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4|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百个人的十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9:4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的历史将以最浓重的笔墨,记载着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的暴行和文革浩劫,凡这两大灾难的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它,却又无法忘记它……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3-7-31 19:13:1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刚进大学不久读了这书,时光荏苒,如今竟要做个冯先生的纪录片。生活真是这样一点点展开,不断和那些世界知名的人们发生了关联。
  
  一百个人的十年 与 十三亿人的今天
  作者通过书与现实的对比观照,吃惊得发现那十年中曾有的东西或许正以一种高级变种的形态继续上演在当下的生活,而这,令人不寒而栗。正文主体为五段落:前言,恶的根深蒂固,过来人的命运,愚民教育,小结。
  
  前言
  呆望着桌上摊开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轻舒一口气,真希望能点上一支烟,在烟晕中祭奠那一切一切我不曾见过的人,默哀那所有所有不可理喻的悲剧。
  读书多是一种幸福的享受,然而它现在却是一种煎熬。以一种知识分子的敏感心态穿越那些荒诞,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诞的事呢?面前的这本书,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这种恐怖远凌驾于对生理抑或精神的刺激。它的残酷不在于破坏了人,而在于完整得肢解了人性:它竟然不是一个个虚构的情节。如果说读《1984》好像是看到别人当众排泄而心生厌恶,仍然带有一种感官与精神的刺激色彩,那么《一百个人的十年》则让人意识到其实自身就是一团粪便,从而开始全面怀疑恐怖。
  合上这本书,关于悲剧,我不再说什么;关于人性,我不再说什么;关于政治,我不再说什么。
  记住不仅仅是为了回忆,在那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曾有的癫狂,回首生活,这一种癫狂又何尝不是以一种极为凝练的方式,继续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灌注于我们的全身?
  
  恶的根深蒂固
  “文革”是一个民族疯疾的总爆发,而这疯疾的造就者是人,是国人千年被造就的劣根性,根深蒂固。
  “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
  我从故事里的主人公们身上读到了痛苦、冤屈、悲剧,读到了哀莫大于心死,可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里的配角们:“有两个人的地方就有两派,就斗”“搞互相揭发,乱成一团”,让八岁的孩子当死刑陪绑者,玷污下乡知青女子,按照上头的指标判人死刑,诱骗伪证,63号惨绝人寰的迫害,“从"四清"到"文革",中国没有真正搞科学的地方,处处,人人都搞政治。但不是政治家,是小政客们,政治小应声虫们。又不是真正搞政治,而是搞整人,互相整人”“"四人帮"离老百姓远着哩。实实在在害人的,还是各地方各单位这一帮人。弱者的依靠只有法律。那么,法律的依靠是什么”……
  文革的创造者或许是政治家们,可文革的缔造者、参与者、将其推向高潮者不正是人民自己吗?“创造历史的是人民”这句话完全可以适用于这疯狂的十年。难道把帐全算在"四人帮"头上,过去那段事就能全都按下算了?
  整人的凶手们长期通遥法外,做官的做官,升官的升官,这不过是变相的销赃灭迹罢了。如果没有决心去挖掘旧伤,没有勇气去承担错误,那么罪恶的结果将永远没有句号:看如今,“人斗人”的事情难道少了?恰恰相反,变本加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背后捅刀,人人变得更狡猾,更年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造谣、欺骗。没有信任,不讲诚信,嫉妒厌恶。或许像文革那样对人肉体的直接打击折磨是没有了,因为犯法,可是在精神上、经济上的互相争斗不是更愈演愈烈,无声却澎湃的开展着。
  自从文革被历史一脚踢开,生活又换了一套新解释。可是它的幽灵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过去几十年,往上几百年、几千年,我们用了多少精力互相伤害。将来几十年,往后几百年、几千年,我们还要在恶上停留多久?
  恶可以被惩治,但它将继续;只有当恶切实认识到自己为恶,才具有了向善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要找到恶之根源,认识到恶之根源,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其消灭。不然它将同腐败问题一样,永远出现在我们身边:如果仅仅把腐败视作一种个人道德的败坏,而忽视了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与政策的漏洞,那么它怎么可能消失?
  
