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中国屏风上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1:0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以游记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的场景,再现了腐败政府的软弱无能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通过调侃的讥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外国列强的骄横虚伪和生活的空虚与无奈,以及朴实勤劳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6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9 15:49:16 | 只看该作者
      
      朋友打算国庆也去庐山。我讲了经验,再次赞美宾馆的露台,说,雾天的清晨,最宜披衣在露台的躺椅上读书。她笑道,你肯定后悔没有带书。
      
      怎么可能!
      
      再沉重的行李,再满的行程,我都会在箱包里塞上书。较之于担心所带的衣服不够厚、担心防晒霜不敌紫外线,我更担心书没带够。人生地不熟的时候,旅伴另有所忙或是尚在酣睡时,有了书,我便有办法厝置自己独处的时间,否则,“无聊”、“孤独”这两个向来与我绝缘的客人也许就会来敲门,我却没有兵器抵挡。
      
      这些天翻罢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他在1920年孤独的中国之旅中只有一个良伴。他写道“此时,一本大部头的书是多么宝贵啊(为了行装轻便,你随身只带三本书)。你是怎样细细地读,唯恐漏掉每一页上的每一个字,如此你尽可能地拖延着必定读完的那个可怕的时刻!于是,你非常感激那些厚书的作者,在你翻着厚厚的书页,计算你可以读多长时间,你真希望再多出一半的书页来。”
      
      我这次带的是本小说,也是算计着还有几个独处的时段,甚至强行规定自己每天只能读多少页码,才可以让书和读书的时段恰好对接、吻合。
      
      1920年,毛姆在中国旅行,一路写些札记,本想作为小说素材,后来索性直接以50多篇札记结集。他写他那些混在中国的同胞,满含调侃与讥刺。“冒险家”们被自己祖国主流社会的转筒以离心力荡涤到遥远的中国,职业是传教士、海员、买办、大班,故土的边缘人,来到东方古国则俨然以文明优越者自居。毛姆浅浅几笔,就是他们变形记的写真。毛姆也写中国,自称是“真实而生动的图画”,其实却像书名一般,“隔”着厚重的屏风。他不懂中文,毫不理解中国文化,以“来自文明世界”的眼光俯视尚在蒙昧中踽踽徐行的中国人,尽管有时也闪现出善意与同情。他的脚步已实实在在踏上中国土地,甚至像演员“体验生活”般与中国底层人士同宿荒村野店,但他事先没做有关中国的功课,又不与中国人交流,结果绘出错漏、歧解的中国图景。谁叫他将时间都交给随身携带的书本了呢?他与辜鸿铭的会晤过程活像鸡同鸭讲的闹剧。
      
      我从书中读出一个世纪之前的伤痛。中国也曾像殖民地印度、非洲一样,被人如此轻慢地认知与谈论。当时的外国人创造了一个词汇“coolie”,用来专指以体力为生的中国贫苦劳动者——苦力,毛姆则带着被震撼的惊讶之情比喻那些以人力搬运货物或其它人的苦力为“驮兽”。这些章节,虽然译者——昔年曾教授我们外国文学史的老师——在后记中好意地解读为毛姆具有“深挚的情怀”、“读来令人动容”,我却觉得尽是些看客的猎奇。我喜欢毛姆轻捷流丽的文风,但他这次中国之行,“摄像机”是装了大摇臂或是小摇臂,甚至是航拍,机位飘忽,不懂装懂。
      
