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小文原不是为豆瓣写的,是对某个BBS上的争论有感而发。这里约略描述一下背景: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在普通读者中流传广泛,好评如潮,在评论家眼中却算不得什么佳作(现在的文学界基本上已经把茅盾文学奖视为圈子外的产物),这个BBS上的争论也是由此缘起。既然参与了争论,文中的一些论调皆有所指,文风也泼辣一点(如果不是cynical),与我原来在豆瓣所写的平和、自由的文字略有不同。另外,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带着欣赏的眼光读一读这本书的。冒号后边这句是别人的话,后面是我的回帖,文字略微做了些删改。
: 认同地人多就是好的么?
正是我所要提的问题。
先岔开说点自问自答的题外话:四大名著里,哪一部价值最高(抱歉用“价值”这个看起来中性的词儿替代了“好”,其实也未必客观)?推崇《红楼梦》的不是少数,欣赏《水浒》的有沈雁冰,偏爱《西游记》的有钱锺书(小子愚钝,不晓得是不是“钱赞”障眼法,尚乞博雅君子不吝赐教),至于《三国演义》,无论从文学、主题、历史、风俗,鲜有叫好的学者。不过,若论这四部书哪一个在老百姓中影响最大、获得认同最多,则非《三国演义》莫属;并且,我一直疑心除了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之外,《三国志》是自发的读者最多的正史(可能有篇幅的因素)。
《平凡的世界》不入方家的法眼,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以当今的文学眼光评判(自然是鄙人的管窥蠡测),这部小说技术上欠琢磨,主题先行,语言乏善可陈(另一个说法是朴素流畅),人物维度单一,要命的是,故事情节安排人为的痕迹过于明显,以至有堕入俗套的嫌疑。当年王朔老师有言,金庸小说就是俗套中的俗套。此话一语点醒我梦中人,把一口气看完的长篇小说列了列,《杨家将》、《岳飞传》、《说唐》、《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施公案》、《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隐隐一条俗套的红线,所谓“夷狄交侵,诸夏不绝如缕”。十一二岁的顽童,本就是渴望传奇的年纪;十八九岁的懵懂少年,大抵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充满幻想;这非关文学,到可能与荷尔蒙有点不清不楚的干系。
要说俗套,路遥向来是嗤之以鼻的(嗯,高大全的俗套),想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都是以略带叛逆的形象蜚声全国。他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后记中提到着力阅读的两部书,《红楼梦》和《创业史》(惭愧,《创业史》没有读过,只看过中学课本里的《梁生宝买稻种》,5分钱的汤面和不要钱的面汤,记忆犹新),《红楼梦》可是著名的反才子佳人小说,俗套的世仇。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他渐渐形成自己的俗套的事实。《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大概读到1/3的地方基本可以想到,如果读过不少路遥作品的话)、《风雪腊梅》,这些作品越来越有自我重复的倾向,不单是主题,甚至有人物、情节的重复,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类型小说了(只有一部重要作品的作家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因为他们来不及重复自己。扯远点儿,要是琼瑶阿姨只写了一部《窗外》,评价会怎样?当然,象曹公雪芹这样一部都没写完的,必定名垂青史、泽被后人)。
幸好,路遥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了。他在后记中谈到创作的动机,只是说要反映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变革,当然,扬名立万儿的ambition是少不了的,只是那时还不兴陈忠实“写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这样的说法;我总疑心他真正的想法是自我超越,他厌烦了《人生》,厌烦了中短篇那种自己系扣自己解的做法,厌烦了简单的自我重复;他要跨越通往新起点的龙门,他要完成一部新的《创业史》。因此,我们看到在《平凡的世界》里,他力图把触角伸到黄土高原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各种地位的人们;既有少平个人奋斗、少平与晓霞的爱情这样的主线,也有周围人们的沉沉浮浮、农村生活变迁这样的副线;既有一贯的、男女主人公道德的洁白无暇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除了“文革余孽”,八十年代初小说中人物的道德水准和追求是自小说诞生之日起最高的,恐怕以后也难以超越;张洁小说里女售票员是读诗集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里孤傲叛逆的刘思佳现在看起来纯情的可爱--看到陈宝国饰演的白景琦和刘彻有时候会想起这股劲儿,嗯,我得说,《大宅门》和《汉武大帝》充满了我所热爱的俗套,以及对历史的歪曲),也有一些半灰色的人物。从结果来看,在路遥自己的视野里,他完成了一次蜕变;这三个目的(包括在下的猜度),除了很多人对第一个颇有微词(这恰恰是路遥摆到桌面来的!),他近乎是达到了。没有《平凡的世界》,他只是个区域性的、昙花一现的二流作家(这里仅仅表达一种语气,并非试图定义何为一流、何为二流,这也非小子力所能及,下同);有了《平凡的世界》,则让后人更清醒的看到他与一流作家的距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人计划爬一座山,做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结果爬上了另外一座(比如哥伦布至死相信自己到达了印度),这座山以前少有人爬,以后也可能不会有人爬,至少不会用他的方式,当然,也不会产生他那样的影响。
在下原就是惯打太平拳的,索性再扯开些。个人生活体验和对一部作品的喜好之间,有多大的影响?纯粹的阅读经验算不算个人生活体验?老实说,我在看The Great Gatsby, Tender is the night, Babylon Revisited的时候,除了震撼于作者华丽的语言技巧,并没有太多兴奋的感觉。要知道,出于对技术的迷恋,差不多每篇我都读了三遍以上。很久以后,看了些华尔街的历史,突然有把这几篇小说再读一遍的冲动--我得承认,这次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至于《平凡的世界》,无论生在农村或城市,我实在无法想象七十年代(和以前)出生的中国人会对那里面的人物、气氛、故事没有感觉。喜欢也罢,讨厌也罢,这些存在过。
来自: 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