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剑桥战争史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9: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古希腊马拉松之战告捷到海湾战争,《剑桥战争史》铺展开历史上兵戈之争重要战事的来龙去脉——涵纳了陆海空战役的所有方面:武器和技术,谋略和防务,风纪和谍报,雇佣兵和常备军,骑兵和步兵,骑士团和闪电战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17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9 05:50:04 | 只看该作者
  书是好书,但是感觉翻译的质量太次了
  第一次因为写论文需要查阅资料时,第一眼看过去,感觉里面的资料很详细,彩色的图文并茂翻起来感觉很不错,也就借回去看了。当时路上在想这样的书真应该收藏,挺漂亮的。
  但是当自己夜晚给自己冲杯热牛奶细细品味时才发现自己错了,里面翻译的最好的可能就是序了。其他的篇章读起来感觉是一个外国人勉为其难的在使用中文叙述。语句的错误和不连贯性常常出现。
  本来应该是一本流畅的好书,结果因为翻译的原因让我对其评价大打折扣。
  这个版本应该不是藏书者的选择。
  我的看法是这样。。。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7 11:53:08 | 只看该作者
  还没有看完,不过已经发现是很好的书了,描述了许多战争,从不同的角度,也对一些问题做了理论解释。还很好的是有许多插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4 20:18:1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从头至尾都以一些西方军事学的基本理念,如对纪律和纪律的强调等贯穿,是一本很好的学习西方军事理念的入门书。
  
  不过,翻译水平确实不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9-2 18:27:09 | 只看该作者
      说是战争史,但站在西方的立场,其实是剑桥西方战争史作者在序言里脱口说看当今世界,战争的西方模式占主导地位故以西方战争为脉络介绍战争史。我看是作者对东方战争艺术了解不够故只好写西方战争吧。虽然如此,该书还是相当精彩。全彩铜版插图,非常精美。
  
      西方战争从古希腊时代起,直至现代战争前都是一脉相承。其中方阵作战是一个鲜明的特点。古希腊方阵以小自耕农为主,这与古希腊城邦制是一体的。公民有土地有钱为自己装备武器盔甲,能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土地和城邦;而奴隶则不是主要战斗力。作战时铜盔铜甲,杀些穿草裙的野人不在话下。而城邦间也爆发一些战争,但非常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宋襄公那样,打的是贵族式的形式战争。两个方阵上午集结,中午排好队型下午面对面打上两个小时,死伤几个人,然后就各自回家。后来随着各个城邦的壮大,城邦间冲突升级,战争的形式也摆脱了温文尔雅而独立发展成一种艺术。斯巴达与底比斯联盟与雅典的漫长战争可作为那个时代的转折。
  
      方阵继续演化。炼造技术的发展改进了步兵的装备,铁制武器和盔甲使步兵综合能力更高。马其顿人发明了以长矛为主的马其顿方阵并造就了亚历山大大帝,这种方阵用几人长的长矛构成恐怖的矛林,使方阵中几排人能同时进攻,但弱点也非常明显,一旦被人近身就任人宰割了。最后罗马人把方阵战法推向颠峰,罗马方阵组成前后几个战斗序列,伦次进攻,灵活的指挥和严格的纪律使罗马方阵无坚不摧,成就了恺撒和罗马的辉煌。
  
      罗马的衰落是多方面的,军事上只是其中之一。罗马军队仍主要以公民构成,但后来罗马人享受惯了不愿再当兵,再加上疆土实在太大,罗马人也不够。于是逐渐吸收外省人甚至奴隶加入军队,各地开始有拥兵自重的苗头。罗马军团维护费用甚大,在帝国扩张结束后,一旦损失就难以恢复。在后期遭到日尔曼人等外族新鲜势力打击后逐渐衰落。
  
      这个时代兵种上绝对倚重步兵组成的方阵,对骑兵非常轻视。骑兵主要由无业游民等组成,装备简陋,一般用来维护两翼防止敌人包围,另外负责采牧等后勤工作和侦察工作。玩过恺撒大帝3的人应该知道,步兵的旗帜是雄鹰,而骑兵的是兔子说明骑兵战斗力弱,士气低落。这在恺撒的《内战记》《高卢战记》中也有叙述。最后提一下海军。海军作战方式就是玩碰碰船,拿包铜的船头去撞敌船,或者拿铁钩钩住敌船然后肉搏。海战都在看得陆地的地方进行,打不赢就上岸陆战。总之极没有艺术性。
  