  过来人的命运
  文革结束,受难者平反昭雪,但是法律只能惩罚罪恶,却永远不能医治受害的心灵。
  《拾纸救夫》中被糊里糊涂烧死的乡下女人和孩子,《63号监狱》“我们这些犯人,离婚的有百分之九十还多;几乎可以说,进去没个不离的;也有为离婚的事自杀的,杀人的,神经的,也太多了。”《我到底有没有罪》无奈得亲手结束父亲的生命,这样的负担用一辈子何尝能卸下,《红与黑》带着复仇的心态结成婚姻,“人人都说我是狗崽子,但我这回偏要看我是不是能和这个红五类结合。愈反对,我愈要这样做。”还有那么多为了返城不得不出卖肉体的下乡女子们,不得不摧毁自己的男子……
  其实被写进书中的人已经是极幸运了的,我们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成千、成万抑或成千万的受难者根本已经成了隐形人,无从追究,无从考证。"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生命如何赔偿,青春如何赔偿,灵魂如何赔偿?
  我当然明白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时甚至物质的东西也未必能赔偿。比如《八岁陪绑者》中的那个女孩“我才十九岁,又没有工作、工资、住房和查抄物资的问题,落实能落实什么呢?”
  这一点其实无可厚非,我们也不一定非要钻进牛角尖里,让一切变回从前,毕竟生活还是得继续。可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得抛弃那些曾被时代丢弃的人,没有安慰,没有抱歉,一句“对不起”的确不能了结受害者的一生,可是连一句对不起都不愿意说的社会又有什么希望?
  不幸的是,今天我仍时时看到那种理所当然式的埋葬,因为无足轻重,因为不再有用,将过去的英雄打入记忆的冷宫。比如“体育兴国”,本意上算不错,可这路好像越走越远,越来越不对味了。体育机构早就饱和,仍有那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去。结果是万人挑一,剩下的9999就只能自生自灭了,于是这才有了奥运冠军澡堂擦背的“光辉事迹”,这才有了运动员街头贩卖金牌的“趣事”。既然选了人,那么当然应该要给他们以出路,以着落,然现在呢?退役老球员只能靠赌球为生,而中国所谓的新生力量却拿着根本不对应他们的钱,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把对英雄们的慰问金全转成对新生力量的鼓励,只能使新生们更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让老英雄们走向末路。
  “将过来人弃之不顾”何时成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传统了呢?
  
