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的风花雪月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3:1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的风花雪月》讲述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有大把无法功利的时间,大把沉默的记忆,在港口多云的天空下,到处能看到历史对接时讥讽的微笑。我因为它的颓唐和那些反讽的机锋而喜爱在那些街区漫游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6 10:08:02 | 只看该作者
      夜阑人静之时,偶尔会想起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风花雪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依稀间仿佛看到在十里洋场,万国建筑的背景前,一个个摩登女郎款款行来:烫着时髦的**浪卷发,身穿一件黑色天鹅绒,或是月白色蝉翼纱,亦或是玫红或深紫底色绸缎绣花,剪裁合身,长及脚踝的高开叉旗袍,高高的领子包裹着纤长挺立的粉颈,盘扣总是花样繁复,做工精致的,每一粒都被仔细地扣好,雪腕上一只小巧的细带手表,玉指上一枚老凤祥的银戒,脚踩一双细高跟鞋。她们可能是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可能是乘坐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上下班的百货公司女职员。可能是久居深宅大院,花园洋房的大家闺秀,名门千金;可能是在娘姨的陪伴下出入弄堂,天井,亭子间的小家碧玉,沪上淑媛;也可能是不经意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女寓公;甚至还可能是百乐门的红牌。还有那些地标:外白渡桥,黄浦江畔的轮渡码头,漕溪北路上的旧联华片场,长乐路上做旗袍的老店,霞飞路两侧的法国梧桐,还有大世界游乐场,大光明电影院。如今的上海繁华依旧,却少了那层浮华,于是就没有了那股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风情,想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金大班嘴里的那一句:“就算是百乐门的厕所也要比夜巴黎的舞池大些。”我不由地也心生感慨,想问一句:“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6 10:08:02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话音未落,你必定会心一笑。风起云涌,市民阶层的平凡都被烘托出了质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你笑得更厉害了,好像猜到了我所有的下文。冒险家的乐园,蜿蜒的黄浦江成了所有人身上沸腾的血液:革命者,工人,小偷,黑帮,妓女,犹太人,商业大亨……那么多个百年以来,潜藏在厚重的黄土之下蠢蠢欲动的各种冲动、野心、欲望,在风云突变的一天后集体喷薄而出,在天空中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色彩。
      一九一一。此刻上海眼中的世界同步,东方巴黎雄心勃勃。离郭家四小姐戴西在悉尼出生已有一年,逐渐地她在蕾丝裙与白皮鞋中发育起来,如同天生对母乳的依赖一般吸收着黄油与乳酪的气味。黑白照片眼中的她与她的姐姐们,以简﹒奥斯丁小说中贵族小姐画肖像画一般的姿势端坐着,没有西方人想象中东方女人的木讷与拘谨,更隐隐地透着些许在迂腐的士大夫看来危险的气息。她们学习文绉绉的英语文法和典雅的英文小说,学习技巧精细的烹饪和编织,在阳光温暖的下午与和女子学校的同学布置茶话会。彼时张可,另一个美丽可人的女孩子,同样用让人艳羡的方式成长在上海。她那双温情的眼睛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她考入上海暨南大学,随名师学习英国文学,就此与莎士比亚结下不解之缘。狭隘与愚昧的人会用婚姻的成败断定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在他们的眼中,这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下半生都有了足以自夸的谈资。结婚照片上的这两个女子,看起来幸福得让人有相信生活有所有美好的冲动。中文名字叫郭婉莹的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家族的四小姐。她的丈夫吴毓镶是林则徐的后代,曾是清华大学的公派留学生。张可,则成为了著名学者王元化的妻子。