      由于这样一种自由度不大的兵种构成。战争往往就是战斗的扩大化,什么运动战,多兵种配合,大范围包围与反包围,后勤补给等全派不上用场。但古代西方战争奠定了以后整个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基调:方阵的作战形式和重视步兵的传统。
  
      随着古罗马的衰落和穆斯林的兴起,战争从以野战为主转向偏重防御战,整个欧洲都在大盖城堡要塞。古罗马之东罗马即拜占廷帝国已有不少宏伟的用来防御野蛮人的工事。欧洲分裂成无数小公国后各国都无力维持罗马时期庞大的军队,纷纷加固扩建工事以求自保。增建城墙只需要增加一维的劳力和守军,但保护的人口是以平方来增加的,结果是人口非军事化,社会分工细致起来,这与商业的发展也是相适应的。攻城战中,电影里看到的用云梯攀上城墙肉搏的场面其实不多见。由于石制堡垒异常坚固,即使占有绝对兵力优势也很难攻下。更多情况是攻城部队调集大量军队围城挖战壕,断绝城内粮食水源,然后每天小打一下逐步瓦解守军士气,迫使其投降。可以想象这样的攻城战是费时费力的,事实上经常有围困一座城池达1年多的情况,还有些国家因战争耗资而破产。这样,象罗马时期那样靠几个兵团就可以横扫地中海的战争没有了。耗费巨资夺取几个城镇也不能确定战争的胜利,更多的利益要靠政治手段获得。战争从古希腊时的贵族形式战争到古罗马时攻城掠地的征服式战争发展到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最终手段。攻城和防御战中各自发展出一些新的战争器械。投石器、攻城棰、原始的燃烧瓶等都得到发展,不过我估计还没有中国的发达,总之不足以影响战争的形态。尽管打上九次攻城战才有一次象样的野战,后者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双方军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足以围困对方时,野战成为可行的选择。
  
      兵种上骑兵终于成为独当一面的力量。马镫和马鞍的出现完全改变了骑兵战斗力差的状况,骑兵可借助强大的冲击力冲溃敌军。《角斗士》中出现骑兵冲锋的画面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马镫还未发明。尽管如此,想单靠骑兵赢得一场战斗依然非常困难。对排成严格方阵的持矛步兵进行冲锋简直就是送死,弓箭也很容易对骑兵造成伤害,早期的锁子甲证明对弓箭几乎是透明的。后来骑兵装甲得到加强,片甲鳞甲和全身钢甲加强了对弓箭的防御力,但马匹还是容易受伤,连马匹也披甲就显得过于沉重。于是骑兵也开始分化,形成轻骑兵和重骑兵,轻骑机动力强,适合追击等,但正面作战时常下马步战。重骑适合正面冲锋,全身铠甲的重骑兵连行走都困难,上马也需要别人帮助,但其正面的冲击力确实锐不可挡。《勇敢的心》中所出现的骑兵算不上重骑,才轻易被华莱士的长矛捅翻。要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力和冲击力,必须将骑兵与其他兵种配合。通常的战法是步兵和弓箭兵先轮番攻击打散敌军队列,关键时刻再由骑兵做决定性的冲锋。用骑兵远距离跋涉攻击敌方侧翼也是常用方法。一个经典战例是威廉为夺英国王位在黑廷顿对哈德罗的作战。威廉的步兵进攻整天未突破对方阵形,于是他令骑兵伪装溃退,哈德罗步兵追击,阵形自然松散,威廉骑兵突然掉头冲锋,最终大获全胜。骑兵战法以后还要经过长期发展,直到火器时代仍能发挥巨大作用,此是后话。
  
