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长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3:1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作家拉塞尔·贝克1983年所写的自传体小说,出版后产连续72周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先后被多个国家翻译引进,直至今天仍然在全球各地畅销,总发行量已超过了220万册,创下了美国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0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01:08:06 | 只看该作者
  Russell Baker的童年自传就像是一本故事书,清楚的见证了一个"不求上进"被人欺负的小男孩最终成长为著名专栏作家的历程,一点都不乏味。写童年故事的最难之处在于回到当时的心境,这于任何一个历经世事的成年人来说都实属不易。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愉悦,他的另一本自传下次也读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5 21:13:35 | 只看该作者
  《成长》
     一本很好 我很喜欢的书  如果还要说点什么的话 那就是很好很好 非常非常非常好
  
     唯一不好的就是封面
  
     “看“大牌记者”怎样成长!好记者要超越一夜风流”如此浮夸垃圾,毁人不断的推荐语,让我几经吐血。
  
    粗糙拙劣、不知所云的封面跟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不清楚是谁设计的,如果我是本书的作者一定要打断那个人的腿。当然我不是作者,所以那个人的腿应该还很健全,指不定在哪儿蹦跶蹦跶呢。
         
   作者拉塞尔·贝克说,热爱新闻写作和想当记者的人多半都有一种浪漫的理想或梦想,他们或者希望成为马克·吐温、海明威似的作家,或者成为某个大媒体的总编、首席记者、或者成为法国人所说的“大牌记者”。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学院把培养“媒体人”而不是“记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四年我学过最多的课程就是什么媒介经营管理,先学一个媒介的,再细分一个广电的。我不知道教研室这般重复所谓何意,难不成对我们寄予厚望,一跃而成媒体的领导班子。四年来我们课程上最大的漏洞是竟然连新闻写作这种基础学科都没开设,当然这也是我最大的幸运,没被毒害。那些尚未被毒害或已被毒害的,无所谓是不是新闻专业,《成长》都不会让你失望。
  
    平淡无奇、朴实优美、幽默睿智的文字,讲述一个小男孩长大的故事。在他身边,有高高在上的祖母,好强严厉的母亲,热情大胆的妹妹,还有美丽机灵的女友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满腔热血举步维艰等等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每一个故事因为人而鲜活的就像在你眼前晃动。就像小时候的夏夜,躺在楼顶的凉席上,吹着晚风,数着星星,听妈妈讲故事。没有愤怒,没有凌厉,没有唯唯诺诺,没有低声细语,每一段文字连着下一段文字,行云流水般畅快,哭的自然笑的放肆。
  
    哭笑之间只是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没有讲新闻业如何如何,作者的稿件如何如何,有的只是生活,平铺直叙,自豪自嘲。没有任何华丽的字眼,没有耳提面命的大道理,没有生冷晦涩的哲理,温情脉脉的展开平凡人的平常生活。
  
    我想把一个本身传奇的人写的有趣,也许不难,而把一个普通人琐碎的生活写的有趣,就比较难了。而把这些故事串起来,像一条小河那样流淌,没有浪花没有海韵无关文艺无关崇高,涓涓细流,穿过一个又一个石子,带走能带走的枯枝败叶,留下被阻拦的,永不停息地朝向大河大海。
  
     这种娓娓道来的神韵,让我痴迷。
  
     而我常常犯一个错误,误以为这种痴迷,人人同生。在我知道一个朋友帮过我很多忙,而我又无法以相同方式报之以李的时候,一激动,问都没问人家喜欢什么书,就把喜爱的《成长》送给了她。
         
      除此以外此书值得称道的是翻译,相当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6 16:36: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所有人都来自过去,孩子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将他们孕育成形的,他们应该知道,生命是一根从遥远的早已逝去的过去延伸而来、由许多人编织而成的绳子,它并不能只用单个人从摇篮到棺材的人生旅程这个跨度来限定。”
  
    文字的优美之处在于其简单和朴实,让人可以沉浸在他的世界。贝克的《成长》没有讲述怎样成为一名“大牌记者”,而是用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个人故事。书中有生活的困苦,有令人敬畏的祖母,有好强又勇敢的母亲,有慈爱软弱的父亲,有“上进心”的妹妹多丽斯,有大家庭里的舅舅舅妈、伯父、姑姑,有生活艰难又充满欢乐的幸福时光。
  
    “会有办法的。”这是母亲一直鼓励“我”的口头禅,她一直希望“我”能“有所成”。为了找工作,她只身一人来到北方原始落后的地区。她极力要改造父亲,要让他滴酒不沾,失败后她将期望寄托在“我”身上。父亲死后,她一个人挑起养育家庭的责任。为了有自己的家,她离开了祖母大家庭的帮助,她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做各种零工,甚至到领救济,她一直都坚信:尽了最大努力的人办法总是会有的。在她八十岁摔跤意识恍惚后,还会对着“我”说:拉塞尔只有这么大。”她说着,伸出手,掌心向下,离地两英尺高。
  
    七岁的妹妹多丽斯带“我”卖报纸,她大步走向最近的车,用小拳头使劲敲打车窗,然后不容置疑地把《星期六晚班》塞向司机,“你需要这份期刊,只要五分钱。”
  
    哈罗德姑父是有名的瞎话大王,他会讲述一颗子弹射到了他两眼之间,而他居然活了过来。在大萧条时期,他教会了“我”放飞想象——即使是有限的想象——便能带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的快乐。
  
