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57|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铁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9:3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铁》为一部都市悬疑、惊悚和幻想类作品,被喻为“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全书分为五个独立中篇,彼此间有隐藏的线索交叉,因此也可视为分段式长篇。《末班》,一个老人在搭乘地铁回家途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1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打算从国贸乘一号线到八宝山,那我将建议你从国贸先去四惠东,然后再从四惠东到八宝山。因为这样的话你可以把“有一个座”的概率大大的提升。在地铁里的时间久了,不仅要习惯站着睡觉,还要明白其实地铁的座位应该留给李刚、彭帅的妈妈和那些感谢国家的人们,诸如我这等尘民小子实在不敢有觊觎奢侈坐下享受一番的待遇。
     密斯特韩老师与地铁有关的作品有一篇叫做《天堂没有地下铁》,是06年8月发表在《科幻世界》(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科幻),被放在首页推荐。讲述地是继承的列车长五妄要带领眼睛不再如E.T般明亮的人冲出地下走向光明,最后五妄来地面,看到地面的统治者老鼠集结成一支大军将五妄团团围住。文章并没有交代最后的老鼠是否像人一样有了智慧,但是文章的背后提到的应该是人类去了地下,老鼠留在地面。说实话我其实看不懂这个故事到底表达了什么,我的理解来看我也不过是有些幼稚的无法整理出的想法,难道说我认为作者在里面表达了对世界和平老和部队的期待,表达了对人们类的悲观末日情绪终极关怀对3Q大战的关注?
      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很过瘾 ,很谁的家人一般的给我当时那年轻幼小的心灵以冲击以力量。我像找到党一样找到了一些我可以看的东西,毕竟这年头老是看杀人已经没什么噱头了(甲杀人,乙把甲揪出来,然后杀死甲。由此推出所有关于杀人或者最后导致某些人死掉的推理侦探小说的凶手必然是侦探推理者)。所以读科幻,然后成为这座县城中学"奇怪的人”。
      韩老师不仅是我科幻的科幻导师,也是中国科幻巨无仅有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诡异、想象瑰丽奇特,多描述末日降临后未来世界,探讨关于人性的各种问题。《地铁》的封面让我想起了某个版本的《1984》,我很郁闷封面怎么可以做成这个样子,上面的那幅画使我追昔往日,沉浸在育红班时用彩色画笔在一张空白格子本子纸上涂鸦的回忆中。
      不过我依然期待,正如我试读了《三体》之后的不期待,是一样。
      又:如果你不了解科幻,请你在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时,不要轻易地给它归类。毕竟这的确不是一本城市言情小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韩老大这本书后面有我的推荐语,其实是在回复小姬的邮件里摘出来的。全文如下,以作推荐:
  ------------------------------------------------------------------------
  
  看韩老大小说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一梦惊醒,再无睡意。
    
     坐在那辆地铁上的人,对离开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一丝后悔,只有失速之后的惊恐。在被剥离出来的这个空间里,关于人的戏剧重新上演,但几乎都是恶的,浓墨重彩的恶。并不是控诉,也不是无奈,那笔尖底下,有一种摧毁的快感。
     
     这似乎是韩松小说的特征。
    
     我们见惯了粗制滥造的好莱坞大片,英雄拯救世界,同时成全了自己,成全了美人,世界再一次美好。那种甜腻腻的片子,好看而温情,但浮浅而片面。
    
     而把这个世界描绘得如此不值得留恋,而这不值得又恰恰是因为,就像放入地铁,剥离到裸体的人类本质上是无可救药的恶之花(甚至谈不上是花——因为花还有美感,而韩松的文字缺少这一点),我以为,也是片面和浮浅的。
     
     这是一个公式。韩松在和自己做SM。在现实中,是S,奉献,顺良,关爱。但在写作中,是M,S的祥林嫂的状态是丑陋的,是值得用暴君的态度不留情面地去鞭挞的。
    
     他陷在这样一个自洽的公式里,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世界的另一半。
    
     要写出《第九区》那样的作品,那种残酷和温良并存的作品,而且无意去解决这两个矛盾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也许是韩松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但我恰恰以为,那才是真相。
    
