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道说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九十枝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11-2 03:54:48 | 只看该作者
                               一去千万里,最忆是故乡
  
    时常听人感叹,现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千篇一律。我私心以为,这是城里人的论调,在乡村的乐趣可是相当多的;又觉得无趣的成年人才会认为生活是一天天单调重复的,小孩子的生活每天都有令人惊喜的发现。然而在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里,我却读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经历和情感,让人在欣喜之余又不由得感到落寞。我曾经以为的那么独一无二的记忆和别人的也是雷同的吗?那些不经意的年少,回忆起来的味道也是一样的吗?
  
    书枝的家乡在皖南,而我的童年的是在重庆市云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我们相隔千多公里,却过着一样甜酸参半的生活。打猪草,用红薯梗做耳环和项链(记忆中好像没有人教过我,我一度以为这是我自己的发明),用碎碗片刮洋芋皮(除了在老家农村,我没见过别的地方的人也这样做过),放牛,摸鱼,给田里劳作的大人送饭,掐花,种柳,上坟,坏脾气的父亲……甚至连大人哄骗孩子的话都一样——西瓜子是不能吃的,吃了肚子里会长出苗来——全然不顾我们隐忧。十一岁那年我家从重庆的山村搬到湖南的水乡,先前不曾经历的节日风俗也和书中所述的相近起来。我们见过的花草,我们听过的鸟鸣,我们做过的趣事,都在书枝的书里散发生气,而我脑海里的回忆也漫了出来,在这聒热的夏天,竟也感到一丝清爽。目光浏览着文字,眼前仿佛看见一个扎羊角、穿布鞋的女孩正在经历书中的一切,她天真而敏感,活泼又调皮,她那时还不知道她有那么多不解的生活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分不清我看到的是书枝还是我自己,笑出声来时笑的又是什么。
  
    也许,那时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不同的是,书枝细腻敏锐,不曾忘记那时的欢乐与淡愁,而且把它们写了出来。她写得饶有情趣,拿放自如。我虽亦忝在中文系学习,也不得不佩服书枝的那一支笔。她的文字你模仿不来,古典文学浸染下的那份洗练与新奇,回味起来似有余香。而她又是那样地珍惜这那些时光,真心爱着那自然和人事。且看文中出现了多少“不忍”、“舍不得”吧:老师用口红写字,心里十分可惜;娇嫩可爱的瓜藤舍不得打;鱼太小不忍心吃必须得放生;有霜的草地自行车轮轧出辙子来会心疼……瞧,这是个多么可爱的姑娘。我想她虽写的是往事,但却不矫揉、不拖沓、不小女人气而自然可亲,除了文字雅致,大半还是由于那源自心底的温情。我想着她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温柔与安静,还有嘴角的微笑,还有至今仍会觉得的委屈和心酸,
  
    我很高兴书枝把这些写出来,写得这样好。那么,我便不再害怕岁月的流逝会把那些一直珍藏的过往冲淡。将来我还陪着我的女儿(真希望有个女儿)读《八九十枝花》。也许,小丫头的童年和我们将千差万别,也许她也不会如我般流离,当我们读着这些她因经历甚少而新奇的小事时,我会在这本书的提醒下把那些美好的讲给她听,甚至带她去玩一玩看一看。我知道她的生活将与我大不相同,但我希望她能细心地去发现、去感受、去拥抱命运赐予她的一切,知道怎样从看似平淡的日子里发现神奇的浪花,去珍惜,去感恩。而当她终于长大也要和故乡相去不止二三里的时候,内心深处也能留有柔软的回忆。
  
    所以,课本中英勇牺牲的辅导员在临死前说的话是意味深长的,他说:“一……定……要……把……书……交……到……同……学……们……手……上!”
  
    (书是转发微博时的赠书。书枝的钢笔签名工整娟秀,正如她写书的一丝不苟。我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我竟和书枝的妈妈同一天生日。哦!数学不及格是常态……)
                                           2013-07-1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15:04:29 | 只看该作者
  消逝的村庄
  
  最初读到沈书枝的文字是在豆瓣上,她写了一篇关于吃的文章,写豆腐写家常小菜,写得香气四溢,令人喉结滚动。写“吃”历来困难,大概是因为笔调稍有不慎就难以描摹出“吃”时的氛围和心情,没有这两种,“吃”也就像是热菜变成了冷菜。有个段子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说一个美食主持人,形容起食物来,翻来覆去都是一个词,入口即化。这种生疏而浅薄的氛围,在沈书枝的文字里是不存在的。她的文笔是极好,功底极深,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雕琢甚多,以至于大巧不工。不然,像那个主持人一般,“入口即化”这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的。
  
