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直捣蜂窝的女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两名重伤病患搭载直升机被送入了约特堡索格恩斯卡医院,一位是头部中弹的莎兰德,另一位是被莎兰德用斧头重创的札拉千科。莎兰德在动过手术后性命暂时无虞,却仍被困在床上动弹不得,且受到警方严密监控,但当她得知札拉千科也住在同一层楼的加护病房后,立即神经紧绷,心理上又进入战备状态。
      医院之外,布隆维斯特与欲置莎兰德于死地的秘密组织之间的对抗更是剑拔弩张。国安局内部的这一秘密小组没有名字,不为人知,也没有任何文件能证明其存在。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同时避免引发宪政危机,他们必须确保继续将莎兰德判定为行为失能,并关押进精神病院。布隆维斯特找到一份被隐藏多年的档案,了解了到莎兰德十二岁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真实缘由,他开始着手为《千禧年》杂志撰写长文,揭开秘密的核心,替莎兰德讨回公道。一旦发表,这篇文章很可能会撼动瑞典政府与国家根本……

    作者简介
      斯蒂格·拉森,瑞典作家与新闻记者。曾任职于瑞典中央新闻通讯社,并于工作之余投身反法西斯主义的活动。一九九五年,他创办了Expo基金会,并自一九九九年开始担任基金会同名杂志主编。由于他长期致力于揭发瑞典极右派组织的不法行为,多年来一直受到程度或轻或重的死亡恐吓与威胁。这部小说中总是积极捍卫社会正义、不求个人名利的男主角,几乎就是拉森本人的化身。
      拉森从二○○一年开始撰写“千禧年”系列小说,二○○四年完成三部曲后,竟不幸于十一月因心脏病突发辞世,来不及看见首曲《龙文身的女孩》在二○○五年出版,以及此系列小说售出全球超过三十四国版权、轰动全欧的盛况。随着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出版,“千禧年”系列引发阅读热潮,雄踞欧洲各国畅销书排行榜,且历久不坠。此外,《龙文身的女孩》在二○○六年夺得北欧犯罪小说协会最佳犯罪小说“玻璃钥匙”奖;二○○八年,“千禧年”系列第三部《空中的城堡》(暂名)再度夺下“玻璃钥匙”奖。拉森打破纪录,成为瑞典有史以来第一位两度获颁该奖项的作家。二○○八年二月,拉森入选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生必读的五十位犯罪小说作家”。二○○九年,拉森被选为“欧洲最具冲击力十大畅销小说家”,在榜单上排名超过丹·布朗与《暮光之城》作者斯蒂芬妮·梅尔,居于首位。据尼尔森公信榜统计,“千禧年三部曲”在二○一○年小说排行榜的前十位中占据五席,精装本与平装本通通上榜。

    最新书评    共 7 条

    云归    延续<玩火的女孩>,这本书中层层黑幕渐次展开,吸引读者去追寻事实的真相。涉及案件的有被收买的记者、精神病医生、律师、警察、政府的一般官员和高官。他们为了掩盖他们的罪恶行径,竟然加害这无辜的女孩,企图让她在精神病院终其一生。而无能的法官对犯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千禧年"的记者置生命于不顾女孩一起历尽惊险,最后得到总统的帮助。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开庭时律师的智慧,法庭的控辩亦十分精彩。虽然女孩得到自由,但也有情感的失落。也许这就是生活。   罪恶无所不在,人们是否正直,有没有为正义奋斗的勇气、良知和智慧固然十分重要,而权力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故事让人激动、振奋,但联系到中国的现状,制度形同虚设,罪恶敢那样张狂,贪腐没有受到抑制,难免令人灰心丧气。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1:21
