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月曝书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4:3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月曝书》是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书香岁月、往事情趣、异国游历、美食佳肴。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书的情趣,对校园时光、往事故人的回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感悟,以及飘逸着书香的生活趣事。

作者简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林老师的文笔流畅平稳,一看就是对岁月流逝自有体会,又对时光珍爱无比的人。文字不取华丽,求其静谧细致,情志内敛,如波光粼粼,下有暗滩激流,却有着最宁静的美丽。这种静谧之美是散文中最难之处,少一分则平淡,多一份则做作。恰到好处却需要人生的历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五月风筝2009-07-16 21:59:40
  
  很惭愧,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作者林文月是谁。
  
  买这本书也是一时兴起,在阅读了过多的推理小说后,有些疲劳的想放松一下,于是选择了台湾雪人散文系列中的这一本——《三月曝书》,光听名字,就觉得满心欢喜。于是在从家乡回来的高速路上,一路很散漫的读完一大半。
  
  读了前言,才知道,作者林先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作者、学者、翻译家。
  
  很喜欢很喜欢的文字,令人想起夏天在家乡喝下的一碗车白汤,清淡爽口,余味无穷。她的文字,溶入了六朝骈体的华丽,还有日本文学的那种细腻繁复的细节。虽然选择的题材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凡人,比如描述她的朋友、母亲、长辈,或者是充满细节描写的食谱,还有外出旅游的各种景致,但是读起来真是感觉极舒适,听她娓娓道来,感受着台湾和日本的风情,别具一种祥和舒缓的生活味道。
  
  车子一路开着,望着高速公路两边迅速后退的风景,看着太阳从头顶一直往西走,心里懒洋洋的,只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读这样的书,确实是非常的恰到好处。
  
  尤为喜欢的,莫过于《三月曝书》。看到林先生的藏书,思悠悠,同是爱书之人,所以,特别的感同身受。还有书中对于母亲的描述,读来印象极深,仿佛看到一位美丽清秀的女子,穿着旗袍行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中……
  
  读完这本书,受到很深的影响,于是产生了两大后果。
  一是爱上旗袍,一口气买了数件。于是很精致的将自己打扮了一番,感觉气质大为不同。
  二是去报名学日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2011-09-16
  最初接触到林文月这个名字,是在看《枕草子》的时候。拿到的书是周作人译的版本,却不想看到第一段“四时”还有另一种译法,竟然还比周版的深入人心。于是便记下了这个名字。
  后来接触台湾作家的作品稍多了一些,便又看到林先生的这本书。
  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穿梭在砌满了厚旧图书的书架之间,没成想会看到这本书的倩影,于是毫不犹豫便拿在了手上。
  是极其喜欢这书名的,封面也好。
  记得那天拿到书并没有急于出图书馆,便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忙碌的工作中偷个闲隙,从一个接近麻木的教书匠蜕为一只幸福的书虫。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洒在桌子上,照着新借的几本书。无意中恰恰暗合了这本书的封面,时间虽是暑气未消的初秋,与三月阳春大相径庭,倒也不让人觉得不合时宜。窗外是青山与白云相和,让人想起“青山相爱,白云相待”的句子来,读书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像当时那样:有天地相谐的背景,人心在书页间安稳下来,字字句句才能入心。
  其实,这书到现在也只是看了个开头,说评论是不敢的。
  从第一篇:记忆中那一爿书店中可以觉出来林文月先生的写作视角,温婉得如话家常,梦幻般的真实,细小处的宏大。
  我想,我们应该多看些台湾学人的作品,来弥补十年浩劫造成的文化断层。
  
  2011-10-21
  大概习惯了简媜的字字珠玑、满篇惊人意的文章,初看林文月,真是觉得寡然无味,故而评价给了4星,文学作品当中,我原是偏爱散文,总觉得要写的动人心魄才好,不然容易流于世俗,可这书读到一半,就改变了这种想法,林先生散文里的淡然和恬静,恰恰透出了她的深情和厚重,她自己也说在写作过程中年轻时“文字不免华丽之处”,到了自己教书的时候,教导学生“尽量冷静和收敛,约束自己的热情与文采”,又到了后来才悟出“冷笔和热笔”在写作中交融的道理,这部书中的文章可算得上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诠释了。大概是她有意收敛锋芒,让人在如涓涓细流的文字里体会出了惊涛骇浪般的感情波动。
  尤其喜欢她的那篇《在台大的日子》,看到简媜笔下的椰林大道在林先生的笔下重现,我竟感觉如逢故友,心里头都是亲切,仿佛那些树也与我相亲似的。而她们笔下台大:教授学者们严谨热情的治学态度、学生们追求真理的浪漫青春、师生间的情谊和精神传承、大师云集,书籍林立的研究室、以至于第四室内庭的老树,都让人心驰神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港版里,这本书叫做《生活可以如此美好》。来自台湾当代女作家,林文月。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翻译的《源氏物语》。这次在图书馆再次与她巧遇也算是神奇。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这本书在图书馆中隐匿的相当的好,以至于我曾试图找过,有心栽花花不开,这次无心插柳柳却成荫了。得之便常置于手边。久久不舍放下。
  
