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月曝书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4:3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月曝书》是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书香岁月、往事情趣、异国游历、美食佳肴。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书的情趣,对校园时光、往事故人的回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感悟,以及飘逸着书香的生活趣事。

作者简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内敛的抒情
  
  中国文学的一大宗即是散文,又或者说,中国文学史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章史。当下写散文的人委实不少,写得好的却不多。下笔逞才矜异,肤泛滥情,是为就中大病。近读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文月先生在大陆推出的《三月曝书》,最为感慨的还是林先生写文章时的有意内敛。
  
  林先生本业是学者,专攻六朝文学,亦是台湾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般而言,学者写文章多能铺陈观点敷演理论,将一问题剖析得题无剩义,但有时说理周至而伤及于情,这是散文写作的大忌。可要是一味任情,文章却又显得虚薄平浅不足观。林先生写文章是以学养识见为底,因此文章平情通达,无翻新任奇之嫌;以情感诚挚为要,故文章洒然动人。
  
  就《三语曝书》而言,全书大概可算作林先生过往作品的精选。从题材来说,主要是忆人、述事、抒情、状物。兴许是我的阅读趣味使然,我格外偏爱林先生忆人怀旧之作。从中国文章的角度而言,皆属于“伤逝缅怀”的类别。古人于此类文章经营多年,佳作迭出。伤逝的文章难写,难在写出品性,写得真率不造作。现下的缅怀念旧之作或是情感浓得化不开,或是临文欠缺敬恕之心,读来繁丽有余而温情不足。林先生却不然,愈是刻骨铭心的牵记,她愈是出以淡笔。譬如集中的《在台大的日子》一篇,我反复诵读,低回不已。文章记录了当年台大的诸多前辈学人,台静农先生不喜给学生出琐碎的题目,“往往是一个大题目,令学生能够充分融会贯通,把整学期所读所思的内容整理表达出来”;郑骞先生“讲述最为细腻”,对学生的笔记,“他都一一详阅评论,时或有一些鼓励或夸奖的长文”,这样通达认真的教授现在已然不多了;而当年台大开明前瞻的学风与襟怀更是令作者怀念久远,黄得时先生的“日本汉文学史”,靡文开先生的“印度文学概论”,董同龢先生的“西洋文学名著导读”于今日看来仍是难得。昔日师长的学识人品早已熔铸于林先生自己的骨肉之中,成为她日后著书教学的不移典则。我始终坚信林先生对台大的情感非同一般,但她的笔下是如此明理清朗,只是文中隐约出现的几株点染其间的老树能让我们读到林先生幽曲的心事与难以平复的深情。
  
  如果说类似《在台大的日子》、《从温州街到温州街》的优美文章是林先生散文美学的具体体现的话,那么书末的后记《散文的经营》则是林先生散文美学的理论宣示。我尤为看重这篇文章,认为这是当下为数不多的关于散文创作的大匠之谈。林先生标取“经营”二字即呈示出在她眼里“写文章的灵感,其实乃是来自日积月累的感思经验与读书学养”,点明散文的写作与其说是灵感的惠赐,毋宁说是功夫修为的花开结果;而散文的第一要素则是要有好的内容,“甚么是好的内容呢?在我看来,无非在于‘真挚’二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皆不足取法。”,“对于周遭发生的大小事物恒常保持极大关怀与好奇,将日日的感思经验贮蓄于方寸之间,复配合勤勉见徐的读书心得,一旦而执笔,始有汨汨不竭的灵感泉源,便也庶几可称为好内容了。”我们听多了极不真挚的对于“真挚”的解说,林先生平实朴质的几句话不仅是对散文的诠解,更是对写作者自我操守的指认;林先生散文的流畅清通源于她多年的刻意经营而非太天然本成,她讲究文章布局,但排斥“过分运用花俏的布局技巧”,认为这“突然干扰读者认清主旨而弄巧反拙了”,也纠结文字的运用,“换一个字即能达到文章更顺畅,或者反过来,故意制造出涩滞的趣味”。凡此种种,都看得出林先生在散文写作上花的功夫有多深,心意有多诚挚。不过林先生始终秉持的美学观念则是“文章无论华丽或朴质,最高的境界还是要经营之复返归于自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她自己的文章宁取涩滞不取平浅,宁取清朗不事繁丽,宁归于内敛的深沉而规避肤泛的绚烂开张。
  
