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在之难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1: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存在之难》:这是不是一本会在热情的读者和保守的读者间引起争议的书?对一方来说意味着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却是让步。您甚至可以听见他们的对话!最后,一位先生说:“好吧,我来发表我的看法。我同意您的意见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5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7 11:49:36 | 只看该作者
  我决定去图书馆躲躲。临走的时候,还不忘把裤兜翻过来,确认一下是否带了借阅证。冷不丁的在路上自嘲一番,当然这得意于我先前已经有几次走到图书馆前面,然后打道回府的经历。
  
  一支首歌的时间后,我就走到了I开头的那一排书架前。突然间记起有人曾经说过,能否保持对阅读的热情,源自一个人是否对世界还有好奇心。我觉得有点好笑,不是有部电影就叫《好奇心害死猫》么?
  
  我随意的取下几本书翻了翻,当我翻完第九本的时候,我恍然明白过来,我只是对书名和封面设计感兴趣。我想我干脆就找一本视觉设计的书就可以了,这倒是可以省去我不少翻书的时间。
  
  我开始对下一本书充满了期待,就像一个人在河边钓了一个下午,天要黑的时候就会非常渴望见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我开始试着去用一些成功学大师的伎俩去说服自己,比如说,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那么你将得到更好的。老天真的很会倒腾人,在让人跌倒以后,总是不忘留一张红票子在你跌倒的那个地方,只是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我很庆幸,就在我准备要走的时候,瞥到了一本被血染红的书籍,我顺手就去了出来打量一番,上面简单的写着几个字,《存在之难》让科克托。他就这样很安静的给我讲他自己的故事,讲了整整一个晚自习。
  
  走出图书馆之后觉得一身轻快,也许是因为那本书我还只读了一半。换句话来说,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看看。它就一直安静的在那里躺着,像极了一个周末情人。我翻开记在草稿纸上的笔记,寥寥草草的字迹中,隐约看到,一个有臆想症的人读《小捣蛋》,他扮演马,觉得自己就是马。而我无意中就变成了那只马,只不过在一阵马鞭声后,我惊醒了过来,我恍然记起我只不过是去图书馆躲躲,没想到却闯了大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8 17:34:38 | 只看该作者
  “您为什么写戏剧?小说家问我。您为什么写小说?剧作家问我。您为什么拍摄电影?诗人问我。您为什么做画?批评家问我。您为什么写作?画家问我。”——科克托在这部自传中援引了针对他本人的最合乎情理的一系列问题。
  
  就像他的头发“总是朝好几个方向生长”,他的才华也朝着各个艺术方向扩散: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电影,舞蹈……他是艺术全能的冠军。“我跟随我自己,尽量地跟随自己左右。”这种跟随显示出的结果是,他将天赋的触角伸向了不同的艺术领域,并且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都伸到了同样的长度。通过它们,他走向了自己的整体。
  
  多亏了这样一位艺术全能者,我们才发现了对真正的全才的判定标准。应该把他看成是各种情态各异的艺术的关系网络中独一无二的交汇点。任何一种单一的观阅、探索都难以把握科克托精神的全部轮廓。他用作品带领我们去发现科克托这个名字背后所涵盖的能量矿物。他跟随他自己,而我们则用目光跟随他。欣赏他频繁切换形式,摆弄风格。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对他都有着同样强烈的吸引力。他也将承受如此广泛的兴趣对他提出的如此各异的创作的使命。必须奉行这样的原则:对所有艺术都不放弃尝试的权利,并保护这种尝试的成果……而诗歌尤其如此。在所有艺术类别中,科克托坚决赋予诗歌以核心的位置和特别的意义。他陶醉于各类艺术在他身上交错形成的感性比例,他留心每一种艺术与他本人之见的诗性关系。
  
  通过这样贪婪的实验,是否让科克托走向更高的艺术家定义?
  