      弓箭是另一种得到长足发展的武器。得到步兵保护的弓箭兵排好队列,一片箭雨过去,令人丧胆。最著名的当属百年战争中英国长弓兵,发射时采用斜向上抛射射程和穿透力极大,对法国骑兵明显占优势。这样看来,蒙古弓骑兵能横扫欧亚大陆也并不是件奇怪的事。蒙古人作战一反欧洲古板的方阵队列,而是排成松散阵形,来时四面齐至,退时四面齐退,让欧洲人摸不着头脑。蒙古人作战以弓箭为主,与敌保持50米距离连续射击,欧洲人多半只有挨射的份,若不是蒙古内讧,欧洲也许已成大牧场了。
  
      但总的来说,在欧洲,步兵仍然是战斗的主力。骑兵一般是贵族的私军,昂贵而不实用,其作用被浪漫小说家夸大了。战场上,步骑兵比例一般在10:1以上,密集阵形的长矛步兵冲击仍然主导战场,布阵比以前灵活些,要防止骑兵包围并保护自己的弓箭兵。海军方面,除了弓箭成为主要战斗武器外,在火器出现以前基本上没什么可说的。
  
      基督教世界与穆斯林世界的冲突导致了n次十字军东征。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组织是非常混乱的。各国国王在教皇主持下开个会,表决心,回去“号召”广大教民参与东征。于是各个贵族带着自己的私人卫队和仆从各自上路,到指定地点集合,一般人家就单人匹马的自带干粮出发。这样的战争能专业化到什么程度非常令人怀疑。但欧洲各小国间持续的战争的确促进了战争技巧以及相应武器装备的发展,等到火器出现,各国国力增强到能支持大规模军队时候,战争就真正
  走向专业化了。
  
      火器的发明给战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最明显的改变当然是战争工具本身。枪支刚出现时非常笨拙,火绳枪使用时需要支撑杆,一分钟最多能发射3次。后来逐渐演化为后膛枪、滑膛枪、来复枪。战争中武器的优势能极大的带来优势。为了枪支能最大的发挥效用,方阵逐渐变成了长而薄的线阵,最终在拿破仑时代变成著名的三段击。火炮使许多防御体系失效。早在英法百年战争后期,法国就是凭借火炮打破英军的堡垒,迅速收复失地。相应的防御体系随即演化,一度流行所谓的意大利式防御:多边棱堡等复杂构形,排布大量火炮防止敌方火炮靠近。
  
      火炮的笨重使海军拥有天然优势,这是一个坚船利炮的年代。战舰侧弦齐发的场面相信大家很熟悉了。海战阵型本来只有一字长蛇阵,双方舰队各自排成一线用侧弦火炮对射,然后转身,用另一侧火炮对射,如此反复。结果很多时候海战变成了简单程序,不能带来确定战果。英国著名将领纳尔逊改革了海军编队,将舰队编成几个小分队分割包围,打乱敌舰队阵型,再凭借英国海军的单舰素质的优势击败俘虏敌舰。可惜在他成名一战中就中流矢而死。海军的进步使国家较少受地域限制,岛国英国将势力延伸到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
  
      战争工具的演化带动上层结构的变革。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各国纷纷建立长备军队。为了维持这支军队,需要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后勤保障,这都需要统一的中央调控。因此各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贵族的权力,逐渐形成强有力的君主国家。统一的武器规格、军服、军旗,军乐队,战时救护等都在这段时期出现。说到武器规格,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炮弹据说规格不符,临打炮时要士兵把炮弹磨细了才能用,以此为战败的部分理由(至少《北洋水师》里
  是这么说的)。战争中士兵们排成密集的队列近距离对射需要很大的勇气,指挥官们一方面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另一方面,采用鲜艳的军服,激昂而从容不迫的军乐来激励士气。于是在各种反映战争的影视剧中,我们就能纳闷的看到,士兵们象郊游一般穿着最利于当靶子的鲜艳服装,听着音乐,悠哉游哉迈着正步冒着枪林弹雨前进。对英军装束印象最深,鲜红的上衣,漂亮的白色斜十字背带,高高的黑帽子,为了戴得稳用带子系在下巴上......真是白痴行径啊。
  
