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21|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6:4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抗战末期,一群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镇禅达的收容所里,他们被几年来国土渐次沦丧型得毫无斗志,只想苟且偷生。他们混日子,他们不愿面对自己内心存有的梦: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像个真正的军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3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不给五星的原因是《士兵突击》给我的冲击太大了,兰小龙的作品再好,我认为也不会达到突击的高度,虽然,这本书写的依然不赖。
      以前最爱玩的战棋游戏是《幻世录》,那个游戏的前奏章节是《弃卒》——是的,主人公无关紧要,仅仅是一个棋子,是注定要被放弃的棋子,摆在那里只不过充充门面,上级也不会想到这些弃卒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他们做到了,主人公们改变了历史,他们拿下了最重要的战役,解决了最重要的敌人,这让指挥官难堪、尴尬,这让那些精英们羞辱,因为他们拼死都没有得到。
      不过“死啦死啦”不会让指挥官们难堪的,他们这个团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团,没有番号,没有装备,甚至身上只有一条中国裤衩。他们就像炮弹,一炮打到缅甸,没人在乎他们回不回来,还好死啦死啦把老兵油子们拧成了一股绳,开始时是22个人,在缅甸的丛林里寻找机场,渐渐的,兵越打越多,100,200,找到机场时,居然达到400人,然后,领了装备,在英国人的傲慢与便见下帮助防御,在英国人的傲慢与偏见下撤退时,也只剩下200人,此后,回家,队伍居然还是越打越多,没办法,溃逃的兵太多了,还是死啦死啦把他们拧成一股绳,看到南天门时居然有1000人。
      1000人啊,什么概念?口号光喊都能喊得山响,可是1000溃兵是什么概念?能被4,5个鬼子打得到处乱窜。还好死啦死啦还在,靠着这帮溃兵,居然能在南天门和精锐的日本主力拼上17次,当然代价很惨重,当他们撤回怒江以东后,人数比手脚并用数数多不了多少。
      炮灰,1000多条命只是炮灰,他们连弃卒都算不上,弃卒至少还有一些用处才摆在那里,他们是自己找死在那里拼的,没人让他们这么做,也没人给他们什么好处。但是他们记得,就算死,身上也只能穿着中国的衣服,就算只有裤衩,就算客死他乡。因为他们是中国军人,是有热血的中国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父亲很年轻的时候便经历了分离与生死。
  朋友成了烈士,自己当了逃兵。
  ——题记
  
  
  父亲于1962年在重庆统景的农村出生,在家中排行老四,那时候重庆还隶属四川。1966年,在老四四岁那年,年轻而贤惠的祖母被祖父酒后殴死,留下五个孩子。在祖母走后,本来殷实的家少了操持,被好吃懒做的祖父、大哥和三哥败得精光。于是,二姐毅然退了学挑起了家里的担子。老四很心疼二姐持家的辛苦,小学还没毕业也退了学,只是天天晚上在割猪草的空闲偷偷拿着小妹的课本读,二姐看着弟弟,自责得偷偷抹眼泪。1976年,老四谎称16岁,参了军,想能走出山沟去闯闯,退伍后能在城里找个工作,带着二姐和小妹离开这个地方。走的时候,14岁的老四噙着泪对送到村口的二姐和小妹说,我一定会回来带你们去城里。这一走就是九年。1979年爆发了越南保卫战,老四所在的部队隶属成都军区,当时的西方总部建在重庆江津,于是17岁的老四跟着部队义不容辞去了战场。
  
  父亲年幼时的情况我没问过,他也不喜欢提起,我只是把这么多年来零星儿听到的一些片段组合起来,得到了那么个模糊的故事。至于上了战场以后的事,他绝口不提,母亲更是讳莫如深,只知道父亲左手的中指是在那场战争中残的。我从父亲的一个旧箱子里翻到过一张二等功的奖状,也许是因为那截断指也许不是。盒子里还有子弹,手榴弹壳和其他的一些东西;有一枚实心子弹,不知道是不是臭弹;还有一套上尉的肩章,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父亲的两条小腿表面满是深褐色的疮疤,每到换季就会疼痒,他说是以前在战场上匍匐前进的时候磕的。
  
