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0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想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3: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迪是英国最伟大的管理大师,他通过描述自己理论、思想形成的经历以及他身边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告诉我们他是怎样思考问题的,他是怎样成长和学习的 ——在孩童时代他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他在壳牌工作时是怎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3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10 18:42:03 | 只看该作者
  读汉迪的最早诱因:其一,是自己在德州的时候十分关注非盈利组织的运作问题,回来听一师辈提到了汉迪关于非盈利组织的观点,感觉很通透;其二,据说他是管理学江湖里面的第二把交椅,因为第一把交椅似乎归德鲁克无疑(为什么文森对老二的兴趣通常都高于对老大的兴趣,我也很不解)。
  
  以前每读完一本热卖的书,大部分时候都会非常的后悔,后悔自己为那么一本烂书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
  
  读了他的自传,也还是一如既往地后悔,但后悔的是自己为什么不早些读他的书!
  
  他的思想体系,这个小篇幅没法谈,文森也还在学习中。
  
  但光是为了理解一个人该如何从个人的经历当中去理解组织和社会,本书就给出了一个可参考的例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6 18:01:52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将于2007年9月来访中国,目前的计划是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企业家圆桌和特别论坛。
  为了保证交流效果,此次我们将采取指定受邀人的办法,如果您想参与,请联系service@cheersbooks.com
  请在邮件中简单介绍您的背景,并提出想与汉迪交流的问题。
  也可以在新浪查尔斯汉迪作品blog中留言。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4 09:35:24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去书店蹭书一天。《毛泽东传》5小时——终于分了好几次读完了。整个过程一种什么感觉呢?这么说吧,好比你面前坐着一个中老年倭痤男人,他喜欢你但你却不喜欢他、他颇为“成功”却永远目光躲闪你看不明白他的真相、你想要转身离开却又碍于礼节不得不坐着听他把话说完,或者你被诱惑着要听完故事因为感觉这样可以加深涉世未深的你对人性的理解,总之你们很不着调的围绕着他在政界的生死拼杀尔虞我诈聊了好半天,终于,结束了。你的额上出了汗,腿都麻木了;你的大脑受到了复杂世界的洗礼,它对现实加深了理解,虽然,你的灵魂根本就不喜欢那些。
  
  临走了我想怎么能就在这样的憋闷中结束一天的阅读于是随手抓起一本《思想者》。而那,却成就了我与一位可爱老头的邂逅。于是我又在书店角落的地上坐了3小时,直到脖子酸痛。啊自从上次我读罗素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清馨之感——久旱逢甘露了。我很幸运的首先看到了Charles Handy(汉迪)的自传而不是他的其他书,因为如果那样我可能会觉得久凭着那些略显柔弱书生气的观点,这个老头实在配不上“管理大师”的称号。我很幸运的首先了解了他因为年少时修习哲学而形成的缜密思辩,和宗教家庭与神职父亲赋予他的柔软性格。这样的人来说管理学,对于我而言,比美国(他是个英国老头)的大师们要动人许多,因为我们有着相似的角度和思考方法,而且我感到自己可以理解他的经历。
  
  后来我又翻了他的其他书,在此推荐一把吧!《思想者》《经理人制造》 《大师论大师》
  
  可惜,这本书的marketing and pricing strategy 做的不好,刚才去豆瓣上看,没有太多的人知道它们。我要给那出版公司写信抗议……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3 06:37:17 | 只看该作者
  
