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0|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文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09:2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系在校学生我——师师,爱上女生左堤,被外校开除而投宿他寝室的铁哥们凯子愿意帮我牵线,结果我发觉凯子与左堤相恋。我与左堤凯子反目。后左堤被凯子所伤害,寻求自杀未果,我终于有机会向左堤表达真爱,却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这书是在人民文学上看到的,都是晚自习时零星的看的 ,目前还没看完,关于师师,凯子,大师,阳痿,梁档的青春故事很值得一看。那时候还没有漫天的网络游戏没有不断的电话短信没有彻夜的K歌,但是却有青春期不变的冲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小达老师推荐我看《中文系》这篇长篇的时候,脸上一如既往地带着诡异的笑,这是一本写90年代大学生活的书,他是这样介绍的。
       
  在图书馆找到了《当代》,花了两个晚上才把它看完。我过去从未听说过李师江,初读起来觉得他的文字比较有亲和力,叙事很干净,并不绕,不时有无厘头的调侃,讲的都是大学生活,读来倒也十分流畅爽快,不像我读农村题材小说时那么费劲。
        
  【真诚的“流氓叙事”】
  虽然说作家写小说讲“我”的时候的不一定讲的都是自己的真实历史,但是读者还是不自觉地把《中文系》当做李师江的个人自传来看。如果这真的是根据真实体验而写的回忆录,那么李师江真是个无比真诚的作者:当他写到自己握住左堤的手,在大庭广众之下射【哔哔】精的事迹那份真诚实在是让我折服到五体投地……我承认,读到凯子那一段时,由于作者不停地揭露自己儿时缺乏父爱,缺乏安全感而对凯子过分依赖;以及明显地流露出的不符一个正常男性气质的脆弱敏感,使我一度认为主人公要与凯子展开一场缠绵悱恻的男男禁忌之恋!!!尤其是李师江每次受伤害就倒在凯子结实的怀里痛哭流涕,那暧昧的场面……
  
  不过,这细腻地解剖人物脆弱心理的笔法体现了李师江的功力。关于父亲的回忆部分我深有同感,由此造成了的师师的软弱性格和我有着惊人的相似(除了有点过分的自虐倾向)。从题材上来说,这样类似的风格类似经历的小说已经有不少:韩寒的《三重门》算一本,我高中看的一本《草样年华》也算一本,那时候似乎挺流行这种风格的叙事,一种“流氓叙事”——赤裸裸地自爆充满手淫、泡妞、逃课的颓废淫靡的大学生活,就是《中文系》的生活主调。在李师江无下限的揭丑下,中文系男生的猥琐恶毒流氓的形象跃然纸上……梁档为了追求女生,高瞻远瞩地先割了包皮,他写的那首《割包皮》可谓经典:
  
      这个月
      我给小兄弟
      一份特别的礼物
     它鲜血淋淋
     但受益终生
  
     是的
     在俗世生活中
     有什么
     比你出人头地
     更让我
     幸福呢
  
  男生宿舍里面的那些猥琐事基本上让李师江说清了,为了追女孩绞尽脑汁、追到了又想着上床等等等等,中文系的人读来大概会有更多触动吧!
  
  【主线这个东西】
  
  但是和《草样年华》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师师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在无聊的大学生活里,泡妞逃课之余,抒发其批判精神是生活一个重要内容(虽然往往是在泡妞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吹的牛逼)——细心看他批判的内容,虽说写的是90年代的大学,但是李师江在里面对死记硬背式的大学考试、空洞的课程设置、照本宣科的老师、不合理的教授的评级制度的种种牢骚,和我们现在抱怨的几乎是完全一样!过去那么多年了,大学还是没有一点进步么?
  
  不错,理想主义和现实社会的冲突搏斗是《中文系》的一条重要的内在主线。师师代表黑白分明,绝对善恶的理想主义,凯子则代表生适者生存,圆滑处世的生存哲学。每次师师与凯子为女人的事情吵架辩论,最后都会归结到这个话题上,然后因为价值观的根本不同而陷入僵局。几乎每次,师师的哲学在残酷现实面前都输了,在追女孩的事情上输得尤其彻底。
  