  去年父亲迷上了《士兵突击》,买来DVD一遍一遍地看,有时候笑,有时候又哭。在看到702团和老A的对抗演习那场,史今中弹倒地的时候,父亲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边哭边喊“我的兄弟呀兄弟”。泪水唾沫鼻涕一起滴下来,浸湿了前襟,把洗得发白的军棉袄染成脏脏的深绿色。前段时间,我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父亲说自己眼睛不好了,要我把书读给他听,我读给他听,其实心里是很不耐烦的。因为父亲常常会打断我,然后让我把前一段再读一遍给他听,有时候又咯咯的笑个不停,说“斗是楞个哩,我们天天都在诀那些瓜娃子,妈里个吧子。哈哈!他们听不懂,喜剧惨了。”(就是这样的,我们天天都在骂那些傻子。他们听不懂,特别好笑。)在读到要麻、康丫死的时候,父亲又开始抹眼泪,叫嚷的还是那一句“我的兄弟呀兄弟”。我觉得很沉重,心里面莫名地愧疚,仿佛我是导致父亲哭泣的罪魁祸首。就这样磕磕绊绊读了好久才把一本书读完,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合上书,叹了口气。
  父亲道“就这样?”
  我答“就这样。”
  父亲说:“烦啦会回去的。不然他会愧疚一辈子的。”
  
  我在查越南保卫战的资料时,看到那样一句话:“那时候的越南人民仇视中国军队,所以基本是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分不清军与民。中国军人随时随地可以遭遇越南妇女、儿童真刀实枪的袭击。”我不能够明白,便跑去问父亲。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告诉我,他的手指是被一个越南小孩用一把匕首生生砍下来的,而那时候父亲其实是抱住那个小孩想把他救出战区。随后父亲去了后方治疗。这处伤让被热血冲昏头的父亲意识到:在战场上他是可能丢了性命的。可是他不能死,家乡还有二姐和小妹!于是父亲用打着绷带的残手提了一袋苹果,去了政委那里把自己调到了后勤,保住了一条小命。
  
  一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了,他不停地说,我听得入迷,便不去打断他。他说,上战场之前他们每个人都分到一只大口袋,上面要求写下部队番号、自己的名字、籍贯和住址,如果牺牲的话,收拾战场的兄弟会把你的尸体装在这个塑料袋里运回家乡。父亲的好友刘二是云南人,全家就剩他一个,便参了军。刘二不识字,父亲跟他开玩笑,嘻嘻哈哈地写了一个“牛娃子”在他的袋子上;刘二没有地址,父亲又把自家地址写到了“牛娃子”的大名下面。在父亲离开战场后,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闻牛娃子的消息是在镇政府门口张贴的讣告上。遗体始终是没有送过来,应该被就地埋在了战场。讣告上的“某某团,牛娃子,统景镇”几个字把父亲惊得哭天抢地,捶足顿胸。父亲说,他是逃兵,没脸见牛娃子。他还说他逃走之前对牛娃子说叫他在战场上等他,他会回去。
  
  于是,父亲为了一条小命逃离了战场始终没有回去;于是,他愧疚了一辈子。我真希望孟烦了最终回去了,这样在给父亲读《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部)》的时候也少些坎坷。
  
  乔月 2008年12月26日 于重庆
  -----------------------------------------------------------
  我把这篇稿发到贴吧里,然后249回复了我。当时他没登陆,贴吧里的人不知道他在线,所以没有蜂拥而至。只是我和他一言一语地聊了几句。
  
  28 回复:父亲的团长父亲的团  
    孟烦了回去了,比回去还彻底.
  在这里躺着的是我的身体,我等着我的身体再站起来.
  这么说下卷的孟烦了也许更合适.
  
  仅为乔家的父亲回的.
  
  作者: 202.100.227.*2008-12-27 12:55  
  
    
  30 回复:父亲的团长父亲的团  
    不算剧透,俺想让他跑都跑不了...
  虽然俺其实很喜欢跑路时的孟烦了...
  还真就是从他跑路时开始理解这么毒舌的死瘸子的...
  作者: 202.100.227.*2008-12-27 12:59  
    
  33 回复:父亲的团长父亲的团  
    在任何一堆靠行动去找个明白的蛋白质中间,
  那砣靠静态等明白的家伙一定是让人烦的,
  我说第一印象的话.
  
