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胶囊之谜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5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里太太店里的巧克力被人下了毒,一名孩童不幸丧生。愤怒的村人纷纷指控贝勒加宅第的玛乔莉.韦尔斯小姐是凶手,然而却苦无证据;警方虽然有所怀疑,也只能按兵不动。案情胶着了四个月之久,心疼外甥女清白受侮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63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05:19:47 | 只看该作者
      65页:。。。在这幅画中,哈丁孩子气的魅力撒播其暴政于一聪明而令人崇拜的女人身上。。。
      163页:。。。艾略特认为一非常敏锐的头脑已听见诊断,并立刻翻译,即使是在恐惧中。。。
      177页:。。。男性毒杀者的虚荣心在他宰制女性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刁筱华你这个骗稿费的人渣!出版社编辑你个大爷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31 01:57:21 | 只看该作者
      连续读了两篇毒杀类侦探小说,上一本是安东尼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接下来就是卡尔的这本”绿胶囊之谜“。两部小说都是关于毒杀的,而且当中都出现了下了毒的巧克力,以至于我差点把这两部小说的名字弄混了。当然抛开使用相同的毒物载体这一共同点,”毒巧克力命案“和”绿胶囊之谜“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侦探小说,前者的重点是多重解答,给予读者不断推翻前一个看似合理的解答的颠覆性快感,而后者虽然也出现了不止一个解答,但”绿胶囊之谜“的主要卖点依然是卡尔让人啧啧称奇的诡计。
      毒杀作为一种相较于勒杀、锐器杀人以及钝器杀人等暴力谋杀方式显得省时省力的谋杀方法,是许多侦探小说作家喜欢尝试的题材。阿婆自不用提,原本毒杀就是女性谋杀犯经常使用的手段,而作为一个心思细腻且具有无限巧思的女人,阿婆写起毒杀案这类题材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从心所欲。许多男性侦探小说作家也都涉足过该类题材,奎因有“X的悲剧”,伯克莱有“毒巧克力命案”,卡尔有“燃烧的法庭”以及本作“绿胶囊之谜”。
      “绿胶囊之谜”中有三起谋杀案,第一场谋杀案是在商店的巧克力中下毒,基本算是一场无差别杀人,而第二场谋杀案则是一起在三个证人眼皮底下发生的凶杀案,第三期谋杀案则是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毒死一个昏迷的证人,本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起谋杀案的调查。在”绿胶囊之谜“中没有封闭的密室存在,也没有阴森恐怖的哥特式氛围,整部小说的情节基本是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气氛下推进的,案件的调查更像是艾略特巡官情感和理智的心理斗争过程。卡尔喜欢在故事中添加爱情元素,而本次的主人公艾略特巡官的爱情经历恐怕是当中最背的一个了,心仪的女人是别人的未婚妻不说,还是三场谋杀案的最大嫌疑犯,艾略特不得不在以理智抑制自己情感流露的同时,还得忍受喜欢的女人对自己的敌视态度,这案子查得也实在是够憋屈的了。本作虽然没有那些骇人听闻的不可能犯罪元素存在,但是几个主要的嫌疑人都具有相当充分的不在场证明,也因此让这起案件十分引人入胜。卡尔利用人的心理误区向读者呈现了一场近似于魔术的凶杀案,而最后的解答也绝对地合情合理,不会让读者有坑爹的感觉。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卡尔其实早在解答前的若干个地方就已暗示了凶手的身份,而这些暗示又混杂在更多的误导情节当中,虚虚实实,卡尔一边混淆读者视听,一边给予读者暗示和逐一给出线索,从中足以体现出卡尔平衡误导和给出提示的关系的首屈一指的能力。
      有些读者抱怨本作的凶手不够突出,虽然戏份足够多,但是形象比较淡薄。我个人的观点是侦探小说中的凶手只要足够让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即可,过分引人注目未必是件好事。我比较反感的是一些侦探小说中在案件揭晓前花费过多的笔墨来描述凶手的行为,通过一些暧昧不明的接近心理描写的手段来给予读者这是一个无辜的人的暗示,然而到最后却对这个人物的形象来了个大逆转,于是乎先前一个楚楚可怜的以受害者姿态示人的可怜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冷血杀手,这种通过给凶手进行正面描写的误导手法虽然能够产生很好的逆转效果,但是也容易因前后差距过大而使说服力大打折扣,让读者被忽悠地心不甘情不愿。如何控制凶手的出场戏份,使得凶手既不会沦为路人也不至于占据过多的篇幅是一件十分考究的事情,本作的凶手设定虽然谈不上优秀,但至少中规中矩,不应该成为受人诟病的部分。
      本作的主要缺点是对第一起谋杀案的解答比较薄弱,凶手犯下这起案件的动机欠缺说服力,而且关于他如何嫁祸给玛乔丽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另外对于女主角玛乔丽的刻画不够,玛乔丽前后的行为显得有些突兀,其角色本身也对读者缺乏吸引力。瑕不掩瑜,本作绝对算的上是一部优秀的侦探小说,卡尔巧妙地利用了人的心理误区,将一场毒杀案描绘得异彩纷呈,卡尔当真是侦探小说作家中的魔术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 16:55:41 | 只看该作者
        毒杀可谓推理小说中的一大经典,与枪杀等一击致命的方式不同,投毒者需要考虑三大因素:如何取得毒药、如何投毒、如何让被害者在服毒后到死亡期间保持沉默。这使得毒杀比起一般谋杀更需要技术含量,不单是对罪犯,对侦探亦是如此,通常推理小说中使用的毒是无色无味的,而且投毒者可以事先在特定物体上投毒,这使得侦探推理出凶手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说到底,毒杀是对推理作家的一次挑战,写一篇毒杀很容易,写一篇精彩的毒杀却很难!(读“毒杀讲义”有感)
      