     又,我写过的台北杂记,说到那个山上的庙:
     “而台湾多雨,我能想象常有路人在暴雨之中躲闪不及地抱头窜入这个小庙,浑身湿透,狼狈不堪。瘫坐在椅子上,听庙外风声雷打,放眼看去,只见雾水齐天,白茫茫的一片水世界。
      这是汪洋中的一条船。
     而这路人在无意间回头,一眼瞥见佛像。只见佛祖安详,好像漫天风雨全然没有发生,好像和这路人的相遇,正是昨日前世的安排。
     或许这路人会想:啊,终于找到船长了。
     而我,凡心未脱,担心着岸上的人,却会一跃而起,扑回雨中匆匆赶路。”
    
     如果有一个去天堂的快车,只要还有一个我关爱的人留在站台,我一定不会上的。这并不是说我有任何崇高,而是因为我和韩松在本质上都是悲观的,上车对我没有意义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你可能会不喜欢这本书。但是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这本书曾经遭到出版社的拒绝,拒绝理由是:阅读门槛太高。
  但是它最终还是得以出版了。
  
  我们选了最适合它的出版公司,我们选了最适合它的插画作者,我们选了最适合它的编辑,我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爱。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我们坚持认为,这本书会成为一本有价值的书,一本被记住的书。
  
  
  有很多人问我问题,在这里模拟新闻发布会,回答一些常见问题。
  
  1
  Q:这是一本科普书吗?
  A:不是。这是姬十三创立的果壳阅读所出品的第一本小说。之前我们出版过三本科普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吃的真相》《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目前销量均在5万册以上,作为写给成年人的科普书,能够达到一万册的都不多,这个销量是科学松鼠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2
  Q: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
  A:这本书可以看成是技术时代的社会寓言。它有点卡夫卡的味道,也许还会让你联想到《1984》,《华氏451》,《白银时代》。但今天的世界恐怕比卡夫卡的时代更复杂,所以它是我们这个新世纪里的反乌托邦写作。而且,韩松也不是卡夫卡,不是奥威尔,不是布拉德博里,不是王小波。韩松就是韩松。
  
  3
  Q:韩松什么人?
  A:这个问题问得好。
  韩松,重庆人。
  91年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执行总编,现任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央采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已出版著作十余部,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
  韩松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song
  微博:http://t.sina.com.cn/hansong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6837/
  每篇文章的后面都充斥着各种不理解的留言。
  我曾经为《科幻世界》写过一次韩松,地址在此:http://www.douban.com/note/28942840/
  复旦大学文学系副教授严锋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过辉煌的超现实的实验文学,余华、马原、残雪、格非......这些闪亮的名字。可惜这些先锋要么流失,要么转向,要么变成了后卫......但是先锋不死,只是转型,当传统文学停止深度思考和探索之时,科幻悄悄地接手了先锋和思想的旗帜......对了还有想象。感谢韩松! ”
  一年两年,是看不清楚韩松的,三言两语,也是说不清楚韩松的。在他文字和意象的迷宫里,你会有你自己的解答。
  
  4
  Q:不要废话,何时上市?我在哪里买?
  A:已下印场,12月底全面上市,宅人们,欢迎登陆当当、卓越、《科幻世界》的“幻想商城”购买或者淘宝的各种科幻书店购买。不宅的人欢迎到各种文艺书店购买,因为这本书是由果壳阅读和上海世纪文景出版的。
  
  5
  Q:跟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一起上市,你们到底是想整哪样啊?
  A:说实话,我们也为此在内部发生了许多争论,但是最终结果是,我们就是要一起上市。
  有的人说,这是一次撞车,并等着双方给力PK。但不幸的是,我们不认为这是一场PK。
  首先,韩松和刘慈欣,都是传说中的科幻作家,但是本质上来说,他们骨子里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关注点和受众都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少数重叠)。
  刘慈欣是最典型最棒的科幻作家,他的技术型写作和恢弘的想象力让我们,包括韩松,都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韩松说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科幻小说”碾得粉碎。
  而韩松其实是一位站在新华社观察中国的思考者,他写的,其实不是什么科学幻想,他是在用超现实的方式记录他所看的当代中国。将他在工作中不能表达的所看所听所想,写成曲笔的小说。
  对于大刘来说,想象力是苍穹,现实是引力,他能带领我们背叛重力。对于韩松来说,想象力是幽灵,现实是浸满幽灵的海洋,他那儿也不想去。
  其次,我们希望让韩松在科幻圈备受瞩目的同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因为他具备这样的价值和潜力。倘若我们仍在原地打转,那么,我们便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和你们的期望。
  韩松的书,是写给所有思考的人的。
  第三,都是科幻作家,两本书一起卖,欢迎打包购买,暂时无优惠。
  也欢迎忠实的幻迷拿《三体》找韩松签名,拿《地铁》找大刘签名。
  
