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例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最美好的记忆都和电影有关
      九年之后,毛尖第二本影评合集
      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皮里阳秋的机锋
      烂片当道的时代
      我们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义了影评作为一种文体之后,转而寻求突破,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例外》便是她突围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评专辑。
      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一个专业影评人,除了表明更能骂以外,还有什么呢?为了这个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毛尖有意改变了写作风格。常常会有读者跟她提意见,说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这种“健康”,是好还是不好,读者看完文章自有说法。不过,如果没有了毛尖的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吧。尤其是这个烂片当道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都说我偏爱毛尖疼惜毛尖:她的文字确实有品有格。人品优劣蒙不了人。文品高低看仔细了也蒙不了人。——董桥
      毛尖笔下不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加上皮里阳秋的机锋,每回都不禁忆起当年最爱看的Pauline Kael;因为看完烂片的郁闷,一读她的尖酸辛辣,不无化解之功。——郑树森
      凡事皆有例外,但毛尖的电影文字例外没有:每篇都掷地有声,埋藏的笑弹等待你的幽默感去引爆。——迈克

    作者简介
      毛尖,浙江宁波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非常罪 非常美》《慢慢微笑》《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等。

    最新书评    共 4 条

    虫虫cs    作者阅读了不少史料吧      只是看了几篇总觉得是一本老牌影星八卦周刊。      并且帮每一个明星出柜。。。         P.S.我就知道葛丽泰嘉宝一生未嫁有点问题,小学时候阅读嘉宝的生平说她因为深爱一个男人,此男人去世后就终生未嫁,深居简出。。。现在。。。一切都。。。明了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7-26 15:37
    小宝    毛尖的这本《例外》,其实没有例外地保持着她“非常”时期的水准,甚至在原有的机锋、俏皮、睿智之余,还有洗尽喧哗的执拗,嗯,这是非常性感的风格。它甚至让我隐隐产生一种希望:如果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都能保有这样的脾性,那我的三十岁看起来,也许不是那么可怕。   从前,毛尖的友人们,戏称她的影评为“毛选”,而我几乎收了她的全集。如果不是迫于生存压力,我曾经也差点就要拼死命去华东追随毛老师了。不过,再炽烈的爱,也有冷锅冷灶的时候,所以,在毛师《这些年》的那一段,读得寡淡索然。也许概因,在初涉世打磨的这几年,疲于修炼自己的世俗段位,甘于浮躁困顿;而这期间,也正如毛老师在《例外》后记中说的:曾经听上去蛮酷的影评人,现在却因为网络到处充斥着全民口水收集站,个个都是福尔摩斯级别的骨灰粉,于是她也不再热衷用“非常罪非常美”的方式写电影了。然而,我却迷恋那个时期的她,而不能自拔。所以,总有点不能适应她“这些年”的变化。   如此说来,严格意义上,《例外》还是有“例外”的:特别是她开始更学究,更深入的剖析,更冷静地判断,仿佛在用费里尼、维斯康蒂、小津安二郎,找回影评人“昔日的荣誉感”。甚至连书名,都来源于她解读小津的论文。   但是,正如性格是很难改变一样,那早就渗透在她文字骨骼里的特质,是不会轻易被这些学院式故纸堆给盖住的,甚至在她不经意间,就被打上光,放肆出来。所以,看她大胆甩出梅斯德斯这张“黑桃Q”时,我就知道她其实还有很多好牌,在等着钓我们的“主”呢。果然,等到梅赛德斯收了终极女神嘉宝时,我们早就被迷得六神无主了。再然后,看她故作挑逗地泄露加里格兰特的暧昧取向,却告诉你:“不管格兰特和谁一起睡,‘雄性’都是抹不掉的”,一句话秒杀所有腐女们的肤浅。   再仔细点看,就了然了:之前说的“例外”里,其实也蛰伏着她一贯的感性。无论她说维斯康蒂,还是费里尼,都隐匿着一份私人情愫,所以,即使你没有看过《魂断威尼斯》或者《大路》,你也会被毛尖八卦的电影细节,勾起探究的欲望。关于她对小津,即使用论文体,也带着柔软亲昵的口气,像是在给不了解的外人,解释家里那个不善言辞的干巴老爹,其实是多么的闷骚细腻、豪情万丈。   谁说带着偏爱,就不够客观。文字的宽度和厚度,就在于,可以让人自由解读。这个解读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可以再生创造,才让完全没有交集的作者和读者,有了共鸣的可能。所以,也是因为毛尖对小津的解读,让我发现,即使对小岛国有民族仇恨,也不并妨碍我喜欢他们的电影。甚至也让我好笑地回忆起,小时候也曾经为了借《机器猫》,而奴颜婢膝地向同学谄媚,然后至少看上三四遍再还。所以也必须承认,无论如何,小岛国的文化产品,也带给过我温暖欢乐。不能否认《机器猫》和《灌篮高手》至今是我最爱的漫画,《源氏物语》确实让我觉得刷新了一种电影美学。的确,小岛国在文化上,从来执守传统,用在电影上,这种态度也不失为一种保持水准的专业诚意。   很多人喜欢写评论,是因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却又能立于全知全能的视角,指点江山。当然,看评论者亦然。不过,毛尖是例外的。她在评论中,就喜欢带着偏爱、母性、八卦心,甚至混入私人记忆:她看又胖又自大的希区柯克拍最瘦最美的电影,却感知到他的伤感,感知到他承认自己缺陷的时候,却做梦似的回答自己,我不介意;她会因为Q宝说喜欢《龙门飞甲》更胜过喜洋洋时,一本正经地心虚了,然后拿“陈坤的美色就值一半票价”来洗脱心虚;听《国王的演讲》,她没有注意奥斯卡的品味,反而跑偏到,当年的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终于又归到一部电影里了,但角色却八不靠了。这些调调都是那么的俏皮有魅力,更接地气,更活色生香,也更得我心。    2012-12-23晚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02:46