      这两个故事,作为乱世中的上海的肖像,记载在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中。就是因了这本书,红宝石和它的奶油小方成了上海的又一个象征;正如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一样,许多怀念曾经的好日子的老绅士和老淑女们在这里定期聚会,许多好奇于这神秘年代的年轻人到此朝圣。就连这书本身,也如同丝带一样被贴在了过去厚重的、诡谲的历史木箱上,随着它的漂流四方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并喜爱。
      但这两段故事如若终结于美满的婚姻,便只能在平庸与世俗里随波逐流。过于优渥的家庭背景,过于西化的学识修养,过于讲究的生活情调,以及她们同样优秀且不落俗套的丈夫,都是后来的跌宕里太过隐秘的伏线。生活若是一台摄像机,在那场历时十年的动乱里,每个人都被迫用同样机械的表情面对镜头,但仍旧有人可以留下不屈的神态。戴西和张可的先生,一个已在被划为右派后因病去世,一个被打为现行反革命。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在她们的心中,时间以何为单位:是跪在地上听着批斗的话心中默数的一秒,是起早贪黑参加劳改渡过的一天,还是从前秀丽浓密的黑发都变成银丝的一年。我们无法得知,因为在她们身上,他们的家中,她们家人的身上,那种精致到骨子里的神髓依然闪闪发亮,除了那包裹它的外衣不如以前奢华和讲究。家中仍然弥漫花香,尽管昂贵的玫瑰变成了掉落地上的白玉兰;过节到家里来的客人仍然享受到精心烹调的意大利面,尽管少了乳酪的调味稍显不地道了。今天回想,这些黯淡无光的日子里精心操持的门面,就像由这两位小姐心中的自尊与自重养成的蚌,在舒适的日子里养精蓄锐,尔后在这场风雨中,它吐出的珍珠耀眼生辉,照亮的一个时代的女性形象。
      今天我们纠结于荷包蛋怎么煎才能形状好看,早上起床后的头发状如乱草,出门约会时急匆匆地不小心将丝袜刮穿。性别模糊也罢,社会分工的调整也罢,柔软和优雅的情调像巧克力浆一样慢慢从我们指间的缝隙中溜走,抓不住;但那太过诱人的香味和黏着于之间的残留吊着我们的胃口,又让我们心痒难安。所幸仍旧有这本书,在我们急得直跺脚的时候来拍拍我们的头,在我们心中种下一朵向往的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0-16 10:08:02 | 只看该作者
      在出版十年之际,她踏着曾经走过的土地,重新开始采访和书写。即使形式已经从书写变成了打字,但是文字里还是原本熟悉清远的上海小资情结。
        那些爬满欧式花园洋房的爬山虎,那些曾经美好的街道,那些复古经典的国际名牌,那些很有味道的小店,也许会随着城市变迁而远离上海人的视线。而唯一不变的一道风景线,永远是淮海路上争相媲美比艳的年经女子。很多从小在弄堂里长大,有着清晰地市井气息和对青春时尚不顾一切的疯狂追求。
        上海独有的雾蒙蒙的夜晚,温暖静谧,安宁一如无人的街道,她在轻轻地踏着枯叶走过,寻访另一片具有独特魅力的上海一隅。
        她说得对,即使生活在上海几十年的上海人,甚至也不敢说了解上海的全部。她是那么美丽,那么骄傲,但是又那么复杂。在自豪和羞耻中努力找寻自己属于中国国土一隅的民族感。
        那些曾经被她采访过的很多人,十年后都已经不在了。当她在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如过去鲜明的记忆一般,对故人欣赏怀念和珍视。不能忘记书中Daisy的结婚照,美丽优雅一如当时好莱坞最当红的女明星。她一看,就是富贵人家出生的小姐。清新高贵。即使老得青丝染霜,仍旧喜欢吃瑞士巧克力,对着照相机嗲嗲地微笑着。让人恍惚,这样的女子,是否真的经历过丈夫冤死狱中,家道没落,一人独立抚养两个孩子的辛勤生活。一切都是真的,只是她懂得坚强隐忍。
