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尾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爱者叛者告密者  1996-1997年间黑色校园故事
      我希望这样的教育不普及,从此以后,不再有这样的现象。——鲁迅
      每个青年作家的诫命都是表现他们自己的时代。——卡尔维诺
      一九九六年的高中校园,娱乐活动和今天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没有笔记本,没有手机、PSP,没有网游,听音乐大多用的是磁带,看电影用的则是录像带。而如果你在校园里谈恋爱,那可是件很了不得的事情。
      在上海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重点中学里,老师们为了遏止这一甜蜜而暧昧的瘟疫,召集一小撮学生,秘密成立了“尾巴” 小组和“剪刀”小组,前者负责跟踪有嫌疑的早恋学生,而后者则专门检查学生的往来信件。
      林博恪是尾巴小组的核心成员,他第一个胜利完成的任务是跟踪男生“马可尼”和女生“汞”——在苦苦盯梢却无果的情况下,他意外发现马可尼和汞在图书馆总是借同一本书,而书的后面总是有一串莫名其妙的数字,而汞发表在学校黑板报上的诗歌,竟然隐藏着所有的秘密。马可尼被迫转学,汞从此一蹶不振,而林博恪拿着曾经影响马可尼和汞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继续忠实恪守着他“尾巴”的职责。他平静但偶尔迷茫的生活一如既往,直到他接手新的任务,追踪目标却是他的初中好友,代号为“帕斯卡”的班磊。事情终于失控了……
      高考压力下的重点中学校园生活,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冷静克制的客观描述,超乎现实的荒诞情节,却如同《一九八四》一般发人深思。黑暗而绝望,一切只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

    作者简介
      品名:王若虚
      类型:天蝎男
      年份:一九八四
      产地:上海
      曾就读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却立志写小说。二〇〇七年在《萌芽》杂志发表处女作《马贼》,讲述一个专门在大学校园偷盗废弃自行车的大学生的故事,此后相继发表《红双》、《跑车》、《在逃》、《引信》等短篇。二〇〇九年由人民文学社出版《马贼》长篇版。《尾巴》为其第二部长篇,在《萌芽》杂志连载一年,之后又在《收获》杂志的长篇专号发表了《限速二十》。因其小说的视角和体裁总是另类脱俗,故被称为“青春小说的黑魔法”、“硬派校园文学”。

    最新书评    共 48 条

    我才是$     一直都很喜欢标榜“黑暗”或“黑色”情节的书,虽说“校园”已经无法成为吸引我的关键词,但当“黑色”“校园”四个字组在一起时,却奇妙地成为了撩起我阅读兴趣的组合。只能说,我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女生,其实是一只小困兽。    虽说完全算不上个文艺女青,甚至只知道几个文青的标志,写书评也不超过年龄的个位数。对于《尾巴》这本校园黑色文学,我还是要说:它非但不黑暗,还让我感到了些许温存。    说道校园黑色故事,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告白》,一部日本电影,其体现的青春期反叛、人性评判等残酷主题,我很想说,日本在刻画人性的黑暗面实在是独具慧眼,入木三分。膜拜之~当然,此中道理自不必我详细道来,相比各位信中已有数。言归正传,王若虚大叔对《尾巴》中林的刻画,可谓也是狠狠地抓住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只有这样“现实”的人,这样具有私心、妒忌心、报复心、同情心、惭愧心到最后会幡然醒悟之心的林,才是真的成长中的人,不是么?成长中的我们,会因为一点点成绩而骄傲自满,会飘飘忘我,会因为急功近利而暗中诽谤他人,乃至会践踏别人的梦想。我虽不赞成荀子的性本恶,但也绝对不赞成孔子的性本善。于我,人自然之性,当然是其生理性,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来追溯的话,我们最初还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存在的。我想,没有哪个小孩敢说他在青春里高调地发扬过成绩上“助人为乐”的精神的。那个整日为升学而披星戴月的校服一族不是你么?那个想势如破竹杀出个程咬金的高考学子不是你?那个恨不得竞争者越少越好甚至都回家疗养告病在床的人不是你?那个怀着浓烈攀比心地在力争上游的那个不是你?好吧,或许你外表上只是个闪闪发光的神父或圣母而已。    这篇书评,实在写的有些晚,2010的书抱歉拖到了2012.