  6
  Q: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还是一部中短篇合集?
  A:既是长篇小说,又是短篇合集。
  读者既可以把五个故事分开来独立地阅读,也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当作一个长篇来看。
  韩松认为:小说跟人生一样,其实是由一些疏离的片断集合成的“准长篇”,但从来不存在主题和结构都很明晰而严谨的所谓“真长篇”。
  《地铁》的部分内容曾以单篇小说的形式发表过,并令很多读者困惑不已。如今通过情节的改动和新写的篇章,五个短篇被整合为一体,首次为我们呈现出其背后那个统一的宇宙图景。
  这些短篇小说,倘若你不是韩松的骨灰级粉丝,定然不可能都看过的,因为连小姬和飞氘都没有全部看过。
  出版前,韩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加工,使得这些小说更具连贯性和文学性。我相信,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韩松。
  不过你也许看过了《地铁惊变》,而且从此以后坐地铁充满阴影。
  
  7
  Q:和韩松之前作品的出版情况相比,这次的《地铁》有什么特别的?
  A:更阴暗,更诡异,更深刻,更文学。严重影响你的地铁观。
  
  8
  Q:《地铁》之后,你们还有什么后续的出版计划?
  A:我们还会继续出版小说,也许下一本还是韩松的小说。不仅会出版他未发表的文章,也会再版那些被包上过奇怪封面的优质小说,比如《红色海洋》《2066之西行漫记》等。
  
  9
  Q:可以团购签名版吗?
  A:可以!
  昨天一早,韩松就赶到印场给300本《地铁》签名。印场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作者,每本都是自己签,而且还要给每一本都写上一句不同的话。我敢肯定,你们发现签名的过程,将是一场愉快的旅程。
  其中一些最给力的句子有重复。
  我想我们会发起一个“寻找签名”的活动,届时欢迎大家上传你们买到的句子。
  书都会有塑封,不可以拆开来看里面签名,所以,这将会是一场神秘之旅。
  到了夜幕低垂我们才回到新华社,韩松签到手酸,说肩膀很疼(他一直有严重肩周炎)。
  这些书将有150本被分别发往三联书店,光合作用和万圣书园,150本网上团购:请联系本书编辑,世纪文景的杨越江MM,她像你一样爱韩松。
  她的邮箱:yangyuejiang@263.net
  30本起就算团购,单本不能团购。
  
  
  10
  Q:传说中的插画作者是谁?
  A:布兔。
  布兔什么人?为什么选她?
  这个姑娘是我在豆瓣上认识的,看到她的画的一刹那,我就决定去认识她了。
  当我终于能够出版韩松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犹豫,就去找了布兔,好像她就是天生为韩松准备的一样。
  在画画之前,我把他们俩的作品发给对方看了,然后约他们吃饭。我加班来晚了,本担心两个不愿意说话的人会全面冷场。可是我错了,他们已经不需要我了。
  让我难以理解的是,这两个不善言谈的人居然聊得热火朝天,我在旁边显得真是多余。
  后来布兔拿出了她的《地铁》的画。
  事实证明,我错了——我完完全全低估了他们俩的契合度。
  这种强大而静默的默契感让我感到震撼和害怕,并且暗自得意。
  从封面到内部插画,全部布兔所作。
  别跟我说这个姑娘的画很可爱,多一点时间看看她。《科幻世界》年度科幻画银河奖得主告诉我:“别看这个姑娘看似涂鸦的画好像很简单,但是从构图到颜色,完全是大师级的水准。她很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很独特。”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butu/
  博客: hi.baidu.com/butu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tu1980微博:http://t.sina.com.cn/butu另外,想约布兔做插画的人,可以找我,也可以直接找她。
  