  李师江的理想主义是通过他对唐堤的爱来体现的。这是贯穿全篇的叙事主线。这段苦恋的剧情其实并不新鲜,当我看到凯子信誓旦旦要帮李师江追唐堤时我基本就猜到接下来会发生凯子横刀夺爱的情节了。到了最后毕业前夜了,大家要各散东西了,唐堤才坦诚自己对师师是有感情的,之前是因为他太鲁莽才遗憾放弃,男主角这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云云什么的(似乎《三重门》也是大概这个感觉)……在最后一夜,女主角把自己交给了男主,男主抓住她的手,向她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要女主等他一年,女主流泪答应……临近结尾,情节到这里其实有些俗套了。但是最后作者却安排唐堤失踪——如果他们真的在一起了,无疑是师师的理想主义的胜利,但是作者偏不这样安排,他让师师的女神失踪,再让师师打电话给凯子,揭开了凯子抛弃唐堤的原因,否定了凯子的生存哲学的绝对正确,只为自己的爱情,为自己的理想主义留下一个希望——这样没有定论的结局延伸了作品的意义,更加耐人寻味了。
  
  【可曾记得爱】
  
  小说中的师师情绪难以抚平之时就会写诗。最后的最后,为了爱情的理想,在走向社会之际,他为自己的未来许下承诺,写下这首诗:
  
  此生我必须努力
  
  只因吹过的牛逼
  
  对着心爱的人儿
  
  吹过的牛逼
  
  小达老师很欣赏这首诗,我也很喜欢。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那段浮躁的大学岁月时,愿能记得那些为自己的理想,为曾经的至爱夸下的海口……
  
                                                                
              
  
                                                                     2010-10-17与广州暨南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大学是中国最美的大学,在厦门这个浪漫休闲的小城市里,生活如此惬意,以至于多数人都忘乎所以,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回头想想,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干过几件事:谈恋爱、踢球、喝酒、抽烟,别无其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李师江的小说《中文系》出版了。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本《中文系》不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写的,也不是一个刚刚离开大学校园的毕业生写的,而是一个已经离开大学十余年、30多岁的70后作家写的?三年前,李师江《福寿春》出版后,曾有评论家惊呼“70后作家提前衰老”;现在,李师江鲤鱼打挺,重新焕发了青春,又回到了塞林格《麦田守望者》式的写作风格,继续走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逍遥游》愤青式的颓废路线。
          颓废,是理解李师江的一个关键词。《中文系》被很多人认为写得很“真实”,原因就在于写得很大胆、很颓废,甚至还插播了几首“下半身”诗作。小说中写到:“中文系是最容易产生理想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好高骛远者的场所”,其实,中文系也是最容易产生颓废主义的地方。李师江读大学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理想主义逐渐淡化、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正像书中作为当时大学生的70后主人公,携带着理想主义的影响,对僵化教育体制非常不满,处处以大胆挑战的姿态面对。李师江夫子自道:“我的思想割掉了与主流相连的脐带,我有了一种看穿世界表面的虚伪的天赋”。颓废便是看穿世界表面的重要武器,他将各种美好的、龌龊的、优美的、“下流”的内心想法和潜意识原形毕露地加以呈现,带着一股愤青式的味道,极具破坏性地反抗一切禁锢,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打量一切,用嘲笑调侃讽刺幽默的语言对待各种崇高的、低下的、不公的人和事。
          所以,很多读者会被其中搞笑讽刺的语言吸引,众多段子让人忍俊不禁,“北大、清华的传统,就是培养装逼犯的……他们偶尔还是会培养出个把人才,给美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每隔三天考一门,我们像拉一泡漫长的便秘的屎,拉掉一截轻松一点”;还有看门老太太那一声悠长的“泥屎浆——,点娃——!”(李师江,电话。)
          但这颓废并非贬义,它对于僵化、守旧的教育体制和习惯势力无疑是一记铁锤,对老实安稳生活的人无异于深夜闻钟当头棒喝。
          当然,颓废并泯灭纯情。友谊、爱情、文学,在“我”内心还是很神圣的,这是它很纯真的一面。小说结尾、也即封面上的那句话一度被很多人当做msn、qq的签名:此生我必须努力/只因吹过的牛皮/对着心爱的人儿/吹过的牛皮……这句话简单而纯情。小说中有两个女孩左堤和秦芳,左堤是“我”追求的对象,秦春芳是“我”被追求的对象;“我”对左堤始终不渝,对送上门来的秦春芳若即若离始终没有接受——李师江是想用这两个贯穿全书的情节做一个对比,想证明“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也不是一个随便起来不是人的人。
          所以,可以说《中文系》是一本很颓废、很纯真的小说。很颓废、很纯真,或许是当下很多70后、80后的真实思想状态:奋斗的结果是压力越来越大,充满着理想,却在现实中感到无奈,只能徒留下一声叹息。这大概就是《中文系》引起很多70后、80后共鸣的原因。
  