不过,小说中的人当然不会介意我这迟来的赞肯。林博恪,班磊,陈琛,王丰,这四个主要男生角色中,个人比较喜欢班磊,杯具人物。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林牺牲了,为整部小说渲染气氛时为剧情牺牲了。虽然林与班的“好基友”桥段,实在让人将信将疑,但实在不能否认这是存在的。林,这个精明强干的“尾巴”,从他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扑捉到自己的某些原型。    绝望,早恋。怀念,早恋。    再见,早恋。再见,青春。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3 12:03
    鬼娃吉$    我想这个题目似乎比“尾巴”来得更能概括主旨:苦涩的青春时代   初看王若虚的《尾巴》,要追溯到高二买《萌芽》的日子。是的,那时我和书中的那些六十年代的高中生一样——在“早恋”。我所在的高中,也还算排名靠前的重点高中,女生齐耳短发;校服每天必穿;进门的道路两旁是历年考入清北的学生照片——而比起欣喜,我更常觉得那些笑容中有种如释重负的疲倦。你们都还还记得,十六岁心跳第一次被触摸的感觉么?   林博恪,南蕙。他们在最初进入“地理兴趣爱好组”时,是否也带有一种由衷的使命感。多年后,林说:“那时,我们都还在犯傻。”毁掉你们的回忆,成全我的虚荣心与报复心,再搭上一个看上去光明无比的未来。尾巴这个身份,当时有多认真,后来就有多感慨。   关于王若虚冷静老到的剖析,我不必多言。只是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有关“早恋”的种种,如果你要问所谓早恋带给我了一些什么,我想甜蜜、恼怒、嫉妒…这些通通都有,而最重要的是,经历过这些,才在后来的日子里甘之如詒,淡定从容。你带我看到的世界,真的非常绚丽、美好。   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本就不必存在。明恋也好,暗恋也罢,顺其自然就好。既然这段时光每个人都只能走过一次,何不让他酣畅的走完?   即便时光倒流,我还是会选择在十六七岁,不要一个人走。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3 12:03
    寤寐夭$    肖邦遇上李斯特 12:43:59   老子看完了。      冷月葬花魂 12:56:18   尾巴?      肖邦遇上李斯特 12:58:15   对的,感觉后面忧伤了 。      冷月葬花魂 13:26:10   你带入了男主寂寞的心境。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26:53   我觉得不是这个感觉,如果男主是个高帅富,我就不会这样想。      冷月葬花魂 13:27:14   背景设定?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27:57   我觉得男主卑微沉默而又无法挣脱这种环境。现在回想起来,突然想过过男主那种艰苦条件的日子,当然当年的我还是会更期待过好日子。      冷月葬花魂 13:30:26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31:06   大概是男主的年龄。但是那个年纪的我,肯定不会这样想。大概前面那种希望男主过得好的想法,源于对男主生活经历的同情和共鸣。   冷月葬花魂 13:32:52   应该是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33:45   但是我不满意书的结局。      冷月葬花魂 13:35:28   如果要你设定,你会设成怎样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36:01   那就不需要提到成年以后的事,我会觉得突然很残酷,前面明明有些喜感的。男主长大考了大专,去外地工作了。并提到了南蕙和马超麟后来过得比较好的事实。      冷月葬花魂 13:39:35   那前一章,就是解散尾巴那里,我觉得作者可能没想清楚。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40:12   何解。   冷月葬花魂 13:41:07   那里我感觉不精彩, 也不是很深刻,有点突然的。不过有点还是很好的,就是他在最后用对话形式解释了之前发生的事情。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44:26   我倒是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觉得《尾巴》很做作很夸大,评价不是很好。   冷月葬花魂 13:45:08   很多所谓的震撼人心 不都是夸大。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46:11   但是我个人觉得挺赞的,没有张力的故事,更不好看。