  我偏见,在当下嘈杂喧闹的时代,林先生内敛克制的写作风格不仅恢复了中国传统文章的清通淡远的美学趣尚,更重要的则是让我们看到文学的教养和写作者的教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实话实说,这本书是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不为内容,只是为了那张有阳光撒进来的温暖封面。
  
  一直觉得文化在台湾被传承得很好,很多中国古典文化中迷人的特质都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它们离你又并非那么遥远,依稀还有五四以后新时期文学的影子。就像一杯飘香的清茶,那种若有似无的味道袅袅地从茶杯中升起,萦绕在你周围,不浓不淡,刚刚好。当然,这也只是作者那个时代的台湾文人才有的,今日新一代的文人,纵有清新的文笔,却不复有沧桑的历史在其背后作为积淀。
  
  这是一本散文集,较之小说,是我更偏爱的文体。不外其他,盖因散文更加自由、更加随心所欲。当然也是需要作者精心修剪的,作者在后记中就这样告诉我们,散文也需要有架构,多余的细节,为了美的追求,是可以被忽略的。
  
  有时候觉得,拥有好的文笔,也许是天赐的礼物,也许是不幸的开端。因为写下来的,或多或少便会透露出执笔之人的本性。有的人妙笔可以生花,然而花落所结出的心灵之果,却并不见得如花一般美好。倘若没有一个纯净高尚的心灵世界作为园圃,这果只能发散出刺鼻的腐臭。我们可以有种种理由向尘世间妥协,同样也有种种理由坚持自己的高贵。《三月曝书》铺陈在阳光下的不仅仅是书籍,更是纯真的心灵。从小一路长到大,我们的内心就像摆满了藏书的书架,一本本整齐的排列着人生的故事,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不为世俗所认同的绝恋,有亲人逝去的悲恸,有追忆往昔的辛酸。三月和煦的日光下,让我们把承载了过多阴暗潮湿的心灵放在庭院中晾晒一下,驱除掉心灵的蠹虫,还它一个原本的干爽纯洁。
  