  
  
  
  
  ————昨天看了韩寒的新作《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文系》与之相比,有许多类似之处,李师江是语言的幽默,韩寒是文字的幽默;二人皆有着与世界谈谈的冲动。韩寒的那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操,原来我不是一个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多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我回头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说,你走吧,别告诉别的植物其实他们是动物。
   我要去向我的目的地。我要去那里支援我的兄弟们。”
    李师江在《中文系》里说到:“中文系是最容易产生理想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好高骛远者的场所”;“我的思想割掉了与主流相连的脐带,我有了一种看穿世界表面的虚伪的天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师江和韩寒分别代表了70后和80后要与这个世界谈谈的冲动和实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杂志社的编辑,长期需要书评,其实这本书我并没有看过,不过刚刚浏览了一下大家的评论,貌似还是比较符合我们杂志的定位要求,假如有豆子愿意写,请单独豆油或者加我QQ。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此生我必须努力
  
  只因吹过牛皮
  
  对着心爱的人儿
  
  吹过的牛皮……
  
  ——李师江 中文系”
  
  
  
  我被牵回了家,整个下午都在家里,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我继续看李师江的新小说《中文系》,中间还戴着耳机在电脑上看了一圈毛片,听了一截黑豹的旧歌;小番茄反反复复玩着游戏,不时还会拉着我的手问:好玩吧——我说:好玩。我没有做饭,我们也没有吃饭;我的喉咙疼得越发厉害,像气管中装了一组刀片,时不时割它一下。我知道这小病不出十天就会自己好掉,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们都倒在地板上睡着了,地上铺着总是挨打的灰太狼和聪明的小羊们,地板还是一片冰凉,我突然醒来的时候,发现小番茄伏在我身边安静地睡着。我将她抱到床上,换了尿布。她没有醒,我既然醒了,便打算接着看小说。时间像憋小便一样紧张,我怎么舍得将它浪费?
  
  李师江写小说的功夫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相比之下,看毛片的快感不值一提,何况看完总是让人厌倦?读《中文系》是种享受,它就是为我这种留恋学生时代的懊悔没上过中文系的人准备的。我有时恨不得早已经死在了五年前,像一件白衣挂在株洲的某根树梢上。可又能怎么样?我终究体会不到后果,只能反复想象。
  
  《中文系》里的师师果然也是个诗人,这也更投我所好。只是相比之下,他的诗歌不及他的小说灿烂,哪怕是《墟,或者祖国的天空》这样容易让人失去方向的长诗,看起来也是对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的模仿。九十年代,死去的海子是根青春期的鞭子,抽着发情的发懵的发疯的青年男女们奔向浪漫、热情和悲伤。但我极喜欢书封面上的几句小诗,充满着处子阳具的味道。所以我将它顶在了这篇杂碎的头上。
  
  我总是记些毫无出息的文字,随时都可以丢掉。
  
  天黑了,孩子醒了,在房里喊妈妈。妈妈在外面看病。明天的生活还无法预知,我们甩出的话都那么令人讨厌。
  
  中午我突然想起母亲的生日。在她生日的九月十六日,我忘记了这个日子。去年母亲去世,我在家里还和父亲商量:明年我会回来,要么清明,要么七月烧新包时,要么母亲的生日或者周年祭日。现在母亲的生日已经过去,她埋在我小学边朝东的黄土山上不会过什么生日,她的亲人中有几个人会记起这个弱小而悲伤的女人。
  
  我想起父亲下个月要来北京。我们或许会在北京度过母亲的周年祭日,以及小番茄的两岁生日。父亲如果看见我们失败的生活,他能怎么样?
  
  唉……我早已经缴械投降。
  
  “这不是书评,让人们失望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吹牛逼  就是搞破鞋  
  我开始一直以为这事儿是选择性的问题,后来我才发现这是前后联系紧密,密不可分的,只有学会吹牛逼,才能顺利的搞破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青春期小说的内在主线都是什么理想现实的冲突搏斗;外在主线是一个爱情故事,李师江的小说《中文系》高度匹配——师师想泡唐堤,不好意思,让哥们儿凯子从中做戏,不过后来交接仪式没弄好,凯子把师师直接戏走了。。。然后跟亲情友情搞成一团,最后的点题是主人公们恍然大悟或者追悔莫及云云。以上是纵线,横切面是大学中文系的生活主调,理想主义的一塌糊涂,并且以流氓叙事展开。不过说真的手淫和翘课写的有点儿多。
  