  11
  Q:封面到底什么样?为什么我见过两个封面?
  A:哈哈,我很开心。你们都在猜吧?
  有人说,你们在封面上写那么多字到底是要怎样?
  谢谢你这么爱这本书,看到有人这么说,我真的心生欢喜。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我们一定比你爱这本书,所以我们不会破坏它的。
  这个封面一定会给你惊喜,我有绝对的信心。
  于是后来又有人猜测:
  “是黑色内封加彩色护封?是海报折叠式护封?是折页封?是多重折页封?是正反封? 是立体画面塑料材质封?是有机材料添加试剂改变图形封?”
  “说不定是和刮刮卡一样,刮掉才能看到第二个封面~~~~”
  哈哈哈,你们继续猜吧,我很满足。
  
  
  
  《地铁》          韩松 著
                     
         
         
  华文世界反乌托邦的新长征
  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
  
  阿来、孟京辉、宁财神、张峥 联袂推荐
  
  我们每日乘坐的地铁,有你从未知晓的真实
  
  内附《地铁事故应急指南》
  
  韩松以难能可贵的认真和执着坚持写作了几十年,他的小说诡异而华丽,深沉而热烈,实在别具一格,为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阿来  作家
  
  《地铁》散发出一股技术时代的妖风,它像一个新鲜、生猛而痛苦的幽灵。
                                                ——孟京辉  话剧导演
  
  韩松不动声色地讲着诡故事,好像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宁财神  编剧
  
  如果有一辆去天堂的快车,但只要还有一个我关爱的人留在站台,我一定不会上去。并不是我有任何崇高,而是因为我和韩松在本质上都是悲观的,上车对我没有意义。
  
  ——张峥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
  
  
          他白天作为一名记者为新华社工作,晚上写作黑色而寓意深长的小说。
          ——美国《新闻周刊》
         
          韩松的作品被称为“诡异”或“晦涩”,又引起反感,可能是因为韩松写下的是从心理深渊——也就是那个混沌、矛盾、奇怪而又往往接触禁忌的世界——涌出来的东西。
          ——日本《野草》
         
          韩松写作预知历史的小说,铺陈整个人类的内在实质。
          ——台湾《幻象》
         
         
          每年,相当于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人,在这地下作封闭式旅行,就好像在无光的深海中潜航。
          说地铁是一个忽然出现的崭新国度并不算夸张,但除了个别技术人员,谁也没有好好研究过地铁王国的内在风俗。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疏忽。
          谁是当今幽冥之府的国王?是进化中的电动机或自动调度软件,还是六编组的列车本身?甚至连司机,也只怕是傀儡。
  
  
  上架建议:畅销 文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韩松以仿若在宇宙之外的视角观察着地球这个所在,她极度真实也极度虚幻,但我们都从未察觉。我们读了太多看似天马行空却总能猜到结局的作品,哀叹着想像的枯竭。然而《地铁》告诉你,其实最真实的,你永远料想不到。他不是要符合你的期待,也不是要讨你的欢心,因为他超越想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地铁》这本书,生来就带着困难。
  
  不是因为韩松被看作科幻作家,虽然科幻小说卖得不好;也不是因为韩松常被称作晦涩,其实他其人其文更有一种令人惊讶的直白。《地铁》的困难,在于不易被人接受,在于一只游离在外的眼。
  
  韩松其人,眼神不犀利,甚至在某个时候的镜头下,凝固的表情里眼睛略显无神。这时的他,往往跳脱出眼前的世物,睁开一只我们看不到的眼,将肉身双眼看去已经毫不新奇的世间万象,新鲜地摄入眼底。他似乎倾向于佛教,但你很难说他相信神佛。他笔下的世界有各种信仰,但并不使事情变得更好,或者让某个人获得解脱,甚至算不上阴谋论的谋主,在普遍小说中这是常加于其上的。
  
  “宗教已经像是剧毒而淫猥的蕈类一样,悄然无声地在地底生长了出来。”
  
  在这只眼中,人心的归属毫不重要,那只是一些香菇、金针菇和松茸,或有益或有害但也只是悄悄地存在。在这只眼中记下的,是更多的执迷着相。
  
  正因为无所信仰,进而无所持、无所惧,这只眼看到的东西,让我们惊甚而恐,及至试图愤怒。这怒气却找不到发泄的对象,面对韩松树立起的“相”之林,无从施展。说是树立,不如说是流淌。如河流如火淌,顺势而下无孔不入。大自然不挑三拣四,无论何种地形何样地貌,水火总是行进的循规蹈矩,丝毫不逾越。而韩松的文字也势如水火,带着蒸腾的雾气、巨大的热量和忙乱的嘶嘶声,缓慢地,不可阻挡地,正如同一道平静而通透一切的眼光般,侵入现实外壳下的尴尬领域,重新包裹住我们的裸体。
  