笔者有很多小细节能一一展现出来 ,难能可贵。他描写男主因为家里穷而干的很多事情,我都特理解。起码我作为一个算在思考的读者,我就觉得97年那时候真的是这样的氛围。      冷月葬花魂 13:51:08   我在想,那我们现在老师怎么知道,谁谁一对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52:01   你可以致电河马和张国英去问问,她们估计听到你问这个,会开心一笑和你聊聊的。我觉得你刚才的问题,很简单,肯定有眼线在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3:56:21   我倒是奇怪,查了一下作者,发现和我脑中作者的形象对不上号。我脑中应该是ZSMJ的形象,结果却是个高帅富形象。   冷月葬花魂 14:00:43   我以为是个比较胖的人。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30:03   我觉得王若虚也算是挺关注社会性问题的青年作家。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47:55   我本以为小说结尾是那种讽刺式的,男主恋爱为结局。我看到夏朵很讨厌男主很喜欢班磊的时候,有一种读青春小说的感觉,马勒戈壁的三角恋。      冷月葬花魂 14:49:52   呃,他就是想这样的感觉吧。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50:26   但是他只是简单叙述而已,没专门写情感。这不是很操蛋么?   冷月葬花魂 14:51:04   感觉情节还是单薄了点,作者喜欢把人物弄成多层关系。      肖邦遇上李斯特 14:53:54   电影的感觉不强烈。      冷月葬花魂 14:54:53   这样的人物设置改不成电影的。要你写这个题材你怎么写,我是特喜欢第一章第一节,引入得特别好。电影就做不到这样引入。   冷月葬花魂 15:00:39   我觉得尾巴这样的结局对于尾巴而言不够深刻,作者肯定是想深刻的,不然不会用第一人称。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02:39   他大概是想强调,作为一种时代产物,洪流中的“我”其实也做不了什么 ,只能是一个见证者。      冷月葬花魂 15:03:05   但是我又去做了。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03:59   “我”的结局挺惨淡的,和一般故事的男主角比,我觉得 。反正如果从创作的角度去说,还是觉得能写得出故事的人,挺厉害的。   冷月葬花魂 15:17:57   话说你那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时候开始纠结的,写到一半,还是一开始就在纠结。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18:37   一开始就纠结。看了《尾巴》之后更纠结。   冷月葬花魂 15:19:53   是的。所以我感觉尾巴的结局不舒服。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21:48   人不是不是常会有一种阅览之后想去推荐别人的快感。   冷月葬花魂 15:22:10   快感?欲望?有的我看过很喜欢也不会去推荐,但是也有一些会。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25:05   大概更多的是寻找自我认同感。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25:26   对,老子是nb的,老子有的是眼光,老子推荐的都是好东西。   冷月葬花魂 15:25:41   我不是这样想吧,我想的是,别人看过可以聊聊他喜欢这作品的哪里。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0:05   有时候想想,不停的看别人的东西,不如有时候自己写写,可能会更High。   冷月葬花魂 15:30:27   自己写难,不是短篇的更难。   冷月葬花魂 15:30:33   我觉得自己写差不多也是发泄吧。有时候写到一半情绪就去了,就不太写得下去了。那种布局精巧气势恢宏的长篇真他妈神奇不是人写的。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2:03   短篇tmd也要构思一星期。      冷月葬花魂 15:32:12   短篇能写得出来,不管构思多精巧,都是有限的。长篇太吊了,再怎么构思都是个大概,精细的构思不可能的,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把握好方向和节奏,而且时刻保持自己的写作欲、控制好读者的阅读欲,真心不简单。   冷月葬花魂 15:36:12   你那篇想怎么写,我是觉得很难啊,写人物的短篇怎么写结局呢?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7:11   奇葩的结局。   肖邦遇上李斯特 15:37:17   快写好了,写好给你看,奇文共赏。   冷月葬花魂 15:37:25   好的。   冷月葬花魂 15:37:28   期待。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3 12:03