        那些零落的时光,在那些年月里,变成了一座螺旋而上,通向过往的楼梯,拾级而上,一如歌声般,慢慢流淌,流淌,流淌的这样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0-16 10:08:02 | 只看该作者
      在出版十年之际,她踏着曾经走过的土地,重新开始采访和书写。即使形式已经从书写变成了打字,但是文字里还是原本熟悉清远的上海小资情结。    那些爬满欧式花园洋房的爬山虎,那些曾经美好的街道,那些复古经典的国际名牌,那些很有味道的小店,也许会随着城市变迁而远离上海人的视线。而唯一不变的一道风景线,永远是淮海路上争相媲美比艳的年经女子。很多从小在弄堂里长大,有着清晰地市井气息和对青春时尚不顾一切的疯狂追求。     上海独有的雾蒙蒙的夜晚,温暖静谧,安宁一如无人的街道,她在轻轻地踏着枯叶走过,寻访另一片具有独特魅力的上海一隅。    她说得对,即使生活在上海几十年的上海人,甚至也不敢说了解上海的全部。她是那么美丽,那么骄傲,但是又那么复杂。在自豪和羞耻中努力找寻自己属于中国国土一隅的民族感。    那些曾经被她采访过的很多人,十年后都已经不在了。当她在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如过去鲜明的记忆一般,对故人欣赏怀念和珍视。不能忘记书中Daisy的结婚照,美丽优雅一如当时好莱坞最当红的女明星。她一看,就是富贵人家出生的小姐。清新高贵。即使老得青丝染霜,仍旧喜欢吃瑞士巧克力,对着照相机嗲嗲地微笑着。让人恍惚,这样的女子,是否真的经历过丈夫冤死狱中,家道没落,一人独立抚养两个孩子的辛勤生活。一切都是真的,只是她懂得坚强隐忍。    那些零落的时光,在那些年月里,变成了一座螺旋而上,通向过往的楼梯,拾级而上,一如歌声般,慢慢流淌,流淌,流淌的这样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0-16 10:08: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座属于每一个人的城市,上海,是每个人的上海。怀旧,何曾需要理由,从乌鲁木齐南路复兴之路的那幢公寓到常德路南京西路的那段传奇,走过的是一段漫长的路,收获的是一段历史的悠远。
      
      淮海路的风向标指引了几代上海潮人,时代咖啡馆的变迁证明了这一切物是人非的沧海桑田。后来,是襄阳路,是陕西南路,是定西路,是福州路。一条条马路的变迁,一代代上海人的追忆。
      
      此书笔触细腻,陈丹燕确实也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去考察,去取证,去领悟,去消化。这些上海的往事,就像一个个肥皂泡,轻轻飞向空中,然后幻灭。
      
      上海十年记,上海的风,花,雪,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0-16 10:08:49 | 只看该作者
      夜阑人静之时,偶尔会想起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风花雪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依稀间仿佛看到在十里洋场,万国建筑的背景前,一个个摩登女郎款款行来:烫着时髦的**浪卷发,身穿一件黑色天鹅绒,或是月白色蝉翼纱,亦或是玫红或深紫底色绸缎绣花,剪裁合身,长及脚踝的高开叉旗袍,高高的领子包裹着纤长挺立的粉颈,盘扣总是花样繁复,做工精致的,每一粒都被仔细地扣好,雪腕上一只小巧的细带手表,玉指上一枚老凤祥的银戒,脚踩一双细高跟鞋。她们可能是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可能是乘坐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上下班的百货公司女职员。可能是久居深宅大院,花园洋房的大家闺秀,名门千金;可能是在娘姨的陪伴下出入弄堂,天井,亭子间的小家碧玉,沪上淑媛;也可能是不经意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女寓公;甚至还可能是百乐门的红牌。还有那些地标:外白渡桥,黄浦江畔的轮渡码头,漕溪北路上的旧联华片场,长乐路上做旗袍的老店,霞飞路两侧的法国梧桐,还有大世界游乐场,大光明电影院。