  这样的想法也许太过理想,然而理想国的大门却也并非为了大众而开。上帝曾说,要进小的门。在通往精神伊甸园的朝圣路上,还有许多坎坷荆棘需要坚守理想的人去拔除,而拔除这些的利器便是一颗高贵纯粹的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喜欢书,喜欢书香弥漫的气息,喜欢在午后暖阳的怀抱中邂逅一本好书,这应该是许多爱书之人共有的小资感受。假如你也如我一般,喜欢在淡墨微馨的书海中徜徉,那就打开这本《三月曝书》吧,你一定会觉得邂逅了一位相知的故人,在莞尔间,有默然的心契。比如“手指在纸张上面游移,感觉出那泛黄的纸的质感。面对一本有年代的书,有时候反而不急于去阅读那内容。前后翻动,摩挲纸张,欣赏字体,都是极快乐的经验。”(《阳光下读诗》)又如“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借细啜以为调剂。”(《午后书房》)读着这样的文字,是不是内心有被暖阳沐浴后的微煦。特别是那些把教书作为自己事业和责任的老师们,当读到“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份,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怎能不发出“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叹呢。
  因为喜欢文字,而生出对写作者的好奇,这似乎也是一切爱书人的通病。
  林文月,一个与清雅为伴,令人一见“清”心的名字,如今已是台大退休的女教授。1933年出生于上海的她,有着不俗的出身和特殊的成长历程。父母都是地道的台湾人,其母连夏甸是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的长女。其父出身清寒,苦学奋斗,是第一位从台湾以公费考取上海的日本同文书院高材生。特殊的“半山仔”成长历程,使她从小接受的是日本教育,回到台湾后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研究的是六朝文学,后留学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对于日本文化的精致所在深有体悟,历时五年半精译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又译《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曾获国家文艺奖翻译奖。
  携带“论文、创作与翻译”三支笔生活的林文月,学术著作等身,更在论文与翻译之外,有斐然的创作成绩。这本散文选集《三月曝书》由《三月曝书》、《午后书房》、《遥远》、《翡冷翠在下雨》等32篇散文组成,包含着作者对校园时光,对往事故人的回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感悟,以及充满书香的生活趣事。
  读着林先生的散文,首先扑面而来的是缕缕的书香,《记忆中的一爿书店》中那爿小小的书店,或许就是与书为缘的开始吧,如梦似幻的温馨感觉,在细细的叙说中勾起读者心中许多甜蜜而微不足道的往事。《三月曝书》、《午后书房》、《阳光下读诗》、《一本书》、《在台大的日子》、《读中文系的人》、《我的三中文笔》篇篇有如淡香扑鼻,又令人久久难忘。林先生细腻清畅的文笔,有如午后的暖阳,充满了温厚的情怀。但透过平易的背后,我们依然能窥见林先生恒毅的个性和持久认真的治学态度。在她女性细腻温柔的个性中分明有着刚性的一面,比如在《读中文系的人》中,林先生豪气干云地畅谈《诗经》《离骚》,说“我们是一群充满自信与朝气的传统文化之传递者。我们明白自己肩负着神圣而严肃的责任,我们也有弘毅的知识勇气。”这偶尔一露的峥嵘,有如炫目耀眼的阳光,让人眼前一亮。
  林文月说“其实,冷笔与热笔的运用自如,也应当是写作论文的更合情合理的正途吧。”而她的更多散文,却是由人间真情的“热笔”写就。不论是写曾经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是游走在各地所见不同的民情,拟或是对各种佳肴美馔的描写,林先生总是如行云流水般温婉地记下人间真情的美好,随岁月逐增,在详尽细腻的记叙中则蕴含了愈来愈多的无限思念及“岁月悠悠,欢愁无涯涘”的感伤。
  从《往事》、《江湾路忆往》、、《白发与脐带》到《从温州街到温州街》、《一位医生的死》等,她写父母、写舅舅、写台静农等台大诸先生,于生活的细微末节处缅怀伤逝,寓人世的悲悯于平淡之中。面对母亲细心收藏的五根子女的脐带和母亲生前的白发,怎不教人有“但余平生,举目情凄洏”的凄楚。那位资深的医生,发现自己是末期胃癌病人时,问出的“人,为甚么要生呢?既然终究是会死去。”又有多少无奈而深远的哲思,已有“秋阳似酒风已寒”的悲怆。同样喜欢落叶的我,在读到“秋天,叶子始落,我最爱听枯叶飘落碰触石板路的声音,十分清脆,也有一些些凄凉;虽然当时我还不真切懂得甚么叫做凄凉,可是那清脆的声音,总叫我心头突然收紧,微微疼痛。其实,是长大以后多读了一些文学的书,才逐渐明白那种心头微疼收紧的生理变化,就是所谓凄凉”时,心弦总有被轻轻弹拨的颤动。
  琦君女士对林文月的散文曾有,“难得的是她的文辞于平易中见情趣,于朴实处透至情,所以能格外打动人心“的评价,当是对其颇具古典中国儒雅文风的称赏。而她“一贯的铺陈反覆、细腻翔实、严谨经营”的写作风格,也颇得日本文学的三味。在《H》中,逾万言的篇幅,林文月遥想的是与百年前的樋口一叶在咖啡馆的一番知心晤谈。而当她步过天城隧道时,脑中翻涌出现的是川端康成、松本清张笔下的人物。淡淡的笔触,细致的白描,于微微的暖意中满是感伤与悲哀的调子。是多年前被川端康成打动时的感觉。
  不觉间,午后的暖阳早已越过窗台,想起林先生的话,“举首,正见白云悠悠,阳光熙和温暖。今日无风,正宜曝书。”无书可曝的我们,何不就着暖阳,品味书香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饶便如此,也看完了林文月先生的[三月曝书]。
  
  许多文字是熟悉的了,因为是选本,先前的[京都一年]是余闺蜜所送(呵,我亲爱的“表妹”,什么时候与你一起去旅行?),后来的[饮食膳记]没能购得,但也在网上稀落地看了回来。这本[三月曝书],许多篇幅便是选自这两本书。此外还收集有她的数篇欧游记,与怀念父母的文章。
  
