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 0
|
岁月的泡沫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范典
刚开始翻读鲍里斯维昂的《岁月的泡沫》,有点不能适应,因为人类社会努力建构起来的法律规则或条条框框在书里全打乱了,荒诞和超现实的情节贯穿始终,作者没有试图强调或具体解释,这便使得整部小说读来轻松而离奇。
要说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倒并非这些超乎想象的元素,它们无非是作者巧妙地从词汇运用上获得的一种“联想”和“扩散”——这种功底的形成,往往出于作者娴熟的语言水平,就像有人可以从中国的象形字中寻找到一个美丽的传说。维昂把一个词汇拆成两三个意义,将其融入到情节段落中,倒确实给我们造成了丰富、交迭的意象效果。如希克与女友阿丽丝在剧场听作家保特演讲时发生人员踩踏事件:“一队消防队员把他们当成靶子,用喷火龙头使他们偏离方位,朝舞台飘去,悲惨地淹死在塞纳河里。”此处的“舞台”(scène)和“塞纳河”(Seine)是同音词,因此一词两用,译者将其掰成两个分句,以使读者更清晰的理解其意。书中多处出现此类把玩语言的艺术片段,但维昂显然不满足于此,比起“词汇解构”更离奇的是,他将事物都变得拟人化,领带会咬手指、房屋会随着主人的病情而发生结构上的改变、玻璃碎了会像皮肤一样重新长好、阳光照到地板上会变成珠子而放到打火机里可以点火……
最难忘的是那台可以在弹奏时自动配制出醉人美酒的钢琴,虽然最后高兰为了医治克洛埃的病将其低价变卖,却让我们借以记住了高兰靠着钢琴哭泣的背影。是啊,尽管维昂让我们看到了眼花缭乱、与众不同的新鲜世界,并不留余地的将一些高知、作家、体制、政府、宗教进行嘲讽,却没有忘记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用爱支撑起来的故事。书中的高兰原本过着惬意舒适的生活,和克洛埃结婚后却因为她患上一种离奇的病而变卖家产为她治病,最后落魄到打短工为生的境地。另一对原本幸福甜蜜的恋人希克与阿丽丝,也因为希克对作家保特的极度崇拜、拼命收藏其著作导致最后破产,阿丽丝杀死保特并烧毁书店。美好的姻缘皆因疾病或癖好而分崩离析,作者煞费苦心的从轻松而幽默的笔调中让我们感受到心碎,看似由无数乱象或碎片拼贴而成的世界,总算有了一条可以让我们得以坚信和迷恋的主线。
这也是读鲍里斯维昂逐渐入境的原因,他建构的这个世界荒诞不经,而且用不着花很大篇幅去解释其中的现象,出现在他书上的,“存在”即“合理”。在超现实主义包装下的实质,却存在着他对人物处境的不满和抗争。从维昂自身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他在当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作家,年轻人喜欢他的离经叛道,可是政府和教会却对其十分憎恶,并因此叛他入狱服刑。他与萨特夫妇是朋友,为了报复萨特勾引自己妻子,他多次企图想把波伏瓦骗到床上,但最终没有真正行动。他39岁便死于心脏病发,比杰克凯鲁亚克和罗贝托波拉尼奥还要短命得多,为什么提这两位作家呢?我想三者都是天才级的大师,从维昂的一些段落中偶尔可见凯鲁亚克的惊艳,而希克追逐作家的情节让我隐约感到与波拉尼奥《2666》中一开始那场因学术研究而混在一起的“三角恋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认为维昂是有意将很多负面的生活现象进行了书面的“改造”:克洛埃的肺病是因为肺上长了一枝一米多长的睡莲,为了使这朵睡莲枯萎,就必须要在她的病床边摆放各式鲜艳芬芳的鲜花,使其自惭形秽。连生病都显得如此优雅,生活的苦难在他笔下又算得上什么呢?那些因突发事件死去的人,根本就像个木偶般,没有辩驳的余地,也不追究法律责任;而维昂利用诗人身份,常将“通感”运用得巧妙得体,色彩、味觉、触感、视觉,统统联接起来,犹如进入了夏加尔的画幅当中。
如果你得知这部作品是维昂在1946年、他才26岁年纪写出的,是否会感觉到不可思议?书中人物实际上年龄都很小,二十出头,可是一场婚姻过后或一段恋爱过后,整个世界便开始发生了变化,社会体系的齿轮倾轧过他们的肉身,将他们沦为无数运行工具中的一种。如果书的前半部分还算轻松幽默的话,后半部分突然急转直下,并被赋予了尖刻的寓意。可以从高兰和希克在落魄阶段的遭际,看到工厂和教会的麻木不仁,而这些单位其实是构成社会主要支撑的部门,掌管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成分。维昂不赤裸裸进行描述,而是用这种超现实手法或简化的笔调来勾勒,可能就是在当时社会高压下出于无奈,也可能他早已绝望,只能将感情寄托于纯粹的爱情。
