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3| 0
|
星空的旋律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幻剑
要说最早接触科幻题材的小说或电影,要追溯到上小学的时候。1998年的时候看过海因莱恩写的《星船伞兵》为蓝本拍的电影《星河战队》至今记忆犹新,人类对战虫族,很棒。后来上初中时接触的电脑单机游戏沙丘2000(根据弗兰克·赫伯特所写的同名原著改编的游戏),现在还记得好不容易造好的坦克放在沙漠上就被巨大的沙虫所吞噬掉。后来又看了星球大战前传,记得那个时候很多小孩拿着手电筒当光剑,在大街上互相追逐着。后来的网络游戏EVE将科幻世界发挥到极致。
萧星寒所写的这本《星空的旋律》通过欧美,国内和日本三个路线分别介绍了各地区的科幻小说发展史欧美小说包括海因莱恩,阿西莫夫的基地等3个系列小说,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等,还有法国鼎鼎大名凡尔纳的三部著作(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在《巨龙的颂歌》中作者在介绍《刺客》系列时讲到作者还顺便介绍了该作者写的科幻小说,而到了介绍科幻小说的这本书时,连作者都没介绍。本书对美国科幻作家采取的是按时代,而非按风格流派区分的方法。这种写法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但对每个流派的发展介绍深度不足。国内主要介绍刘慈欣所写的三体系列和科幻杂志,作者赞扬了科幻杂志多年来的坚持努力给广大喜爱科幻小说的读者一个可以对科幻世界了解的一个窗口。而介绍刘慈欣的三体时就像是纸张不要钱似的打广告,三体在国内本来就是一部有争议的小说。至于这么大的篇幅来高赞吗?至少我一直认为三体第2部中“一块石头”就能灭一支舰队这个剧情怎么说都不能让我接受。介绍日本的小说就比较乱了,介绍日本小说,科幻动漫。不过这书不足的就是既然能介绍日本动漫科幻,那么怎么就不介绍一下美国电影《星球大战》呢?这么重要的题材不介绍,而像异形只是一笔带过,铁血战士说都没说,还有黑衣人系列这都是科幻电影为毛不介绍,不能长篇介绍起码短篇幅介绍也行啊,把篇幅都用来介绍冷门的苏联科幻小说(还都是一些不太知名的)。而介绍日本的科幻动漫,竟然不介绍高达系列。难道说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算科幻高达就不算,那么说变形金刚就更不算了?EVA就更不能算了。介绍苏联的科幻小说就有些浪费子张了,介绍中的小说很多都是不太知名的书籍(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总的来说这书写的很失败,如果说介绍推理的《谋杀的魅影》在给自己出版社打广告;介绍奇幻的《巨龙的颂歌》浪费篇幅,那么这本《星空的旋律》就是浪费我的钞票。写书的不是聊天,讲到那算那。写书就要把内容考虑清楚,别拿着简史的幌子来坑我的钱。
详情
Az.
本书对于科幻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花了蛮多的篇幅讲述。而后面则是分区域对世界各国科幻小说作家及作品展开比较深入的介绍。当然,因为侧重整体发展的关系,多数作家作品也就是点到为止。这样的综述对于科幻小说的阅读还是很有助益的。多少给阅读者一个宏观上的对科幻文学发展状况的知悉。
作为简史,因为涉及的数据过多,在关乎现当代科幻作品的介绍中有些失衡。美国作为主阵地自然是占了相当篇幅,而中国部分资料也很丰富。站在中国科幻的立场上来说,也算让人开眼了——于搜读有益。但是其他区域显然照顾不周——虽然并非很有一读的兴致。但那多少使作品对整个科幻小说史的把握有些欠妥。
当然,倘若要我来说一下对整段科幻历史的概念,脑子里真的完全没概念,而这样系统性的书籍也是第一次接触。把科幻小说的源头追溯到幻想作品是不是正确?存疑。
另外,虽然是资料汇编性质的作品,一路读下来的感觉还是蛮顺畅。科幻迷写书也真的是蛮照顾科幻迷来着,尤其是对于我等渴望补充科幻知识的小白。
阅毕 索性先把本书中关于科幻小说源起及主脉美国的小说发展的状况相关内容整理一下。知识以本书为准。
对于科幻小说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小总结:作家个人的天赋与创造大环境下的科技发展水平 科普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传统影响;时代文学特色 文学作品,尤其是科幻杂志普及程度;科幻文学与影视互相影响 相辅相成;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内科幻小说读者群 粉丝群的形成;成熟的科幻小说类别的界定和突破;科幻文学理论总结和引导。
萌芽期:
苏美尔人史诗《吉尔伽美什》
卢奇安《真实的故事》具科幻色彩的讽刺性作品。奇异漫游的见闻构成的故事。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完整地虚构出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迥异的新世界。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飞岛。讽喻现实世界
发展期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1818年出版。“科幻小说之母”代表作。一部哥特式科幻作品。悬念 以毁灭为结局;工业文明影响 电力。探讨科技的伦理性。
特色:反思科技;宗教、哲学思考;恐怖惊悚意味。
爱伦·坡《惊异故事》科幻因素:对超乎寻常的内容给以科学的解释。侦探框架 心理描写
儒勒·凡尔纳:大仲马小说、戏剧剧本写作因素影响。
特征:道德观传统 故事矛盾冲突剧烈;单一注重以科技为基础结合丰富想象的创作;冒险小说;儿童文学。
H·G·威尔斯 师从赫胥黎 学习进化论思想。《时间机器》1895年出版。有人称该年为科幻诞生日
特征:描绘现实 城市色彩;批判色彩鲜明;幻想离奇。
贡献:SF独立时代到来,他的作品是最早的纯粹科幻作品。
诸多新题材 开拓SF写作思路
对现实的思索 对未来的忧虑 思想深刻。
凡尔纳与威尔斯并称科幻小说之父
总结:主观上没有明确界定类型的创作
没有固定形式
科技在最初就不是最重要的,对人类 社会未来的关注才是。
发展期II主编们
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msback)<Amazing Stories>