      王朝战争的时代。作者假定读者了解欧洲中世纪直至近代政治格局的背景,故没做专门介绍,给阅读带来一定困难。要完整介绍星罗棋布的各国家的由来、变化、宗教、利益冲突不太实际,偶也力所不及,就此略过了。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形成了封建君主各自割据的局面。各国间或为宗教或为利益频繁发生战争。“30年战争”最能反映中世纪战争的残酷,时常发生象蒙古人那样的对异教徒城市的屠城暴行。为利益的战争会知道妥协,为宗教而战却不懂得怜悯。无尽的残暴终于使大家厌倦,宗教的狂热逐渐让位与现实利益的权衡。“伟大的北方战争”,瑞典查理与俄国彼得相争。“7年战争”标志着王朝战争的终结,腓特涅大帝将普鲁士的战争机器发挥到极致,向南吞并巴伐利亚,却依然败在敌人强大的联盟下。王朝战争后期,君主们终于越来越理性,学会有限的战争,即为有限的目标付出有限的努力。战争不过是一种手段,用来增加谈判桌上的砝码。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首先整顿财政,扩充军队,然后四面出击,穷兵黩武。侵占荷属尼德兰,入侵普鲁士,发动“西班牙继承战争”。虽然初期战果辉煌,最终并没有捞到太多好处。几个世纪后,法国将反过来品尝到被蹂躏的苦果,此是后话。哈布斯堡联盟在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战争中强大起来,成为能与法国抗衡的欧洲强国。俄国彼得二世羡慕西方文明,强制改造了国家和军队。为学习造船技术,曾亲自化装到阿姆斯特丹造船厂里打工4
  个月。闲时就四处寻访聘请学者。一回国就亲自强行剪掉贵族的胡子,真是赵武灵王的翻版。经过长年的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取了出海口,迁都圣彼得堡,瑞典从此衰落。英国是海洋和商业的霸主。建立了英格兰银行,成功从事低息贷款。良好的金融使英国能够拥有巨大的财力支援欧洲的盟友取得欧洲大陆的利益。海军的支配地位使英国获得了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民族国家的兴起。法国大革命震惊了全欧洲,拿破仑应运而生。他终结了延续10个世纪之久的“神圣罗马帝国”,给自己加冕为皇帝,几乎占领了大半个欧洲。贝多芬开始也很崇拜他,为他写了第九交响曲,后来得知他称帝,气得大骂。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他个人的战争天分。他创造性的运用骑兵和炮兵,大胆采用“向后方运动”(也就是向敌方纵深穿插,朝鲜战争时彭德怀很喜欢用)的战略,往往能整个消灭而不仅仅是击败对方。最著名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他全歼全部普军就是这种战术的精彩体现。他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善于打运动战。他的军队往往不等后勤补给跟上就迅速突进。其二:法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军队中的军官过去由贵族担任,腐败不堪,现在面向全体公民。升迁也根据战功而非出身。实行普遍兵役制,规定适龄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解决了兵员问题。这些措施极大的激发起人民的爱戴,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他的失败也因这两点。欧洲各国在惨痛失败后迅速学习了对手的长处,改善了自己的军队,任命了优秀的将领。由于后勤系统恶劣,法军往往就地取食,也就是抢劫。法国士兵对其他各国的奴役激起了各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感,特别是在西班牙,法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其实,拿破仑的不知足注定了他的失败。他没有认识到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不懂得适可而止。英国对拿破仑的反对一直使他很头痛,他一度强迫大陆各国联合对英国进行封锁,但处于被占领地
  位的大陆盟友的不情愿使封锁破产,其中俄国宣布港口对英国开放迫使拿破仑对俄开战。和希特勒很象,拿破仑最失败的地方在居然跑去打俄国。战败过程也与二战如出一辙,开始进展神速,被俄国用空间换时间,把战争拖到冬天,然后跟你比谁更耐冻。拿破仑带了30万人越过边境,回来时至多还有9万人。法军在滑铁卢的糟糕表现断送了最后的希望。n多专家研究过这段战史,认为拿破仑没有向以前一样在一线指挥作战,奈伊这个糟糕的元帅让骑兵英勇送死是导致战败的原因。最后回光返照地来个“百日复辟”,幽死圣赫那拿岛。
  
      另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场是美洲。美国独立战争开游击战之先河。原来游击战并不是毛泽东发扬光大的,华盛顿一早就采用了。正面战场上丢掉费城后,他知道正面对抗赢不了英军,就引诱敌人追击。英军为了行动迅速,烧掉了辎重储备,结果被华盛顿和他手下将领拖着满美国跑,终于受不了躲回约克镇了。关键时刻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和法国援军联合出击,迫使英军投降,美国独立。
  
