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05|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棚杂忆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1:4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对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3-7-28 15:35:58 | 只看该作者
      拖着颤颤巍巍的身体,用四条腿的速度狂奔,接受"英雄"的"临幸"。不是欣喜,是害怕,惹恼了"英雄",他会怎样给你一场"宠幸"?清亮的耳光,只是礼轻如鹅毛。幽默而嘲讽,我想笑却不能,没有经历过,所以难解其中辛酸之味。
      他们有罪,因为高于常人的智慧,所以应该被批斗劳教,这种罪,像是基督教所谓之原罪,与生俱来。
      头顶头站着靠彼此支撑,喷气式的训练,在烈日下目视阳光而不许闭眼,这是怎样异化的世界,"非人"的到底是谁?我不明白,这些损招儿是怎样神奇地被发明?这样的狠手对于厌恶至极的人也下不去吧,更遑论是一个路人?
      我只是想看看这是怎样的年代,我看不明白。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3-7-28 14:09:11 | 只看该作者
      季老的学术著作我一本都没看过。看这本书只是恰好在我很无聊的时候它在我的电子书架上。于是一看就认真看下去了。
      有意思的其实是他写作的态度,现在觉得学术的大牛们大概老了都是一个样子,似乎这样才能保持住他们大脑的活力:批判别人不如自己。
      这本书写作十二年后才出版。
      季老说,一开始写怨气很大。一再处理才有今天面世的样子。这本完全就是自己给自己做的历史,不小心写下来的是那个隐晦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
      只有少数人被点名写了出来。其他人的名字都隐去了。
      再深一点,就是人心的问题。看完这本书是真的懂了,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一个人有时候是好人,有时候是坏人,至于选择成为哪样子,也不是人自己可以选择的。
      连季老这样的人最后也都这样跳出来承认,自己曾经也斗过别人。因为就会联想到斯坦福那个著名的监狱实验。
      只希望今天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反思的时候,不要在再犯一样的错误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3-7-25 08:24:0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所以看到楼上某位的评价,也不能生气.
      对于这本书,我要说.我被老先生的一句话感动了.
      他说:"我不憎恨那个年代,因为我知道,我在他们的位置上,做得未必会比他们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总是听我母亲说,他们那一代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很是不理解,像我们70、80年代的蛋蛋们是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前些日子,在网上购得《牛棚杂忆》,利用火车上往返的时间看完了,感受良多,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曾经受过怎样的迫害。
      
      作者季羡林先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说实话的大教授之一了!季老先生用自己在10年浩劫所遭受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来告诉读者发生在他身上、周围的事情。书中更是用了自我忏悔、自我嘲讽的语气,显示出老先生的无奈与豁达;在内容上,可能由于多年在德国生活的原因,非常严谨、细致,对于细小的人事都有说明,让看的人了然心中。
      
      特别推荐70年代往后的同志们看,这段历史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牛棚杂忆》,两下三下地翻完了,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失望。
      
      有人说,这本书写出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真实”遭遇。我承认,阅读时我也偶尔被打动过,但我毕竟没有经历过文革,没有什么资格来评论这本书真实与否。(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都没有这样的资格吧。)撇开真实性不谈后,作者的絮絮叨叨乃至带着牢骚与火气的叙述明显失之浅薄。整本书在平铺直叙地描写那段岁月的所谓事实,偶尔有些对文革的反思,作者可能自以为深沉,但实在只能说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这年头,有人被推崇到了异常的高度,有人却莫名其妙地不为人知。可能,所谓大师,有的仅是学术上的而已。并不是所有具有大师头衔的人都有温文尔雅、宽恕敦厚的气质,原不能以圣哲风度来要求。
      
      文字是性格人品的反映。自古文章重境界,重气度,重涵养。读这本《牛棚杂忆》时,常想起苏轼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想起辛弃疾的“忍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邻种树书”;想起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觉得季老的这本回忆,境界实在差了点。
      
      ——个人愚见而已,对事不对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读了《牛棚杂忆〉,说实话,和楼上的观点正好相反。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只要读进去,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灵。作者并不是发牢骚,作者是在警示后人。作为文革的亲历者,有几位敢于讲出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作者的那段生活虽然苦难,但作者是正视与面对。
          应该说,中国的当代文人就是骨头软,当然这有现实的原因。所以,能够说出来很难得。这其中包括:季老、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章怡和女士。
         同时,我觉得语言也很幽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我本来不想做这个评价,因为作为80年代的人,没有经历过这场浩劫.现在无论学习还是做人,依然可以找寻自己的原则和路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思想曾经贯穿过我一段叛逆少年.
      然后读完这本书,知道了,老一代"如今识尽愁滋味"纷纷对这段历史缄默,而惟独季老站了出来,他为什么说,我认为是一种历史性的反思.把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用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历史----他是真实的.他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伟大,或者去揭露谁的可耻.
      全书告诉我们,曾经有过错误,我们过了去,但是,可能出与鲁迅的意图"为了忘却的回忆",季老做到了,我们也应该去读去想,去做----为了避免这样荒唐的闹剧重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看记录那个年代的文字,小说为多,敢于直接陈述自己经历的人很少。曾经感动于巴老的坦率和真诚,今天又再次被季老的和着泪水的微笑打动。季老的文字直白,不时流露的自嘲幽默却让人读来感到难以明说的苦涩。
            不像别人的含蓄深沉,文字还多少因为对这一切虽早有结论,人们却一直没有形成深刻反思的气氛,下笔描写总难免几分晦涩、曲折,感觉小心翼翼。季老的这本小书写得再实在不过,那段岁月中的绝望和爱憎,一切都清清楚楚。没有故作姿态的宽恕和勉强做作的忏悔,老人只是尽可能地忠实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他的迷惑和狂热,他的不平和委屈……有人说他写得过于浅薄,我却觉得这是最真实的文字,也是最精彩的。
             四十年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浩劫?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每个人心里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却始终没有一个深刻反思的气氛让我们好好交流讨论。四十年前出生的婴儿,今天也是年逾不惑的中年人了。年逾不惑,可是我们的疑惑还是没有解答。四十年也许还是太短,不足以給我们勇气去面对过去反思发生的一切。像季老这样勇敢的人太少,曾经的当事人也在渐渐老去。我们还要等多久?也许我们终究会在记忆的逐渐消逝中模糊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在那样的年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文化大革命”,真正是革了文化的命。多少文化人被打倒,作者是幸存者,这样一位语言学家能得已回顾自己的那段历程 ,多少还算是件幸事。能够用自己的笔触,自己的视角,心平气和地描述那段“非人”的历史,把自己的心当成一面镜子,照出妖魔,照出朋友,告诉我们一段真实的往事。在为他唏嘘的同时,唯一想到的是千万不要再重复这段历史,我们这十年,不仅仅是停驻,是倒退,我们遗失了多少文化人,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人才,是不能复制的。
      
      借用季老的一句话:
      对自己来说,文章能抒发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悦,缓解我的忿怒,激励我的志向。这样的好处已经不算少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2 20:16 , Processed in 0.0499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