  
  是书中的什么打动了我,是思想吗?掩卷之后,我不禁问自己。
      如果不是思想的话,那又会是什么呢?
      也许作者查尔斯.汉迪自己的话是对问题最好的诠释:“严格地说,我的大多数思想都不是原创的,关键在于我阐述思想使用的句式。”不排除其中会有查尔斯.汉迪本人谦逊的成分,但是,把概念性观点转化为令人难忘的形象确确实实是引人入胜的所在。我终于明白了,企业本身就是普通人的集合体,而管理思想就是要做到让普通人看得明白,听得懂,那些自命不凡的,回避真实意图的语言只会是拒人以千里之外。
      一直以来,充斥中国市场的几乎是青一色的美国管理思想和美国式管理教育,鲜有来自其他国家的,透过《思想者》,让我们了解了一位来自英国管理大师的思想和人生轨迹,十分难得。我曾经去过英国,到访过伦敦、爱丁堡、曼彻斯特、约克、考文垂和剑桥,但是,没有阅读查尔斯.汉迪的著作之前,对于英国的管理也仅仅停留在“英国管家”的概念之中,不能不汗颜自己的无知和短视。
      查尔斯.汉迪是在26岁的时候开始经理人生涯的,那一年是1959年。创办于1833年的壳牌公司是他的第一个雇主,在壳牌这个百年老店中查尔斯.汉迪一干就是十年。在壳牌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婆罗洲的头三年里,他连一次探亲假都没有休过,他从一线的销售代表干起,一直干到经理的职务,外派东南亚整整6年的时间,后来又回到伦敦的壳牌总部做经理人培训中心的助理经理。当查尔斯.汉迪离开壳牌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悲伤”的牛津大学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生成功转型为职业经理人。他说:“壳牌教会我,学富五车一点也没有用。除非理论和实践能结合起来,否则,有再多知识也是白费劲。从我的例子来看,经验有时更重要。因此,我以为,很多正规教育就这么被浪费了。壳牌使我明白了苏格兰企业家、兼慈善家汤姆.亨利的一句话,在商业世界里,‘我比聪明人干得更好。’请试着大声重复一遍。”
      1966年5月,迎着灿烂的阳光,英国青年(33岁)查尔斯.汉迪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深造,接受为期一年的高级经理人培训。同样是1966年5月,作为一个中国少年的我(13岁)则被迫放下书本离开学校,忘我地投入到日后被证明是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中去。1977年考入大学之后,尽管我读的是经济类专业,由于课程是按照计划经济体系设计的,大学四年中也没有听老师讲过一堂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记得老师讲授商业企业管理时说,商业企业的规律就是:“购、销、调、存、赚”,实在是幼稚得可笑。大约是距离查尔斯.汉迪到斯隆管理学院深造20年之后,我才有机会接触到介绍美国管理的书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世界顶尖的学术重镇、美国颇具历史的常春藤名校之一,1952年,在时任通用汽车总裁斯隆的建议下设立了斯隆管理学院,它一直以来秉承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严谨学风,研究管理问题。1964年,斯隆的管理巨著《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出版发行,这本书也是深受另一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高度推崇。1966年,90岁的斯隆与世长辞了。
  我是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投身企业的,既做过老板,也做过职业经理人,到了90年代末期又开始更换跑道研究起客户关系管理(CRM)。抱着“人生50刚开始”的理念,50岁的时候我又开始第二次创业,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作为特聘教授,我也在为清华大学EMBA班学员讲授管理实战的课程。研究中我发现,对于同样一个客户关系管理领域,美国和欧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管理流派,产生出了截然不同的管理思想。我于2005年5月曾在《IT经理世界》上撰文“CRM,欧版?美版?”来阐述其中的道理。管理咨询实战中,我同时发现,即便是比欧州和美国在管理方面落后多年的中国企业,也仍然具有不少欧州和美国的管理思想中所没有提及到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提炼,从而形成中国版本的管理理念。无独有偶,查尔斯.汉迪在《思想者》一书中深有感触地说道:“我逐渐意识到,管理一家企业或是任何组织,都更类似实践的艺术,而不是应用科学。是的,和所有艺术一样,的确存在一些有用的原则,但哪些办法最好是完全无法提前决定的。每次的情况不一样。参与者、行动目的、可用资源、限制条件,全都不同。”
  渐渐地,在斯隆接受了美式管理教育的查尔斯汉迪开始怀疑管理教育的“美国模式”。1987年,查尔斯.汉迪做了英、美、法、德、日等国家管理人才教育模式研究,并撰写了《经理人制造》报告。他说:“很明显,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教育传统来做的。美国选择了教室,德国延长了大学学习时间,日本靠巨型企业,法国有精英院校。我置疑道,为什么只有英国忽视自身传统,跟着美国人搞呢?我提议把MBA学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加入组织之前或者刚刚加入组织时到教室里学,内容涵盖我所称的‘商业语言’。它相当于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阶段,或是建筑师资格的第一部分。MBA学位的第二部分,要等到稍后在业余时间学,它和当前经验相关,并会请来学习者所在组织的顾问进行指导。” 其实,何止是英国的管理教育是跟在美国人后面搞,中国的管理教育也是跟在美国人后面搞。