Scienti Fiction→SF 科幻小说开宗立派。
编辑、杂志的作用:推广普及;举旗聚众;创作引导;培育SFfans
坎贝尔(John Wood Campbell Jr)<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参与讨论“机器人三大原则” 造就优秀科幻作家 开创美国SF黄金时代
“美国科幻教父”
安东尼·鲍彻《幻想与科幻杂志》
H·L·戈尔德 《银河科幻小说》消遣 但不流俗
黄金时代 30年代一直到1957年
总结:美国科幻杂志确立了科幻小说标准。相关概念通过杂志得以深入探讨 并取得较为一致见解。该标准为世人认可。
鼎盛期-黄金时代
Robert Anson Heinlein “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Life-Line>
《星际伞兵》第一部描写人族与虫族大战的作品
《异乡异客》(1961)《严厉的月亮》(1966)
Isaac Asimov
《日暮》(1941)基地系列 机器人系列 “机器人三大原则”
Ray Bradbury <Dark Carnival>(1947) <Fahrenheit 451> (1953)《 霜与火》 短篇为主
诗意。
Alfred Elton van Vogt《黑色毁灭者》(1939) "《异形》抄袭案"
<Slan>(1946) “人类如果像每篇神话里的主人公一样 只要知道人是什么 人有什么能力 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 那么面对可怕的莫名的危险 人总是拥有一种不可动摇的 不容置疑的力量” 超级英雄题材发端
梦幻感。
鼎盛期II-黄金时代的其他身影
John Holbrook Vance <Tales Of Dying Earth>“仿佛旧日重现的遥远未来世界” “科学(未来)奇幻”新流派
一个特定区域里的理想国 Gaean Reach(吉安河区)
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 《超标准人》《大门口》《吉姆星》
Hal Clement <Mission Of Gravity>(1954) <Star Light>(1971)
James Blish <A case Of Conscience>(1958)“飞城”系列
Robert Sheckley 高度讽刺性和包容在幻想中的对文明的批判 “异形”“星际旅行”系列作品
Alfred Bester <The Demolished Man>(1952) <Tiger,Tiger>(1956)《群星,我的归宿》的原名
Other:
Jack Williamson 《月亮孩子》
Stanley G.Weinbaum 《火星奥德赛》
C·D·Simk 《星际驿站》
L.Ron Hubbard 《地球杀场》
Kurt Vonnegur 《五号屠场》
Richard Matheson 《我是传奇》
新浪潮期
质疑科技乐观精神 寻求救赎的力量
内容:特征淡化乃至回避自然科学 引入社会科学 着力从神话传说中汲取养分
主题:对技术乐观主义吃否定态度
技法:引入主流文学模式
Rogar Zelazny
Frank Herbert <Dune>(1959) 沙丘系列的创作
Ursula K. LeGuin <Awizard Earthsea>(1968)-地海巫师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1969) 《一无所有》(1974)
《变化的位面》(2003)
Philip K. Dick 《记忆公司》(改编成电影《全面记忆》)机器人梦见电子羊了吗?》(改编为电影《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城中的人》
赛博朋克时代
Cyberpunk 社会边缘人如何把系统的统治工具变成他们自己的工具。
特点:处于城市 与高新技术(网络)或生物工程相关
世界图景破碎 通常存在庞大而模糊的组织
主角通常生活于社会底层 为道德界限模糊边缘人
故事富于动作性和跳跃性 刺激感强烈
William Ford Gibson <Neuromancer> (1984)-《神经漫游者》"黑客帝国"灵感来源 <The Difference Engine>(1991)-《差分机》与布鲁斯·斯特林合作 引领蒸汽朋克时代潮流
Bruce Sterling
Neal Stephenson <Zoidac>(1988) <Snow Crash>(1992) 创造“超元域”概念
Vernor Vinge <TureNames><A Fire Upon The Deep>(1993)-《深渊上的火》 前传<A Deeoness In The Sky>(2000)-《天渊》
<Rainbows End>(2006)
70年代至今 40余年发展变化
科幻杂志式微;奇幻。恐怖小说等兴盛 分流相当数量读者 很多作者也炼成了多面手;女性主义科幻兴起;科幻影视发达;网络技术带来新的影响。
Orson Scott Card <Ender's Game>(1985)-《安德的游戏》续作为: <Speaker For The Dead>(1986)-《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1999)等
Geoger R. R. Martin <A Song For Lya>(1974)-《莱昂娜之歌》
<Sandkings>(1980) <Dying Of The Light>-《光逝》一部浪漫太空歌剧
《冰与火之歌》
Larry Niven <Ringworld>(1970)-《环形世界》系列计四部
Michael Crichton <A Case Of Need> <The Andromeda Strain> <Gongo>-《刚果惊魂》 <Sphere>-《神秘之球》 <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 及续集<The Lost World>-《失落的世界》<Next>-《喀迈拉世界》 擅长以理论及技术构思惊心动魄的故事 “高科技惊险小说”
And so on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1 21:51 , Processed in 0.27102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