  愚民教育
  《绝顶聪明的人》“人们都是抢着跪,谁先跪下谁就忠得最彻底,最坚决,最不犹豫。可那时候人们这根弦绷得一样紧,几乎同时唿喇喇一齐跪下,白连长也跪下。但这一跪就麻烦,没法起来呀,毛主席像摔得粉碎,谁先站起来谁就是不忠……在这星月之下,荒郊野外,大土道上,黑压压,不知是傻是疯,跪着这一大片人,可没人吭声,无人敢动,谁也不敢看谁。都以一种悔罪心情面对着前边,地上,那片给月光照得白花花、不成任何形象的碎瓷片儿。畸型的社会,智慧也是畸型的。忠诚也是畸形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畸形?为什么会有这种集体愚昧?
  造就文革的是人民,造就人民的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传递人类文明的工具,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将经过概括、加工、压缩的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
  我国的教育做的怎么样了?
  基础教育相当普及,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教育难道应该仅此而已吗?
  其实中国还是多文盲,即使饱读诗书,也是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一个个文化之盲。
  看看小学校门,暴露在骄阳下和凛冽北风中的学生毕恭毕敬向老师敬礼,却对过往学生视而不见,甚至带有高人一等的傲慢。看看小区大门,保安一个个对过往住户车辆点头哈腰,却对蹒跚老人横眉冷对。其实历来所有的事都是串在一条线上的。
  前辈人为的挑选出他们认为学生能理解的概念,一些片面的概念能让我们更安静更平和的生活。如果告诉孩子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唯物主义的脚跟就站不稳了。或许数理化的高压教育也含这种因素,题海可以让你少点时间思考。我们知道,思考久了思考广了思考深了,多少会出点事情,更何况是中国聪明的几亿人一起思考?
  18年的旧知识便起到了作用,它们会让你安分,会让你今后碰到问题时脱离不了旧观念框架。学生好好读书了,大家也就放心了。只注重高考教育让人没有了思辨的能力,诺大一个校园,对于物质和精神的看法竟然完全相同,这难道不奇怪吗?
  日本人当初受的是愚民教育,我们受的其实也是。两种风格,但都有好听的名字。前者是“达尔文理论”,后者则是“扎实基础,素质教育”。同样是让大家停止思考,日本人愚忠,我们却越来越涣散。
  永远把孩子当孩子,那年轻人永远是孩子,永远把百姓当百姓,那社会栋梁也永远是芸芸众生,这不是愚民教育是什么?怕乱,是实行愚民教育的原因;灭乱,是实行愚民教育的目的,乱,则是愚民教育的借口。愚民教育不是不教给学生知识,但没有思想驾驭的知识是无用甚至是危险的。这就像我们不清楚我们要做什么,而只知道如何做,核滥用等问题就会发生。 从前日本人不思想什么是正义?于是他们可以草菅人命。如今中国人不思想什么是思想?于是我们继续扮演为世界刷盘子的角色。
  我们这样一个泱泱5000年大国,决不应该没有“思想”的传统,可一个接一个推行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愚民政治教育却渐渐抹杀了“思想”二字。拒绝思辩,就意味着“人云亦云”,跟风而浑然不知,无论偏激还是漠然都是因此而生。
  “我历来就是听共产党的话是吧,听党的话就不怕。从来也不再多想,根本不用什么"曲线思维",靠条件反射就行。”不能这样下去了,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小结
  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人性遭到扼杀,而尤为可怕的是:它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这是《1984》的小说剧情,是《一百个人》的生活现实。改革开放已经30周年,文革也被渐渐被剥离于我们的回忆,现在我们的身边不再有对毛主席的过分崇拜,更没有“老大哥”的专制统治。
  然而文革的阴影似乎从不曾远去,国民身上的盲从、戽斗在延续,言论禁闭的处境虽大大改善,却仍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不曾被动摇。媒体扮演着真理部,我们身边也有看不见的电幕。“老大哥在看着你”——严厉的警告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摇摇摆摆令人惊心——拍摄与主旋律不符的电视剧要小心,老大哥在看着你!在键盘上敲打出敏感字眼时要小心,老大哥在看着你!在街头、在闹市、在学校,老大哥无处不在,目光炯炯。
  闭上双目,在奥维尔的年代过去之后,在“文革”已经成为所有网站中的屏蔽符,在媒体高度发达却仍然没有文革纪念活动的今天,我感慨民族的健忘与懦弱。整整一代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换不来我们的记忆和保证?为何我们不敢于深究这场灾难的根由,不愿意铲除培植灾难的土壤?
  如果我们仍然无法抽去那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么我害怕,我担忧,我悲观,一如既往。记住过去是为了审视当下啊,是为了让那一百个人的十年不再发生在十三亿人的今天,是为了拒斥它在未来莅临的可能性,在纳粹主义抬头的今天、国际纷争激剧的今天、民族情绪高涨的今天,这一项任务迫在眉睫。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3-7-26 02:08:04 | 只看该作者
        “常态”这个词,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我认为,“常态”应该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百个人的十年》描述的就是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的一种“常态”,尽管这样的“常态”在现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种“变态”。
      为了父亲可以不再受罪,她杀死了她父亲......
        她男人入狱,周围人劝她离婚,她对爱情的坚守倒成了一切罪的源头......
        他出身农村,可是偏偏被“资本化”,最后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了......
        他只有用一种“笑话”般的膜拜,去拯救一群崇拜的小孩......
  看《一百个人的十年》,放佛在看某一家精神病院的记录册,每个人都是迷茫,都是癫狂的,而这种迷茫与癫狂却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在那个时候,也不乏有能保持清醒的人,他们想用他们最后的光来照亮这个世界,可是,在畸形社会中的常态反而成了畸形,他们不被理解,不被支持,最后,在异样的目光中不知所措。
      我不觉有些唏嘘,知道社会经历了什么,才知道社会的进步,至少,现在的我们是真正的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至少,在这个社会,追求和才智都是正常的。
      历史,往往比现实更能发人深省。
  