    伍遐__$     《萌芽》书系。王若虚。校园恋情。零零碎碎的标签在未翻开扉页时被贴的满满的。任何小说都是从故事开始入手,《尾巴》也不例外。心情随着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唏嘘着,感叹着,实在是一本看了开头就放不下手的书呵。    初春。午后。昏昏欲睡的高中课堂。《尾巴》似乎激起了隐藏在心灵最深处的那缕执念。此书连载时就口碑颇高。只是记录一下我的感受。    90后的我们想必是不会理解书中的尾巴小组的存在意义,纵使描写的再过生动,没有亲身经历过一定读来颇觉惊讶。我们是不懂的。不懂在那个特殊年代下的产物。    可是同样的少年时代,是六七岁的年纪,心中的栀子花同样隐约绽放的年代。这一丝青涩中透露出淡淡的甜蜜感是不会改变的吧。于是我们在书中终究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叹息着,泪水湿了眼眶。    也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了书中的人儿,还是为了自己的相似境遇。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3 12:03
    旭日方$    这是一部另类的青春校园题材小说。说它另类,是因为它不像以往校园题材小说那样只为怀念那纯真年代的美好,相反,它讲了一个发生在青春年代的黑色故事,有些沉重和压抑。“尾巴”,显然是对“跟踪者”的形象而又贴切的称谓,没错,这本小说写的正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中校园里有关“跟踪者”的故事。      校园里怎么会有“跟踪者”呢?回想九十年代我们上中学的时侯,学校是禁止谈恋爱的,男女生在一起走路都要隔着一人以上的距离,不然就会被老师怀疑你们“走的太近”,轻者叫到办公室开导一番,重者要通知家长予以管制。所以,有恋爱倾向的同学都得搞地下工作,就像今天许多公司里不准男女同事恋爱一样,即使两个好上了,也要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形同陌路”。当然,这一切被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将来着想”,实质上则是怕恋爱风气蔓延影响升学率而已。因此,这也就保不准有些学校采取一些更激进的措施,成立“东厂”,在学生中发展一些“特务”,专门负责跟踪有恋爱倾向的学生,证据确凿之后“宣判问斩”。这就是书中“尾巴”小组的由来。当然,该学校的“东厂”机构更加健全,“尾巴”小组之外还有个“剪刀”小组,专门负责过滤学生的信件。      是不是很可怕?难道我们中学时代的通信都是这样被严格“审查”过的?难道我们也曾被人跟踪过吗?有人会表示怀疑。的确,不可能所有学校都会那样做,但要说绝对没有也不太可能。用作者在跋中的一句话说吧:“信,则可能有;不信,则铁定无”。毕竟这是小说,它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让故事足够抓人眼球。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确是对当时那种社会现象(可能现在某些学校仍然存在)的一种反讽,值得我们深思,值得这个社会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塑造什么样的人?对中学生恋爱的现象,我们是该“堵”还是该“疏”?      也许很多家长都赞成学校加强管制,明令禁止这种方式,这样他们会觉得更放心。殊不知,这正是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个误区。青春年少的孩子最大特点是“叛逆”,因为他们正学着独立思考,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证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尤其是对待学校和家长的一些强制行为,他们会表示明显的反感和抵触,“越不让我做我还就偏这么做”!结果造成孩子和家长,或孩子和老师之间矛盾重重,孩子会不高兴,家长和老师会生气。长此以往,孩子选择了自行其是,一切都跟家长和老师对着干,家长和学校便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桥梁。