  一个前所未有的才华呈放射状发散的艺术天才,仿佛出于本能地释放多重潜能,展示丰富的艺术景观,呈现多元的审美价值。似乎只需坚定对自己的自信,便可创造出新的美学高度。因为他,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间相悖的运行机制;也是通过他,人们更有效地寻找艺术间相似的基质。我们一直没有摆脱这样的疑惑:创作者的头脑在不同艺术中被启动的是不同的机制,这些机制在形式上不可转译;在内容上,它们又可以引起同等强度的共鸣。人们会惊奇这些神秘的因素是如何在科克托身上发生化学反应,并被提炼成更具内涵的诗意的。也许这些艺术的加法,使他得到自己的整体。但也或许,在艺术中,他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若干。他在增加自我,他也在分裂自我。
  
   他占据了一个等待被惊叹的位置,理所应当地接受王子的冠名。这是一个天生的主角,一个生来携带着一种适于崇拜的气质。关于这种气质的关键形容词根本列数不完:潇洒,迷人,高雅,敏感,娇贵……他所到之处皆变成他的舞台,而其他人毫无疑问只配充当在他舞台世界里用来衬托他的活人道具。这是个注定要陷入“纳尔西斯式危机”里的美男子,他像被施了魔法的波斯王子,拥有一颗一旦被放入显微镜下精彩程度将无限放大的灵魂。他照亮了艺术轻盈的一面。他的才华是他的面具,不断追寻那个他能从中找到新身份的区域所在。他的才华是他的坐骑,于那个创造力可发挥最大作用的世界里穿梭伸展自如。
  
  他在艺术中自我塑造,赋予艺术家而不是艺术更加卓越醒目的地位。他属于这样的艺术家行列——你对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从某种人为制造的传说中走出来。对他们的作品的理解也只能依赖于对他们的特殊性格和命运的求索。在他们那里,艺术沦为艺术家的自我表现的工具,艺术成就了艺术家的个人传奇。
  
  那么,科克托是否在作品里为我们找出“最内在的他”布下了明确的线索?
  
  当他以从天性中生长出来的骄傲,以变幻不定的姿态树立自己时,唯一对我们强调的是,他是个诗人。他创作的最终都是越出语言概念界定的诗。
  
  诗人被要求以主观上透出抵抗的感知方式体验世界,被要求亮出以自己品牌命名的语言,被要求出示一种出于诚意的深度(这种深度应该既是情感的,又是哲理的),展开对生命细节的捕捉,说出只有通过他的口才能说得最好的东西。诗人是一种如果他愿意,晚上也能看见太阳的人。诗人有太多种,以至于我们不是那么能分辨得清楚。很遗憾,我们总是看见有一类诗人,他的眼光只投向天上的星星,而对脚下的烂泥捂起鼻子。他们有时一边对生命吟唱苦难,一边又对人生的丑陋装作毫不知情。诗歌对这样的诗人来说,只是充当了自恋者的根据地、撒娇者的避难所。他只投身于自我,而不是投身于世界。这样的诗人喊出来的声音是粉红色的;这样的诗人吐出来的词语是泡沫状的。他为自己的诗歌创作,专门设计出一个有别于我们所处世界的世界。他对此不闻不问:不管愿不愿意,关于人生苦难哲理的填空都在等待着他。
  
  人们授权诗人诉说“痛苦成为一种习惯”的资格,而科克托继而又加上一句“对此,我已经适应。”“存在之难”——他已宣告对该自传命题的选择,试图将苦难当成交谈对象。这种苦难可以是来自疾病,可以来自科克托口中的“敌人”,也可以来自天性上的软弱。那么,这很可能是一本为自我分析病情的书。他借此书顺理成章进入被治疗状态,以自醉式的语句,用一本书的篇幅拖长了他关于“存在之难”的呻吟。围绕着各种自恋者的症状,科克托时而自我修饰,时而自我祛魅。这种典型的自传式真实,在读者视野中显得若隐若现。如何在这些私人性质的话语的华丽掩盖下发现朴素的科克托,并施诸恰切的定义,不啻是科克托抛给读者的难题。他自我辩护说,他沿着表现真实自我的途径却抵达了“傲慢的假象”。他指责周围的人使他“消失在传言中”。他要在自传中收回对“阐释科克托” 的钥匙的所有权。
  