如今的上海繁华依旧,却少了那层浮华,于是就没有了那股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风情,想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金大班嘴里的那一句:“就算是百乐门的厕所也要比夜巴黎的舞池大些。”我不由地也心生感慨,想问一句:“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10-16 10:08:49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话音未落,你必定会心一笑。风起云涌,市民阶层的平凡都被烘托出了质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你笑得更厉害了,好像猜到了我所有的下文。冒险家的乐园,蜿蜒的黄浦江成了所有人身上沸腾的血液:革命者,工人,小偷,黑帮,妓女,犹太人,商业大亨……那么多个百年以来,潜藏在厚重的黄土之下蠢蠢欲动的各种冲动、野心、欲望,在风云突变的一天后集体喷薄而出,在天空中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色彩。
      一九一一。此刻上海眼中的世界同步,东方巴黎雄心勃勃。离郭家四小姐戴西在悉尼出生已有一年,逐渐地她在蕾丝裙与白皮鞋中发育起来,如同天生对母乳的依赖一般吸收着黄油与乳酪的气味。黑白照片眼中的她与她的姐姐们,以简﹒奥斯丁小说中贵族小姐画肖像画一般的姿势端坐着,没有西方人想象中东方女人的木讷与拘谨,更隐隐地透着些许在迂腐的士大夫看来危险的气息。她们学习文绉绉的英语文法和典雅的英文小说,学习技巧精细的烹饪和编织,在阳光温暖的下午与和女子学校的同学布置茶话会。彼时张可,另一个美丽可人的女孩子,同样用让人艳羡的方式成长在上海。她那双温情的眼睛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她考入上海暨南大学,随名师学习英国文学,就此与莎士比亚结下不解之缘。狭隘与愚昧的人会用婚姻的成败断定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在他们的眼中,这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下半生都有了足以自夸的谈资。结婚照片上的这两个女子,看起来幸福得让人有相信生活有所有美好的冲动。中文名字叫郭婉莹的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家族的四小姐。她的丈夫吴毓镶是林则徐的后代,曾是清华大学的公派留学生。张可,则成为了著名学者王元化的妻子。
      这两个故事,作为乱世中的上海的肖像,记载在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中。就是因了这本书,红宝石和它的奶油小方成了上海的又一个象征;正如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一样,许多怀念曾经的好日子的老绅士和老淑女们在这里定期聚会,许多好奇于这神秘年代的年轻人到此朝圣。就连这书本身,也如同丝带一样被贴在了过去厚重的、诡谲的历史木箱上,随着它的漂流四方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并喜爱。
      但这两段故事如若终结于美满的婚姻,便只能在平庸与世俗里随波逐流。过于优渥的家庭背景,过于西化的学识修养,过于讲究的生活情调,以及她们同样优秀且不落俗套的丈夫,都是后来的跌宕里太过隐秘的伏线。生活若是一台摄像机,在那场历时十年的动乱里,每个人都被迫用同样机械的表情面对镜头,但仍旧有人可以留下不屈的神态。戴西和张可的先生,一个已在被划为右派后因病去世,一个被打为现行反革命。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在她们的心中,时间以何为单位:是跪在地上听着批斗的话心中默数的一秒,是起早贪黑参加劳改渡过的一天,还是从前秀丽浓密的黑发都变成银丝的一年。我们无法得知,因为在她们身上,他们的家中,她们家人的身上,那种精致到骨子里的神髓依然闪闪发亮,除了那包裹它的外衣不如以前奢华和讲究。家中仍然弥漫花香,尽管昂贵的玫瑰变成了掉落地上的白玉兰;过节到家里来的客人仍然享受到精心烹调的意大利面,尽管少了乳酪的调味稍显不地道了。今天回想,这些黯淡无光的日子里精心操持的门面,就像由这两位小姐心中的自尊与自重养成的蚌,在舒适的日子里养精蓄锐,尔后在这场风雨中,它吐出的珍珠耀眼生辉,照亮的一个时代的女性形象。