  
  
  PS:
  在灭绝人性的时代,人性最高的表达方式只有毁灭自己;
  真正的残暴是针对无辜;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也是千万个人的命运;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圣徒受骗;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3-7-24 19:20:1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我们国家发生了一连串的事儿,领导人们总结了一下,多难兴邦。自古以来,数不清的天灾人祸降临于这个世界,促使人类在痛苦边缘挣扎,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力量,而反思却渐渐显得懦弱和无力,历史被我们抛在脑后,那些伤疤使我们不忍直视再到无视,本是一道尖锐敏感的创伤不经意的变成了痤疮,只留下耻辱和掩盖。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会,诉说了无数那个年代的故事,正如书中某个作家所说,这是一部荒诞剧,现实本身就是荒诞,是另艺术创作无法企及的高点。我想起小时看的故事会在和这书中讲述的真人真事相比较,显得那么幼稚和无趣,每一个故事都那么匪夷所思,每一段往事都那样刻骨铭心,看吧,我们的历史多么有趣,看吧,这段早已被人遗忘的往事,你还提他做什么。
  中学历史书上,浓墨重彩是哪一笔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考试总会考许多会议以及各个会议表现出的精神,有此种精神指导,我们的革命就会战无不胜。而文革这一段,只有几页的篇幅,当时历史老师说,既然是错误,何必再去费口舌讲述,就让他过去吧,let it be,真好。更好的是考试不会考文革,这长达十年的历史从不被考试所亲睐,我们也由衷的感谢历史教材的编者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更期望能够获得新鲜的血液,有些人却一直驻足在历史的门外,不断向里面探望着,可总是被看门人撵走。这样的历史要他来做什么,可惜,他确确实实存在过,无法抹去,我们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历史出现给我们的祖国抹黑,唯有回避,我们看到了但我们从不谈论,这样还不成吗,你还要哪样。
  事实总是残酷的,而且总有一天真相会骑着高头大马而来,居高临下的看着你,让你无地自容。我们真的尊重过历史吗,我们关心的 是真相还是掩盖真相的光环,任凭那夺目的光辉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就真的足够了吗。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真相,我们总是对日本咬牙切齿,对于那段历史耿耿于怀,想我泱泱大国竟然被我们变相的子孙所欺凌,这能不让人恼火,还好我们赶走了他们,可战场是却是国民党占据了主导地位,那好吧,我们拍点抗日电视剧借此发泄一下,精神胜利法永不过时。可你日本人还不承认这段历史,这太可恶了,我们就持之以恒的拍电视剧,电影,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但轮到自己时,我们就害羞了,摸着脑门说都是自家人,何必呢。文革终究是一次无产阶级大革命,出发点是好的,就是被一群居心不良的人利用了而已,可那些始作俑者们呢,他们的存在感真是弱,就这样消失了,没人为那段历史的错误来买单,无数个十年,无数人的十年,冯小刚说我把青春献给你,他们说我们把十年的光阴献给了谁,给了革命吗,不是,这是一次错误的革命,给了党和人民吗,不是,党和人民是抵制这样的错误的,这十年,究竟在哪里,有人说干嘛非得纠结这事,你现在不过得挺好,不,我们害怕还会有这样的十年,害怕没人站出来说,我错了。历史,从不需要我们的认错和忏悔,他需要真相。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3-7-23 01:50:49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本书的那个晚上我做了一夜的噩梦。
  我梦见周围都是恶鬼的眼睛,一举一动都被盯着;我梦见我被恶鬼折磨、拷打,逼我交待我的罪行;我梦见我变成了厉鬼,去监视别人、折磨别人……
  我在这梦中挣扎,痛苦。我想终止这恐怖的梦。我在梦里发现这不是噩梦,是电脑中的强力病毒,像一个僵尸游戏、恐怖电影,不停反复的播放。我要关掉电脑,却怎么也关不掉,我拔掉电源,电脑依然在运行……
  然后我的手机响了,叫我快点去上班,已经迟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19 09:39:05 | 只看该作者
  我最欣赏的是本书里的这段话:"以我的感受,大人物的经历不管多么悲惨,也不能和小百姓相比。大人物的冤屈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得到命运的晴天,......我想,至今天下还有多少人含冤未平,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19 09:39:05 | 只看该作者
  看这部书纯属找罪受,看着看着就呼吸沉重,得中途放下,然后又不知不觉举起,重新看下去,好像打开它就有责任看完一样。
  这样难受就说明自己还是经历简单、意志薄弱的人吧~~可是在文革以后出生的人里头,哪有人经历过那样的疯狂岁月,了解过那样彻头彻尾的人性泯灭呢。正因为没有经历无从想象,我反而认为所有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都应该看看这部书,当作是一种反省教育。
  目前还没有看完,看完了也不想费心思写什么感想,因为沉重地简直不愿意回想。但是留下的这种沉重未必不是好的东西,让我开始考虑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最后说一句,建立健康的国家,除了经济基础,民主和法制才是关键!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19 09:39:05 | 只看该作者
  “不敢爱”本身已是一出人间悲剧。
  