    微年如    原先看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看她在《万象》上的文章,有瞬间惊艳的感觉,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怀着如此强大的八卦之魂,写出这么动人的影评。接着陆陆续续买了很多她的书,出的几本随笔很烂,到了《例外》,前面几篇还不错,后面就不行。前面的几篇,发表在万象上,有考据,有八卦,很好玩,毕竟是鲜活的人生道路。后面的大部分,观点陈旧,仅仅是影评,与一般没什么两样,与之前的巨大期待相比,很失望。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19:36
    薛易     拿到这本《例外》时,我的思想先飞回十年前。那时我对老上海很着迷,整天想着王琦瑶心中的老克蜡味道,以及霞飞路上的游龙戏凤。直到我踩到了淮海路上厚厚的法桐落叶,看到了毛尖的影评《非常罪,非常美》,这让我初次感觉到一种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状态。不仅仅因为电影,更因为对于我这个毛头穷小子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都市世界观,是“上海摩登”。    《非常罪,非常美》是毛尖的第一本影评集,里面充满了大师的名字,是在向他们致敬,也在向我等初接触者启蒙。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名字让我高山仰止。这本书一直广受文艺青年推崇,甚至堪称是某些小众群体的接头暗号。只是,十年过去,沉陷其中已久的我对于都市已无太多感念,而毛尖的影评新作《例外》也已然换了风情。    毛尖是宁波人,曾经在香港读博士,如今又在上海的大学中教书。虽然她一直受文艺青年供着,但毛尖似乎并不留情。比如,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一公映便广受文艺青年推崇,它讲述一位并不成功的作家在午夜穿越,遇到了酒醉后的菲茨·杰拉德和他的酒鬼妻子,然后又碰到了海明威、达利,还有毕加索,甚至他跟随毕加索再次穿越,遇到了高更。伍迪·艾伦以一贯絮絮叨叨的话痨方式,展现了这种万花筒般的巴黎盛况,也满足了文青们的渴望。但你猜毛尖怎么写?她的题目就是《普通青年看午夜巴黎》,“不管伍迪·艾伦最后的乡愁是上个世纪、上上个世纪,还是穿越回来的今天巴黎,我只想说,作为一个普通青年,《午夜巴黎》对我们而言,也就是巴黎风光片,风光虽好,看一个小时就有点长了。当然,最后,我得检讨,《午夜巴黎》没有等到字幕就抢鲜看,弄到中途睡着,这是我们普通青年还有待向文艺青年学习的地方”。    《非常罪,非常美》中多的是各种膜拜,这部《例外》则充满各种揶揄。比如陈可辛的《武侠》中,作为家庭主妇汤唯静静清洗鱼鳔,一家之主甄子丹说,“不用了,有了就顺其自然,”又加一句,“你知道我不喜欢鱼腥味”。对此,毛尖认为“武侠”是谈不上了,“如果陈可辛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从《甜蜜蜜》风格出发,弄个《鱼鳔侠》,透明的小鱼鳔说不定还真能开创一种新武侠,而且,最后,用鱼鳔来制造终极打斗,那该有多清新!”    又如徐克的《龙门飞甲》,很多观众看后想回家重温《新龙门客栈》。毛尖也是如此,但她家的小孩Q宝却是大加赞叹,说比喜羊羊和米老鼠都好看,是他从小到大七年来看过的最最最好看的电影!毛尖大受启发,“如果Q宝不在乎情节人物历史等等等漏洞”,《龙门飞甲》也有无限风光,只要“用看色情片的心情来看所有的电影”,3D效果呈现出的就是和谐的“肉新鲜”。    读者会发现,毛尖前一部影评中所弥漫的腐朽气味已经消散,如今的她更多的是机锋,这是因为生活的历练,也是她的天赋所在。香港的郑树森教授说,毛尖的影评让他想起美国的曼尼·法芭对某些“大白象”的讥刺;没错,不管是国内的“白象”还是域外的“白象”,毛尖一视同仁,她的飘忽像练了辟邪剑谱的林平之吗,倏忽一剑就切下余沧海的一片肉来。继而退开,然后再切。    对于这些变化,毛尖也有自己的解释。在《例外》的后记中,她写道:“大概是在我的第一本书《非常罪 非常美》出来以后吧,我出去开会,主持人会介绍我说:影评人。那些年,我自己觉得也挺骄傲的。影评人,听上去蛮酷的不是?现在不酷了,尤其电影院里的大片常常就是全民口水收集站,说自己是影评人,不过表明自己更能骂,其他,还有什么呢?”    于是,“我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在不同的形式中,我试图找回昔日的荣誉感”。这是她自白,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在这个“全民写作,无人阅读”的时代,想让别人花钱买你的文字看,还要尊重你,这真是难着呢。         文章来自胡兰成网   http://hulancheng.com/  详情 发表于 2013-8-5 20:0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9:13 , Processed in 0.24742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