  如果刚离开学校,其实我们都不想写这段儿,李师江离开十多年了才动笔。他的处女作《逍遥游》是愤青路线,尖新方面和他更早的随笔集《畜生级男人》一个品相,简单粗暴、返璞归真、相当过瘾;后来的《福寿春》风格隐忍、通情达理,愤怒都显得平静;但是这回《中文系》又返回去了。。。等于从塞林格转型为提前衰老现在又出幼齿了,所以其实我也看不清楚这是什么打法。不过实际上拳拳到肉,因为写的真他娘的大胆。于是这也是我喜欢他小说的理由,完全尊重自己的记忆、体验和表达方式,将一股子男性活力注入汉语言的根系血脉之中。虽然有人说文章中的青春气要不得,但我想这不是什么坏事儿,我觉得《中文系》算是一部诚意之作,也许用这个词不合适,但真的,它很可爱。
  
  李师江70年代生人,在中文系混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理想逐渐淡化、物质大行其道的时候。。。而这个傻逼愤青系又是最容易产生理想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甚至什么主义都没有的好高骛远者们最后一块儿文艺分子自摸的处女地,于是大家都比较纠结且多是无聊人士。在理想和现实的的腹地、夹缝中抱怨、愤怒、喋喋不休、神经病复发,其实很多人都是自我厌恶的。并且这个自我厌恶其实恰恰是逃离真实的一种状态。
  
  所以我想我能理解他写的那个中文系还有青春呀,完完整整,甚至全部。虽然我上中文系的时候已经是非典之后了。他们当年那点儿惯唱大风雅爱悲歌光芒万丈精气四射的气质我们已经荡然无存,而且最关键的是,谁还他妈的读诗呀,海子当年让火车轰隆隆压过去之后,他的那句“得到的尚未得到,丧失的已经丧失” 宛如一根鞭子,抽着90年代发情的发懵的发疯的青年男女们奔向浪漫、热情和悲伤,好像所有人都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这个愿望说真的,被这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冲刷好几轮了,不过还是剩了点儿渣滓。
  
  所以有时我想,一个好的记忆力比什么都好,其实我们也经历了那些,虽然不如上个世纪痛切,但有些是高度雷同的,比如看他的小说里写有人要死要活,我就想当初我中文系的时候还真是有人死了。大一军训的时候系里死了个男同学,哮喘;后来一个学期还没过完,又有个女同学从宿舍楼顶飞下来了。。。所以当时我就想,中文系的男的都体弱;女的都不要命、莫名惆怅、思绪万千,谁摊上谁累。这个大约就是文学女青年以及剩女的雏形吧。
  
  而且和小说更像的是,我们男女互相之间谁也看不上谁,很少自我消化;而且不光互相看不上,互相之外也看不上。比如我们看不起艺术系的,私下里断言他们只会接活儿和堕胎;看不起学什么计算机的,说白了就是美国设在北京的人才粗加工基地,毕了业还不都倒硅谷去打工吗;还有什么数学系的女生最没劲了,感觉他们的平均趣味只有傻逼正合适,于是可以预感他们将来都会跟傻逼结婚,如果他们结婚的话。还有管理系的也很麻烦,獐头鼠目、唾沫横飞,一天到晚就都爱当学生会干部,永远日理万机,一个个都感觉是我姑妈。。。
  
  上面这些也许是因为他写到了所以我想起了。而除此之外说真的,有些人的名字我都快忘掉了,而那些没有忘掉的,我也怀疑是不是真有其人。。。现在说这个有点儿可悲,因为毕业几年,好像我只有一个朋友联系的比较多。因为当时我们偶尔一块儿抽烟,经常在校园的某个犄角,跟放风差不多,我们都喜欢用力的踩灭烟头,烟是在校外小摊上买的,几块钱,大家不到20岁。后来这个朋友去做媒体,我们也有点儿交集,大致如此。不过最近几回见面都觉得他身心俱疲,我希望他快点儿辞掉算了,哎,同学一场。而其他的人,谁知道再做什么呢,说实话也不关心。也许很多年之后的什么同学会我们还会碰碰,到时候会忙于吹牛逼和搞破鞋吧。
  
  这个叫我想起有一次看王小峰博客里贴了很多同学聚会的照片。男的下半身全是啤酒肚,乏善可陈,应该都混出来了;女的,就说是当初的系花,现在也只能用风韵犹存形容。而且互相都还在拼命藏住自己的底牌。有点儿可悲。
  