     《易经》中写道:“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世界分为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一个道,一个器。器是有形的东西,所以称为形而下。而道是无形的东西,被称为形而上。管理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器合一的学问。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能够根据管理中“道”和“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更加不易。多年前的英国,对于管理的理解也是“道”“器”不分的,那个时候,英国人认为,对于商业管理职位最好的准备是取得会计资格。查尔斯.汉迪指出:“对于会计而言,接受财务训练当然没有什么错。可会计主要学的是处理可见的财务成本和资产,而不是无形的人力资源。他们只会把人当作成本。他们关注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因为只有过去才能加以精确测量和审计。他们的训练不欢迎风险、不确定性和未知因素。在当时,会计课程里绝对不会包括人的管理,它只会关心金钱及其衡量方法。由于机缘巧合,会计职业成了英国的商学院。这样一来,英国的经济顺理成章地落在了竞争者的后面。”
  遗憾的是,查尔斯.汉迪没有提到中国的管理教育,一开始我以为他没有来过中国,后来听出版社的编辑讲,他来过中国,不过,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的中国还谈不上管理教育,MBA距离我们还十分的遥远,自然中国的管理教育模式也就没有纳入查尔斯.汉迪的视眼。如果,查尔斯.汉迪有机会再来中国的话,一定要让他深入了解一下中国的管理教育,也给中国人支支招。
      真是羡慕查尔斯.汉迪组合式人生,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安排一年365天的:150天/年,用于纯粹的创造性工作,写作和摄影以及相关的阅读与研究;100天/年,用于商业和管理活动,大多数是在国外做巡回演讲;30天/年,用于各种自愿工作;85天/年,用于每周的休息和应付突发事件。
  阅读过查尔斯.汉迪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会将管理的思想注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经验之中,娓娓道来。三叶草、甜甜圈、赛艇队、组合式人生,都是查尔斯.汉迪列举过的例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管理学中概念性的观点翻译成令人难忘的形象。
  和《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一样,查尔斯.汉迪也是一位从管理学讲师转变为公众演讲者的人物。对于彼得.德鲁克而言,公职演讲不是大师的长项。用查尔斯.汉迪的话来说,彼得.德鲁克“更愿意称自己是作家,实际上,他在讲台上的表现乏善可陈。”难怪,没有伶牙利齿,查尔斯.汉迪岂敢在英国BBC电台去做广播节目,没有足够的嘴皮子功夫,他又如何带着麦克风去旅行呢。查尔斯.汉迪的演讲中有一点和我十分的相似,那就是大家同样认为“记住图像比记住概念更容易;画面停留在脑子里的时间,比技术术语更长。”由于增多了图像的缘故,我制做的100张PPT的演讲稿往往会有将近10兆那么大,其中的很多图片都是我游历世界各国所拍摄的。
     使用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个深奥的管理思想是汉迪的写作特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3 04:54:3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人物故事吗?不太像,因为我读起来像在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可是当专著读么?不合适,因为有太多的人生经历的叙述和感悟;《思想者》,实在是个很好的名字!我看传记往往是读到一半就想开溜,因为别人执笔不够生动,自己书写又容易遮掩。只有这本书,让我在论文压顶、“事务缠身”的情况下,欲罢不能,一口气读了下来。
      可能是自己对英国人了解的不够多,可能是自己对管理学知道得不够深,我看这本书就像在尝试认识一种文化和一门学科,但是是以一种极有趣的方式----跟着当事人经历一遍。人生是多么丰富而有趣啊,尽管他的履历不算多么奇特或者光辉,但是他充满宗教性思考的思想,同样伴随着懊悔、失败的经历,仿佛一个和自己平等的朋友,真实而坦荡,给予你指引。
      得到这本书,是参加汉迪老爷爷在清华的论坛,那天去了很多人,也走了一些人,我不知道那些带着翻译机的企业界人士学到了多少,我首先收获的就是英语听力的极佳练习。同声传译实在是件费力的事情,也就不再对人家的辛勤劳动挑啥毛病了,虽然偶尔会想她的工作质量值不值那么多钱。
      汉迪老爷爷那天显得有些疲惫,尤其散会以后,让人实在不忍再对这个75岁的老人家再提什么问题,尽管非常想和他交流。我最最羡慕的,是他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汉迪,她是位摄影家,但我有些好奇她是不是在和汉迪老爷爷结婚前就做这个职业。(可惜她没有听到我这个问题)所以我一开读这本书,就去找他们恋爱的章节,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这个令人羡慕的love stroy。^_^ 汉迪老爷爷说现在他们时刻相伴在一起,像是和同一个人开始了第二次婚姻。伊丽莎白那天对我说,她和丈夫结婚几十年,一直在和他“fighting”,然后要寻找到一种工作和家人的“balance”。他们真的是一对很棒的couple!
    再来说说这本书,我以前没有看过汉迪的管理学著作,但是我想当真地了解了这个人以后,再读他的思想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就像一个穿引他所有思想的线索,上面挂着一个又一个果实,感兴趣了就去寻找一下,取出来专门品尝。而线条本身,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轨迹,更多的,是他的家人与朋友,他的爱与感悟。很喜欢他关于人生的看法。其实很多东西是跨越文化的,就算是不同文化下生活的人们,能有这样一扇窗户透视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心灵,阅读的乐趣也大抵如此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1 10:23:33 | 只看该作者
  “爱是对既存问题唯一健全而合理的答案”——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
  