  林先生在书中写道:三月的阳光熙和温暖,今日无风,正宜曝书。如此文雅美好的行止,由一位敬爱的学人做来,多了些古时的布衣天然趣味。林先生曝的是我眼中极其珍贵的线装书。既有自购,也有祖上所传。于是也在阳光下悠悠地回忆起外祖父与先师台静农先生,笔墨轻淡,然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极其渺远。外祖父半生的流离迁徒,台先生爱逛旧书摊的小习惯,略一提及,便似可见旧时烟云。
  
  读中文系的人到底可以做什么呢?这是我十几年来非常低调且刻意回避的事情。汉语言文学是我一半的专业。然而我的过去与今天,所变换过的职业都与它毫无干系。父亲当年说:爱好固然好,总得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上才能谈兴趣爱好。于是我婉转曲折地,用另一个手艺走另一条路养活自己。谋生才能谋爱,此爱,非独爱情,也包含兴趣爱好。诚如她翻译的日本坊间小说家一叶先生时,一叶所写过的:没有恒产就没可能有恒心,两臂交叉胸前空谈风流,若实际生活无粮食着落,便不能活命。文学究竟不是生活的手段,而当随心所欲的执笔。
  
  初看乍眼,与我少时的心境是极契合的。关于文学,我一直以为也只能是借助不曾停止的阅读习惯与随心所欲的书写来缓慢行走,以期达到内心的丰盛和充实。文学作为基础衍生为文化,是相当自然且类似于归本溯源的事情。如果可以借助一点文学上的修养,而成为一个内心不致于荒芜的人,当然是另一所得。林先生因为机缘与人生中的巧合变化,以致一生从事文学工作。以一个文人学者的认知,她认为读中文系的人,依然可以钻入古籍之中,却不至于暮气沉沉,依然是一群充满自信与朝气的传统文化之传递者,在研读赏析之余时,亦不妨广采古今中外先贤先进们的智慧成果,以拓宽赏鉴评论的视野,却不必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她如此认知,如此行守,并在不少篇幅中讲述自己解惑授业的琐细感受,不禁令人神往。
  
  最感动我的是林先生谈往事。怀念母亲的[往事]。讲述儿时在夏日时光如何跟随母亲走过一条条街巷去探望旧时女友。描写母亲的字句令我着迷:我的母亲因为久居上海,总喜欢穿旗袍。她最喜欢的颜色是绿。绿色碎花,或者秋香色的软绸,最能衬托她清秀的外表。她的头发永远一丝不紊地梳成一个髻子,绾在脑勺后;外出之际,有时便在那个发髻上插一只翡翠簪子,或细粒真珠编制的蝴蝶簪子甚么的。我最喜欢看薄施脂粉打扮停妥后的母亲。
  
  如此细致简洁的的小段文字,便把她自己的记忆跃然纸上,而读者又能跟随着这种描写真切地想象到一位与平日居家忙碌截然不同的女子。我们有多少人忘了自己的母亲也曾经有过自己美丽的时光,有过自己细腻的情怀?在她们成为一位母亲之前,我们是否想过,她们也有过自己的青春年少,也有过自己与亲密女友相处时的自由快活?
  
  她写接送台静农先生与郑因百先生晚年时的一次会面尔至后来离逝。我几乎可以遥想那样的文人相会时的风采。郑先生予台先生的挽联:六十年来文酒深交吊影今为后死者,八千里外山川故国伤怀同是不归人。倏忽便带人回到民国时两人尚是风华正茂的青葱年月以及后来随家国沧海桑田变幻间的种种离散的历史中去。那个年代的文人学者,与家国是密切相关的,并非是完全埋头于学问不理世事的飘然决然,更多是经受了风雨的洗涤。这种交情,借助林先生的话,是一种相互推许、敬重、又不免于矜持、收敛的感情。
  