  “庞大而嵯峨的城市,果冻祭品一般,悬浮在乌油的肮脏灯火之盏中——却像是一个正在高速飘走的河外星系。……胡同邃长,却并不扎实,像是从老母鸡腹中生抽出来的一根柔肠,浊臭黏滑,自然也没有现代工业感。……未来像一只瞎眼鸟儿在窗外隐然飞翔,一道蓝色火光在它的翅上闪耀。……明明该到站了,地铁却疾驰不停。车厢里的拥挤,似乎正像肿瘤一般长大,向结束不了的局面发展。……”
  
  《地铁》的故事复杂,不是韩松的内心扭曲,如同四层嵌套的克莱因瓶。问题在于我们看世界的两只眼,应当看到简单而直接的世界,但为了善意、恶意以及善恶难辨的意图,被塑造,被遮蔽,被加上滤光镜片,无法成为纯粹的眼。韩松给出一个又一个的谜题,这些没有解答甚至自相矛盾的问题,牵引着书中的每个人物,阻挠他们塑造自己对世界的解释。他们困惑,他们迷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孤注一掷,他们为了爱抛弃生命,他们把皮相看作是爱:在他们的世界中无论如何都始终无法获得解脱。即将退休的老王不小心看到了世界背后的秘密,再加上他那毫不知情的女婿,两个人在与地铁真相相逢的短短时间中,不但一无所知,甚至或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想知道的欲望。而到这种欲望再次萌发的时候,世界已经被地铁列车拖拽着,在地下如翻滚过山车般的轨道上,颠三倒四地,拉着小武等几个人穿越了时空,从后现代的现实到达了超现实的后世。在这只超然之眼的注视下,地铁、盾构机这些机械,因其藏身地下和力量巨大,获得了某种神性,成为地下各种信仰的终结者和创造者,打开了我们对脚下了了不然之物的想象空间。这一空间并不是韩松凭空捏造而来。凡是凭空出现的,终会归于虚无,如同真空的量子泡沫。《地铁》所凭借的,字面上是多年来的坊间传闻,肉里面却是我们难以掌握世界的恐慌。无论谁经过那形同梦游的十年,还恍如昨日,睁眼已经到了以比特计量的世纪,都不会相信屏幕上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们见过谎言,人形人样,谈笑风生地从他们身边走过。
  
  尤其是韩松,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人,身在国家消息的主渠道之中,所见所闻又何止呆板的屏幕和那些人形?《地铁》中的恐慌,来自整个社会巨大的情绪之河。静静地蹲下身,捧起一口浑浊的水,这水离了洪流还在兀自激荡,喝下去,写出来。
  
  这写出来的其实怎是什么新时空?根本就是世界最本原的真相!
  
  这道眼光,照亮世界的真相,也没有放过我们,让我们的一厢情愿无所遁形。我们以为事情皆是有头有尾,英雄总不会没了下场,群情激昂必能改天换地,坚持真爱也该物有所值。但这不过是小说家语。从头到尾,一字不拉,无论悲喜正邪,全都是写在纸上给我们看的。现实总是虎头蛇尾,狗熊穿了斗篷冒充超人,四个人打麻将都会有鬼,以为留念血淋林的心其实不过是随手捡来的肉块。《地铁》从中间开始,如同闯入马戏团的吹笛少年,带着我们排成一队,在梦游中肆意狂欢。信手拈来的名词,羚羊挂角的比喻,随意点缀的动作,旱地忽律的情绪,一切都是地下世界的可能之物,你说不可?我说可也!
  