        与传统毒杀不同,卡尔在本书中对毒杀模式进行了创新——凶手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投毒杀人。这无疑是对传统毒杀的一次颠覆,同时也不枉费卡尔在本书中写出的“毒杀讲义”。(我认为卡尔写讲义的目的除了作总结,还有促使其他作家进行创新,使之不会落入“模式”的陷阱)
      
        毒杀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而第二个亮点就属“心理学诡计”了。也许我以前说过,但我还要不厌其烦地再说一遍:我一直认为心理学诡计很难写出佳作,因为写过头了会被认为是在扯淡,(尤其是日系中以变态心理来解释很多谜团)而写得太弱有不能使读者信服,如何做到折中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卡尔在书中做得很好,最为突出的是死者留下的十个问题,十个对客观事实的陈述题,然而三个目击者(嫌疑人)的答案却各有差异!这可谓是一次心理学上的近景魔术。
      
        最后来谈谈卡尔在本书中对传统模式的取舍。取,如果说AC的书中常会出现罕见的毒药,那么卡尔的书中则常会出现稀奇古怪的装置,本书也不例外,书中出现了一个魔术道具哦;舍,卡尔一贯的风格是把故事寄托于阴森恐怖的气氛之中,但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卡尔没有特意对气氛进行渲染,而是把核心放在了诡计与推理上,而诡计与推理也不负众望地从平淡的气氛中脱颖而出!
      
       总地来说,本书可谓一篇佳作!卡尔不以情节致胜,而是从诡计进行突击!卡尔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他的强项不只是密室!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 17:29:46 | 只看该作者
      卡尔的书里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让人无力吐槽的情节,经过了三口棺材,歪曲的枢纽和让人哭笑不得的逆转死局后,我觉绿胶囊重燃了我对卡尔的一点信任.至少谜面还是挺有意思的,很喜欢那十个问题和对钟表的推理.虽然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凶手为什么要陷害玛丽乔,似乎那对它没有什么直接好处吧,也很可能是因为诡异的翻译把我误导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17 15:13:04 | 只看该作者
      渲染气氛、制造悬念的手法多于多布局谋篇的心思,这就是约翰 迪克森 卡尔能续写福尔摩斯的原因。
      
      别管牵强不牵强,总好过加上凶手受害人‘五个都不代表’的那部强。另外,这部小说没被拍成电影有些可惜了。看电影录像的那个过程的描写确实有很强的代入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7 22:10:13 | 只看该作者
       或许是因为巧合,《绿胶囊之谜》是第一部能让我拍案惊叫“原来如此!”的作品。显而易见的线索,明明可以自己推出的答案,我竟毫无警觉......
       由这部作品开始,深深热爱上本格推理,因为与侦探一起动脑是很有挑战性的任务~仿佛我正跟着菲尔博士的脚步,将犯罪现场的一切尽收眼底。又仿佛我是华生,学习着把目之所见转化为理性的思维。
       真相就在你的眼前,只是你无法理解它的涵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7 22:21:25 | 只看该作者
          读古典推理总有种被牵着鼻子的感觉,这次也一样,投影那段也太凑巧了吧!还有如果没有那封信就推断出下毒是在几周前未免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又处于案件考虑,信在很后面才出现(似乎无法避免啊)。如何看出角色互换也有些牵强。
         
         分析推理+逆转 似乎是推理的黄金模式但是事件本身不具吸引力可能是推理小众化的一大原因。。。。。。
      
      
        不过那个时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已经很不易了。(有点乱 囧)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9 15:06:47 | 只看该作者
             刚看完《绿胶囊之谜》,感觉与卡尔其他几部书很不一样,也许是我看过的卡尔的书中翻译最令我满意的了,最糟糕的是《三口棺材》,真悲剧。情节紧张连续,让我欲罢不能。结局也让我非常震惊,总之,这是一部好书,看完此书后,《三口棺材》的地位终于落在卡尔系列的第二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20 15:33:12 | 只看该作者
      层出不穷的心理诡计,令人信服的推理。是到目前为止读过的Carr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读的英文原版,所以无法评论翻译的质量。。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4:59 , Processed in 0.0684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