      南北战争也很有意思。因为南方有最优秀的将领李,战斗中北方从来是赢少输多,但北方凭借总体上的资源优势,打消耗战。在最适宜的时机宣布解放黑奴。蹂躏南方的富饶地区,最终以经济优势击败南方。虽然北方军队在南方的暴行使得南北裂痕持续了一百多年,此是后化。这场战争揭示了现代战争的要点,战争输赢并不一定取决于战场输赢,而更多看双方所占资源对比,战争只是政治的一部分。这就是美国的强处,他并没有象欧洲那样在频繁的战争中培养出十分专
  业的士兵和将领,而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南北战争前夕,林肯急得叫人把图书馆里讲战争的书全搬来临时看。二战也是一样,战前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军队,短短几年内就在欧洲把骄傲的德国人打败。美国善于把自己强大的生产力迅速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实际上是打经济战,在开战之前就赢了战争。
  
      机械化战争的时代。战争工具的进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拉开了近现代战争的帷幕,接下来一个世纪人类将目睹机械化战争的巨大威力。
     
      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欧洲各国基本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国家,进入相对和平和迅猛发展的时期。波兰等斯拉夫国家的利益被牺牲掉了,以后将再次兴起民族主义浪潮。1848年从法国传到中欧的民族主义浪潮几乎使哈布斯堡崩溃,最后靠俄国出兵镇压了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者。
  
      现代战争的预演。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俄国在避免了1848年的革命和镇压匈牙利民族主义成功的鼓舞下,谋求入侵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英法不允许俄国壮大,进攻克里米亚的俄军要塞。以俄军战败告终,沙皇尼古拉一世郁闷而死。由于英国士兵在战争中的凄惨景遇在国内被报道,激起了普遍的抗议,英国此后大大地退出了对欧洲大陆的直接干预。这场战争显示了武器先进的重要性,英法联军的复线滑膛枪使用的锥形来复枪弹将射程提高三倍。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性质上,这场战争是分裂与统一之争,而非解放黑奴的战争。如前所述,战争资源决定胜负,尽管北方拥有几乎最糟糕的将领,但凭借资源和政治上的优势(解放黑奴),还是胜了。
  
      德国的崛起。法国的革命浪潮引发德国民族主义爆发,法兰克福大会统一德国的尝试失败,但新的统一的德国将靠武力形成。普鲁士最先意识了现代铁路运输系统对战争调动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充分利用了它们。普鲁士最早在欧洲使用后膛装弹的步枪,即撞针枪,射速提高3-4倍。在腓特烈大帝军官系统的传统上,普鲁士率先建立了参谋部指挥系统,并拥有卓越的总参谋长毛奇。更重要的是首相俾斯麦的政治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普鲁士处于一个权力真空中,英国从大陆
  事务中脱身,法国漫无目标,俄奥两国在争斗,因此警告议院:“我们时代的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票能决定的——那正是1848和1849年的大错,它们应该用铁和血来解决。”,为此他赢得了“铁血首相”的头衔。
  
      德国联军首先在与丹麦战争中获得了一块领地,然后开始内部洗牌。在普奥战争(1866)中,尽管其他德意志国家都与奥地利联盟,普鲁士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在战场获得全面胜利。普鲁士先赶走汉诺威人,统一自己原本分隔的领土,然后迅速运用铁路调兵奥地利边境,一战就夺取萨克森和波希米亚,两战兵临维也纳,奥地利濒临崩溃。在这关键时刻,俾斯麦坚持促成与奥地利的和约。因为如果普鲁士占领奥地利,法国和俄国都不会坐视不理。而与奥地利和谈,就统
  一了北德,控制了南德,并将法国和俄国排斥在外。但战略上短视的军人们显然不理解俾斯麦的眼光。在接下来的普法战争(1870-1871)中,普鲁士再次凭借优秀的指挥系统击败法国,迫使凡尔赛宫的耻辱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结束,新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洛林和卡尔萨斯地区割让给德国,《最后一课》叙述这一历史片段的。这场战争中法国倒是拥有更先进的步枪,还发明了机枪,战壕、铁丝网的普遍使用使进攻变得十分困难,拿破仑时代的线阵战法不适应了,普鲁士虽然胜利,但付出了比法国更大的伤亡。
  