  在和人提起德鲁克的时候,我脑海里忍不住会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张无忌,这两个人在我看来有着一个极大的相似之处——精彩非凡的人生经历。张三丰说张无忌二十年的生活比他一百年还精彩,而德鲁克,任何读过他自传《旁观者》的人都可能会相信这位出生于1909年、横跨两个世纪的老人,几乎见证了整个20世纪的历史。相比起来,今天刚读完其自传的这位查尔斯.汉迪,其人生就显得有些波澜不兴了,虽然年逾古稀,并且也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管理学大师。
  
  和德鲁克一样,查尔斯.汉迪也憎恨被称作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将自己视作记者或社会生态学家,而汉迪则认为自己是一位社会哲学家。他早年在牛津学的是希腊语、拉丁语和哲学,在自传里,他多次提到过学习哲学对于他人生的影响,自然而然,他也认为哲学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学科之一。他甚至说,“企业家必须成为哲学家”。也可能正是由于他的哲学渊源,和大多数哲学家一样,他喜欢并安于那种安宁自由的生活。在回忆年轻时经历的时候,他甚至这样写道:
  
  “我想重过一回青春年少的日子,在那些宝贵的岁月里,我做得不够。那时爱尔兰是片无聊的土地,我是个无聊的小伙子。我不旅行,不运动,对周围的自然世界缺乏足够的兴趣。”但他也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经常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冷静、系统地看待任何问题,他接着写道,“但在另一方面,我得再次把记忆往好的方面扳一点,在那些无聊的日子里,我读了很多书。或许到了晚年再把读书当成消遣更好一点。”
  
  作为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者,看来,他也很擅长关怀自己。事实上,也许这两者密不可分,不会关怀自身喜怒哀乐的人,很难想象他会真正的关注他人的福祉。作为一个出生于爱尔兰牧师家的穷小子,他不仅一生都致力于亲手去谋求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将从家庭血脉中继承而来的普世关怀和他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穷极一生,他都在思考人与组织的关系,并寻求不断地改进组织以赋予人最大的幸福。和同处英伦的那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样,他看到了经济力量的阴暗面,这让他在组织与个人之间坚定地站在了后者一边——“我关心人甚于关心组织,毕竟,组织只是人类的工具。”
  