  孟烦了的名字不是诅咒,是个祝福,烦恼了却,
  所以孟烦了会对烦啦这个名字憎恶到了极点...
  没那个爹会给儿子起一个诅咒的名字.
  我说的是孟烦了他爹,不是我:-)
  
  向郑叔问好,在他的面前我语言贫瘠,剧本也不值一提.
  作者: 202.100.227.*2008-12-27 13:07  
    
  36 回复:父亲的团长父亲的团  
    喷嚏...俺经常靠这个来提神醒脑...
  略有喷嚏之意,便凝视灯光,期待那么一下子...
  为此甚至尝试过鼻烟,
  后被人误会成在吸X,便免了...
  
  所以,只管念叨吧.
  作者: 202.100.227.*2008-12-27 13:19
    
  37 回复:父亲的团长父亲的团  
    演孟烦了的张译也是在静态中等明白的人...
  对俺这砣跑江湖的蛋白质来说,
  是最烦人的部分.
  对了,鹦鹉也是.
  他们都很烦...对我个人来说...
  作者: 202.100.227.*2008-12-27 13:21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两天没午睡加一个晚上看完了。该死的怎么只有上部?
  
  一群残留热血的兵油子的故事,放在远征军的故事背景下,是很好的电视剧题材。作为长篇小说来说,写得过于煽情,情节有点夸张,人物性格有刻划无变化,大概不能算是成功。不过我还是会去看电视剧,毕竟这年头连有男儿气概的影视形象都变得稀有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在处处散发着硝烟味道和强烈男性荷尔蒙的战场上,有那样一群溃兵:他们整天餐风露宿疲于奔命,支撑大部分人活下去的不是信念,而是“人”作为一种动物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就像猴子饿急时一样,一根剥了皮的香蕉肯定比一只没穿衣服的母猴子有吸引力。然而有那么一只猴子,不仅不安分地偏要装人,在那种情况下居然还很高调地玩起了“粪求花”(您没看错,不是“凤求凰”)。
  你有“丘八”俺有“米共”,对,这坨高调的硕大 “米共”就是迷龙。
  
  好吧我承认,事儿不论大小,只要有迷龙的“粪力”搅合,就不可能低调得起来。
  这样说吧,烦啦和迷龙都有那么一点小骚动,在春暖花开心里的猫咪开始蠢蠢欲挠之时,这俩人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烦啦虽不是领导,也没长一张做报告的脸,但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比那些大老粗高出一等,因为“我是受过教育的。”为了他那“高人一等的架子”,他奉行的是“老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样的假道学在迷龙看来则是既暧昧又俗气的(对,俺是故意的^-^),他才不管这些个磨磨唧唧,这家伙的逻辑是“叫春是不用等待春天的。”他觉着在春天叫春那不是本事,在冬天还叫春那是叫板儿,只有能在春夏秋冬随便什么季节想叫就叫,还叫得好的,那才是大爷。
  同理,和平年代有点家当那不叫本事,战乱时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他也瞧不起,他就是要跟老天爷较真儿:溃兵们没有补给军需战备,饿成一摊烂肉,肚子里空得连个屁都放不出来,他偏偏敛来一仓库的物资屯起来;只听说说“白菜猪肉炖粉条”里有白菜、有猪肉、有粉条子,他一东北爷们儿非整老大几罐头牛肉下去;整了牛肉,整了酱油,把一帮子人齁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还非逼着人说他整那锅“酱牛肉”是地道的“白菜猪肉炖粉条”。
  
  迷龙其实就是只外强内弱的纸老虎。如果说,康丫缺乏的是物质上的安全感,那么迷龙缺少的就是情感上的安全感。不是说其他人不缺,其实每个人都缺这两样东西,只是他们俩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已。迷龙煮“酱牛肉”是因为想家,拼了命凿棺材娶媳妇儿是因为想要个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居然还想要个家?您慢慢折腾吧。”
  