结果,这不但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阴影,也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造成一些孩子性格的扭曲。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要少“管”多“疏”,少“教训”多“沟通”。其实,孩子跟我们是平等的,他们与我们拥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希望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希望可以与自己的父母、老师以朋友的方式谈一些自己的问题,可能包括生活、学习、情感等各个方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然后再结合过来人的体会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我想这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会更加有效,也会让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和谐。      再回到本书,主人公林博恪开始积极为“尾巴”小组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也不断的挣扎,经常在“尾巴”的宗旨和道义之间进行徘徊,尤其当调查对象是他的好友时,他抵住了所谓“尾巴”宗旨的压迫,选择了帮好友隐瞒。此后,他自己也陷入情感之中。然而,这一系列“尾巴”行为却让他失去好友的信任,受到心仪女孩的愤恨和鄙视。他很痛苦,他觉得既然当了尾巴,就已不配拥有爱情。直到好友因尾巴的跟踪出了车祸,他才彻底醒悟,并决然的将“东厂”的“尾巴剪刀”行为公之于众,亲手将这个黑暗的机构埋葬。“尾巴”小组从内部分裂,这样的结果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这种“束缚”方式的不当,不恰当的阻挡最终也挡不住潮流的奔淌,治理洪水“堵”总没有“疏”的效果强!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9-23 12:03
    Green     【以下对小说的评论,皆是针对连载版,如有差池,我也没辙】       我一直很乖觉地听老王的指挥叫他大虚,但我今天真的真的很想叫大虚为老王:啊哈!长我整整九岁没差几天的老王,新书即将在11月4号生日那天上架,恭喜一下,顺便提醒周日是我生日【有点欠揍……】。       这本签名赠送是老王在夏天时搞得声势浩大【但参加的人好像不是很多】的读者活动,在抢楼之余出细节问题试卷进行比赛是我提议的——抢楼神马的最讨厌了!然后根据这种故事的一般走向,我顺利拿到了第一,似乎是花了三分钟吧,老王激动得告诉某位酸葡萄的人“能全部答上的当然是铁粉中的铁粉”——但我之前花了两个小时做笔记。看着我拍的手抄本照片,老王在“内纽曼面”【我靠纽曼是不是给搜狗塞钱了……】之后跑到围脖上发链接,推介“我的最牛逼读者”。咳咳,不得不说,老王你真是懂得满足一个古怪少女的自尊心啊……那你到底愿不愿意在给我的书签名时加上一句“赠我最牛逼读者陈XX小姐”呢……       坦白交代,其实,我真的不能算是铁粉中的铁粉,我曾经公开表示过我已经对偷车卖车骑车的忧郁的男大学生失去了兴趣,铁粉怎么干得出这种缺德事呢。    虽然最初也是他们吸引了我。          跑题了,开始说《尾巴》【我喜欢念成yi ba~~】,它几乎是我这一年来坚持买萌芽为数不多的动力之一。    《尾巴》连载是在《八分钟的温暖》之后,我现在对于两篇连载的承继关系感到很吊诡:早恋与打击早恋遥相呼应,互为映像,好玩。       在前几期连载中,节奏明显很拖沓,导致我的一位好友看了三期之后就没追看的兴趣了【其实她也粉欢喜老王的】。菜鸟林博恪不断主角光环,忠诚如我者也差一点点失去了追看的兴趣。直到王丰巫梦易落网,故事的讲述才渐入佳境,尤其是班磊的出现让我抱定了对此小说的热爱。噢,不得不说,我太喜欢这家伙了,如果他对未来能稍微不再理想化一点点。    书中的角色其实不算太多,或明朗或隐晦的关系成了推动情节的必需:王丰与巫梦易雨中约会是林博恪建立功勋的开端;与马超麟的明争暗斗,与南蕙的紧密却不亲密合作,都促进着林博恪在组织里的成长;携着“水手服”出现的班磊,在兄弟和女人之间周旋,矛盾一再累积造成了众人的悲剧;夏朵半路杀出,更是把林博恪迅速推向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纠结境地;小说一直写到陈琛离世,南蕙远飞瑞典,还用一本小方格本爆出了他们惊天的秘密,龙虾想到自己选人眼光时的自嘲,在林博恪听来才能是莫大的讽刺。       闭上眼回忆老王的往作:孟菲思写给庞然的纸条没人知道内容;卜白羽和楚汉从形同陌路到生离死别;居瑾被关波迷得五迷三道却只是一场空,居理也忘却了“高三恋人”的容颜;王丰小心翼翼问起巫梦易,最挂念的却是她对螃蜞交代的事实是否有害于他;南蕙与陈琛?