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乱来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1:0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本《乱来》所涉及的事物要黑白分明得多,也可笑得多;不是因为分明而可笑,而是因为太过分明而可笑。而那些最可笑的人物,多半都由她的朋友出演,这可以视为爱电影的衍生物,朋友们借此获得了比现实生活更加戏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2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 17:51:17 | 只看该作者
      毛尖几乎可以算得上最令我大跌眼镜的女作家了。几年前她刚刚出名那会儿,我买过她的《非常罪,非常美》,那时毛尖写文章规规矩矩,虽谈不上惊艳,倒也没有太大过失;但是这本《乱来》简直刻薄得令我不忍卒读。这本书的宣传语说,它讲的是上海的城市文化,可是我从头翻到尾,除了毛尖与她几个圈中好友谈笑风生外,上海的城市文化在哪儿呢?我遍寻不着。
      
      我想,毛尖能作为上海作家的代表被推出来,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或许才和上海文化——或者世人眼中的上海文化搭得上一点边。毛尖的设定是小资的,小众的,非主流的,毛尖的语言是犀利的,刻薄的,小打小算的,毛尖的视角是“文人”的,风情的,过于狭隘的,几项综合起来,大概就和许多人眼中的上海差不多了:摩登,又小家子气。
      
      但是,真正认同这一评价的上海本地人有多少呢?许多年来,以上海为首的一批城市,都迅速地被妖魔化着。这种妖魔化不但导致了不同地区居民的冲突,而且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比如,某种老式的观点认为,北京人与上海人就应该水火不容。诚然,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这两座城市的市民,从生活习惯到价值观,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这种硬给不同城市贴上标签的作法无疑在无形中激化了矛盾,使不少新北京人、新上海人也对彼此有了先入为主的恶感。实际上,尽管两座城市的矛盾仍在,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的城市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说,毛尖与其说是在迎合上海读者,不如说是在迎合喜欢臆想上海的读者。
      
      最后,我对毛尖诟病的原因还在于,作家的职责是观察人和这个世界,而不是去对它们作无谓的评价。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他一直让自己远离结论性的东西,情愿让世界万物都处于无限的可能之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7 11:52:36 | 只看该作者
      恩,毛尖,不知道怎么说,看完书,在意识里感觉她是一个很爷们的女人,可能跟书名也有很大的关系吧,没有全看,只是翻着看看,我这可怕的记忆力让我已经回忆不出太多细节。。。
      只是一段笑话还勉强记着。。。
      阿宝(据推测,应该是山东人)是餐馆的跑堂,有一名老外,吃完饭后不小心把碗打了,阿宝大叫:‘碗打了!’老外放在桌上一元钱,老板听到阿宝大叫后,喊道:‘谁打的?’老外在桌上放了3元钱,老板娘听到后,探出头来问 :‘汤洒了?”老外顿时晕了过去,记忆与书中的内容可能有所出入,这本书没看完,不是很感兴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8 18:08:42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一半后后失望之情便势不可挡
      与毛尖之前的几本《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
      简直判若两人
      阅读中一直纳闷是不是同一个毛尖写的
      就毛尖笔下屡屡提及的沈爷、宝爷而言
      能把日常俗事妙笔生花这种事还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6 22:58:33 | 只看该作者
      念大学时读过毛尖老师两本书,尤其中意其中一本电影笔记。手起笔落之间,将电影描摹地风情万种,令人欲罢不能,以至于到了买过两本送人的地步。不料这次失望来得令人措手不及。这本书集合了毛老师几年来在《信报》上的专栏文章,也集合了一个卖弄聪明的中年人的种种低级趣味。文中场景时常设置在饭局之上,一干文化人推杯换盏,空气里弥漫着八卦的甜腻气息,口中道出的是些市井小民的无聊遭遇,不忍卒读。这不是所谓亲民,相反,应该叫惺惺作态。唯一的亮点是题目实至名归。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5 12:34:50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书是可以一读再读的,比如古今中外名家经典,比如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比如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专业论著……还有一种值得人或者说吸引人一读再读的书是好玩儿的,有趣的,让人读了就能嘿嘿傻乐,借以寻开心的。当然我指的不是笑话大全或幽默大师,而是用幽默轻松的笔调,假装漫不经心的调侃,思想和智慧的小火花隐藏在字里行间时不时的迸射出来闪亮你的双眼的那种书,书中偶尔也会有些哲学思辩的字句,但绝不是诚心冒充大师搞些高深莫测的高谈阔论,摆出来吓唬人的书。
      
      最近读的书中遇到两本像上面说的,让人一读就开心,就眉飞色舞,就欲罢不能。一本是刘瑜的杂文随笔集,《送你一颗子弹》;另一本也是杂文随笔集,文汇出版社出版,毛尖著,书名《乱来》。
      