  不管您相信不相信,接受不接受,俗话说得好:
  “自古鲜花插牛粪,从来蛤蟆烤天鹅。”
  为什么?真君子假道学们都好面子又务实,早早打消了捕猎天鹅的想法,这当然就便宜了那些脸皮比地皮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米共”们。
  事实证明,要吃到天鹅肉也不是那么难的。
  那些没抱希望的家伙们眼睁睁地看着米共们只是对着天鹅放了一炮空枪,惊弓之鹅便自己扑腾着掉落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空手套白鹅”(详例参见“迷龙做棺材”一节)。于是,先前旁观的家伙们继续旁观着米共烧火拔毛烹天鹅,想清蒸就清蒸,想红烧就红烧,早上吃鹅头,晚上啃鹅翅,让你闻得着吃不着(详例参见“迷龙夜嚎”一节)。这些家伙们酸葡萄心理顿生,心中羡慕,嘴里还不饶人:“那家伙就是咱们之中最大的一坨牛粪!”
  
  父亲告诉我,越战期间,越南人民为了伤害中国兵,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最传奇的是某某连,打过一场极其香艳的仗。
  那时候常常会有文工团的女战士们来前线慰问演出。那些在战场上豪气万丈的战士们看到女同胞时,张嘴半天说不出话倒憋出个屁者有之,满脸通红站在一边眼观鼻鼻观心者有之,去给女同志端水时同手同脚走路者有之——如果你还走得了路的话。
  就是这样一群青涩呆瓜,在林子里遭遇了二十几个赤裸的越南妇女,她们端着枪、挥着刀从四面八方冲出来。那场仗自然是不战而溃——因为大家都不好意思看裸体的女人,所以被那些恶妇占了先。
  我想,这招只对中国丘八有用吧。如果她们的面对的是日本米共们的话,呃,那可就说不清了。
  
  乔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一盏台灯,一杯清茶,一部P3,一本好书,满足一次阅读的愿望。
    2008年的最后几个小时,我和《团长》一起度过。
    夜已深,人未眠。纸张在手指上有一种特殊的质感。也许是夜晚,思维不太正常,也许……总之,看书的速度要比平时慢了许多,总是会不停地翻前面的内容。不停地笑,不停地哭,不停地神神颠颠。
  
    凌晨3点,如此说来,这是看《团长》的第4天了。第一天,为了看龙文章,把书猛往后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诗经 秦风 无衣》
    看到龙文章平静地说出那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去想象他的样子。那时,我的心跳登时漏掉一拍,那样一个坚定的声音从炮灰中想起,尽管好多人不一定听得懂,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是袍泽的兄弟,这样,就够了。
    第一天也许我看到第三章吧。其实照前面那部分来看,孟烦了那些炮灰样的人真不找人待见,心里话我不喜欢他们,我心里总是向着明亮和荣誉,所以我那样迷恋死啦死啦的眼睛。可我不得不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们,那个时代,太难;离我,太远。我无法体会,只有尊敬。
  
    第二天是熄灯后在厕所(呃……条件艰苦,只有那儿有灯了……)哭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难过,可泪水并不能缓解什么。“少年中国在”,我重复着这五个字,让我感到沉重的五个字。我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头顶上没飞着和平鸽起码不会飞流弹,安逸的天天除了学习没别的事儿干。总想跳出现在的生活,总想成就一番事业,总想顶天立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的祖国,现在年轻而不再苍老,我们一直知道,自己的责任有多重。我一直都知道,为了理想,不管是最初的,曾经的,还是现在追逐的,我们付出的,一直都是生命。
  
    昨天的“跨年阅读”又让我带着沉重入睡。我就那样随着我们心中的“英雄炮灰”不断征战,看着那些我渐渐开始喜欢的兄弟,一个一个倒下。心里的痛,如冬日饮茶,冷暖自知。
    我不想看到死啦死啦被抓起来,我想虞啸卿是敬佩眼前的这个人的“不论你是何许人也,先行一步,虞某随后就来。人死不论军阶尊卑,只问无愧于心”,是这样的,惺惺相惜。不知为什么,看死啦死啦和虞啸卿的对手戏,总会想起袁朗和老七。“我带你们回家”,一样平静的承诺,如袁朗的长相守一般让人眷恋。
    “如果我三生有幸,能犯下他犯得那些罪行,我宁愿去死。”
     如果我三生有幸,我愿与他们站在一起,并肩奋斗。
    