      我又想到了另一本书——胡晴舫的《旅人》,同样是旅途中的札记,但她是近距离平视,用相通的语言与旅途中的人们交流,是以观感丰富,不单她自己体会到了,对读者们而言,也是如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30 19:54:28 | 只看该作者
      4<漂泊者>p9:在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5<内阁部长>,p12:但对我而言,这次见面中最奇妙的是,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根本就是个恶棍,腐败渎职、寡廉鲜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是一个搜刮的高手,通过极其恶劣的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他是个虚伪、残忍、报复心强、行贿受贿的人,中国沦落到他所悲叹的这个地步,他本人也难辞其咎。然而,当他拿起一只天青色小花瓶时,他的手指微曲,带着一种迷人的温情,忧郁的目光仿佛在轻轻抚摸,他的双唇微微张开,似乎发出了一声充满欲望的叹息。
      36<民主精神>,p100:也许臭水沟比议会制更有利于民主。卫生设备的发明破坏了人的平等观念。
      p101:这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设想:当第一个人拉下抽水马桶的把手,他其实已不自觉地敲响了民主精神的丧钟。
      38<哲学家>,p107:哲学关于个性,而不是逻辑。哲学家的信念并非依据确实的证据,而是他自己的性情;他的思维活动仅仅用来证明他直觉到的真实是有道理的。如果说儒家学说牢牢地控制着中国人的思想,这是因为它解释和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而没有其他思想体系能够做到这一点。
      p108:(辜鸿铭)“你们粉碎了我们哲学家的梦想:世界能以法律和秩序的力量来统治。”
      44<正常的人>p124:(解剖课老师)“你得明白,正常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
      45<老人>p129:怕是只有死亡才能把他们俩分开。
      57<山城>p167:你说不出在你身边涌动着的这些众多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凭你对自己同胞的同情和了解,你有了一个支点:你可以进入他们的生命,至少是在想象的层面上,而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真正地拥有他们。借助你的想象,你差不多可以将他们当作你自己的一部分。但这些人对你来说毕竟是陌生的,正如你对他们也是陌生的一样。你没有线索可以破解他们的神秘。他们与你即使有诸多的相像也帮不上你多大的忙,而毋宁更说明他们与你的不同。……你依然像是看着一堵砖墙。你无所凭依,你不知道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状况,于是你的想象就很受挫。
      它们是怪异的,那些绿色的坟墓,它们也是可怕的。他们似乎在等待。
      <译后记>p174: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命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31 19:29:05 | 只看该作者
           旅行。一个迷人的字眼。在那些难以入眠的夜晚,我总是想象着自己此刻正行走在那些陌生而奇妙的世界:蒙古的草原、莫斯科的街头、阿尔的小镇、摩洛哥的荒漠、塔希提岛的村庄、阿根廷伊瓜苏瀑布、加州的旅馆、富士山的夜空……(此时崔健的那首《假行僧》总是在耳畔响起: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人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但是每次睁开双眼迎接我的仍然是这个苍白而黯淡的世界。于是很多时候我只好用康德卡夫卡佩索阿这些大师的人生经历来安慰自己,选择在精神的国度沉醉与流浪。
          毛姆的这本游记又为我的幻想之国增添了几座华美的城堡,让我的幻想之马驰骋到了20世纪初的中国。
          尽管距今不到一个世纪,但那时的中国在我的眼里显得如此的遥远而陌生。透过一双充满激情的英国人的双眼,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令人眼花缭乱充满生气的景观:雄伟而孤独的长城,静静流淌的长江,橙黄的水田,满是雉堞的城墙,寂静的庙宇,幽暗的小客栈,恐怖的婴儿塔……我看到了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中国人:剽悍的蒙古首领(《蒙古人首领》,书中篇章名,下同);在拥挤的客店里埋头作画的文人;(《画》);鸦片烟馆里逗弄婴儿的烟民(《鸦片烟馆》);充满苦难逆来顺受的“苦力”(《驮兽》);背着蓝色棉布四处游走的年轻人(《小伙子》);发出绝望呼号的纤夫(《江中号子》);虔诚而衰老的妇人(《祭神》)……(如今这个一度丰富多彩的国度已经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萧条而单调,喧嚣而浮躁的荒原。)
          阅读这些游记就好像是坐在一列绝尘而去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的世界与你擦身而过,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如昙花般在瞬间绽放又凋谢。不过即使我们踏上这列火车是为了遗忘,但被我们忘掉的总是那一路孤立的站牌,我们永远无法忘记我们的起点站。所以毛姆的这本书里更多的笔墨还是放在了在华洋人的身上(外交官、传教士、汉学家、戏剧学家、船长、商人、医生……)。毛姆叙述他们的笔调是冷静的,但是却饱含了真实的讽刺和赞扬(我觉得一种直抵人心的真实感在写作中是尤为重要的)。在描写他们的生活的文字中我似乎感觉到离印象中的毛姆更近了,毕竟这些人的身上才有着他最熟悉的声音和气息。而他的笔下也不时流露出对故乡(文化意义上的)充满温情的怀念和回忆:在一座古城郊外的旷野,作者无可救药的想起了莱茵河畔的原野(《原野》);在无数次观赏过中国艺术品后,一尊残缺的希腊塑像引起了作者无限的欣喜和遐想。
          这让我想起了川端康成的小说,虽然深受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他仍然忠实地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流淌在他笔尖的仍然是日本人心灵的最柔软的那一块净土。所以我想在精神的世界里不管我们旅行到哪儿,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那块养育我们的土壤——故乡。但是,我无不悲哀的发现,中国这个家我们几乎已经回不去了。
          在毛姆的笔下,我看到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即使是一个虚伪自私的贪官也充满了中国式的温情,也远远比我们现代人更像一个中国人:他会在他的室内摆上几件陶瓷和青铜器;他对传统的书法和国画津津乐道;他还会对你“表情忧郁地谈起中国的现状”(《内阁部长》)。更不用说是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辜鸿铭老先生了,他会一边带着你参观他的藏书,一边雄辩而尖刻地批判着西方哲学和文化;他还会把小女儿抱在膝上,温柔地吻她;离别之际,他也许还会送你一首优雅的诗歌(《哲学家》)。
           辜鸿铭老先生将辫子拿在手中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毛姆叹息道:“这是一个象征。我是古老中国最后的代表。”辜老的悲叹终究成为了残酷的现实。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如今几乎全都销声匿迹,无处寻觅了,古老的中国已经成了屏风上了一道虚幻的景象。中国是一个以反传统闻名世界的国家:五四”运动将传统文化中温情和可爱的部分一并打倒了,计划经济时代又打倒了“五四”运动中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而90年代以来的所谓市场经济又打倒了洋溢在80年代知识分子中的浓郁的人文情怀。经过这一个世纪的折腾,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条巨大的文化断层。我们这一代人就这样置身于一片文化的荒漠之中,既无法融入传统文化温暖的怀抱中,也无法投向西方文化厚实的臂膀。这委实是一种透彻的悲哀。
          面对这种巨大的文化断层,很多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不只是因为缺少跨过鸿沟的阶梯,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根本不在乎这条鸿沟的存在与否。一只雄鹰飞过高山,飞过平原,飞过江河湖海,最后还是要飞回自己的巢穴。如果巢穴被毁,它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建一个。但是如果如今每颗树下都站着一个满身金银珠宝手提空鸟笼的商人(他的身后站着一个手持钢枪的猎人),它将会作何选择?或者说它还有没有选择?
         我为那些无家可归的老鹰们祈祷,更为那些试图重建鸟巢的老鹰们祝福。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 20:56:52 | 只看该作者
      毛姆是我最喜欢的英国作家之一。他对人生,性格,命运这些难以捉磨的事物的理解,总有些独特和发人深省的地方,而这些难以逆料之处恰恰就是小说创作成功之道;他时时辛辣的文笔和反讽,会让任何题材都能轻松的被读下去;而他惯常以第一人称的旁观者来"入戏",既能增加代入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作品中的"我"具备良知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却从未流露出高人一等的"道德优越感"。
      