  《地铁》一边揭着小说的底,一边编造着自己的虚构世界。“我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身为一个理发师,口中所说和手里所做为何非要一样?这只眼超然,自然也超越自身的限制。韩松一边编造着玄而又玄的故事,一边还在重复着一切都是谎言。他在乎的已经不是故事的走向,逻辑与矛盾早就在一阵阵的高潮中,被巨大的盾构机扯得粉碎,和污糟的血肉混在了一处。他所要体验的,只是撕碎,试图在反复撕碎的过程中,找到某种超越性,超然于物外,满心欢喜地走到下一面墙的脚下,再次尝试翻越。
  
  韩松并不是一个关心物理可能性的作家,他的机械带有神性,他的人物很少思考,他的宇宙是美学和隐喻的。韩松所关心的,所涉及的,所看到的,就是人面对巨大物理世界的恐惧和无助。他的人物都是些狂热的爱好者,总是迷恋某件特殊的东西,对物质有种变态的爱;他不热爱物理世界,甚至是敌视和对抗。敌人才是最了解你的人。这让韩松成了物理世界最好的观察者,观察它的强大和可怕,观察它的混沌和脆弱,成为最理解这个世界的人。
  
  这并不对,韩松说,没有人能理解这个世界,我只是理解面对这个世界的人而已。
  
  如是,尽在《地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年底特别忙,但是收到这本书还是很兴奋,毕竟在很多书评上都得到很高评价,所以在出差途中仔细拜读了。去程一遍,回程一遍。
  
  说实话,第一遍读完以后,有些失望。为什么?文字太华丽,太刻意,刻意到有些拧巴的程度。虽然绝大多数句子是短句,但是读着费劲,因为修饰太过。而且,很多句子展现的场景太像好莱坞的末日类科幻了。估计韩松没少看这类电影。总体来说,场景的描写,缺少新意,且读着费劲。最费劲的是第三部分,用力过猛。相较而言最好的当然是第二部分《惊变》,文字相对通顺,内容也最有趣。
  
  我最近在读汪曾祺的书,写得真好,文字通顺、平和且有力量,一点都不拧巴。其中有一篇叫《黄油饼子》。我想,如果能用这篇文字的笔法写《地铁》这个故事,尤其是第一部分,那才牛叉。这个要求,对韩松来说有些高。
  
  怪不得说阅读门槛高。我觉得挺高的,但是高的让人不舒服。不是不适应这高,比这还高的也不少,而是没有必要。
  
  刚才说的是毛病,但是从故事来说,绝对是牛叉的,是个绝好的寓言。而且,我觉得最适合改编成graphic novel,可惜内容太过暴力色情,估计在中国是没法出版,只能找美国人改变了。
  
  最后一句:这本书绝对不是科幻。绝对不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下午读完了《地铁》,本来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突然就阴沉了下去,南京的冬天终于露出了它的凶险本质。
  
    《地铁》的扉页上有韩松的签名:“这趟车永远也开不到目的地。”让人想起《地铁·惊变》中那趟失去控制永不停息的地铁,又好像《地铁·末班》中小心谨慎地探寻地铁真相的老王,又像是《地铁·符号》里一次又一次转世却始终弄不清“自己为何叫小武”的小武,也可以说是《地铁·天堂》中来自地底的弱视的五妄苦苦寻求的天堂,也似乎在隐喻《地铁·废墟》中雾水和露珠背负的那个沉甸甸的使命,找到秘密武器以拯救人类的使命,然而,“万赖俱寂”,“什么也不存在”。
  
    虽然之前我读过了《末班地铁》、《地铁惊变》、《符号世界》、《天堂里没有地下铁》这四篇小说,察觉到《地铁》中的末班、惊变、符号、天堂是它们的改编,然而,《地铁》这本书依旧给了我全新的阅读体验。
  
    刚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装帧给吸引了。黑压压的封面上包着一层封皮,封皮可以展开为一幅抽象的海报,海报的主体是囚笼一般挤满了人似的鬼魂的地铁,惨白的C标识悬浮在一片混沌之中,同时,一个巨大而猩红的蝴蝶-壁虎状生物窥伺着这趟列车,而它的身后,是一个人的符号,陶瓷化的皮肤,两腿之间一片光滑。
  
    接下来我随手翻了翻书,发现文字的排版普遍靠上,有一种上窄下宽的感觉。躺在床上读书的时候才发现,双手很自然地就按在书下面的空白处,恰好不会遮掉最后一行的文字,很人性化的设计,既适合躺在床上读书,也适合站在地铁上读书。
  