    时代需要英雄,人活着需要一点精神,死啦死啦明亮的眼睛告诉着我这一切。而一个民族,有了精神,才能真正站起来。我想这是《团长》要告诉我们的。
  
  
    记得余秋雨的《废墟》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些人,该被历史记住,该被我们所有人记住。
    这个冬天,因团长而感动,因团长而铭记历史,因团长而奋勇向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团长”,其实根本不是团长,是他自封的。为此,这个被唤作“死啦死啦”的中尉军需官,一场惨胜仗打下来,非但没立功受奖,反倒上了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然而经此劫难,这团长并没悔改,一有机会就招兵买马拉队伍。他有才干有想法,搞阴谋斗嘴皮子更在行,特别善于鼓蛊人心、笼络人心、振奋人心。
  
   “我的团”里都是些啥角色呢?逃兵居多,兵痞居多,孬种居多。于是丑行居多、打骂居多、牢骚居多、怪事居多也就在所难免了。于是,庄严与悲壮只能像笋尖那样,聚焦起本能和仇恨的蛮力,顶开种种荒诞、仓皇、凄楚、迷离和狭促,最终得以破土而出。
  
   团长发家,是从英军的仓库里,救出了二十来个被四个日军围困得屁滚尿流洋相百出的败兵。
  
   写小说,跟打麻将套路似是而非,最怕和“清一色”,最喜欢做“十三不搭”。一把杂牌到手,打张吃张,就看怎么做局怎么挺张怎么开和了。道理简单,做起来不简单,等做出来,只能由着读者横挑鼻子竖挑眼了。这不像影视,有导演和演员们可以替你扛着,或者抢走你风头。
  
   尽管这小说出得很近,冬至那天到了我手上,而且标明是上部,下部在哪儿,还要等。可小说写的故事不近,说的是上世纪抗日战争中的滇缅之战。
  
   这题材比较偏,在大陆比较冷僻。我早十年读过一本薄的,如今丢在哪里都不知道了。最近有本黄仁宇生前写的《缅北之战》,大陆出版的,是通讯报道类的,不够入木三分。如果对滇缅之战特别感兴趣的,我觉得不妨拿兰晓龙先生这新出的小说当入门读物,然后到宝岛台湾旅游时,去那边的书店打探一下,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历史读本。
  
   知道滇缅之战的,都应该知道在这个战役中,英国人不堪一击,而中日双方对打得极其惨烈,尤其是中方,可谓艰苦卓绝。中国军队出了戴安澜、孙立人等名将,后来一些败给共军的国军著名战将,在此并没输给对手。
  
   这小说题材是好。但老实说,如果不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大红大紫,没有同名电视剧在云南拍摄时意外伤亡引爆媒体,没这两大因素作铺垫,单凭兰晓龙的名头,想使这本小说斩获颇丰广受关注,几乎不可能。
  
   作者的功力也是个问题。兰晓龙绝对是个超强的编剧,但写小说,枝枝蔓蔓的,得更多些讲究,也得更考究些,至少写到目前为止,他还很难称得上一流的小说作者。当然我们很指望他将来能成为写小说的第一把好手。
  
   如果你敏感些,会发觉作者在语言上、情节设置上,是有相当能力的,这其实跟作者的童子功,即编剧身份大有干系,换句话说,兰晓龙这回做了穿着小说马甲的编剧,或者是穿着编剧马甲的小说家。其次,他的评议水准也好于白描功夫以及整体架构能力。另外,或许是得益于史实的沉重、憋屈、愤懑,小说的黑色幽默几乎无处不在。
  
   我没在电脑上搜索过兰晓龙写这本小说的相关信息,但相信这题材对他而言绝非一时的兴之所至,不管酝酿的时间长短,肯定是这题材,以及他所掌握的老兵追忆,给了他强烈的震撼,并引爆了他隐埋心底的,对战争、人性、国民性的思考与认知。甚至感觉到,他的写作状态很不平静,很难克制情绪,时常被那段历史追杀着且战且退,但一旦站稳脚跟,就又极力掩杀回去,文字间很有主客体穿越时空相互搏杀的气息。
  