  缅怀思人,睹物追忆。讲述家人罹病,师长友人离别。在三月的午后或薄暮里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看这本书,有数次竟不得不掩卷叹息。每一篇文字似乎都清清淡淡地,感情的释放从不尽情肆纵,但却在非常平实敛藏之余引人遐思。即使是写饮食文字,那么平淡的事物,也可让人牵引出甜蜜又伤感的情怀来。许是品酌相对的人罢,由是令那些平常日子有了不灭的记忆。
  
  我是一个极其钟爱细节的人,有时明知这样不好,会令思维变得散乱,人也随之变得过于敏感细腻,而现实生活其实是不需要太过着重于细节的。但无可救药的,我却只能由细节里窥见生之美好与生之沉重。
  
  北京三月的阳光有点过于炽热了些。暖气停后气温一下子攀升到近二十度,若无需早出晚归,连棉衣亦穿不住了。我一边行走在这个城市的不同角落里,一边静静地如常地继续着许多日常事情。有时会去到陌生的路,看到不同的景致,也会遇见陌生的人,然后渐渐熟悉。可是关于内心的欢喜与忧伤,明明存在,埋藏极深,但又仿似离得很远。而在看着一些平淡的文字时,却仿佛走在一条风景独好的路上,那些欢喜和忧伤,变得近了一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从书到手后,我首先选了这本林文月的《三月曝书》来看。这一上手,居然就是两个星期。
      两个星期,其实是看了两遍。第一遍看完后,正巧AMY在豆瓣发表了关于此书的评论文章——《三月春光宜曝书》(http://www.douban.com/review/1891227/),她对于此书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生的一些感悟,又让我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回过头去,将这本书从头到尾又仔细的读了一遍。
      我好像是在AMY那里拿到了一把钥匙,在第二次阅读时打开了另一扇门。我一下子跟林先生亲近起来,她的回忆,她的往事,她的亲人以及她的老师,似乎都跟我有点什么样的关系。
      最喜爱那篇《午后书房》,看那些自在而闲适的时光,不知不觉的溜走。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一直专心读书写作,甚而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地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其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整个下午静悄悄的,林先生在她的书房里,准备着近期的讲座,翻看朋友的信件,有时专心致志,有时让思绪飞扬。在我,这是人生最高境界,丰富,并且安静。
      可能是受到林先生的影响,我这些天总在想自己最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而每每想到这些,我脑子里就浮现了三月曝书、午后书房、阳光下读诗,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小街,那些悠悠的往事。这些年努力的生活着,每天匆匆的出门又匆匆的进门,今天读这个明天考那个,竭尽全力的在这个城市立足立业,大脑又一片空白的忙里忙外,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还有孩子。幸福吗?是的!快乐吗?是的!可是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缺少了生活的品味,缺少了那份丰富的安静。
      广州的三月,阴雨潮湿,即使偶有太阳的日子,空气里的水份也很重。广州的三月,不能曝书,就曝曝心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温馨的橘黄色的封面,交织着几缕迷离明亮的阳光,以及,情致盎然的名字,怀旧的笔调,一切看起来那么和谐而温暖,很有岁月静好的美感,但是却无处不弥漫着淡淡的悲伤。一丝丝一缕缕,若有若无地牵扯着你的心。
  
  或许是因为同为中文人,抑或是作者的生活状态亦是我所梦想的,所以读来总有许多契心之处。虽然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细碎得毫无寓意,似是思绪被卡住一般,但是这样的文字细细读着还是很舒服。似乎就是那么一个午后,坐在旧藤椅上,院子里摊开一本本曝晒的书,仰头,白云悠悠,三月的阳光正好,有风轻轻吹过,与书籍一起徜徉在这暖阳中,便这般醉了,回忆也如潮水一般在脑海中缓缓地漫了开来。
  
  书中提到诸多关于书的事,如曝书时想起当初如何得了那些书,旧书店的老板学识渊博却完成不了自己所认为的完美,抑或偶然翻出一本书,回忆起关于这本书的一二事,无不在平淡中显出些灼见来,又或是独自在自己的书房里静静思索,任思绪四溢,毫不掩饰。在这以温和平淡的笔调里偶然那么自我一下,却更显得真实甚至可爱起来了。
  