      《送你一颗子弹》据说是去年十大畅销书之一,豆瓣上的评分一度高到9.0,我其实一直不太相信所谓“畅销”之类的说词,我选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到书店去“海选”,在浩如烟海的书堆中漫无目的的翻,不讲道理只看感觉做取舍,觉得好看好玩儿买回来的确会读的就买,翻过之后捧在手中有附庸风雅的嫌疑,买回来只能摆书架撑门面的,一定会在心中鄙视一下自己,然后马上放回去。另一种选书的方法是从已经读过的好玩的书中寻找蛛丝马迹,按其中的指引顺藤摸瓜,深入开采。《送你一颗子弹》属于前者,一次逛书店时,偶然间发现它,随手翻了几页,便再难放下。
      
      很喜欢刘瑜的跳跃式思维和幽默生动又精准的语言,她十分擅长把两种貌似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改变词语固有的词义词性,杂糅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被杂糅过的事物瞬间有了生命,在眼前神气活现起来。例如在说查尔斯河边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时,她会这样言简意赅一步到位的表达:“风景非常地明信片”。她会用茂盛去形容疯狂,用半老徐娘形容名品折扣店中过了季迟迟没有被卖出去的名牌货品,用珠穆朗玛峰形容卡夫卡的小说,而她实在不喜欢大师的作品,坦陈自己多年前试图读卡夫卡的《城堡》,结果只攀登到50页左右,就摔下山来,她说大师的语言太过罗嗦:“卡老师要是去做兰州拉面,肯定是把好手。”她说她喜欢Tom Waits的歌,那首名为Ruby’s Arms 的歌,可以让她的血液凝固热泪盈眶,“灵魂惊慌失措时,总有一个方圆6.5分钟的故乡可以投奔,多么好。有我的世界里同时还有Tom Waits,人生几乎变得有意义。”
      
      《送你一颗子弹》全书分为五个大的章节: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每章节都由若干篇短文构成。用刘瑜自己的话说就是“每篇文章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式、荷尔蒙周期以及我的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而我喜欢几乎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喜欢她的生动,真实,不做作,在调侃和自嘲中做深入的思考。《送你一颗子弹》的后记中,刘瑜说“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了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
      
      作为政治学博士,剑桥大学的讲师,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基本没有比较硬冷的政治时评,所选文章大多是比较个人的瞬间的感受,慢慢读来却仿佛每个字都如夜晚的星星,在幽暗中熠熠发光。
      
      相较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毛尖的《乱来》文字更直接,更犀利,甚至尖刻毒辣,视角和立场更贴近平民百姓,嬉怒笑骂,看世间百态,沧海浮生。
      
      她会对着“中国人的素质”骂娘,直言不讳的指责抱怨:“TMD,我看个嗓子疼,医生把我的舌头拉出来,滴答一秒,说声‘咽喉炎’,然后要我付十五元的‘手术费’,然后开给我可以吃五六个疗程的药,然后我照做了,那就是素质,对吗?”她认为,“事实上,中国人的素质是太好了,否则医院怎么还能这么霸道?银行怎么还能这么气粗?高校还能这么崇高?股市还能这么稳定?”她会借“想念毛主席”抨击官员贪污,政府无能,13亿中国人只会制造,无力自主研发创新。“有关部门手笔非凡地花天价从国外购买列车,购买技术,还要购买售后服务,一旦动车组出故障,只能停运全体待命,等待外国机修师傅。”她说,“让我们一起想念毛主席吧,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我们还自己送火箭上天呢。”
      
      毛尖亦庄亦谐,敏锐泼辣,特立独行,同刘瑜一样也是一位女博士。对于自己的博士头衔,毛尖会用恐怖来自嘲,她甚至认同坏男人的言论: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男人,一种女人,一种女博士。“当年张元拍《绿茶》把赵薇演的女研究生弄得人不人鬼不鬼,还真不是瞎编。”她在文章中说。
      
      有人说《乱来》可以当作段子集锦来读,有趣,有料,可以随着书中的文字纵情一笑,并在笑声中忘却生活里的些许烦恼与困顿,让心胸更加开阔豁达。
      
      《送你一颗子弹》和《乱来》都是杂文随笔集,作者都是被人称为第三性的女博士,职业都是大学讲师,两人的文风也有一点点相似,犀利睿智,坦白率真,文章才华横溢,妙趣横生,可读性极强,仿佛信手拈来却让人一捧起就放不下,直读到心旷神怡,通体舒泰,一而再、再而三地笑出声来,最后用笑声把自己从对她们文字的沉迷中,惊醒。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5:28 , Processed in 0.2114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