的发现了真相,他又会怎么做呢?       相信法律还是相信正义,我曾以为,这是一个名侦探应当会辨识的课题。           详情 发表于 2013-9-9 02:36
眸冷骨    显然,与X的悲剧相比,Y的悲剧的结局几乎不可能猜到,除非你故意去猜不可能的人。埃勒里·奎因显然开始就设定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结局,并且还诱导读者凶犯是女人,身高的证据无法使用。而给出最直接的线索就是轻描淡写书架上的手印,和下方的凳子印。在X的悲剧中,X有他的含义,犯罪嫌疑人的称号和最后受害人的交错的手指。在Y的悲剧中,埃勒里·奎因没有指明为什么是Y,我理解认为是因为Y一般是第二个未知数,而Y的悲剧显然整个犯罪实施离不开侦探小说的提纲,实际是两个人的犯罪,尽管约克只是写的提纲。不知道电影《孤儿》是不是受了这篇小说的影响。      看完小说,知道梅毒可以是先天的,网上查了一下先天性梅毒影响骨骼、软组织、眼、耳和中枢神经系统,露易丝的情况能解释了。为了使每个家族的人都有嫌疑,搬出梅毒,额,够狠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9-10 12:16
Sherry     或许我看了太多推理小说和悬疑电影,我居然在那个小孩喝蛋奶酒时就隐隐地开始怀疑他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他要偷喝蛋奶酒可以选择其他时段,为什么独独选择那个大家都知道的露易莎喝蛋奶酒的时间来偷喝呢?    第二,他是在看见老太太和露易莎后,而且是受到老太太训斥后,违反常理的迅速吞下一口奶浆。    到后面摸到一张柔软而又细腻的脸这个情节时,我已完全确认自己的猜想,这本书也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       我是个聪明的人么?这本大家评价很高的书,在我看来因为提前猜出了结局,显得格外的乏味。好吧,我不是聪明的人,我只是个突发奇想瞎猫碰到死耗子的人。     详情 发表于 2013-9-15 15:50
兔小卷           这本书是从一桩死亡开始的,准确说是一桩看似自杀的死亡开始的,看似有千万悬疑和线索,但却都不能被人真正的抓住。               先说不喜欢的地方,     首先,约克先生是否真是死于自杀。从结局来看,约克先生的确是死了无疑,但他为什么要自杀呢?根据小说,他和老太太已经“如无必要,从不交流”,那么他应该已经这样枯燥地生活了很久,而且他也有他自己的小天地,他完全可以沉醉其中,到底是什么使得他要走上自杀这条路,总觉得很难理解。当然推理小说里面,大部分自杀都是伪造的,也许这会给我造成一个惯性的思维。        其次,梅毒性精神病到底能影响到什么程度。老太太是病菌携带者,并且遗传给了儿女,害死了前夫(也许也算是害死了约克),害得儿女聋哑,冷淡,暴躁,浮夸。所以导致小杰奇的暴戾?这全推给遗传,我觉得是不妥的,整个家庭的成长环境以及教育甚是重要,并且我宁愿相信这其中是有人引导的,对于一个13岁的少年,特别是如此乖张的一个,也许很难被引导,但也是不是不能,只要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这里就衍生出一个我自己更喜欢,也许更和逻辑的故事。那就是芭芭拉杀死了老约克,并利用家教先生(老太太的前继子)对杰奇进行引导,并作出这一切事情。因为芭芭拉在老爸老妈都死后应该就是这个家最大的受益者,而且她也是唯一(应该是)知道老约克写小说这个事情的人,而且很有可能她看过整个脚本。至于引导杰奇看似很难,但一开始也说这位家教似乎找到了和这两个小怪物的相处方法,再加上这家教“潜伏”进入这个家庭必须是有个目的的,也许最开始他的目的就是报复,而后却真正被芭芭拉所吸引,也许最后他们发现爱情和报复都可以一起完成!    可能是我自己不喜欢单纯推诿在悲剧的遗传上,我自己觉得人性才是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东西,所以我更喜欢阴谋的推动,也许我就是个怀疑一切的人= =        再者,关于“钝器”的解释,个人觉得很牵强,也许是中西方的差异还有翻译的问题,让我觉得很难理解,一个13岁小伙子怎么能不知道什么叫做“钝器”= =|| ,分不清“乐器”和“钝器”,这应该不能成为一个如此显著的凸显的问题。                再说喜欢的地方,     一是作者很公平,把所有的证据都直接摆到了读者眼前,让读者的思维能够很好的跟着主角的推理运动。从最开始几乎已经锁定了凶手,到后来似乎发现了新的线索,误入歧途,再到后来又回到最初的想法,一步一步都算比较顺利。     二是结局很漂亮,就算没有完全说白,但是读者都明白这其中的意义。就像突然干脆利落地一下子解决了这个家庭的悲剧,虽然我自己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但是这个结局就像突然抽了一鞭一样,甚好甚好。          这本书不是一气呵成看完的,一是篇幅也比较长,二是节奏展开得比较慢,在中间靠后的半部分作者有意愿把读者往另外一条道上引导,但却又太隐晦(当然我更喜欢这条发展线路)。     作为全世界最好看的推理小说系列排名第二的作品,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高于一般水平。  详情 发表于 2013-9-17 21:5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14:44 , Processed in 0.07519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