  作者说起自己当初选择中文系的缘由,竟是因为大多数同学都选了外文系而自己不愿“随大流”,我忽而就想起高中时选科的事。那时因大多数女生都选了文科而我不愿与大多数人相同,加上理科也比文科好,于是便进了物理班。这抑或是出于“自己是特别的”这样的潜意识,且多少有点“物以稀为贵”的想法,便不免冲动。但好在对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都感到头疼的理科,我只学得得心应手,每日里只扎在物理数学题堆里绕脑筋,如解谜一般,倒也不觉得乏味。这是我的幸运。而作者无疑也是幸运的,虽然当初她选中文也难以说不是因为出于冲动,但当她入了中文系,体会到其中趣味由此而爱上文学且以后终身从事着此方面的教学事业,发掘了自己,亦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还有那充实自足的求学岁月,让我不觉歆羡起来。每日里骑着单车上学,开的各类有趣的课,脉脉的师生情,抑或是她学习绘画的时光,那么简单而美好。我却只觉得恍惚。那样的时代毕竟是远去了呵。
  
  若说这些关于书或求学的往事也与书一般弥漫着淡淡的书香,让人悠然神往心中安宁。那么关于亲人朋友等人事的回忆,便似树叶背光的一面一般,难免有阴影,有些孤寂哀伤,甚而读出些无奈与绝望来。绵绵密密,落成心上凉凉的泪,伴着几不可闻的叹息。
  
  那个作者小时候与小伙伴一起去探幽的迷园带着几分秘密花园的感觉,探险般带着紧张害怕又止不住好奇心与兴奋,小孩子的纯真心性被刻画地那么生动。每个人的童年,或许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尚小且单纯,正因如此,无处不充满着趣味、新奇与幻想。想起来不觉莞尔,又让人怅然。
  
  还有小时候与妹妹一起跟随在母亲后面去逛街或是拜访母亲友人,长大后渐渐少了这样的机会,以致疏离,后来这些人一一离世,以及父亲的逝世,或是三十年沧桑两鬓风霜的友人,又或是生命里曾经给过自己指导伴自己走过这漫漫人生路的恩师,一点一滴的怀念与哀伤,最后竟汇成了一片孤寂阴影,几要把人淹没。作者说她有时想起C大夫说过的“人为什么要生呢?既然终究会死去”,便觉得十分无奈。“死亡,其实未必浪漫,也并不哲学。”年命如流,谁都阻不得。什么都可以习惯,但生离死别,却不曾会觉得习惯。
  
  也许,该值得庆幸的,这一生过得如此安宁充实,即使经历过这些生生死死直到渐至看淡,却不曾失了生活的真心,不曾与回忆渐行渐远。纵有悲戚,也该向着阳光微笑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看完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如何写评论。
  有点理解芥川为什么回到日本后,过了好一段时间才写北京。因为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话说不明白。
  
  关于写作,这个词看起来算是非常地职业,像是一个差事。更愿意将所谓的作家称为“写字的人”。
  因为写字让人内心平静,让人心生满足,让人觉得时光的流逝了之后,依旧活在纸上。
  
  收到书的时候其实有那么一点失望,那就是封面的设计的确差强人意,比起《京都一年》差了许多,内文的排版也是简单至极,在阅读的快感上本身就少了一截。谁曾想文字竟然可以克服这些不足,直接就穿透了内心。
  在未曾防备的情况下,听林文月认真地说求学,说往事,说临终的父亲,说记忆里的母亲,渐渐地眼泪也止不住刷刷地往下流。
  
  不知道写完此书后,林文月还有没有去翻开过自己的这本习作,那里面有太多的鲜活的往事,即便是与她生命轨迹无关的人,都受到了震撼,莫要说经历过这些回忆的当事人,一翻一读之间,怕是要绿肥红瘦一番了。
  又或者,她已经看谈了过往,觉得那些事儿,不过是在纸上,在日下晒晒,就能闻到一股醇香。
  
  若再有林文月的新书出来,怕还是会难以抵制地买上一本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主题是我喜欢的,但是读来却读完的耐心都没有了,很同意一句话,这世界好书那么多,干嘛还要去讨论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1 07:04 , Processed in 0.0456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