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徽因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0:4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61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05:36:2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近代以来在文化上有比较重要影响的女性,林徽因女士算是一位。最近的人们说起林女士,大概是那部言情长片《人间五月天》。而那些著作等身的女性,譬如丁玲,又譬如萧红,虽然身世同样富有戏剧性,却还没有被拍进知名的影视作品,为什么如此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或者说以为自己心知肚明。进而可以刻薄地说,林女士长得过于美丽了,与其他知名的近现代女性相比较,她的重要性更多在于某种潜移默化——对徐志摩也好,对梁思成也好。似乎的确如此,真正她自己拿得出来的文学作品《林徽因选集》,不过不到寸厚,且读者甚少。仿佛她确实缺乏创造力,这进一步使她的美丽和聪慧都成为某种罪过,因为她吃的苦不够多,而她的声名又如此之大。可是我不这么看。
      十多年前,还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读到别人引用的《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1932年
             
      觉得非常喜欢,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别说是毫不逊色,简直是高出一筹。前面的韵脚和平仄的处理显然高出戴望舒之流,且有中西合壁式的技巧,没有深厚的近体诗功底以及十四行诗技术,大概是很难写出前四行的。“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它内心的秘奥。”两行对汉语的句式转换显得非常灵活,而当时李金发们还在纠缠于怪异语法……在我个人心目里,《莲灯》算得上中国现代文学里最好的诗之一。其中最可贵的是没有苦难,都是很优雅的。
      后来读《林徽因选集》时,又发现了《“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地,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爱过这伟大的变换?
               1931年
             
      都是生活雍容的人才想得出来的问题。在传统来说,谢朓、晏殊之外就少有这样富有优越感的情绪和思考。太多苦难啊惨伤啊……这首诗有点像蒙田那种风格的意思——我举不出合适的例。如果说古代呢,就是晏殊那样的,也思考时间问题,追求纯粹美感。然而多数诗人都受困于苦难记忆太深重,乃至有时候没有什么苦难也自动往上面靠,因而缺少那种圆润的、感觉良好的东西;譬如古诗十九首也太多苦难,不谈苦难却去谈人生苦短,要纵欲,但其实没有健康的底色。林诗大概从宋人那里学到了轻盈——轻盈是很要紧的,代表一种审美趣味;从汉诗、乐府学会了在在小心,凡事都爱惜,不想破坏,对目前自己的生活非常珍视,而且确实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清人的诗也很多赞颂,但都是和自己划清界限——那是别人的,和我无关,美是美,而我自己是死不足惜的;这就是清人的态度。但林女士的诗却没有这样最后以悲哀作结,她另有一种悲哀,是关于世间的无限和个人的有限,几乎可以上接陈子昂、李白。但又不同男诗人的兵戈铁马为出路,她的出路是爱。并且不满足地追索爱的道理,最后给出了绝望的勇气。
      我以为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丁玲没有达到,她从不绝望,最多是挖苦,其立场基于无来由的自命正确;冰心没有达到,她虽则爱,但并不能想到爱的底色是绝望的勇气;萧红也许达到过这种高度,可是在另一个方向上,因为她真的太苦了……而林女士,美丽而优雅,并且幸运。
      然而虽则幸运,也并不能降低她的高贵。因为即使苦楚,她也仍会是这样美丽而优雅,有诗为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20:48:19 | 只看该作者
         是上高三时读的该书,当时是因为疯狂着迷于徐志摩而恋上了她,读后感很可惜之,若再活的久点,至少对中国建筑的贡献要还多很多的多,她抢救过景泰蓝,大江南北地跑遍为了抢修古之遗存,是因工作,因所热爱的事业最终倒下的,
         同时关于她和梁思成、徐志摩、金岳林之间的爱情,友情,是让人敬佩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5 21:19:55 | 只看该作者
      张是典型的聪明脸孔笨肚肠。文字里的装精逞强,不过是笨拙于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个出口转移释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状态下的张爱铃,固然是满树繁花,枝节楚楚,而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个连日常应对都很畏惧的木讷之人,而林徽因则相反,她的文字干瘪细弱,纠结迂回,她本人却是个爽朗开阔,长于交际,话锋伶俐之极的妙人儿.由此可见,把一个人固定在她的文字形象上,实在是野蛮且幼稚。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8 22:07:4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林徽因的传记,想起很久以前,看她的那些唯美小诗和散文。当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生疑,她的文字稚拙可爱,没有烟火气,但是,感觉很人工。记得还特地去翻她的创作年表啥的,写这些东西时,她已非二八稚龄了。这些诗,实在是和她的年龄和经验,都不太匹配。她本人是个有颗舵样务实心,非常懂得把握人生大方向,合理避险,且有点大志向的女人,我想她就是那种把现实和诗情分离的很清楚,整体理性控局,局部短时感性,文字形象和现实面目有落差的人吧..
      