    horan    在看过《龙纹身的女孩》美版电影后许久,   骆驼不时还会想起这部杰出的作品。   于是在数日暴雨后展开的炎炎夏日里,   我毫不犹豫地从书架上取下第一本,   在冰镇饮料的陪伴下,   再次展开奇妙的冒险。      三本的分量都不轻,   阅读的过程不轻松却分外充实。   (董红红设计封面真是太糟糕了,   豆瓣朋友的吐槽我非常赞同:洗剪吹!)   由于第一部《龙纹身的女孩》已经看过电影版,   阅读小说的过程则更多是剧情回味与细节补足。      相比有着时间限制的电影,   原著小说的步调更为沉稳,   情节的环环相扣更为严密。   结果就像蓄水已久的水库,   当闸门放开时的汹涌澎湃,   让人全情投入且欢畅淋漓。      唯一的缺憾则是,   当一切的谜底都被揭开的高潮后,   作为首尾呼应的结局稍显拖沓,   反而没有电影处理的简洁。   (当然电影原本就没有对最初的事件有多少铺垫。)      stieg.larsson.millennium-02      要说对第一部是相当满意的话,   第二部《玩火的女孩》则比料想得要稍弱,   第三部《直捣蜂窝的女孩》品质飞升傲视群雄。      纵观三部曲,第一部基本独立成章,   而二、三部则不可分割地组成了另一个故事。   第一部除了自身的主线剧情,   也介绍了“千禧年”系列登场的主要人物,   并从主角入手奠定了统一的世界观与道德感。   第二部登场的新人物感觉还没有第三部多,   但人物刻画上则没有第三部那么成功。      除了人物浮于功能性而缺乏各自的性格,   第二部开篇的“小故事”和全篇缺乏有效的联系,   不像第一部开始的故事也是引发主线剧情合理的楔子。   而反复出现的数学史话更是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      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犯罪小说,   “千禧年”中推理的成分远不如冒险。   而且男女主角的互动也与一般小说相去甚远。   第一部全书 478 页,男女主角正式碰面在 261 页;   第二部全书 539 页,男女主角正式碰面在 539 页;   第三部全书 612 页,男女主角正式碰面在 611 页。   这样另类的设定虽说有着独到之处,   但硬伤则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有些勉强。      三部作品的名称都与“女孩”有关,   但有趣的是女主角莎兰德出场的次数,   却随着故事推进反而越来越少,   而男主角布隆维斯特所占戏份则渐长。      话说在看完三本小说之后,   我心目中男主角的形象却是,   杰夫·丹尼尔斯在《新闻编辑室》中同样出演的记者。   温文尔雅却对原则问题较真到底,   而丹尼尔·克雷格则实在让人把他和记者联系到一起。      至于女主角莎兰德,   这实在是个一言难尽的角色。   她本是由巨大的灰色现实扭曲后所剩下的残渣,   却如无人理会的杂草一般充满韧性与破坏力。   没有善与恶,只有强与弱。   没有是与非,只有爱与恨。   但就在非凡的萨兰德为布隆维斯特心动的一瞬间,   她就变回了一个普通女孩。  详情 发表于 2013-8-1 03:26
    苏荷           几年前一口气看完《龙文身的女孩》和《玩火的女孩》,人物之多、剧情之复杂使得在看《直捣蜂窝的女孩》的时候,对前情没有太准确的记忆,只有故事梗概。    一直喜欢犯罪、推理、悬疑的题材,千禧年系列特别符合口味。    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就是解开谜一样的女孩莎兰德,“小侦探”布隆维斯特在前两部里认识她、了解她,帮助与被帮助,第三部的主线就是为莎兰德洗冤。让真相公诸于世的大量准备与铺垫,不仅严密而且广泛。莎兰德所经历的人生大多活在被误解与陷害:1、被小组诬陷为精神病,涉及医学权威泰勒波利安医师、毕尔曼律师、小组成员毕约克;2、多起谋杀的嫌疑人,涉及她的父亲、哥哥、犯罪团伙等;3、被恶魔诅咒的女同;4、受虐狂、暴力分子、酗酒、乱交……    在此系列的最后一部,莎兰德的身边出现了许多帮助她的善意的人,因为布隆维斯特的调查,他们愿意相信她,在事实面前,权威也恐慌。    布隆维斯特代表了活力、严谨、求实的一类媒体,不计代价追求真相,他说他相信体制与民主,也赞同秘密警察存在的必性与重要性,但是不透明的后果是容易引发滥用职权和腐败,监督他们是媒体的职责之一。在开庭前调查阶段的后期,首相、国安局、警局等许多政府力量也加入到为莎兰德洗冤的调查的队伍,布隆维斯特强调过他们针对的不是政府或是国安局,而是政府中污垢的一小群,为非作歹的一小群。    逻辑很清晰,针对莎兰德背负的不符真相的罪名,一一求证反斥。莎兰德的黑客共和国在搜集信息方面几乎无所不能。