    正文之后,有《附录一·世界主要地铁灾难》,以及《附录二·地铁事故应急指南》。两者都用括号注明:“作者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正式出版物和官方网站汇编而成”。《世界主要地铁灾难》给我的感觉是,在2000年前,中国似乎很少有地铁灾难,而在2000年后,中国各大城市发生的地铁灾难就成了“世界主要地铁灾难”的主要部分,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台北等地的地铁灾难接踵而至,而且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自杀,看不到任何详细的人员伤亡记录,同时,似乎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针对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这似乎说明中国的地铁很安全吧,然而,在我读《地铁》的时候,又察觉到其中隐藏着巨大的不安,令人心惊肉跳。《地铁事故应急指南》列举了四十条地铁安全相关的小建议,很实用,比如“建议经常搭乘地铁的人在包里放几件小而轻的救生设备,比如电筒、防烟面罩等”。虽然,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遭遇“地铁误入了隧道虫洞”“外星人入侵地下铁”等科幻事件的应急事项,然而,在读完《地铁》全文后,再读一读《地铁事故应急指南》,确实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中地铁的联系。
  
    正文之前,是韩松的《自序·中国人的地铁狂欢》,作者写道,“地铁狂欢,是当今中国除了互联网之外的第二大狂欢”。韩松从成都的地铁狂欢,引出了地球上地铁的历史,并指出,“伦敦地铁(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主要是为了缓解地面交通拥堵”,而“北京第一条地铁首先是为了国防战备”。接着,作者谈到了地铁文化,“地铁已成为了凝聚当代中国人情感、欲望、价值、命运的一个焦点”。然而,地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地铁)这样的智能发明,像汽车、飞机和互联网一样,我们自己却没有能够创造出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还不一定能创造出类似的东西来。我知道身边其他的乘客或许不会去想这个,这令我恐惧而孤独。地铁因此有时让人绝望,这也常常只是在接触到某些人所不知、人所忽略的信息之后,才会产生的困顿和慌张。信息即权力,它把那些温情的、做作的、表面的东西,都统统撕裂或阻绝了。”只要认真读了作者在《自序》里写的这段话,我想,《地铁》这本书就会容易理解多了。
  
    与韩松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地铁》的主人公都是中国人,或者是异化的中国人。他们说话做事的风格,无一不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地铁·末班》里,“喂,你到底是哪个单位的?你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这句话契合了(更可以说是预测,因为很多年前就发表过的《末班地铁》里也有类似的对话)去年的流行语“你是哪个单位的”,透露出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黑色幽默。又比如《地铁·惊变》中周行的心理活动:“周行常常咬牙切齿地想,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己也会去杀人的,然后亡命天涯……有很多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单位的领导!周行每天在领导面前卑躬屈膝,满面堆笑,心里却想着:你快去死吧!有时他甚至也想杀掉大街上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连他也不明白。”这让人想起今年频频发生的幼儿园惨案,是什么样的压抑,才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进一步付诸实践?
  
    除了中国人,《地铁》中也有外国人,吃人的外国人,变异的外国人,甚至最后变成了“异族”。《地铁》的五篇文章中,有一些东西一直像鬼魅一样存在,比如,《读书》杂志,梦游的人,砸入脑门的大铁钉,可口可乐与C标识,以及老鼠。这些要素将每一篇均可单独发表的文章串在了一起,构成了《地铁》的主体。读《地铁》的时候,我甚至幻想将《乘客与创造者》加入其中,放在《地铁·符号》与《地铁·天堂》之间,它的描写对象是一列在天上飞翔的地铁。
  
    唉,我如何才能将我读完《地铁》后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呢?我做了很多尝试,终究无能为力,每个人都有一部《地铁》,我感受到的只是我一个人的《地铁》狂欢。
  
