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7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大的一场大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没有如期归来
  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北岛《白日梦》
  多少理想和现实。多少错过与迷失。
  她的青春,也是你的青春。
  她的十年,也是你的十年。
  当和陌生人转过街角,看到橱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86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9-22 08:03:4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的十年,还没有过完,但是很多事情、很多人都已经贱贱模糊起来。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平静中带着一些些伤感,书的本身并没有多少内容,却真真切切提醒你了你过去这些年经过了怎样饿饿路,爱过了怎样的人,承受了怎样的离别,忍耐了怎样的挫折。仅仅这些年的记忆,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陡然打开保险柜的密码锁,呼啦一下倾倒出来,收拾都不知从何做起。
         书里面的偶像我们也曾经喜欢过,发生的情节我们曾经复刻过,连爱过和遇过的人的类型和相貌都是一样。我不知道这算不算80后的共同点。都说80后是被70后和90后所不齿的一代人。70后上进老练,认为80后懦弱优柔,90后前卫开放,认为80后平庸无趣。但是身为这其中的一人,我深刻觉察出80后身上所有的那一种伤痕体质,年少的伤口看似浅薄却注定了今后的路途遥远。
          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再最后归于平静。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18 02:57:5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的结局 我们都可以预料
  但是那故事 后来怎么样
  没有什么发生 也没有发生什么
  我们的故事在从前 早已画上句点
  时间的河啊 慢慢地流 时间的河啊 慢慢地流
  
  自你走后 我便数着时间
  时间又回来 回来数我
  没有什么发生 也没有发生什么
  我们的故事在从前 早已画上句点
  时间的河啊 慢慢地流 时间的河啊 慢慢地流
  ——蔡琴《时间的河》
  
  “没有什么发生,也没有发生什么。我们的故事在从前,早已画上句点。”蔡琴的这首《时间的河》,便仿佛道尽了陈栗子和苏砾十年纠葛的真相。在别人看来似乎稍嫌寡淡、面目可疑的一段情感,却成了当局者旷日持久的欲语还休、欲罢不能,虽求而不得,却也终难以全然放下。
  
  苏砾、陈栗子,是荞麦的长篇《最大的一场大火》中的男女主人翁。虽然荞麦说这不是一本自传,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总是难免对号入座,而这“犹如故人归”一般的熟稔与亲切,不仅仅是因为我曾每天潜水看她的博客达数年,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大学期间也曾遇到过一个“苏砾”般的男生,不仅仅是因为从我入大学至今,也已十年。
  
  十年前的荞麦,是这样的一个女生:“我一无是处,十足的一个普通人,永不会成为任何传奇。冗长而无聊的人生正默默吞噬我,吞噬所有华光,而本来那些华光就并非来自于我,而是来自于年轻。年轻时真是每个人身上都发出光彩啊,或者是自以为发出光彩。”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十年的惨绿记忆,荞麦娓娓道来。错综纷纭的往事,黑白分明的悲欢,其间是娱乐圈十年的纷纷扰扰,红氍毹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非凡。十年后回首看去,当年的轰轰烈烈早已面目全非,当年高调牵手的人儿如今已风流云散,而就算在在当年,那些所谓大事记,也不过就像是一个个时间坐标,让我们的记忆了更确切的凭藉,借以描摹出我们的个人悲欢史,仅此而已。
  
  这是荞麦最好的十年,也是我们很多人最好的十年,说它是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却也不诬也。
  唐诺曾经说过:“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因此才成为美好无匹。”
  突然十年便过去,方知岁月冷漠似水。  
  十年,陈奕迅的《十年》仍旧听到泪流满面;十年,著名词人周耀辉写了一本叫做《突然十年便过去》的书。
  十年,青春的浓雾散尽,逐渐裸露出时间的荒原;十年,我们被时间携裹而下,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十年踪迹十年心,且向青春十年说声:再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17 15:15:04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本我原以为会很矫情的书(奇怪,这样一本书,却用了一个失败的名字),我惊慌的以为照到了一面镜子,或者是拿到了自己的自传。我好像有好多话要说,可是我竟然不知道能不能如愿的表述出来。
  