      今天我们纠结于荷包蛋怎么煎才能形状好看,早上起床后的头发状如乱草,出门约会时急匆匆地不小心将丝袜刮穿。性别模糊也罢,社会分工的调整也罢,柔软和优雅的情调像巧克力浆一样慢慢从我们指间的缝隙中溜走,抓不住;但那太过诱人的香味和黏着于之间的残留吊着我们的胃口,又让我们心痒难安。所幸仍旧有这本书,在我们急得直跺脚的时候来拍拍我们的头,在我们心中种下一朵向往的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10-16 10:08:49 | 只看该作者
      在出版十年之际,她踏着曾经走过的土地,重新开始采访和书写。即使形式已经从书写变成了打字,但是文字里还是原本熟悉清远的上海小资情结。
        那些爬满欧式花园洋房的爬山虎,那些曾经美好的街道,那些复古经典的国际名牌,那些很有味道的小店,也许会随着城市变迁而远离上海人的视线。而唯一不变的一道风景线,永远是淮海路上争相媲美比艳的年经女子。很多从小在弄堂里长大,有着清晰地市井气息和对青春时尚不顾一切的疯狂追求。
        上海独有的雾蒙蒙的夜晚,温暖静谧,安宁一如无人的街道,她在轻轻地踏着枯叶走过,寻访另一片具有独特魅力的上海一隅。
        她说得对,即使生活在上海几十年的上海人,甚至也不敢说了解上海的全部。她是那么美丽,那么骄傲,但是又那么复杂。在自豪和羞耻中努力找寻自己属于中国国土一隅的民族感。
        那些曾经被她采访过的很多人,十年后都已经不在了。当她在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如过去鲜明的记忆一般,对故人欣赏怀念和珍视。不能忘记书中Daisy的结婚照,美丽优雅一如当时好莱坞最当红的女明星。她一看,就是富贵人家出生的小姐。清新高贵。即使老得青丝染霜,仍旧喜欢吃瑞士巧克力,对着照相机嗲嗲地微笑着。让人恍惚,这样的女子,是否真的经历过丈夫冤死狱中,家道没落,一人独立抚养两个孩子的辛勤生活。一切都是真的,只是她懂得坚强隐忍。
        那些零落的时光,在那些年月里,变成了一座螺旋而上,通向过往的楼梯,拾级而上,一如歌声般,慢慢流淌,流淌,流淌的这样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10-16 10:08:49 | 只看该作者
      在出版十年之际,她踏着曾经走过的土地,重新开始采访和书写。即使形式已经从书写变成了打字,但是文字里还是原本熟悉清远的上海小资情结。    那些爬满欧式花园洋房的爬山虎,那些曾经美好的街道,那些复古经典的国际名牌,那些很有味道的小店,也许会随着城市变迁而远离上海人的视线。而唯一不变的一道风景线,永远是淮海路上争相媲美比艳的年经女子。很多从小在弄堂里长大,有着清晰地市井气息和对青春时尚不顾一切的疯狂追求。     上海独有的雾蒙蒙的夜晚,温暖静谧,安宁一如无人的街道,她在轻轻地踏着枯叶走过,寻访另一片具有独特魅力的上海一隅。    她说得对,即使生活在上海几十年的上海人,甚至也不敢说了解上海的全部。她是那么美丽,那么骄傲,但是又那么复杂。在自豪和羞耻中努力找寻自己属于中国国土一隅的民族感。    那些曾经被她采访过的很多人,十年后都已经不在了。当她在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如过去鲜明的记忆一般,对故人欣赏怀念和珍视。不能忘记书中Daisy的结婚照,美丽优雅一如当时好莱坞最当红的女明星。她一看,就是富贵人家出生的小姐。清新高贵。即使老得青丝染霜,仍旧喜欢吃瑞士巧克力,对着照相机嗲嗲地微笑着。让人恍惚,这样的女子,是否真的经历过丈夫冤死狱中,家道没落,一人独立抚养两个孩子的辛勤生活。一切都是真的,只是她懂得坚强隐忍。    那些零落的时光,在那些年月里,变成了一座螺旋而上,通向过往的楼梯,拾级而上,一如歌声般,慢慢流淌,流淌,流淌的这样长。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1:31 , Processed in 0.0608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