  我再说点儿正经的,其实《中文系》逼真的零度写作,琐碎的残酷现实,极致的生活细节都使阅读过程中出现历历在目的影像感。而且小说强烈自嘲的言语反讽、自我与他人的情景反讽、甚至作者的真实记忆与叙述主人公的实存状态之间的命运反讽,都让小说中的青春期在真真假假之间被反复敲打、勘探、变异和延续,而且这其中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游离,将抽象的青春寓言揉碎在高度同质化的现实世界之中。
  
  李师江自己也说——其实一部小说,从社会意义上可以得到无数种解释和评价;但其实从艺术上,只有一种,就是感觉。我想也是这样的,因而除此之外的更多更深的哲理,其实对一般读者来讲根本就是扯淡。真的,小说就是要好读,别故意搞的很抽象然后说读者的高度不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准,尤其不要拿完美说事儿,我想李师江其实还不如郭敬明的读本打造的油光蹭亮,因为郭是商业,且,完美的从来只是商业,而小说是艺术,艺术要的是个性,不怕你有所短就怕你没所长。这个就跟里面的三个主人公一样,毛病不少但是非常唯一。
  
  
  说到这个《中文系》最后的结局是,李师江给里面的师师写了一首诗——
  
  此生我必须努力
  只因吹过的牛逼。
  
  我觉得这个太好了,干净给力,宛如处子。
  
  其实青春期小说通常有两种结局,朱文《弟弟的演奏》我觉得是另一种。他写道——我一瘸一拐地去了火车站买了当场票,一刻不停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火车颠簸完了以后,我又坐上汽车。下了汽车以后,我又上了船。上了岸以后,我就开始步行。就这样,我终于到了家。我抖擞起精神敲了敲门,我有好久没有回老家了,心情自然有些激动。开门的是我满头白发的父亲,他的手里还拿着一副老花眼镜。我对他说,爸爸,我今天阳萎了。我萎掉了。对,我是这么说的,我是想告诉父亲,我终于萎掉了,我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过我现实的生活了。
  
  其实这种结局比《中文系》更加酸楚,当然也可以说是种满足。因为青春期,也不过就是一场洪水猛兽,最终卷走热病以及颓废呀这些多此一举的气质,于是挥霍殆尽之后我们就真的痊愈了。因为再也没有了。没有了,也许就更沉实了。
  
  其实这两种落笔都好,我觉得最烂的一种是说什么青春无悔。因为当初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寻找自我,确认自我,经历了那么多的孤独,游荡和折磨。。。然后再说什么无悔,其实悲伤的有点儿矫情了。而且任何回忆怀旧呀其实都不是为了反思,而是要记得以及给现实一个答案。因为青春真好,并非虚耗。只是人生更现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10-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岁月如我的泡尿不留一点臭气就撒走了/但我感到沉甸甸的舍利子正沉积于我们体内/光芒万丈 精气四射
  
  一直很相信豆子们的眼光,最初读这本书,也是冲着这么高的评价来的,开卷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非一个较高的评价可以概括。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大学里自卑而又自尊、敏感而又迟钝的自己,看到了充斥着“生活的奴才”的“思想圣殿”和因此而唤起的我内心的怒吼,看到了大学小社会里的众生相,单纯的偏激的为爱情不顾一切的,世故的卑微的为利益不择手段的,压抑的不得志的挣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这不仅仅是中文系,而是整个中国大学生生活的快照,无比赤裸和真实。
  
  最最欣赏的还是开篇的《泱泱中文系》,这首颇有海子遗风又沾带王朔式黑色幽默的诗,赋予整部小说一个华丽的开始。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怀抱着如天空般高远的理想却实践着低到尘土里的生活,蔑视嘲笑这个社会的同时也不得不向他摇尾乞讨求一杯残羹来果腹。这样切身的痛楚,我,还有许多年轻的人们都正在经历着。我们矛盾而不得解脱,不断地问自己问这个世界这究竟是为什么。然而没有答案。答案只能从与社会血淋淋的赤搏中慢慢领悟,甚至将会穷尽一生而不得解。
  
  然而这所有的疑问并不是我们颓废的证明。相反,我们有着比我们的前辈更博大的胸怀更高远的志向。我们在与社会的交手中变得成熟老练,学会韬光养晦,学会卧薪尝胆。我们终有一天可以“从孙子变成爷”,将济世之志放手弘扬。有人说这门书是一个流氓学生的青春史,恕我不敢苟同,在这本看似玩世不恭的小说里,我看到的是洞悉人性了然世事的大智慧,虽然略带失败者的小抑郁,但是掩盖不了一个潜在成功者的锋芒,恰如上述的两句诗暗示的一样。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6:20 , Processed in 0.1021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