甚至都很难确定他们有什么。至于班磊与水手服,以及我忽然忆起的莫尚桑,无须多言。    原来老王笔下的中学爱情,一向是那么凉薄啊。    此刻,我所能够记得的,却是艾米张那感人至深的篇章:“深沉隽永的爱,启程于年少;而年少,偏偏又让人难以信服这隽永。太多人不信这深沉,还以为不过是儿戏,直到容颜飞电,时景飘风……”我并无意大声批判世风浮躁、连少年的爱情都无法回归纯真,只是《尾巴》这部“超级现实主义”作品将世俗的种种阻碍清清楚楚地摆在面前:教导主任,父母,尾巴与剪刀,以及背后驱动这一切的高考。林博恪那张表情永远纠结无奈的脸庞却依然模糊不清,像是放学回家时从我身后骑过去的任何一个少年一样平常。       作为和林博恪同级的高二生,我也许并不能就此主题发表太多确定意见,虽然偶尔会幻想为人父的林博恪如果看见“林微博”【我臆想中的小林名字…】书包里哪天多了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会作何感想如何应对,但还是回到小说本身吧。       老王喜欢玩概念,从马贼到词典,再到尾巴与剪刀,很可能到老王收山时会出一本《王若虚小说专有名词大全》纪念版来吸金,就跟新东方的托福词汇红宝书似的。《尾巴》中老王大写“瘟疫”“复活”“元素”“科学家”……真是狠狠地过了一把造物的瘾。只是在提及班磊代号“帕斯卡”时,“真是个糟糕的代号”上方有一个注释标识,却到连载结束时也没有附注,求解释。       据说,看好林博恪和夏朵的,还远远不及支持班磊的多。唉,腐女当道,没辙。但是!即使是YY,老王也让它有凭有据有根有叶,逼着可怜的小林为了掩护好兄弟疲于奔命,还不时插些二手补课、背着跑800米、帮助打扫卫生等煽情小桥段,刺激读者的兴奋神经元,“伪结局”中那一句“只是他暂时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更是直击要害,至少我当时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须知《艋舺》都没这么触动我。几乎每一期都出现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一个催泪的得力道具,林博恪从图书馆偷来,想要读出始终看不透的巫梦易内心世界,却将自己读进了夏朵总是抿起的薄薄双唇。扉页上的一缕头发,周末病房内的朗读,最后的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咬牙说一句,老王的煽情,很给力。       男主女主青梅竹马是传说中的王若虚定律,小林和小夏也不例外。可是——老实说吧——并不因为是夏明超的女儿我就非得喜欢不可,是不是?酒屋里的含蓄表白实在是有些急促和突兀。我只好勉勉强强将其主要原因解释为夏朵委实是个漂亮姑娘,老王交代得很清楚:“若干年后我在电视里看到台湾女演员桂纶镁,不禁感叹她与当年夏朵何其相似”——哈哈,私心暴露无遗。其实,说正经的,老王在描写林博恪发现夏朵与男大学生约会时,一连用的“嫉妒,好奇,渴望,捍卫,疯狂”五个词汇,的确令人心头一凛。那本送不出去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林博恪心里的纪念碑,或者不如说是一座小小的坟墓【像不像守书人?】。       还记得连载第一期刚开始时,胡老大的编辑寄语中特别赞扬了老王“大大提高的说故事能力”,个人觉得比起长篇《马贼》确实强出一头。没有刻意营造肖子龙西城八旗等陌生意象来掩饰对现实刻画的不够丰满【这是就与其比较而言,勿怒】,甚至都不希得摆出一堆“80后童年记忆”【拳皇96是情节必需不算在内】,只是语气平淡地讲述着十几年前的旧事,那些本质上和现在没什么太大分别的学生生活,真实可感——可能会有人反驳说夏茗悠的“公交站牌”式细节更加真实,但值得注意的是,猪妞家族的王子公主一向很难接地气,即使在《八分钟的温暖》中努力想把颜泽描写成在天才之间处处受打击的平凡女孩,我辈还是会两眼放光:大眼睛!双语班!前十名!班长!体育部部长!外交官老爸!美少年双子星争相追求!好吧,这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我若苛求就是过分了,但诸如《翡翠森林》这样描写兄弟之情的技术性失败,也无疑是必然。应该说,在全民意淫的大时代,出几个老王是不嫌多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小事情了:陈琛谈及王丰的落网时闲闲地提了一句“他人其实不错当初还帮过我一些小忙呢”,几乎可以确定肯定和南蕙有关,但具体细节只能等看到成书再从番外里探求了;我曾经质疑过的高一小色狼偷窥到巫梦易背上瘀伤之事,既认识巫、又被南蕙知道的不合情理,不知成书时有没有改动;林博恪成长到无比老辣的时候,还寄希望于家长,希望他们能对学校的行为进行抗议,真是很傻很天真,令我心存疑窦;巫梦易一事的突破口、贺卡上里尔克的《最初的玫瑰醒了》,好诗,我用各种笔各种纸抄写了无数遍。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依然在家坐等签名赠送版。    等我签收完毕,打开书页,南蕙厚重眼镜下的面无表情,夏朵泛红的眼圈,班磊指间的袅袅青烟,和林博恪那纤瘦而落寞的身影,必定又会浮现在我眼前。  详情 发表于 2013-7-26 14:54