      对外侵略战争。除英国人在布尔战争中有失利之外,其他地方都轻易地获得了成功。无烟火药和复杂的地形使英军简直找不到布尔人的踪影,再次暴露了旧式战法的落后,但这是白人对白人的战争。欧洲对美洲、中国、印度、非洲的殖民战争完全是一边倒的屠杀。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1883年击败苏丹,1879年屠杀南非祖鲁人;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对苏族印地安人大开杀戒;法国在1847年控制阿尔及利亚;1877年俄国打败奥斯曼帝国,最后使塞尔维亚、蒙特内格罗和
  罗马尼亚独立,保加利亚自治,但土耳其仍未完全退出欧洲。西方人无论进军到哪里,那里的文明就都处于守势,除了日本完成了从封建到现代化的转型。1866德川幕府倒台,1894年日本就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北洋水师与日军作战时,福建水师等其他中国舰队居然宣布中立(《1901年》)。日俄战争(1904-1905)中,双方在中国的满洲里,即东北爆发大战,各投入兵力30余万,中国据说也是宣布中立。海上在对马海战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一夜之间覆灭。最后日本获得旅顺、朝鲜,并最终在1931年彻底控制满洲里。
  
      普法战争后欧洲迎来了43年的和平,这期间拜工业革命所赐,军事技术飞速发展,军事思想却没有随之更新,各国军队战术概念还停留在拿破仑时代,将领和统帅们并没有理解这些技术革命的意义。19世纪战争的短暂使各国相信战争是解决争端的好办法,但计划没有变化快,以后的经验将表明现代战争已发展出其自身的特性,人们无法彻底把握这种狂暴的工具。终于迎来了揭示战争巨大力量的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充分显露了现代战争的特点。新德皇凯泽.威廉二世开除俾斯麦以后,德国失去了遏制军人的政治力量,预备对外扩张。战前德国疯狂军备,迫使英法各国只能紧跟,英法俄结成同盟对抗德国威胁。大炮机枪普遍装备;海上出现了装备精良的无畏战舰,英国仍占据优势。德国制订了施利芬作战计划,并于1912年在鲁登道夫领导下增加了作战部队,战争准备完成了。
  
      1914年德国借奥地利皇储被刺,怂恿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揭开了一战序幕。为避免双线作战,德国计划先花30天闪击法国,正好是俄国完成战争动员的时间,然后回头迎战俄军。显然,该计划的完成的关键是速战速决。西线初期作战很顺利。7月30日,俄国颁发总动员令,8月1日德国总动员,4日德军100万人入侵比利时,16日攻陷列日,20日攻陷布鲁塞尔,24日进入法国,比原计划仅推迟两天,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就在德军击溃法军左翼,几乎形成对巴黎的包围
  时,变数出现了。法军在8月中旬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和阿登地区进攻中遭到痛击,开始撤退,德军中军和左翼追击,结果未能形成包围。9月上旬双方在马恩河战役投入200万兵力,没有决定性战果,但德军后勤接近崩溃,被迫后撤巩固防线,施利芬计划失败,总参谋长小毛奇引咎辞职。10月,德军投入3.6万大学生后备队占领安特卫普,但只有6000人幸存,其中包括阿道夫.希特勒。年底,战线陷入胶着,英法德共伤亡50万。再来看看东线。俄军楞能坎甫和萨姆索诺夫军团在8月中旬入侵东普鲁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被任命共同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德军第八军首先隔离两支俄军,26-30日,迅速包围并摧毁了萨姆索诺夫军团,然后回头又将楞能坎甫赶出了东普士。然而在奥地利俄军取得巨大胜利,几乎迫使奥地利崩溃,德军不得不派出18个师支援,奥斯曼帝国进攻高加索和黑海地区,最终战线也稳定下来。
      1915年,协约国遭受普遍失败。西线法军发动n次进攻,伤亡100万,未取得任何重大胜利,再次凸显了旧式战法的落后。东线,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有限制地发动战役消灭俄军,将俄军逐出了加利西亚和波兰。英军进攻达达尼尔海峡,在一系列混乱后失败,结果保加利亚加入中欧列强,与德奥军联合消灭了塞尔维亚。唯一有利于协约国的是意大利加入对奥作战。
      1916年的大规模屠杀。法德凡尔登战役,伤亡120万,贝当成名。英德索姆河战役,同样消耗着双方实力。俄国从之前失败中缓过劲儿来,打跨了奥地利,德军只好又从瓦尔登调兵援救。德军总参谋部总结了战场经验《防御战争的作战方式》,采用“纵深防御”。英德发生日德兰海战,德国失利。但在整个战争期间,潜艇给协约国造成很大威胁,结果直接将美国引入战争。
      1917年,濒临崩溃。持续的失败使法国濒临崩溃,并失去了在这一年继续战斗的能力。英德在佛兰德斯的战斗只是进一步带来了伤亡,坦克首次投入使用,但双方指挥官都认为坦克并无多大价值。俄国爆发2月革命,为加速其混乱,德国允许列宁回国并资助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与新政权签定和约,得到了波罗的海各国,波兰、芬兰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又占领了全乌克兰、克里米亚和芬兰。奥-德联军击溃了意大利,隆美尔带领一个加强连俘虏了1万意军,但
  被英法联军勉强挽救。德军提出“纵深进攻”理论。
      1918年,决定性的一年。德军按照纵深进攻理论,发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有限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尽管协约国防线不断崩溃,法国政府再次撤往波尔多,在联军总司令福煦和贝当指挥下,艰难顶住了攻势。后半年,随着美军的到来,协约国开始反攻,德国终于崩溃。   
  