  当看到一幕幕为了所谓的大义名份而演出的父子、夫妻之间无情的背叛,第一次想到先圣所倡“父为子隐”的必要性。
  
  一直以为“父为子隐”是无视法律,不讲立场,是绝要不得的。但仔细想想,在中国漫长至今的中世纪,什么法律、道德、立场、觉悟哪个不是相对的,可以今是昨非的?人们该为了这种掌握在伟大人物手里的东西抛弃自己宝贵的亲情吗?
  
  从“父为子隐”离我看到的是集权时代的人文关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19 09:39:05 | 只看该作者
  对冯骥才的有限了解,始于多年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神鞭》。这两年从网上得知他大力倡导并手体力行地挽救民间文化遗产,为此放弃了写作和绘画。但是直到读了《一百个人的十年》,我才意识到他是一位多么难得的作家。
  
  从文学角度去评价这本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纯粹的口述历史。对待历史只有一个要求:真实。感谢冯骥才,为我们这个健忘的民族保留了一段有意或无意,已经或正在被遗忘的历史。
  
  文革的十年是全体中国人的一场浩劫,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应该说是比较温和的,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还活着。要想了解死者,建议阅读王友琴的《文革受难者》,记录了659个受难者的悲惨故事。
  
  这本书对于文革的批判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荒谬。文革十年间,上至领袖下至百姓,无一不是荒谬。每个人都仿佛入了魔,进入一种极端狂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类似于癔症。最荒谬的故事莫过于“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竟然把一个八岁的小女孩打成现行反革命,绑赴刑场观看枪毙死刑犯,以恐吓她交待所谓的罪行。其次是“笑的故事”,竟然因为一个人不会笑而打成现行反革命,现实生活比荒诞的艺术更荒诞。更多的故事还带着血泪,比如“崇拜的代价”里那个不堪受辱跳楼自杀的新婚丈夫,“六十三号的两女人”里被纳粹集中营式的非法监狱折磨致死的两位工程师,“我到底有没有罪”里亲手杀死父亲的女儿。当然也有对文革的反思,比如“一个老红卫兵的自白”“文革进行了两千年”。当然也有发自内心的忏悔,比如“忏悔录”。
  
  冯骥才在前言中写道,推动"文革"悲剧的,不仅是遥远的历史文化和直接的社会政治的原因。人性的弱点,妒嫉、怯弱、自我、虚荣,乃至人性的优点,勇敢、忠实、虞诚,全部被调动出来,成为可怕的动力。它使我更加确认,政治一旦离开人道精神,社会悲剧的重演则不可避免。
  