   很可贵的,是作者时常就事论事亮出了他的种种感悟与洞察,这同样能使我们能够轻易地透过滚滚硝烟,读出自己滚烫的心得来。这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各色人等,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毕竟,战争是生与死的极致状态,其强烈的折光是颇具穿透力的。
  
   拿三五十年前的小说家的抗战作品跟如今的作家后生相比较,我们可以发觉,原生态的环境气氛可能传达得不那么真切了,但精神本质上的考察与开掘,则未必逊色。因此哪怕亲历者们被时间统统带走了,作家们依然能够拿这样的题材写出动人心魄的小说来。或许作家本来就有使命,在还原历史的同时,用现实中所得到的良知,去回报历史的恩惠,并获得开启未来的资格。因此,祖辈们可以确信他们的业绩与经历不会湮没、不会被遗忘。
  
  
    
  2008-12-30  刊登于杭州日报 作者不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我有眼泪给别人,但不愿       
  为自己痛哭;
  我没有使自己适合于这世界,
  也没有美丽的自辟的国土,
  就只好永远渴望:为希望而生;
  在希望里死去,终于承认了不知道生命;
  接受了它又挥霍掉,
  只是历史的工具,长路上的一粒沙,
  所以拼命摆脱那黑影,
  而他们因此讥笑我;
  这就选择了寂寞,热闹的寂寞,
  用笑声骗自己,飘浮在庸俗生活的涡流里,
  而渐渐,我就说,
  我是个庸俗主义者,
  无心痛哭。
         
                   -杜运燮《赠友》
  
      感觉这首诗特别能表现这本无论是从本身厚度还是内涵厚度都那么沉重的一本书(这还只是上部,看完了下部我们一起被压死算了……开玩笑)。我想,兰晓龙这位令人敬仰的大作家将这首诗篇放在小说的最前面,也必定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道理的吧。
  
      这个团长,他其实根本不是个合格的团长(别PIA我),虽然他作战勇猛,但是这个被唤作“死啦死啦”的中尉军需官,一场惨胜仗打下来,非但没立功受奖,反倒上了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然而经此劫难,这团长并没悔改,一有机会就招兵买马拉队伍。他有才干有想法,搞阴谋斗嘴皮子更在行,特别善于鼓蛊人心、笼络人心、振奋人心。(引用某人的话来说)
  
      但是他有伟大在哪里呢?一个我看是痞子组成的痞子队,在他的指挥下,虽然不算精兵,但总也算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队了。这本小说的题材有些偏啊……但是这不影响主人公给我留下分深刻印象。
  