      一战充分展示了现代战争的种种特点:1、新式武器的采用。大炮、机枪、坦克、飞机、战列舰。2、依赖后勤:战场形势的转移强烈取决于后勤保障。3、大量杀伤:7000多万人参战,900多万人死于战场。4、战斗方式:线阵—>散兵线、纵深阵地。战争初期,步兵们还象那破仑时代过去一样,排部在战场第一线,结果75%的伤亡出现在战前炮火准备中。中后期,双方都改变了布阵方式,采用了纵深防御阵地。阵地前沿是火力封锁线,然后是前哨机枪阵地、主阵地、预备队,最后是炮兵机枪掩体,炮兵阵地。这种阵地的特点是越深入,受到的阻力越大,进攻者需要承受大量的伤亡。在凡尔登附近的血腥战役完全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恐怖,双方投入200万兵力,伤亡达50万。
  进攻方也改进战术,全面进攻变为多兵种精兵重点突破,坦克应运而生。一战最大的影响是西方文明信仰的消失,各种激进学说涌现,将各国继续带向不同道路,为下次大战做铺垫。
  
      二战:现代战争的集大成者。一战与二战间30年并非和平,而是战争的间歇。1919年凡尔赛会议后,德国建立魏玛共和国,德国在战败阴影笼罩下,由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向军国主义转变。一战以后欧洲经济上依靠美国贷款,结果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中欧经济崩溃,魏玛共和国解体,1933年希特勒上台。轴心国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意大利,倒向墨索里尼。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功击败中国和俄国,尝到战争的甜头,也倒向军人政府。
     
      早在20年代,德国就组建了至少57个专门研究一战的委员会,系统地研究了一战经验,重新改革了军队。强调发挥各级指挥员的机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指挥人员必须来自前线。最终在协同作战理论和工业支持下,建立了机械化装甲师,在战前发展成坦克集团军。空军在西班牙内战中得到锻炼。相反,英法俄等国的军事改革进步缓慢。实战也表明,德军不愧为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德军初期战果辉煌。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试探英法等国态度后,希特勒决意开战。闪击波兰,三个月迫使法国投降。隆美尔长驱非洲。只有克里特岛攻略战伞兵和运输机损失惨重,德军以后遂放弃不成熟的伞兵突袭,到后期反被盟军借鉴了去。敦克尔克的犹豫给了英国以喘息之机,德军在海军和空军方面并无优势,形式遂成僵局。
  