      
      
      在我的经验里,这种落差比比皆是。比如张爱玲,不过她是反向经营,结果把自己搞的血本无归,也是意料中事。张的文字刻毒蚀骨,通篇都是算盘打的劈啪响的计较,人情,感情,金钱,利益。但是,和林徽因一样,张也是个文字形象和现实面目脱节的人,胡兰成遭难,避祸乡下,派人来求援,她二话没说就找了戒指递给来人。全然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弱女子,乱世里也得有个防身银两。这哪里是一个精明计较的女人所能为之。
      
      张是典型的聪明脸孔笨肚肠。文字里的装精逞强,不过是笨拙于人事,自抑成性的她,找个出口转移释放力比多而已.文字状态下的张爱铃,固然是满树繁花,枝节楚楚,而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个连日常应对都很畏惧的木讷之人,而林徽因则相反,她的文字干瘪细弱,纠结迂回,她本人却是个爽朗开阔,长于交际,话锋伶俐之极的妙人儿.由此可见,把一个人固定在她的文字形象上,实在是野蛮且幼稚。
      
      
      
      有时落差是因为注意力的不平均分配,伍尔芙,就是这样。她在文字里刻薄锋利,骁勇无比,处处把人往死角里逼,而在现实中,却是个混沌不堪的低能儿。她的聪明半径不外乎是她的小书房,一出了这个势力范围,厨娘不让她帮忙,因为她不是把戒指丢在面粉里,就是把调味料弄混了。丈夫不敢携她去社交舞会,因为她交际笨拙,不知进退,有一次甚至把衬裙都给穿反了。以伍尔芙的智性,应对这点柴米油盐算什么,只是她舍不得,她是高度的精神化,每一点注意力,都用去补给自己的精神生活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刻薄,不是因为她宽厚,而是因为她对他们没兴趣。
      
      
      
      理念有洁癖的人,多半会给人制造错觉。比如托尔斯泰君。托托同志太有自省力了,他体内有个二十四小时马达不停的自我监控装置。时时向他反馈个人道德指数的涨跌情况。为了维持大盘指数,老托同志非常辛苦,晚年他的文字,几乎通篇都是道德说教,宗教救赎。但是他对家人却非常冷淡,人情味稀薄,用他老婆的话说就是“家里的孩子病了,他都不肯抱一下,然后就穿个袍子跑出去,在铁道旁转来转去,寻找做善事的机会”。前一阵子看莎乐美日记,从浩如蓝藻的废话里,我总算淘出一句有用的“我去庄园看了托尔斯泰,他似乎很孤独,家人都不搭理他”。
      
      
      
      高瞻远瞩,常常造成近距离失焦.比如奥威尔君,他在生活中使用的名字叫做布莱尔,可是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拿去营养那个叫做奥威尔的抽象存在了。重宏观,轻生活,厚此薄彼,那个“把全部的爱都勇敢献给他”的女人,差不多就是在他的眼皮底下,慢慢的被癌魔咀嚼吞噬的,而他呢,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件事,因为他正忙着攥写政治小说,去打击极权,维护全人类的利益呢,实在无暇他顾。死之前,他嘱咐别人勿要给他写传记,因为,奥威尔这个名字太重,布莱尔这个名字太轻,他怕别人找不到兼顾调和的落点。
      
      
      这种落差也可以成于双重自我的冲突。比如卡波特,他自小寄人篱下,性格疏离冷淡, 凭着一身伸缩自如的迎合技术混迹上流社会,可是再看他的<圣诞节忆旧>和<小童星>,我从未见过那样春水般的柔软和温情,不能把这个平面的解释为表演人格,或文字演技,我倒觉得是卡波特那个潜在世事水面下的隐性自我之花,在文字里勇敢的盛开了而已.
      
      有时,坚硬的文字,是因为作者羞于示弱,或者说是对自己柔软内里的保护和自卫心,比如麦卡勒斯就是,文字是沙暴触面的粗砺疼痛,可是人却是极度的纤细敏感易挫.朋友忘记回复的一封信笺,都能让她难过的失眠;还有米切尔,人人都以为她就是<飘>中赫思佳的原形,也是那样不顾来日的泼辣生猛,其实根本不是,<飘>才写到一半,她看见有个九流南方作家写的垃圾文章,立刻觉得自愧不如,几乎封笔.她是个自信心严重匮乏的人.说起来生物规律就是这样:往往看上去越硬的,骨子里越柔软,比如河蚌,贝壳类动物,而貌似软体的,多半才是最毒的,比如蛇.
      
      
      满口真理的人往往比较危险。因为,人都是血肉之躯,公共语系之外,她们也需要一个私话的出口。S.波娃,半个世纪以来的女权先锋,独立意志的形象代言人,看她的《第二性》,俯拾皆是格言语录,铮铮作响的大道理,拿支彩色高光记号笔划划,估计立刻满纸烟霞。“没有理由认为,劳动会剥夺女人的性魅力” “父权文明的价值与制度仍大部分存在,女性要争取自己尚未得到的抽象权利”(《第二性》),再看此人的书信集,整个一老八婆。妇解语系一下转变成“某是个和几千个人男人睡过觉的放荡女人,50岁,但极力使自己看上去象30岁”“他是一个可怜的说谎作家,一个可悲的废物。”
      
      
      
      也怪她生不逢时,找不到发泄口,要是换在网络时代,波娃还可以穿个马甲,骂完人后继续正经。呵呵,我一个近身的女朋友就对我干过这种事。个人经验,越是在成天在文字里"温情"来"慈悲"去的人,翻脸骂人的时候就越刻毒,因为,她们的敦厚,都是后天的修养调节的,你想那个被压抑的刻薄机制,一旦反弹,多可怕。温厚的人我也认识两个,一个是我妈,她没读过什么书,她做了一辈子好人,也说不出一句成型的大道理,另外一个是我外婆,一手养大了七个儿女,十来个孙辈.累的时候趴在硬木椅子上都能盹着,我猜她这辈子都没听说过温情这个词,哈哈,她是个文盲.大爱都是无声的.文字表达从来也不是朴素的事情.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8 23:32 , Processed in 0.0517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