  有过南方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沈书枝笔下的人物风情应该会感到熟悉和亲切。虽然我是广东人,但对于她所描绘的安徽南陵农村,感觉却像是自己的家乡一样。赶鸭子放牛插秧捡田螺吃映山红,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情。书里有一幅美好的插图,青碧的稻田,房子是黑瓦白墙,从屋檐下望出去,山是一片茫茫的青。到了夏天,池塘里有小孩在游玩,大人们正抢割着稻田。最初,我们是用脚踏式的打禾机,后来村庄里通了电线,于是脚踏式就改造成电动的。农民们有一种近乎天真而实用的想象力,在农忙季节,田里有许多人拖着电线、举着竹竿去接电。
  农村的冬天是很寂寥的,不像是在秋天,山里有许多野果子,小孩可以欢天喜地地进山摘野果。冬天时,田野望过去是赤裸的,呈现出死灰色来,山也渺渺茫茫的。在冬天里,农村尤其显得空寂。小时候并没有这种感觉,只是长大之后,走在乡村的路上,看着田野和山,心中自然而然产生了这种寂寥的情感。即使是在春节期间,鞭炮和烟火齐鸣,大人们脸上的笑容都带着属于农民的悲哀。
  正如高军序中所言,沈书枝笔下的农场其实是不存在的。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正在慢慢消逝。现在的农村一年四季都很空寂,正月一过,所有的青壮年都奔向城市。以我的村庄为例,四十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去种田,70一代的人情况还算好,如果他们要种田是可以种田的。而80往后的生人,就更加悲哀一点,小时候看过种田,放过牛,做过一些轻量的农活,但种田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的了。在春节时,四十岁上下的人还是会抬出鼓、二胡之类的东西,表演几番,像我们是绝对不会的了,抬出东西来,也是乱敲乱打。我们用的日历都是阳历,跟农耕息息相关的农历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楚了。如果不是阳历里有提示,我们很可能会逐渐忘记这些节日和传统。这是很悲哀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沈书枝的笔调克制,但情感却是很哀伤。在《夏天里的晚饭》这个文章的附记中提到,“见自己最后又在回忆里兜转,我难道果真是复古主义者,以为过去的便一切都好,眼前事只有掩目不见才适宜么?”她自然是深知村庄正在逐渐消逝——写过几次回乡的经历和见闻,屋子已经破败,爷爷的坟墓已经无路可寻。小时候村庄也必然不如回忆里的村庄这么温顺和柔软。
  在这本集子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少年》。这不是最好的文章,而是最让我触动的。农村里的少年有一股野蛮、爽朗的气息,但命运却是很暗淡的。比如说,我中学时一些同学和朋友,努力读书,希望能走出农村——我父母就是这样跟我说的,他们不希望我像他们一样,每天都做着体力活。“在办公室上班”在他们眼中也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是农民浪漫之处,他们乐于相信会变得更好。
  《少年》里的几个人物,也是我常见的——打架像周启林那样凶狠而打死人的倒是没有见过,少年死亡事件我也只在初三时碰过一次。那还是校长在全校大会里讲的,说某班的一位同学在暑假时,骑着摩托车出了车祸,人没了。我记得那个同学,人长得瘦,像古惑仔一样,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当时校长是希望以这件事情来教导大家不要骑摩托车,但效果着实不大,少年是从来不会把别人的死亡当作自己的教训的。
  农村少年的命运是很令人感慨的,高考那一年,全年级的高三学生忽剌剌地走了一半,剩下的似乎也是在熬着日子,对于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其实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
  一群人早早地出去打工了,一群人考上了技校,一群人考上了大学。我们走在城市里,春节回家聚在一起时,却开始回忆起早已经逝去的童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8 05:36:15 | 只看该作者
  
  
  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买来这本书看的。吸引我的是封面,然后是图书的简介,再然后,是朋友的好评。朋友看书也算挑剔的了,但既然她开着玩笑说:“我以项上人头推荐书枝的这本书,小清新的你绝对喜欢。”好吧,果不其然我爱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次纯粹干净的旅行,在故乡的风土人情中念念不忘。我是慢慢地阅读完这本书。在咖啡店,在奶茶店,或是下雨的午后。这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的书,切勿囫囵吞枣的一口气读完。这大抵是我这段时间来得出的心得。
  
  我不是一个很会写书评的人,但我知,书中朴素平时的文字吸引了我,我爱这样不愠不火的字,没有世俗烟火渲染的字。
  
  江南风物美,八九十枝花。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6 12:21 , Processed in 0.0415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