因为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几乎掌握了所有需要的证据,所以推敲或发掘事实的过程寥寥无几,他们预测和掌握了对手的动态,用媒体、网络和既有的司法制度酝酿一场暴风雨,一步一步逼出隐藏在暗处的坏人,最后一场风暴把他们拍死在法庭上。    阅读的乐趣就在个人对抗体制,弱势对抗权威,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常常以超越法律的行为来获得信息、维护权利,常常以暴制暴,因为法律和体制的漏洞给坏人砌筑了隐匿而稳固的巢穴,非越规不能快意铲除,酣畅淋漓。    无论是莎兰德在毕尔曼的肚子上写“我是一只性虐的猪”,黑掉温纳斯壮集团20几亿的钱,还是黑客潜入在泰勒波利安医师电脑里发现恋童色情照片,到最后莎兰德困住尼德曼、叫来小团伙然后报警,虽然许多手段都不正当,不合法但合情。在邪恶面前强调正义稍显呆板,坏人善用伎俩,正义方却容易被道德、法制桎梏,只好釜底抽薪。       莎兰德因为外界环境,自闭,孤独,有一套自己的是非观,但幸好她聪明,执着,本性善良,她几乎被毁掉了一生,倘若没有布隆维斯特,她也可以利用电脑技术让自己远离瑞典自由生活,但是她永远没有应有的人权,永远不懂权利与义务,体制中的毒牙仍然存在,法律中的漏洞不会弥补,人们依然天真的相信媒体与谎言,沉睡且愚昧。    一场历时数年的调查与斗争,是捍卫莎兰德这个弱小却强悍的女孩的人权的战役,也是探寻和揭露真相的战役,世界上仍有千千万万的莎兰德,仍有被锁在囚室被贩卖的女孩,有被侵权却无法申诉抗争的人,被尘土掩盖的真相需要血与泪去浸湿拂拭。    希望千禧年这样的媒体能雨后春笋地出现,如果媒体独立、客观,不依附政治或权威,他们就是当局者的一根刺,若无善为不得安睡。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07:22
    不能爱    西方人的幽默总是低调不经意,绝对不会有大喊”看,我在搞笑“的感觉。很多中国写手试图幽默,但是总会变成全书插科打诨。这还是好的,更可怕的是根本没有痞气的人为了写出辛辣的幽默感就使劲进行牛头不对马嘴的讽刺。  详情 发表于 2013-8-12 23:09
    小放     这已经是第三本了。莎兰德在书的结尾走向了布隆维斯特,让他再次走进她的生活。这是宏大开场和布局后一个完美的结束。节奏流畅的把握和给力的结尾,给我一种爽到爆的感觉。    诚如我之前想说的,这已经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了,它更是犯罪小说。它让我对北欧那个寒冷的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越发感觉一无所知。    作者成功延续了他之前的风格:巨细无遗的阐述每个出场人物、每个时间、每个细节、每一手资料(他将搜集资料的部分完完整整的呈现在书里);永远骚包的萨兰德女王大人(子弹打到脑袋还大难不死、在书的结尾用钉枪将壮她数倍的哥哥钉在墙上)。第三部其实跟第二部是紧密联系的,这也能解释第二本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人和事,因此第二部单独来看是不完整的。    我丝毫不怀疑麦克布隆维斯特这个人物是作者本人心中的理想:正义的记者、对女性充满吸引力、大胆无畏、热爱不稳定的性关系。就像我小时候时常幻想自己变得杰出和优秀一样。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的序言部分通过记录历史的部分讯息来赞美女性的力量。在这几本书中描述的女性不难看出他对女性权力的支持:穿着昂贵事业有成的爱莉卡、肌肉线条优美的费格劳拉、患人际交往障碍却无所不能的莎兰德、邻牙利齿坚持正义的安妮卡、好人警官茉迪……    我还想说说透过这本书看到的瑞典社会,它与中国社会截然不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前段时间看的《甲骨文》里,何伟引用陈文茜讲述台湾的一段话“在她看来,台湾只是模仿民主:他们有集会,有演讲;但缺乏价值观,也不能够明晰事理。‘这是世界上最荒谬的制度。’她说:‘立宪制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但第三世界里没有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在台湾,民主制度成了第三世界经历的又一个悲剧。一个接一个的第三世界国家,结果都是一样的。民主不是达成一致,而是变成了一个用来分裂国家的工具。