      这个团长让我感动,他的热血,他的幽默,他的豪放,他的一切一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拿到新星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已经不少日子了,我一向手快,可惜这一本真的不知道写点什么,好小说总是要自己去读的,而且总可以各取所需,里面大的军史背景我自然是不懂,但是一点不妨碍女生去读它,就跟前两年我的姐妹儿迷《士兵突击》一回事,兰晓龙绝对有这方面的本事,他讲的是壮阔的东西,但是最后又踩在人性上,而且依然还有几个迷人的男性角色,比如这本里的团长龙文章。
      龙文章的出场就是冒充“团长”,带领着一支相互厌倦又相依为命,几乎没什么出路的团一路打过来。所以他一开始的出场完全是满足自己的一种虚荣心,但是后来随着战争的一步步残酷,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成长性也就都出来的了,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团里每一个兄弟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又远远超过他一开始的那种“虚荣心”,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民族大义的东西,所以他这个人的压力是很大的,然后龙文章又不是很会表达的那种人,很多东西他自己心里忍着,并且因为根本不是团长出身,所以又不自信,敏感。但是为了掩饰这种不自信和他自己忍受的那些东西,又摆出一个“兵痞”的架势,很多时候不惜用“下三滥”的手段。然后靠着自己在实际战斗中得来的生存方式来和弟兄们“混”,并且这种“混”,在小说中的很大程度上,就是简单的活命。
  说到活命,其实兰晓龙这回讲的根本就是一个“炮灰团”的命运,讲的是1942年一群溃兵聚集在离中缅边境不远的一个叫禅达的小收容所里。他们每天就是希望不病死、不饿死,虽然后来跟着龙文章,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是“炮灰团”的命运了,但是在小说最后,真的要让他们做出牺牲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去牺牲了。
      其实女生读这种小说还是觉得血腥了一点,但是一方面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大环境就是这么回事,二是的确没有什么文字比砰然写到一个个弟兄死掉更叫人觉得深刻,当然这种深刻不单纯是对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对“炮灰团”中的每一个兵,他们出场的时候还是个人带着个人的利益,为了自己能活着出去,彼此之间也可以不择手段,但是看着身边一直有弟兄死,于是很多真实的东西自然就被唤醒了。所以说,很多时候“死还是不死”在情节上往往是很关键的几个点。很多时候感觉兰晓龙之前用半本书塑造的人物,只是为了最后的这个“死”,于是一枪击到了我们情感中很深的一处。这种血腥的东西读起来有些叫人排斥。就跟“真”和“美”很多时候也不是一回事,当我们承认那段历史“真”的时候,就必须做好关于它残酷的准备,就像很多兵最后死掉一样,和“美”也没有关系,死相尴尬仓促。
      兰晓龙自己也讲,在动笔之前花了很多时间去整理。但有些时候去写一段历史的方法,可能就是整理本身。虽然具体到小说中,他让人物更加血肉丰沛了一些,当然这也不排除他已经从那个《士兵突击》的人物塑造中尝到一些甜头,但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我的团长我的团》基本上没有消耗在虚构和形式上,在今天这种越来越清逸的阅读潮流下,还能有一种小说去坚持沉重、庞大、小面积的诗意和根本上的阴沉。于是最大程度的逼露出一段历史的真相和基石,毕竟1946年的那一小段历史,在我读这部小说之前,是茫然无绝的。
      段奕宏演的龙文章,段看上去结实、迷人,而且感觉是很在意自己尊严的那种演员,也可以歇斯底里的表现那种残忍、绝望的东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11-8 18:15:46 | 只看该作者
  我以非常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书,作者的水平很高,内容也还不错,但是我还是离那些人那么遥远。这不是我会珍爱的书,无法让我再次去看,我有些后悔买这本书了,这可能只是一个快餐而已。
      我一直想找些讲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书籍来看,还有就是远征军。我想看得是那种抛弃政治偏见的书籍,写实的书籍。我想知道哪些和我们岁数相仿的,参与那场战争的人他们究竟怎么想,怎么做的。虽然说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更多的是失败乃至溃败,但是我觉得哪些战争的参与者,特别是那些有志青年们,虽然他们有过恐惧,但是他们应该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哪些人,不论是有文化,没有文化,曾确实因为人性的本能曾经被吓破胆过,还是旁的什么,就像主人公孟凡了一样。
      不可否认作者的写作水平蛮高的,能够通过文字、剧情的设计让人们随着他一起心情起伏跌宕。但是这样的书我觉得缺陷是,所有人都要随着他的认知观,他的想法来走。这本书里我觉得还是浸润着作者的世界观,他的太多影子,你能感觉到似乎有许三多的影子,一个丑小鸭成长为天鹅的故事。只不过此次,更彻底一些,许三多虽然开始的时候笨,不开窍,但是你还是能感到他正面的东西。而本书开始的时候,所有主人公都被作者刻意的贬低,压到了最低,甚至让他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也许这是戏剧的要求,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被更多的人喜爱,毕竟更多人是心理有梦想,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拥有英雄梦而已。但愿作者这样写,和政治的压力没有关系。
      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作品,我希望更写实,而不是让作者的想法融入太多。
      我大伯是一名远征军的战士,比起很多他的同僚来说,可能他还算是幸运的,最终还是拿到了离休的待遇。他跟我说过当时在印度,训练他们的美国兵很不理解他们这些大学生为什么要参战?我想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中国当时的有志青年投身于抗战,我们应该像这些人致敬。
      的确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战绩不尽如意,有国民党政府的问题,有国力、军事水平确实不足的种种问题。但是,不妨碍我们、以及未来中国的年轻人们像他们表达敬意!
      总体来说,这还是本不错的书,作者水平不错,只是我需要一本非故事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9:36 , Processed in 0.0614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