  所有关于青春的记忆扑面而来,好的坏的,浓郁的清淡的。思绪有点混乱。遭遇这种情绪,大抵是因为触碰到了深处的某种东西。
  
  跟栗子一样,大学时候的我一直忙于勤工俭学,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栗子还有一段若有似无的爱恋贯穿这十年,而我,“把感情看得很淡”。好在,爱情也并非主线,苏砾串起的是一片忽明忽暗的天空,他不过是一段时光的见证者,一段年轻感情暂时得以安放的场所。
  
  大概荞麦同学是娱记的缘故,这十年最重要的一个线索竟然是娱乐圈的大事记。其实,除了作为同龄人的娱乐记者,我们又何尝不是用明星的起起落落来回忆我们青春的浮浮沉沉呢?
  
  我们不知道当年那些同学都漂泊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们却知道张柏芝谈过几次恋爱,曾经幸福得让人艳羡,如今仍未修得圆满。我们背得出大话西游的每一句台词,我们却忘了朋友间曾经有过的恳切对话。我们记不住外婆外公的悼念日,却清晰的记得张雨生离开的年月、张国荣坠楼的瞬间。
  
  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这么矫情却自以为是的活着。我们这么真切的活着。我们却是这样冷漠。
  
  不过,十年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17 09:33:13 | 只看该作者
  时光走得飞快,二十一世纪已经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十年,90后纷纷走向成人、踏入缤纷的社会舞台,而不少80后们却还按从前的习惯,彼此称呼对方一声“孩子”,不期然眼前却突然伸出一双小手,一个真正的小孩跑过来,天真稚气地问你“阿姨,有糖吗?”恍惚间,仿佛大彻大悟般明白了,我们已然青春不再。作为我们青春的挽歌和告别曲,荞麦的大作《最大的一场大火》在2011年出版,正推出得恰如其时。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陈栗子,怀揣着梦想考入大学,19岁时,我们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无视大学扩招的事实,毫无道理却又固执地依然当自己是天子骄子,直到几年后“蚁族”一词的诞生,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下锅的饺子;初入大学的校门,我们总觉得天地任逍遥,认为自己以后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却弄不明白最眼实的那点专业课到底都是干什么用的;我们以为自己会在北上广成为小资白领,却没料到十年后小白领的工资还不如民工高。我们看了听了不少宣传误导,以为大学就是功课不多成天谈恋爱,好不容易摆脱了高中的生活才发现大学的忙碌其实并不比高中轻多少。还有我们无数次梦中期许的那个美丽的校园,由于扩招,它新建在城市的远郊区,不仅里面设施不全,外面也只有白菜地。同样困惑的还有爱情,类似于林涛那样不靠谱的不能嫁,郎烨那样的虽然明摆着是长辈们眼中的理想夫婿,可嫁过去终究有些不甘心,心底想的,还是如苏砾那般谜一样的男孩,明明没发生过什么,可无数次的幻想渴望却让我们无端地自己和自己谈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心灵早已疲惫不堪,于是到了该嫁人、被父母催的年龄又发现早开的花反而不结果儿,如同“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花儿也凋了,叶子也蔫了。
  也许,我们又不是陈栗子,我们是天真又率性的素梅,整天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一旦结婚,就把全心铺给孩子;也许,我们是小冬,表面乖实则叛逆;也许,我们是苏砾,被大家敬仰着,阳光的外表下,却在暗夜独自舔舐着伤口;也许,我们是薇薇,执着地坚持,执着地努力,世界广大,我们兀自前行,不期,路边的花儿给我们送来了天地间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礼物。也许,我们谁都是一点,又谁都不完全像,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然而,谁都不是的我们却有着共同的记忆。不得不说,相比与《最大的一场大火》的故事情节本身,更加吸引我的,是这些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记忆,我们共同读过的书,共同听过的歌,共同看过的电影,共同喜欢的明星,共同经历的大事,毕业后,相似地拼搏却结果不尽相同的人生。而如今的90后不再喜欢我们看过的书,不再听那些已经“过时”、只有80后的我们还在单曲重放着的歌,明星一个个地过气,我们经历过的大事被他们称作“掌故”或者“历史”。青春不复,有些感伤,可毕竟还是有欣喜,明白了“却道天凉好个秋“背后的苍凉与惆怅,三十之际的我们多了很多淡定,少了很多迷茫,人生像一杯醇酒,历久弥香,而《最大的一场大火》则是青春的记录篇章,是挽歌,是告别曲,也是一个装酒的容器,盖上橡木塞子,几十年后再打开,必定是人间佳酿。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26 17:30:55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这本书,是2012年2月8号晚。
  