    lx147    那是一个风云倍出的年代 人才济济 我没有那样的经历 不知道是该高兴 还是应该沮丧 哈哈 心中无限的感慨 却难以表达 太多太多的 无奈了   那个时候的时候是我这一生中最美好 也是最痛苦的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 哈  详情 发表于 2013-7-26 22:01
    一介书     所有按部就班上过中学的人,都应该会喜欢这本小说。小说里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样,但是,又比我们的生活来的惊心动魄。让我不禁猜想是否我当年的学校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只是我没有察觉而已……    时隔多年,我再次向周围不怎么看书的朋友推荐这本小说,因为当他们问我哪本小说好看的时候,我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浮现的就是它。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18:28
    风情绝    这本书从高三萌芽连载上看到现在,陆陆续续已经三年了。   从情节和文字力度上看,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似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很多情节,写着写着就写没了。但是即使这样,看完故事,我还是心痛了。   这本有关于青春的小说,整个背景都是压抑的黑色,偶尔出现的几段有关恋爱和暗恋的情节,也很快被这一抹黑色吞噬。青春本不应该是这种颜色的。懵懂的爱,勾心斗角的争夺,名利的纷争,报复的快感,互相的猜忌,朋友的远离,现实的残酷,人性的纯与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利与义的权衡,自私与冷漠,悲凉与疼痛……十几岁的孩子,心里怎么会装得下那么多东西?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现实化了,师生,孩子与家人的矛盾日益提前化尖锐化了。越来越多的东西我们身不由己了。我不知道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境是怎么样的,但是他残忍的一层层揭开表层,露出了冷漠却纠结的核心。   小说里的主人公,陈琛和南蕙本该是一对。但是最终陈琛心脏病故,南蕙因为长期担任尾巴小组核心领导层产生深深自责感觉得自己不配再被爱。巫伊梦由于和王丰的爱情被尾巴成员彻底断送从此不言苟笑并且产生了自己得不到幸福也看不得别人得到幸福的心态,最终失去消息。王丰转学后再无音讯。对于学校禁止早恋斗争最激烈的班磊由于遭到巫伊梦的举报被跟踪发生车祸变成植物人,并且在四年后去世。作为第一讲述者的林博格从雄心勃勃的尾巴小组成员一路攀升,随着内心的矛盾挣扎,朋友的远去,最终放弃了一切名利,检举了尾巴小组。结果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从原本复旦的保送名额里被剔除,转学,上了大专……   一切都是黑色的,压抑的,沉闷的。故事里几乎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轻松地吐一口气。这不是过去的故事,这不是现在的故事,这不是将来的故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我们的青春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价值观怎么了?我们的社会风气怎么了?   我不敢回答……  详情 发表于 2013-8-1 21:30
    霜寒烈       我一直都很喜欢王若虚的短篇,从《跑车》到《在逃》再到《引信》,当然,还有他的成名作《马贼》。我喜欢他的笔法,单纯中隐隐有一股江湖气,对爱情大多点到即止,却因含蓄而更加余音绕梁。   但我不信任他的长篇。   他的第一部长篇是《尾巴》。《萌芽》开始连载的时候我也追过几期,可是不久之后就弃了。最近偶然看到了全文,就心血来潮地看了,最后发现只有前两季。虽然没有结局,大体的框架特征我相信也就是这样了,比连载的版本确实凝练了许多,看得出作者也很用心。但是有些问题,不是用心这两个字可以弥补的。   