  冯骥才在后记中写道,这本书是写给未来的文革博物馆。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巴金老人早在1986年就建议建造一座文革博物馆,可惜时至今日,这件事情看不到任何一丝进展。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19 09:39:05 | 只看该作者
  下文是大三时写的,版本是随便写写的读后感,还有一篇正式的课程论文。
  
  教中国现代史的老师在得知我想做一个家族口述的调查以及对普通民众的文革记忆感兴趣的情况下,推荐我读冯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我十分好奇地在网上下了这本书来读,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更想读的是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据说,那是一本十分震撼人心的书,我的一个同学读的时候甚至为“人性的摧残”而流泪。
  
        我最初看的是电子书,应该是初版吧,后来又在学校图书馆借到04年3月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第二版,第二版里增加了对作者的访谈和几篇新的口述。总体说来,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对文革经历者的心灵的记录。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作品。
  
        对于文革,我是陌生的。我生于80年,长于90年代,在21世纪成熟自己的思想。我的家族没有承受过剧烈的动荡,大人们也不太对小辈们诉说过去,偶尔的两句只是用于教育我们这些幸福成长的小孩要好好听话,让我们知道过去是很苦的。
  
      但是,到底苦成什么样呢?每家都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是文革和那个社会给民众造成的集体记忆。在外婆看来,文革就是生活水平倒退,买东西不方便;在奶奶看来,文革是青年上山下乡,造成家庭之后几十年的经济矛盾。文革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场社会动乱,它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暴动,人性无理性的表现或者是一个疯狂的“梦”。它的过程和起因都是复杂的,无法解释清楚,也无法说明白。这之间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避讳,太多的东西去深层次的挖掘,所以,在善于忘记的中国人心里,我们将它埋葬在最深处,不愿多说,因为我们自己,哪怕是经历过的人也无法解释清楚这一切的一切。
  
          可是,总是要有人来说来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并不是说没有就可以没有的,更何况,这是一件永载史册的事件。谁能做到真正的遗忘呢?
  
           知识分子的良心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上。总是要有人来记录过去的,幸而真的有人来做这个诚实的记录,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到达那个真正的历史,但是我们总是能从中看见,甚至获得些什么,大概这就是历史的“垂训”吧。冯先生的可贵还在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家,他没有选择做那些上层人物的记录,而是选择倾听最广泛的普通民众的口述,并不仅仅是那些被人们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也有一些中间人士,甚至被人们认为是“疯狂”的红卫兵。在这种客观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文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才能明白,文革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哪怕他曾经如何残酷地伤害别人。
  
          正是因为这本书采取了口述记录的形式,让它不可避免的带上社会学的色彩,它的参与人群的“普通性”,又表现出一种“眼光向下”的倾向。作家毫不避讳地说他要写一部关于文革的心灵史。注重心灵,不单单文学的任务,也是社会学的任务。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可能,将不可避免地研究其成员的内心,研究是什么样的精神导致一个社会(社群)的形成。所以,这部书就不止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书,它同时也是一部记录社会成员心灵的书。
  
          书中一个个看似故事,实际上真实存在的事件,每每让我这个没有经历过的人除了震撼之外,更多的是不可置信吧。不相信,人性居然能摧残到几乎灭绝的状态下。谁说人是理性的?当为了生存时,我们人类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作家在每个记录最后的那一句话,让人思考良久。他已经完全说出了读者要说的,甚至读者没有想到的话。还能说些什么呢?当美好的、善良的、坚强的化成丑陋的、邪恶的、软弱的,当暴力席卷整个中国的时候,历史仍然沉默地记录着。
  
          24篇记录反映的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文革,可是还有无数的真正的“文革”埋藏在历史深处。我们已经无法将其找出还原了,也许,这就说明了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历史真实吧。作者本身在文革中承受的遭遇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主观地倾向。在材料地选择和处理上,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客观,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应该揪住不放的。忽略这些,我们要看到的是,在零散叙述的背后,蕴藏着所谓的“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以及正如作家所说的,他关注的是心灵。在这么一个疯狂环境下,个人的命运,选择和行为都将是值得研究的,因为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赖以形成的基础。
  
         没有大人物的小人物的历史,才是民众真正的历史。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2 03:35 , Processed in 0.0498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