    最后,我引用“有几个亚种的鼠群已能把人类潜意识中想要看到的东西复制并模拟出来,幻化给前来遗址公园的游客们观赏”,以此解释《地铁》结束时的“万赖俱寂”,“什么也不存在”。我们只能看到我们看到的,其他的均是徒劳,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地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这本书确实需要一定的阅读门槛,有些地方我就看的半懂不懂的。
  不像《三体》一样能一口气读完,看地铁的时候我不得不中途停下几次喘口气,甚至有天夜里做了有关地铁的噩梦,大汗淋漓。
  总觉得这本书营造的意境有些像伊藤润二的漫画,特别像《漩涡》,暧昧、黏糊糊、阴冷、困惑、绝望、疯狂交织在一起。
  虽然身为路痴,地铁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不过我想得有一段时间不干坐地铁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地铁》由五个似有联系却又独立成章的故事组成。时间与空间交织,梦魇与现实混杂,当下与未来互搏,尽管故事起于一个类似于现在的时空中,依旧存在我们熟悉的景象和心境:钢铁水泥的城市丛林,灰暗的小人物的人生,以及,黑洞般存在的地铁。但是这并没有降低读者的阅读障碍——事实上,晦涩几乎已经成为整本书的基调。这种晦涩不但来自于韩松作品中各种诡异的意象,还来源于他执着的文本实验。
  韩松在写作上的才华之一,便是对意象的不遗余力的发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观察地铁这个意象的特点,一方面地铁是一个从现世世界中剥离出来的空间,它与地面上的繁华世界无涉:地铁是黑暗、钢铁、污水、电线构成的世界,和那个由玻璃和皮草构成的世界完全绝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审美维度。另一方面,地铁的诗意在于,这是一个类似于空间虫洞式的存在物:我们上车,到站,下车,中间只在幽闭中。物理世界中的“过程”这个概念似乎被消解了,剩下的只有点对点的对接。
  韩松对幽闭空间的描写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事实上这也构成了韩松小说的一大特点:将人物置之绝地,而后袖手旁观人物的挣扎。你知道,幽闭空间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绝地。这就造就了一个个让人迷惑而又陶醉的韩松式人物:他们永远在心不在焉的状态中自寻死路。
  其实不止是幽闭空间,事实上韩松表现出了对“描写”这一古老的文学手段本身近乎执拗的追求。韩松迷恋于对幻想世界的精准刻画,牺牲语言的简练与情节的连贯亦在所不惜。于是你总能看到“伤感地扭动身体,畏怖地躲闪过去”这样的句子;除了血肉和钢铁的意象,糜烂、阴郁、朦晦、飘摇这样的描写也俯拾即是。你可以把这看做是韩松式的文本试验和语言狂欢,但更合适的看法是:这是厌世者吹响的号角,这是局外人奏起的挽歌。
  有一定文学经验的读者都会很自然地从韩松联想到卡夫卡,从《地铁》联想到《城堡》和《审判》。但是卡夫卡的世界虽然是一个怪圈,但依旧是有出口的,尽管这个出口只是逃离和等待未来。而韩松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莫比乌斯环,或是一个埃舍尔式的自洽建筑——历史向上的路便是人类向下的路。韩松构造的世界里一切都无从逃避,未来比当下还要险恶万分。所以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寓言。任何一个寓言都应当指涉一个荒诞的处境。直白一些的指涉类似于《动物庄园》,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可以一目了然;更抽象的指涉类似于甲虫、城堡、饥饿艺术家,那是一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荒诞处境的关照。而韩松过于迷失在文本的精巧上,根本无力完成像卡夫卡那样的寓言。他只是用奔放的想象和别出机杼的文本隐晦地传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悲观。
  除卡夫卡之外,任何一个熟悉韩松的读者,都不免把《地铁》和韩松的上一部长篇小说《红色海洋》进行比较。尽管存在“海洋-地铁”这样的完全不同的主题,但事实上这是两个几乎相同的故事:故事全部发生于幽闭的空间;时间线全部纵横跨越人类的过去未来,纵横捭阖、汪洋肆意;以及在两本小说都出现那些意象和设定:大灾难之后的变异物种、在极端环境下人类道德体系的肢解、对战争机器的膜拜式描写……;以及最重要的,在韩松的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和思维角度,那就是:这依旧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自残式发泄。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地铁》可以看作是韩松对自己的《红色海洋》的一次并不算高明的复制粘贴,是对《红色海洋》的遥远回响。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地铁》中如果有读者试图从几个片段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的话,那么恐怕他会失望的。曾经有好事者为《红色海洋》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时间线,但是在《地铁》中,这样的时间线不但迷失在了语言和文本的实验中,而且由于大量梦魇般的描述的存在,我们无法在这条时间线上添加任何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从不同的人物口中听到的是不同的描述,于是那场灾难成了一个真正的罗生门,到最后甚至连这场灾难是否存在也受到了质疑。
  《地铁》充满了谜一样的文本,这必然会对普通读者的阅读造成巨大的障碍,但是一旦和韩松的思路对接,那么这将是一场充满冒险与惊喜的阅读体验。那些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隐喻,必定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详尽揣摩与反复解读。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23:20 , Processed in 0.1572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