严格的说,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并不是同一个物种,至少长篇要更注重结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没有之一,但他没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有论者认为鲁迅没有组织长篇的结构的能力,这是他不能作长篇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的大部分短篇的结构都是一种类似于散文的结构形式,即围绕着一个精神内核,用一条线索——更准确地说是一个视角——把细节吸附到一起。这种手法可以说是有意为之,因为它在表现篇幅短情节简单却又深刻意味的故事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对传统小说结构的反叛),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因为鲁迅先生至少在前期的小说招式几乎没有变化。   王若虚的一些短篇在组织布局上和鲁迅有某些相似之处,强调一下,只是形式或者说手法上的相似——在少年情感的精神内核上,以主人公的行动为线索(视角)吸附大量能够勾起读者青春回忆的细节——再加上王若虚独特的笔调,以及堪比侦探小说的设悬能力(这一点比鲁迅先生强多了),足以吸引青少年读者的青睐。换句话说,我们喜欢它是因为我们知道它在说什么。很多人不明白不久之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失恋33天》为什么大获成功,我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讨了这种结构模式的巧。   但是,将这种结构不加变化地照搬到长篇小说上,其结果就是《尾巴》式的流水账。   我相信如果把《尾巴》的某些部分提炼出来稍作修改,可能会是一篇不逊色与前面提到的任何一部短篇的作品,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流水一般的平铺直叙虽然局不会有阅读障碍,但是也很少有什么乐趣可言。   或许“流水一般的平铺直叙”这个短语会让人直接联想到另一个词——意识流。散文式小说看上去确实与意识流小说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意识流小说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吸附式的,正相反,它是砍去了线索周边吸附的枝枝蔓蔓,而只留下了一条一维的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流小说也许是最有效率的长篇结构之一。我的意思是说,意识流小说与散文式小说也许是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相反的两种事物。   也许有人会说“真正的高手是不需要结构的”,这种论断一直很流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一直被认为是“大师”的标签。这种说法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大错——虽然经不起推敲,但是可以被原谅——但是我担心一些人会因为混淆两个概念而对以上两句话产生不正确的理解。   这两个概念是“无形”和“没有”。   “高手”之“高”在于化结构为无形,而并非“没有结构”。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也许完全不会感觉到有什么“结构框架”在约束着阅读,但是实际上《红楼梦》的结构可以用“重峦叠嶂”来形容。《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以及相当一部分的次要人物都可以引起并确实引起了一条叙述线索,如果没有一定的结构约束,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你真的以为杨过所谓“朴实无华”的重剑真的就是随意一劈么?要将速度、力量和其它各种控制因素拿捏完美,如果没有他前半生各种招式的基础真的可以做到么?   小说乃至一切文学形式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的精神内核,和外在的语言与结构,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一部作品的高度。就王若虚的长篇小说来讲,精神内核在此不谈,他的语言我是很欣赏的,很有节奏感,如果能在构思精巧缜密一点,大概提起他的名字,后面就不用再加注解了。   最后说一句,作一个能够引起人们青春回忆的商业作家没什么不好,但未必是长久之计,当能够“知道它在说什么”的这一代不在沉溺于回忆,曾经的金鉢会不会成为阻碍转身的负累呢?     详情 发表于 2013-8-2 11:0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6:49 , Processed in 0.26591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