  除此之外,此书还隐隐透出这样的焦虑:对于指斥自己艺术生命不够成熟,创作内容上出现“苦难的缺席”的诘难,科克托试图在自传中交出自己的灵魂给以回应。在此之前,对存在的体验已精确反映在他的才华中,只是从他面对生命的方式中反射出的是,他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的力度。于是在自传中,我们看见科克托的精神循着肉体上的苦痛,吸取悲剧式的生命力量,抵向“存在之难”的主题。也许,对科克托的诘难多少显得有点不近人情。因为像王尔德,波特莱尔一样,他并不是那类从苦难的子宫里诞生出来的艺术家。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存在,将注定是一种审美式的存在,而非哲理性的存在。即使苦难,他们也只抱着看似享乐的态度,只关心其中的审美意义。他们的孤独,是用来炫耀的;他们的苦难,也是用来加深自恋的。即便自恋阻挡艺术家迈向伟大,他们也坚持要将表演自恋视作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既然科克托从来不是艺术上的专注者,他也大概不会以更高程度的伟大,作为他如此跨界创作的目的。对于为何在艺术上表现得如此“花心”, 他的回答只是种并非出于“存在之难”的天真:
  
  ——也许是让我的种子可以飞到每一个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6 22:20:4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有许多段落并未读懂,但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快感却一直伴随着我。书中有一句话;“我们都是病人,只会阅读那些分析自己病情的书籍。”没错,这是一种“病”。但是无药可救,所以只有沉溺其中。
  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书,展现的是科克托本人的思维和情感。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他,同时也认清了我们自己,就像一面镜子。“我一直都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希望太多,总不免失望。”“与笛卡尔正好相反。我在,故我思。没有痛苦,我就不是我。”痛苦正是绝无仅有的高尚情操。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15 11:37:48 | 只看该作者
  要不是老苏,我就是再爱啃书本也不会跟这本书有什么交集,何况我跟人家也不熟,只是他的某篇日记里提到,此书伴他度过了一个清冷午夜,抚慰了他一颗寂寞芳心。出于对豆瓣第一专业轮胎工文学素养的信任,随手列入购书单,被有心人看到,就买来送我了。
  
  算算也快两年过去,当时的有心人早已失散茫茫人海,这书却直到现在都没有看完,我朝秦暮楚的阅读习惯是原因之一,更多是因为每次重拾翻看,满页的词句竟都像初见那样陌生。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能做的只是摘录。不明白的地方大部分是不求甚解的翻了过去,就算佯装好学去问老苏,也只是闲扯几句就各自忙去了。
  
  我想,此间深意,仿佛一个随行的谜,终会有天恍然破解的吧。
  
  
  
  引言P2
  我说了太多可说之事,而对不可说之事,却说得不够。
  最终,一切都安宁了。只有存在之难,无法安宁。
  
  
  
  交谈P4
  我跟随自己,尽量的紧随自己左右。
  
  
  
  我的童年P10
  菜园中的发现,正是在高大的丁香树、醋栗树和农具库的阴影下,孩子们试着去理解成人时间的秘密。
  
  所有神奇的一切,在这一刻,变成暗杀后等着讨回正义的幽灵。
  
  如果我稍稍拖长了呻咛,是因为我的记忆已经没有空间,该清理包袱了。
  
  
  
  我的风格P15
  我的天性既非快乐也非忧郁。但任意一者我都可以达到极致。
  真正的线条在他愿意时浮现。
  智慧是自欺欺人的幌子,不要把智慧和这个在身体上不知位于何处、自觉提醒我们自身极限的器官相混淆。
  装饰并非我们的主要意图,而是出于平衡的需要。
  