  当时,窗外月圆如初。
  我认定,这本书固有一种强烈的内省氛围。就像我时常考虑的写作的意义何在?
  
  看过陶立夏的《喜乐章》,再加上这本《最大的一场大火》。我想,写作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强化作者的自我认知和启示发蒙读者。这也算是文字的功德。
  把它从图书馆众多书目中挑选出来,决定带回来,睡前静读,看到最后,竟发现它充分调动了我的探索欲和决断权。
  
  越来越习惯看带有强烈个人特质的书籍,传记也好,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也好。仿佛,孤独惯了的人开始走向另一个侧面:了解同类并将别人那些隐匿的习惯据为己有,习惯一种拿来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陈栗子是自我的,这无可否认。对于一段时期,自己所做的事情,看不清楚,任性做了解,可又没法决断,来来回回,个中内心纠结。其时,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是陈栗子。向往着模糊不清但又自以为光明的未来,极力摈弃把握不住的现在,内心还时常游荡在过去某个情节里,自我嘲弄、鼓励、忏悔。
  
  看到一半时,我诧异于小冬处理事情的方式,她是更加放任的,任凭别人的流言蜚语。她比陈栗子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特立独行。两个要好的女生和一个敏感的男生的“情感纠结”。但,在那样的年纪,这样的“情感”说是“神思动荡”更为贴切吧。
  
  如果说陈栗子对这段感情是沉浸、猜疑和自我警醒,那么小冬所持有的则更多是旁观、审视和决绝。就像陈栗子在最后终于承认,自己在这些年之后,开始看清了当初那个无法把握当下的自我。
  
  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像陈栗子一样,人生要经历这么一场大火,烧掉绕身的杂羽,生出新的毛发,才能在这浴火的过程里,认识自我,重新面对生活。
  
  只是,再多的青春,它已逝去。而且,给予我们青春五颜六色、五味杂陈味道的那些人,也四散天涯。
  
  面对这茫茫前路,我们是否要经常叩问内心:这样的自己是否走在当初坚持的路上?
  
  那么,且行且珍重。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17 11:59:2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篇文章,是在《收获》的长篇专号上。文中的栗子跟我学的是相似的专业,拥有跟我相近的学生生活。
  
         我比栗子要小一些,她应该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学姐级人物,她们玩BBS,我们玩人人;她们创建文学社,我们暗自损那些加入文学社的孩纸是脑残;她们迷恋张雨生,我们为周杰伦、林俊杰等一票歌星而痴狂;当年的哥哥坠楼,她们伤心欲绝,我却连张国荣是哪个都有些分不清楚,直到若干年后爱上了《霸王别姬》;当年的她们为张雨生的离开痛哭失声,而我只是在学校大合唱的时候才记住《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我们有太多的不同,但又那么的相似。
  
         她们是八零后,我们是九零后,她们是垮掉的一代,我们是颓废的一代,但这些都是六零、七零后给我们的评价,我们未必心服口服,就像现在我们像在研究外星生物一样在人人上转载零零后的各种奇闻异事。
  
         文字中讲述的每个事件都发生在我出生之后,只不过她已是开始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而我那时只是刚刚懂事的小学生,看不懂每个故事背后的深意。
  
