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13-5-30 16:59 |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袁水拍(1919.2—1982.10)
江苏吴县人,原名袁光媚,笔名马凡陀。1935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不久到银行任职。抗战后在香港、重庆任编辑。1938年开始创作诗歌和报告文学。19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人民》。1941年发表抒情诗《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抒发了对法西斯的憎恶和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向往。抗战后期,在《新民报》、《大公报》做编辑,并用马凡陀的笔名,以民歌、民谣的形式及格调,写了大量的讽刺诗,有利地揭露了达官贵人荒淫无度的生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后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出版,受到广泛的欢迎。
1949年调北京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编副刊《人民文艺》,曾兼任国《人民文学》、《诗刊》编委。除继续诗歌的创作外,还发表一些诗歌理论文章,翻译许多欧美诗人的作贫 。1961年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1976年初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后因与四人帮有牵连,被停止审查。1982年因病去世。
作者简介
巴勃鲁·聂鲁达(Pablo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生于帕拉尔城。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并起笔名为聂鲁达,16岁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1928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因国内政局变化,流亡国外。曾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回国,1957年任智利作家协会主席。1973年逝世。
聂鲁达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从1925年到西班牙内战爆发.是聂鲁达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基本上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追求神秘的内心体验,主要诗作是《地球上的居所》(1933一1935)。1937年,进入创作的第三阶段,亦是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著名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1937)和代表作《诗歌总集》(195o),后者包括此时期发表的最著名的两首长诗:《马楚·比楚高峰》和《伐木者,醒来吧》(1948)。此后陆续发表诗集《元素之歌》(1954)、《葡萄和风》(1954)、《新元素之歌》(1956)、《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1957)、《英雄事业的赞歌》(196O)等。
聂鲁达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浓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表现了拉美人民争取独立、民主、自由的历程,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力量。由于“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聂鲁达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