  
  
  工作与传奇P21
  天赋意味着迷失。
  
  让现象在无意识中完成圆满。
  
  我的欠缺和我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童年。
  
  我排斥的力量反抗我,甚至是它决定了自己的范围。
  
  我就是我所忍受的写作的痛苦,他使我更喜欢交谈。
  
  想要违抗世界给你的评断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它不会轻易放弃它的主张。
  
  渴望孤独似乎是社会的过错。
  
  我害怕习惯带来的软弱。
  
  
  
  雷蒙 拉迪盖P29
  
  他使别人的青春显得陈旧黯淡。
  
  让人震惊的新意并不具备某种独特的表象。
  
  
  
  我的外表P35
  
  太多的内心的风暴、痛苦、怀疑带来的危机、自我克制的叛逆、命运的掌捆,它们揉皱了我的前额,在两眉之间刻上了一道深深的皱纹。
  
  我试图克服在表现真实自我时所感到的局促,而努力却带来了这个假象。
  
  
  
  我的逃亡P42
  
  年轻人从不怀疑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监禁,内心的逃亡,内心致命的危险和折腾。他们并不了解生活,脑中只有冒险,当现实不能再给他们提供冒险的途径的时候,他们觉得不再活着。
  
  如果缺乏指引,天赋会分散我们的精力,跟梅毒没区别。
  
  我在自我否定中衰竭。
  
  我的自我只余了灰烬。
  
  年轻人只有通过极端的方式才能进步,这是公理。
  
  
  
  法国P53
  
  只欲求不可见之物,比可见的事物更辽阔,庄严。
  
  
  
  戏剧P59
  
  它会是它应该的样子。时间把它从我这里偷走了。
  
  避免形象。避免描述或不描述。避免确切的意义和不准确,矫情和生涩。既不冗长也不过于简短。
  
  我们部分地存在着。
  
  痛苦的每一分钟都那么微妙,我不会拿它们和任何事物交换。
  
  真理是不同的,时间却不是,它是生命的褶皱。(注:这里让我想到了夏宇:时间曾经打一个褶,把我们褶进去)
  
  
  
  狄亚基列夫和尼金斯基P67
  
  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出现在远处,在灯光下而结构生长。
  
  
  
  从奇迹到电影P73
  
  是奇迹让我们挣脱不得不面对的生命的藩篱,如同疲惫,在我们出生并死亡的床底之外延续。
  
  奇迹源于某种错误,某种缺失,来自作者意识和无意识的不期而遇。
  
  
  
  友谊P81
  
  我寻找。我找到。我讲述。他们倾听。这并不需要训练。这就是人际交往。
  
  爱情建立在短促痉挛的基础之上。如果这种痉挛让我们失望,爱情就死亡了。
  
  会被触怒的友谊不是友谊。是潜藏的爱情。
  
  友谊把我从人类面对衰老所感到的焦虑中拯救出来。
  
  每个人寻找自己的价值,忙于寻求各自的快乐,试图配得上彼此。而时间流逝。
  
  
  
  梦P90
  
  醒来,梦就枯萎了。
  
  它是一株离开水就死亡的水生植物。它陨落在我的床单上。它的控制让我惊慌。我欣赏梦中的寓言,借机过双重生活。但我绝不使用它。
  
  
  