  喜欢封面装帧。暖暖的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三月曝书》。我料想台北的三月应该类似我这里的年末光景。阳光倾泻,宁静从心中来。内封是纯白色的,干净简洁亦如作者的文笔。
  
  这是本少见的散文集子。是一本可以宁静人心的书。在傍晚的树下,在午后的图书馆,在这些日子里,它日夜陪伴了我。
  
  林文月,台大中文系出身,幼时随父母迁徙台湾岛,后又多有游历生活。所以她的文风中是大有民国遗风。古典主义气息浪漫气质,包括日本文学中的那种空灵,朴质简洁令人沉醉。
  
  说沉醉一点也不夸张,书中文字多有共识,描述场景也尚能想象,说到动人之处不免眼眶湿润,激动的事情也会握拳大加赞同。多久没有因为文章而动容了呢。生活让我越来越浮躁,停不下来,被事情推着走。
  
  那些追忆散文,那些生活场景的小小记录,充满了智慧和生活的情趣。在繁重的课务之余,在琐碎的家务之后,林文月居然可以那样的记录生活的点滴。
  
  多久没有写洋洋洒洒的写过几千字的东西了,最多就是只言片语,或者官话套话的长篇累牍。所以看到这样的内容如何叫我不心动不心痛。
  
  每天夜晚从图书馆或者办公室回寝室的路上,我通常是不强迫自己去想什么的。看着灯影把人影拉长散开,感受着微风从身上拂过,听着夏夜的虫鸣过路人群的喧闹,猛然的嗅到茉莉的香,刚刚割过的草的清香,想着那些从我生活中消失了的朋友或者热恋中的情人。那一刻我是满足幸福的。
  
  我想我的生活也是可亲和温馨的,那些过去的吉光片羽,那些过去不曾消失。总需要些日子,拿出来晒一晒,即使那时会有隐然作痛的什么情绪参与期间。
  
  我不写她的写作风格,我不提她的生活经历。我想说的只是读她的东西时候,产生的类似感悟和收获,得到的触动和想象。我想说的只是我们一起的生活。
  
  看啊,它是多么的美好,我无法停止的望着,你可感受的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文学对林先生的影响很深刻,以致处处都可见各种文学人物的痕迹。在游历在书本里曾出现的景点时,深山小径的拐角处,蓦然回首,仿佛见到了源氏举伞出入在蒙蒙烟雾里。
  读完林先生的散文后,自觉自己修养甚浅,感叹书读太少。
  在我看来,日本文学不如其他国家文学来得虚伪表面,她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人性的黑暗,没有过多地粉饰人类身上的美,才会导致很多的人无法忍受日本文学的压抑,但诺贝尔文学奖却屡次向日本的文人伸出橄榄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台湾作家的文字。我在豆瓣网上看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了一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内容涉及读书、旅游各个方面。我读书有个爱好----喜欢以书读书。就是通过一本书寻找下一本阅读的对象,所以一下子就被丛书当中的《三月曝书》给吸引住了。
  
  
  前两天上医院检查,正好有漫长的等候时间,就在医院的长椅上把这本200页多一点的小书看完了。
  
  
  《三月曝书》是台湾学人林文月女士的一本散文选。里面包含了她各阶段所写的书香、往事、游历和美食等内容的作品。没想到这位手操“教书、译书、写书”三支文笔的女作家竟然和我有许多的契合。尤其是书中所提的一些人,很有幸居然有我曾“闻名见面”的人。虽然他们都是我的师长甚至师祖辈人物,还是让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到亲切。
  
  
  林女士首先是一位学者,她曾在台大教授六朝时期的文学。书中有很多篇幅写到了她在台大读书、教书的经历。所以她说自己的第一支文笔是写论文。严格的学术要求锻炼了她“找题目、析理、分类、归纳以及得出结论”这一整套的治学之道。虽然仅仅是这么几个词语的排列,然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些词语当中包含了多少重复又重复的劳动和烦恼又烦恼的思考。我去年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曾参考过台湾一位学者的著作,他序言中的一句话,让我一看就忍不住掉下眼泪。所有向着自己理想迈进的人都要经过这样的磨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就。另外林女士所攻是中国古典文学,可她说:“读中文的人并不只是整日陶醉在诗文的欣赏中而已。”的确如此,读中文的人还有很多基础的训练要做。这个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林女士还是一位优秀的日本文学翻译家。书中介绍了一些她译书的起源和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也正在从事这样的工作,尽管我离译书还有一段距离。可是她所提出的在正式开始翻译原作之前,先准备好原作的一些其他译本和版本有助于理解原著的意思。这个方法十分值得借鉴。因为有时候凭借自己一个人的理解力有时候往往过分狭隘,也有可能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些都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林女士的最后一支文笔就是她的创作之笔。在书末的的后记里,她专门费笔墨写了一篇《散文的经营》。对我们每个喜欢文字,有兴趣写写弄弄的人们都是很好的教材。散文的写作看似随意随性,但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确是要好好经营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选材。
  