  德鲁克是一位执着的旁观者,而一生都在与组织打交道的汉迪,其实很多时候都生存在组织之外——如果不把家庭也视为一种组织的话。有句笑话,“做不好管理者,就去做管理学家”,生性幽默的汉迪也许会认同这个笑话,他不喜约束,作为一位有些害羞的英国绅士,他也不喜欢去对付那些庞杂的人际关系。“我对付不了社会金字塔底层人民的麻烦和苦恼,因为我没有那种技巧和脾性。”他的摄影师妻子充当了他的经纪人。顺便说一下,他的妻子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搭讪的时候认识的,也是最好一次。
  
  对于管理思想,这个同时也是BBC电台主持人的大师从来不故作高深。他坦诚他的大多数思想都不是原创的,他认为只是用了更能打动人的语言——这真对亏了他的拉丁文、希腊文及哲学训练——重新阐述众所周知的组织理论而已。毫无疑问,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并且和德鲁克不无相似的是,汉迪也认为,做好一名管理者首先必须做好一位有魅力的人——它往往意味着想象力、独创性、百折不挠的毅力、勇气、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还有生活里的正派形象。有趣的是,他们甚至都推崇古典名著的重要价值——德鲁克提到了诗词鉴赏和短篇小说赏析对于管理思考和精细观察的重要意义,而汉迪则用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唤起管理者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
  
  苏曼特拉.哥夏尔曾形容彼得.德鲁克实践的是常识的学问,汉迪毫不掩饰地羡慕这一点,他说他希望将来也有人这样说他。不过他并不为此着急,德鲁克是95岁高龄去世的,并且直到那时还在坚持写作(从85岁到95岁,德鲁克出了10本书)。而他才70岁,还可以打网球、骑车、游泳、大口地喝红酒,并且他生性是如此的容易满足,一位读者寄给他的一张写有“我刚读了你最近写的书,谢谢”的字条,就让他感动不已。“如果你真心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其他的问题都无关紧要。”他还用伏尔泰的话安慰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 12:04:28 | 只看该作者
  说什么当然很重要,但是,怎么说往往更重要。就拿《世界是平的》来说,在“说什么”上,其实没有说出什么新的东西来,但是作者在“怎么说”上还是做得不错的。这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长项。
  
  又有思想、又会表达的人比较少。杜拉克、加尔布雷斯都算是吧。汉迪在某个大师排行榜上排在杜拉克之后,其实从思想性来说,他比杜拉克差得很远。他自己也知道。在《思想者》中,他说:
  
  什么是思想呢?严格的说,我的大多数思想都不是原创的。关键在于我阐述思想使用的词句。我至今仍很珍视自己第一本书出版后得到的评论。“本书的内容”,文章开头说,“都是从前说过的老话了。”我的心深深沉了下去。可它接着又写道,“但那些老话估计从来没人认真读过。”书评人准确地抓住了我第一本书的写作意图:改用更能打动学生们的语言,重新阐述众所周知的组织理论。
  
  杜拉克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汉迪的境界,努努力还有可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7-31 11:40:53 | 只看该作者
  查尔斯汉迪说自己就像个偷窥者
  总喜欢偷窥一些所谓的商业之道
  查尔斯汉迪自身并没有做过企业并取得成就的很多经历
  他年轻时候在壳牌的10年工作经历以失败告终
  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他成功的做一个教授人们懂得如何做成功商人的引导者。
  他喜欢预言事务,观察社会的细微变化乃至技术的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他对全球化的理解,就在今天而言也是非常超前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28 12:50:39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本书就感觉他是不是大师的大师,化平凡为不凡或者相反都不容易,查尔斯在书中做到了。
  他不停的潜移默化的给他的读者和听众灌输他的理论和思想,但是同时他的理论都告诉大家,理论是毫无用处。这不是矛盾,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9:54 , Processed in 0.0932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