    书中就是这样讲述朴实的人性故事,“我”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在成长,是那个时代,那些周围人们,那些生活经历的生命延伸。
  
    今天,我们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遭受着媒体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狂轰乱炸,网络、电视、短信、报纸、杂志,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娱乐化、商业化、戏剧性、夸张性、煽情、暴力直接刺激人的感官,让人浮躁又痛苦,让人逐渐失去那种恬静、质朴的生活享受。
  
    今天,能静下心来看拉塞尔.贝克的成长故事,看一个静静流淌着的故事,算是一种享受了。接下来,要看另一本书,《南方纪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 06:37:57 | 只看该作者
  前些日子,张华在围脖里透露,他在写《成长》一书的读书笔记。我很好奇,《成长》是一本什么书?为何连我这个中文系的人都没听过?在眼下的南方周末记者中,张华是极少数我比较佩服的家伙。所以,我立即上网搜索了这本书,并在当当网邮购一本。
  只读了两天,便一气读完。在我看国外小说的经历中,异常少见。一本好书,能够让人放下饭碗和游戏沉迷,方配得起其封面上往往耸人听闻毁人不断的推荐语。《成长》无疑对得起我掏的20多元人民币,也对得起那一行惊心动魄的大字:“献给所有新闻记者的传记读本”。
  拉塞尔贝克是一个乡下孩子,正如沈从文所自称的乡下人。如果没有他那位念过大学而且好强的母亲,他也许会与大多数莫尼森村孩子一样,成长为一名喜欢喝酒擅长欺骗老婆的农民。当然,他也可能成为一名不太称职的铁路工人,能力远不如他五大三粗的继父。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作为一名瘦弱的小家伙,他甚至在学校里老被人追打。他对学习其实没有太大的兴趣。
  不过,他的幸运在于,他强硬的母亲要求他“有所成,有点出息”。对于一名过早失去丈夫的女人来说,这个要求不过分——儿子是她所有的希望。8岁,拉塞尔贝克被母亲逼着“进入新闻界”,去街头叫卖一份本地报纸。可怜的孩子羞涩内向,根本不知道如何推销自己和自己的产品,他天生不是商业英雄。没有想到的是,他最后竟然成了一名优秀的记者,可以靠脑力和知识谋生,而不必像他的叔伯舅父们一样为生存疲于奔命。功劳得归于伟大的母亲,是她投亲靠友并挤出血汗钱供他读书供他潇洒。
  一部成长史,就是母亲的奋斗史和衰老史。当他终于有所成时,母亲已经病得不轻,甚至儿子她都认不出来了。母亲永远只记得儿子两英尺高的样子。那天,我翻开小说的第一页,读到母亲的健忘神态时,竟忍不住想哭:
  ——“拉塞尔只有这么大,”她说着,伸出手,掌心向下,离地两英尺高。那时她是一个年轻的农妇,后院子里小鸡成群,远处苹果园后是薄施青黛的弗吉尼亚山脉,而我,只不过是各陌生人,年纪大到能做他父亲。
  这段话有击中人心的尖锐力量。也许每一个母亲都曾经或将要对孩子说这段话。
  有人说,《成长》虽然号称是记者传记第一书,但并未讲清楚他是如何成长为记者的。我觉得这是误读。他是想暗示,是童年残酷的生活逼迫自己成为记者的,除了写作,他别无所长。我相信,大多数中国读者之所以会被此书深深感动,恰因为他们有相同的遭遇,他们都曾经在困境中迷茫、拼搏、寻找出路。
  这种困境,从根本上讲,是经济困境。所以拉塞尔念念不忘亲人们的周薪,几十美元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可让好多日子支撑过去呢。母亲缺的就是钱,没钱就没有安全感,就会随时可能搬家,随时陷入寻找男人的窘境。拉塞尔像许多中国乡村知识分子一样,靠读书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常常威胁我的一句话:成龙就上天,成蛇就钻草。那是乡下人朴素的成长观,知识分子也许会很鄙视。可是在我们这种乡下孩子看来,有足够的吃,有足够的穿,走在路上被人尊敬,确实挺重要的。拉塞尔对人事的回忆,也令我蠢蠢欲动,我所经历的曲折,未必比他经历的苍白。总有一天,我会尝试着写下一些故事。
  外国记者的书,似乎都有适于阅读的优点。拉塞尔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他的故事平实质朴,唯独语言、情感、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让人欲罢不能。这才是真正的故事高手。
  感谢译者程建农,翻译不错,曲尽其妙。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 16:50:32 | 只看该作者
  《成长》这本书正如一开始介绍的,文字朴实、睿智、幽默。本书的作者是知名的记者,但是这本书对他的职业生涯没有大笔渲染,如果你想从中获取如何当一名记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可是细心研读,不难发现,其实作者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故事已经在为他成为一个成功的记者做铺垫:强悍母亲为他制定的职业规划、对自己个性的了解以及种种环境因素。你可以从中看到作者成长的过程,也可以感受到这段时期,美国的历史演变以及普通市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做得非常好,读起来顺畅毫不做作。很佩服作者对人物特点的描写功力,对事件细节的阐述能力。正是因为对每个环节的描述都那么透彻,带人走近一幕幕电影情节,电影的名字叫《成长》,而看电影的人,也在跟着成长。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5 15:23 , Processed in 0.0546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