  
  除此之外,书中一些怀念文章也是我的最爱。真情实感,情深意切。从别人的一生中也可照鉴我们自己的影子,岁月轮回我们每个人都将走入不能回头的终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奋斗》里面,因为一句“我们忙着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一刻也不能等”,于是,我们义无反顾,每天忙碌工作、生活、学习;于是,我们每天希望着做大事、赚大钱、做大官;于是,我们鄙视一切对时间的欣赏、浪费。
  可不可以让我停下来,可不可以让我抗拒这个世界观。
  因此,慢慢喜欢台湾散文,喜欢随心谢意的慢生活,喜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出欣赏、作出品鉴、作出停留。
  可不可以不运用高科技、不欣赏非主流、不喜欢每天奋不顾身的狂奔前进?
  我的愿望很少,我只想有一颗清明而剔透的内心,我只想由一个自私但自我的周六下午,我只要窗外透着阳光的风景,只要秋阳中一阵透凉的微风,只要天台那棵鸡蛋花幽幽的花香,只要一本散文、一只音乐、一刻宁静、一段思考,只要能在散步、买菜的时候,看见迎面的笑脸、看到墙角的花开、呼吸干净的空气,足够了……
  《三月曝书》,一本不可能透露情节的书,因为这本书将我们一切可以触手可及的生活,化作更平凡的诗意。
  记得马小平老师课上永恒的主题,诗意的栖居大地。其实,用平凡和感激的心去生活、去体味,办公室外那一棵课玉兰树,何尝不是诗意的存在?
  
  哈哈,煽情了。shad同学说得我愧疚了,所以掰了一个书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从温州街七十四巷郑先生的家到温州街十八巷的台先生家,中间仅隔一条辛亥路.
  时光流逝,台北市的人口大增,市容剧变,而我们的老师也都年纪在八十岁以上了,辛亥路遂成为咫尺天涯.
  记得那时一个春阳和煦的星期日上午.两位上了年纪的老师相约见面.早早约好,早早等待
  两位老师都已端坐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了——台先生稳坐在书桌前的藤椅上,郑先生则浅坐在对面的另一张藤椅上.两人隔着一张宽大的桌面相对晤谈着.
  其实,两位老师所谈并不多,有时甚至会话中断,而呈现一种留白似的时空.大概是他们平常时有电话联系互道消息,见面反而没有甚么特别新鲜的话题了吧?
  抑或许是相知太深,许多想法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吗?<可惜,跟你们还有太多太多的话说…相知不深啊~~>
  那一次,可能是郑先生和台先生的最后一次相仿晤对.原本硬朗的台先生竟罹患恶疾,缠绵病榻九个月之后,与去秋逝世.
  公祭之日,郑先生左右由崇豪与秉书扶持着,那原本单薄的身子更形单薄,危危颠颠地挪至灵坛前,一路恸哭着.
  
  
  看到老了的他们..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老了.
  一直都有想过,十年后的我们,二三十岁的青春肆意挥洒.再见你们..再见你们还是可以那般疯狂.
  那时的我们,有了自己的生活.
  我要你们的儿子,女儿都要叫我干妈.
  我要和你们还能像现在一样,疯狂的玩着
  还能像现在一样,说话毫无顾忌,在大街上疯狂的喊着.
  还能像现在一样,到处疯狂着.
  
  一直都觉得,这很现实.除了那个要去上海的人,那个留在北京可能不回来了的人.
  但..坚信,我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一起挥霍.
  不管是现在,还是我们长大了,在不同的地方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
  
  可是,当我们都老了.老得走不动了.
  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事没事的聚在一起..一起疯.一起笑么…
  还会有事没事发发短信,打打电话..
  上上校内,聊聊QQ么…
  .真的难以想象..当我们都老了.
  那个时候,是不是再也不能聚在一起看《桃色》了..
           是不是再也不能聚在一起吃胡闽莎做的饭了..
           是不是不能再聚在一起狂骂某人了..
           是不是不能一起去上海,去凤凰了.
  是不是,那个时候,作为一个老人,,应该有范儿.要正直,要慈祥.
  
  哈哈..想到你们老的咬不动杏仁.腰果的时候..
       想到你们老的逛不动平和堂的时候.
       想到你们说话都说不清楚的时候..
  好像笑啊~~~~~~~~
  好像看你们老了,会长成什么样子..
  不过,请你们老了.还是要做一个有品位的老人.有生活情趣的老人.
  我们还是能欢乐的有事没事的聚聚..
  还能像现在一样什么都讨论,讨论几十年后的闫凤娇…
  不要太内涵了..我们还是n年前的我们..即使深交.也还是要有滔滔不绝的话说..
  不过,也许那个时候我不会喜欢你们的小孙子…
  所以不要带他们出现,小心我掐他们….
  
  
  好吧..等着你们老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10-22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的断断续续···
  今日静下来看,很多惊喜。
  文字简单干净,自热畅快,学人气息浓厚。
  
  最重要的是,无意间总有文字的惊艳···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11:01 , Processed in 0.0535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