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欧洲那种民主的传统。第三世界领导人的基本理念是设计出一套宪法,而这个宪法可以让他们保住自己的权力。’”而在《直捣蜂窝的女孩》这本书中,作者让我看到一个他眼中真正民主国家的样子: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大于法律之上;任何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力——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小组”高于法律肆无忌惮的使用自己的力量之时,也是他们的毁灭之日。而布隆维斯特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有力量将事实公之于众,他的发言权连首相都不能干涉。我开始逐渐理解所谓“专制”的定义了。    与此同时,莎兰德在身陷囹圄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身后支持她,竭尽了最大努力;而在中国社会,这也许是不可想象的,往往竭尽最大努力的是我们的亲人——意即整个家族的努力。    这本书让我对寒冷而美丽的瑞典产生期待,好想去看看,究竟是怎样一个截然不同的国度?     详情 发表于 2013-8-20 23:04
    夏亦    这并非一篇公正的书评,或许只是一篇带着浓厚个人感情倾向的笔记罢了。      看完第二部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三部,看完第三部之后,我却再也没有勇气补完因为自己诡异阅读习惯而搁置的第一部。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本书情节不够紧凑,描写不够细腻,悬念不够吊人胃口,更不是说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不合我意。我只是很单纯地因为这本书的感情戏而难过着。      如果如大家所理解的那样,小侦探布隆维斯特的确是代表着作者的一部分,那么他为何要这样对待感情。感情无对错,我知道。莎兰德最后释怀了,我知道。我却无法停止自己的不甘。      记得在看第二部时,布隆维斯特那一句“他不爱她”让我感到的刺痛,和莎兰德那句“她爱他”给我的心疼。我一直以为,莎兰德对于布隆维斯特而言,是不一样的那个,毕竟莎兰德是这样让人欲罢不能的女子。没想到后来出现了海莉、甚至是费格劳拉。      作者如果还在世,也许还可以写出很多很多的千禧年系列,莎兰德之后的故事。只是我或许没有勇气再看下去,在莎兰德将小侦探以一种不同的身份迎进自己的生活的瞬间。  详情 发表于 2013-8-31 02:33
    我是粉    这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所有谜底在此揭开。每一部曲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就像一幅名画的三块拼图,只有集齐,才能仰望它慑人的气魄。这是一个有飓风般威力的故事,是让人深夜都无法停下的云霄飞车。作者对不公正的厌恶,通过三部小说吸引着我们,并让我们在最后一页仍感到遗憾。      “她穿了一件裙边磨损的黑色皮制迷你裙和一件印着“我被惹毛了”的黑色上衣,身上那许多刺青几乎一览无遗。除了耳朵打了十个洞之外,还有下唇和左眉都穿了环。头上参差不齐的短发是手术后留了三个月的结果。她涂了灰色口红,眉毛画得又浓又黑,睫毛膏也是布隆维斯特前所未见的黑。”——莎兰德出庭装扮      “说得委婉的话,她的样子有点低俗,几乎是歌德风,让他想起六十年代某部B级片中的吸血鬼。布隆维斯特注意到记者席上有几名记者或是惊讶地屏息或是露出大大的微笑,写了那么多关于这名丑闻缠身的女子的新闻,如今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她果然不负众望。”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07:4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13:39 , Processed in 0.251474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