         现在的我,走在荞麦所写故事的开头,走进一所大学校园,却又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参加社团,但不知道明天要走什么样的路;有一群好朋友,但不知明天的她们是不是像《那些花儿》里唱的那样,散落在天涯。
  
         当然我不会爱上苏砾那样的男孩儿,那样的人给我太多的距离感,倒是有可能被林涛骗了,因为我贪恋那样的温暖。谈一段寡淡如白开水的爱情,然后或者不甘心的嫁掉或是无可奈何地分手。
  
         这像是作者的自传,又像是在写我的生活。由于学医的好朋友,我知道了《实习医生格雷》,但我没指望自己会看;迷恋易中天等一票儿学术超男,还爱看超级女声;甚至里面提到的每一部电影,我也都看过,也曾在心中掀起类似的波澜。
  
         今年4月4日,《泰坦尼克号》3D版要上映了,97年我只是听说了片名,直到初中才看了影片。这么些年过去了,我觉得,影院依旧会爆满,因为那祭奠的不仅仅是一个我们心中曾经的爱情童话,而是祭奠我们曾经那颗相信童话的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17 05:51:51 | 只看该作者
  书里朴素的文字一如高中时候看的青春杂志,与其说有一种新蕾和新概念的味道,还不如说有一种泛白牛仔裤和白衬衫的味道。现在手碰着这样的书,在教室白惨惨的日灯光下,不禁觉得是时光错位,哪怕已是大三的我,仿佛与高中的时候并无二致。
  
  书里的栗子缅怀自己的1999到2009,身为一个不合格的90后我也一并回忆了自己的前五年。大部分记忆是重叠的,比如那时候流行的周杰伦那时候迷恋的张国荣,那时候买过的娱乐杂志,那时候偷偷看过的港台剧,太多的回忆要是像年轮一样绕起来,恐怕会把自己勒到窒息。我怀疑作者是个娱乐记者,栗子眼中的十年,永远是娱乐圈的纷杂,但也许只有娱乐圈加速度的改朝换代才是最能体会各自人生的光怪陆离和五味杂陈。
  
  淡淡的校园故事,淡淡的初恋,淡淡的友谊,仿佛整个书就和如一碗水加多了的汤,口味寡淡。成长是个沉重的词,怎么样才能举重若轻的表达?哪怕云淡风轻的听你说你的故事,我也能看到我自己曾经走过的样子。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就是离别的意义。
  
  已向青春作别的你们,是否觉得这真是个谎言?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7 19:47:57 | 只看该作者
  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好书评评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5 01:13:39 | 只看该作者
  1999-2009是作者记录的10年,从大学入学到步入社会的10年,也是有了相对自由让自己挥霍感情的10年。
  1998-2008是我的10年,从大学入学到工作到结婚的10年,也是自己相对独立后从父母那个家庭走出到开始自己家庭的10年。
  
  现在已经2012,末日情绪在过多的宣扬之后渐渐也不是那么浓郁了。距离大学毕业这是第10个年头了……又一个10年啊~ 和大学同学基本没有联系,却也听说会有同学会,也动了要去参加的心。自己有着淡漠的心,离开大学之后每两年就会更换一个城市,与同寝室的同学们毫无联系也不觉有异,虽然是两座城市直接交替。但是每次离开却是爽快和高兴的。自己其实讨厌被留下,看着别人离开比自己离开会更加的难受。
  
  最近,发现自己感情上的悸动越来越少,对于过去那些爱恨情仇也在慢慢的淡忘,听小姑娘讲述自己的单恋失恋和爱恋的时候发现自己情绪无法代入。婚姻让自己真正的沉稳了还是麻木了? 抑或者生活的安稳幸福,过往的不美好也不真切了。直到看到这本书时,才让自己过往的那些感情些许的浮现,有些鼻头发酸,有些共鸣的唏嘘。
  
  唏嘘完了,继续生活,自问要什么。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8 07:49 , Processed in 0.0676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