      攻击苏联是最大败笔。德国自铁血首相俾斯麦之后,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却没有象他那样高瞻远瞩的战略家,战术上他们拥有最强的军队,但战略上一塌糊涂。训练有素的军队+意识形态+先进科技使德军初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闪电战、坦克战是冷兵器时代骑兵战术的进化的颠峰。但为何打俄国?为何要坚持占领莫斯科?为何不吸取拿破仑的教训?历史充满了种种不可解的地方。也许斯大林是德国潜入苏联的秘密间谍,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导致苏军的溃败。战前
  1937年他清洗了1万多名进步军官,导致军队战斗力和创新性丧失。直到战争开始,他都坚持德国会遵守和平协议,导致苏军对战争毫无准备。他不准前线部队撤退,导致大量部队被歼灭。即使如此,苏联依靠其庞大无匹的国土、人力与寒冬艰难地恢复过来。顺带说一下,德国最倒霉之处在有意大利这个盟友,就象一战中有奥地利这个盟友一样。“不怕狼样敌人,只怕猪样战友”,确实如此。
  
      美军参战导致德国战败。美国的罗斯福颇有政治手段。用租借法案援助欧洲和苏联,对日贸易封锁,迫使德军展开无限制潜艇战,日本轰炸珍珠港,从而引导扭转国民意向,将美国引入直接参战。一旦开战,充分开动工业机器,既解决了国内经济停滞,又确保了战争胜利。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是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覆灭。日本是不得已向美国开战的,所谓不宣而战是联络上出了差错而非故意。美国对日本禁运钢材,原材料完全依靠进口的日本不得不宣战。日本完全意识到自己与美国资源的巨大差距,希望能快速消灭美国战斗力,迫使美国和谈,所以不惜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我一直怀疑珍珠港是不是美国故意导演的,一艘航母也没炸到。另一方面展开东南亚作战,抢夺战争资源并封锁中国。但美国工业是如此强大,到二战后期国内生产速度比战场消耗要
  快得多,而德日却日益捉襟见肘。   
  
      中国战场有许多问题可问。中国凭一己之力能否赢得抗战?蒋介石到底是投降卖国还是缓兵之计?中共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涉及民族感情,许多人都不能保持客观诚恳的态度去看待。
  
      潜艇战风靡一时,但迅速被各种反潜技术压倒。倒是冷战时期,其偷偷摸摸的特点使其大派用场。航空母舰的出现标志着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从海洋转移到天空,日本在中途岛战役中就是未能意识到这一转变,仍希望依靠主力战列舰取胜而遭惨败。从战略上讲往日本连续投两颗核弹并非必需,美国军方很大程度是为了试验新武器。
  
      二战结束了欧洲长年战乱与民族纷争,以后欧洲逐渐走向统一。日本虽然战败,但其经济实力注定它不会安于这结果,亚洲尚未平静。非洲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高潮,但战乱频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偏安一隅,美洲美国独大,虽然有古巴如梗在喉。东欧中东等地民族矛盾仍很严重,直至今日洗牌未定。
  
      战后的世界并不平静。冷战:比较讽刺的是终极武器核弹的出现反而遏止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围绕两个超级大国的遏制和军备竞赛成了主导。古巴导弹危机,太空军备竞赛,最终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告终。局部热战: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揭示了科技的局限,科技和精神力量的对抗。信仰和纪律的惊人威力提醒西方世界,科技并不是万能的,意识形态也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科技的威力:海湾战争,外科手术式打击。说实话,外科手术还是很残忍的,真正不伤及平民的战争还没出现。种族战争:波黑战争,非洲种族屠杀,无休止的内战,印巴冲突。恐怖主义:阿富汗、车臣、911
  
         只有当民族、国家的界限全部消亡之后,战争也许才会真正消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9-2 18:14:4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本书编的还是很不错的,我在大学图书馆里读过此书,是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可是作者全部的笔墨都用于编写西方的历史,顶多牵扯到中东,没有中国部分,估计他们也没这本事。个人建议应该改名叫剑桥西方战争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8 15:58:12 | 只看该作者
  翻译质量非常差,很多语句需要从中文翻译回英文才能理解什么意思。
  
  估计比看英文原文还累。
  
  谁有空应该整理一下翻译错误的地方。
  
  主要内容是西方战争史,不包括东方战争,上至亚述等国,下至现代战争。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4 02:02 , Processed in 0.0446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