  阅读P93
  
  写作是用墨水作战,试图让别人倾听。
  
  如果它们不契合我们当下的心情,我们会觉得它们很糟糕。
  
  读者希望的,其实是自我阅读。
  
  对我们越重要的书籍,我们就读得越糟糕。
  
  我们都是病人,只会阅读那些分析自己病情的书籍。
  
  
  分寸P100
  诗无非是数字,代数,几何,运算和证明。
  
  我碰到了骨架的关节,他们相逢的交叉点,他们命运的花边的衬底。器官的关联,血管的交叉比情感的纠缠或肌肉的交错更令我震撼。
  
  宾客如云的日子P109
  不要去造访不欢迎你的房间。那简直是场灾难。
  
  交流的匮乏导致了一个平面,不论是它还是我都无法设计出一个圈套。
  
  它的空是满当当的。
  
  天真的女人们,勇敢无畏的人儿,美丽的人儿,您是那么喜欢镶着金线的布料。您永远留不下一个子儿。
  
  我们的行为只与灵魂有关。关键在于不能对舒适有丝毫的眷恋。
  
  他们让这里有了故事,有了晕眩和圣火。
  
  痛苦P119
  从逻辑上来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更能够忍受痛苦,因为他有时间有希望痊愈。
  
  青春预言了苍老,他们的轮廓让人可以猜到他们将来会有的容貌。生活雕刻他们,让他们日趋完美。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青春同样体现在语言和目光中。
  
  我对世界一无所知。
  
  痛苦给了我一个好处:它不停的提醒我回归秩序。
  
  没有痛苦,我就不是我。
  
  我一直都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马塞尔.儒昂多是对的,他说是人类让上帝蒙难。
  
  我摇着生命的瓶。酒便这样酿成。
  
  面对阿尔卑斯山的薄雾,我很害怕体会另一种空白。一种医生所要求的空白。
  
  死亡P129
  生存比死亡更令我困惑。
  
  我和他们的距离令人心碎,但我觉得我们仍旧那么贴近,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尽管无法相见,但分开我们的距离只是一枚硬币的厚度。
  
  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的生活飞快,急促的打出手中的牌,滑向死亡。
  
  只关心死亡是一种矫情,在生活中把生视为死的错误是价值观的错误。
  
  每个人都与死亡住在一起,却用臆想安慰自己。
  
  它(死亡)善于模仿,当它似乎离我们最遥远的时候,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欢乐中。它是我们的青春。是我们的成长。是我们的爱情。
  
  它的荣耀是我们的寂灭。
  
  轻浮P135
  轻浮是一项罪行,因为它伪装成轻盈,比如,三月山上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的轻盈。
  
  轻浮不过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匮乏,因此而拒绝呈现本来面目。
  
  爱国主义是一个糟糕的借口,与其用伟大的借口欺骗民众,倒不如责备他们受到欺骗显得高贵。
  
  异想天开的人缺乏独特性,他发现自己的行为缺乏连贯性而让人觉得沉闷。
  
  我们的时代得了重病。它创造了“消遣”。
  
  控制灵魂P151
  没有比灵魂的旅行更缓慢的了,如果身体挪动,灵魂需要慢慢地与身体结合。
  
  我避免一切会让我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的接触。我像植物一样生活。
  
  阿波里奈尔P159
  我们很少能做到谈论一个人却不冒犯他,哪怕所说的是对他有利对我们不利,但从我们的固定点所采取的眼光和观点会与他的观察角度相悖。
  
  对速度的崇拜使手工业灭亡。
  
  诗是跛足前行的艺术。
  
  死亡,穿着和但丁一样的长袍,像牵着孩子一样,牵着他的手。
  
  笑P171
  我蔑视那些回避笑容并拒绝敞开胸怀的人。
  
  与心脏和性相似,笑容起源于扩张。它只有在兴奋的时候才会膨胀。不能随心所欲地勃起。
  
  
  