      这一切,都是他的作品吸引我的原因。
      
      而这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在这本被他自己称为是随手记下的"素材本"的在中国的屏风上里清清楚楚的找到。
      
      带有编号的一段段材料,涵盖了景物速写,人物速写,小故事...特别是关于在华侨民的描写,具有一眼即知的"毛姆特色",鲜明的特性在他笔下只须几个典型细节就能活灵活现,而就算是短小如斯,却依然可以塑造出复杂,矛盾的深刻人性。毛姆写下的人物,好人也有令人生厌的个性,而公众眼中的怪人,坏人却也往往有不为人知的可贵品质。书中所记下的人物几乎都有着立体而复杂的形象,毛姆生来似乎就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洞察力。
      
      而论及对中国当时风土人情的描述,却的确有如评论所言,稍有走马观花,以偏概全之嫌。并不是说描写的内容不真实,虚假--应该说客观部分的描写都是毛姆亲见亲历,并无作假。让人一眼看出这是外国人笔下的中国的,只是作者自己发散的思绪和想法,往往和真实有所偏差。
      
      但在我看来,这甚至算不上缺点。这本来就不是追求绝对客观的新闻报道,不是要求逼真的照片--如果非拿照片作比,那也是一张匠心独具的Lomo。
      
      书中描写的是孤高的遗老,跋涉的青年,孤独的殖民官吏,简陋的乡村小店,泥泞的雨夜,寂寞的长城,月夜下的船舱。这些描写的是二十年代的中国,但是又隐隐让人感到这并非全然是现实的中国。这是包括毛姆在内的西方人心中憧憬的延续千年的东方神秘,这一切都被毛姆用自己调出的色彩写意的绘画在那‘中国的屏风上’。
      
      恰如卡尔维诺笔下的《看不见的城市》,似远似近,却始终触摸不到,重重叠印,形成了他记忆里怀念里的威尼斯。而《在中国的屏风上》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属于毛姆自己的,关于中国的梦。
      
      http://mooninsky.net/invisible-china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5 19:48:23 | 只看该作者
      剪去岁月的影子,留下世间的真实。
      
      英国人的冷静和思考,他笔下的漂泊者、客店、江中号子、黄昏,一以贯之的安宁的氛围,近乎零度叙事般的冷凝。无论眼中的雨还是灯,都勾不起乡愁,这点和马悦然大不相同,马悦然精通中国文学,而毛姆考量中国文化仅仅是走马观花而已。其实,纪游体的散文,一般都有些念旧或者家园感,惟独毛姆一点都没有,他像讲故事一样,一点点剥,一点点展开;又像手里拿把剪刀的手艺师,剪去岁月千重影,却不带自己一点情绪。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8:29 , Processed in 0.0651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