  ……………………………………
   我困了,明天继续,如果有时间的话。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2 08:07:02 | 只看该作者
      (一)
      诚如作者所言,这本书会成为臆想狂,或那些做白日梦的人的必读书。单看标题就觉得很吸引人了,出自德冯特内尔之口。书是作者在生病时写的,流感来袭的那几天,我高烧39度,在医院打点滴的时候看的。这样说是为了说明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心境很对,不然就是一种错过了。无论是中文译本上的序,还是法文本序,都是溢美之词。通常这些东西都不会影响我的阅读,倒是开头几页的照片似乎很有意思。不得不佩服装帧设计的studio宇刚。王小波说,好的书会让他感到是一种侵犯。看引言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像是自己在一年前写的《夜曲肖邦意象》,还好我后来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一种自不量力。
      (二)
      坦白地讲,很多段落都看不太懂,看完后的收获也就剩可以成为谈资的只言片语了。所以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只能是靠想了。至似乎是也作者所意料到的,尽管他愿意读者们藉着文字里脉搏的跳动去认识他。这个休息着的不安静之人,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他在从来就不乏天才的法国绽放异彩的呢?这本书会给你一个最初的轮廓。这是一本在未来我们会把它装进口袋而不是列为收藏细细品味是书。很奇特的效果,足见“它不是那么的科克托”。
      (三)
      写作是一种个人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为什么要写?这是个想着想着会让人睡着的问题。人最初是出于生产记事的需要,到后来用于表达思想。可是如果一个人写作是为了忘记事件本身呢?我们在写的时候要不要考虑责任,或者如作者所言“品行”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写,比我们写什么更重要。这有点像当年余杰批判余秋雨的味道了。上日语写作课的时候,有女生感叹,“为什么我们写出来的就是作文,作家写出来的就是作品?”这样的问题自是很难回答,更何况是外籍教师。其实这跟“为什么作家可以写病句,而我们不可以”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教育问题。然则,写作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了。我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在电脑屏幕前敲击,在白纸黑字间游弋,张牙舞爪着我们的青春;然而,很多的作家都愿意将写作的最初动力归结为孤独,人是因为孤独而写的。悲凉总是在这一纸之后,年华逝去,留下熠熠生辉的思想。
      (四)
      性,应该是一种冲动的表达方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很直接,像摇滚一样热烈。两者有共同的感情基调——爱。羞于表达和表达过度,都是在不爱。前者是在不爱他人,后者是在不爱自己。让科克托如此恰如其分地说,“写作是一种性行为。否则,就只是在写字。”一个在饱受病魔困扰的人在静养的时候,仍笔耕不辍,因为他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写作本身所能带给他东西,是一种骨子里的需要,它如此强盛,以至于他无暇考虑病痛。工作的停顿只会增加他的不安。性意识往往导致道德问题的本能,一个艺术家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努力要去塑造的那个形象其实就是他自己。品行跟知识积累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只是习惯性地期待高的品行会出现在某些人身上而已。
      (五)
      翻译的不错——因为翻译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修完翻译课后的体会。能记住的真的就是些只言片语。比如说J.M. 塞尔夫人的那句,在《浮士德》中,我们恋爱,在《特里斯坦》中,我们做爱。
      试着去认识这样一个勇敢的人。里面绝对没有廉价的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10-10 20:29:09 | 只看该作者
  《存在之难》是科克托自传。和普通的自传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是从自己的的生平之类展开,换句话说他并不在乎这些真实而又重要的存在,即使这和他密切相关。
  
  与同时出版的其他四本书最大的不同,应该算是在书中他呈现的是他的思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篇幅很短,篇与篇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甚至我觉得我很难从中挑出所谓最喜欢之类的语句。
  
  完全私人的领地。我唯有折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10-12 09:54:22 | 只看该作者
  有种气质是无法改变的
  而这种气质
  在作者那里
  就变成了无序的变化
  
  你会发现一个自恋的可可托
  你会发现一个找不到自我的可可托
  你会发现一个和你很像的可可托
  你会发现一个孤独却喜欢独处的可可托
  
  喜欢他的文字
  就如同在煩雜世界里一泊苍凉而美丽的湖水
  像芦苇
  像传说
  
  在这个吵闹而喧嚣的世界
  每个人都漂泊无依
  
  每有人会真正认识谁
  甚至是自己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21:05 , Processed in 0.0834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