这是维昂在1946年时的忧伤,可是到现在我们重新来读这部作品,仍被它吸引,并深深感动。
详情
麻雀巧
泡沫,是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由不溶性气体分散在液体或熔融固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泡沫的引申意思是比喻某一事物所存在的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的成分。价格脱离价值。
泡沫,经济泡沫,房产泡沫,岁月泡沫。都是因为过度的虚增长而产生的。
尼古拉与他29岁年龄不相符的老者态,由于妻子的怪病而劳碌奔波的科兰也出现了老者态,无不在诉说着,心里环境在改变他们的年龄并且也改变他们周围的环境。
突然想到一句话: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也对你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
阿丽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对希克的爱,她放弃了原有的兴趣,变成了一个依附于希克的影子,甚至去谋杀帕特以及书店老板,而这也变成了希克对阿丽丝的爱的变化。因为兴趣相投而吸引到一起,但是爱着爱着,女人总是会把兴趣放弃,并美其名曰,我爱你胜过一切。这要让男人情何以堪?爱情不是脆弱,依赖;爱情是坚强,独立。
结尾的猫和老鼠的对话很幽默诙谐,但很悲伤。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详情
维昂维
【谁是鲍里斯维昂】
很多年,他的名字是我的ID。Vian。写出来好似薇安,所以经常被人误读。
而我的名字是维昂,这是诗人的名字爱人的名字。上次我见到他,是在一本介绍法国摇滚乐的书里,身份是第一个把爵士乐带进法国的小号手,就是这么干脆,不提他还干过了什么。没必要提,就是做个小号手他也足够了。或者,他更应该被称作是一个作曲家,一生曾写了四百多首曲子。除此之外他又是什么:鬼才小说家、老婆被好友萨特拐走的失爱者、剧作家、《圣代普雷电影院》杂志创办者、与超现实主义流派交往过密却总被人归入存在主义者、机械工程师、画家、数学爱好者、酒疯子、演员、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再吹号了,不然你的心脏承受不住。
死又能怎么样。他一定会说:在我坟上吐唾沫!
39岁英年早逝,就好似所有的天才应得的命运。维昂死在电影院里,银幕上是他编剧的《在我坟上吐唾沫》,连死也要死的这样传奇。
鲍里斯维昂1920年生于巴黎郊区。曾就读于中央高等工艺制造学校。1946年,他以写出了第一部小说《我要在你们的坟上啐唾沫》(J’irai cracher sur vos tombes, 1946) 。这本书因涉及大量的“色情”描写,曾一度被出版社拒绝。于是维昂就假托这些书是自己翻译的美国作家维侬苏里旺的小说,才使得它们以翻译作品的名义得以出版。之后他相继“翻译”出了《死人都有一样的生命》(Les morts ont tous la même peau, 1947);《杀死一切坏家伙》(Et on tuera tous les affreux, 1948)及《她们不明白》(Elles se rendent pas compte, 1950) 。维昂还以译者的身份为自己的小说写序称这位美国作家“不屑以委婉含蓄的语句来暗示,他更乐於用赤裸裸的文体直接道来,为此,他的风格便接近传统的拉丁色情文学了……”。这位“美国作家”得到了青年们的爱戴,其中《我要在你们的坟上啐唾沫》一年间销售量高达五十万册。据说当年臂弯里夹着一本《我要在你们的坟上啐吐沫》曾一度成为了巴黎青年的风尚。但这本小说给维昂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书中的凶杀情节成为一起谋杀案案犯的模仿对象使得维昂被判入狱,并遭受了各方面的指责。可以说维昂生前并没有主流文学评论界的承认。直到他去世之后的六十年代才因为青年读者的爱戴而逐渐被评论界注意起来。维昂终生都是个身体虚弱的家伙,最终死于心脏病。就好似知道等待天才的必然是英年早逝的命运,他一直在跟自己有限生命赛跑。35岁时,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在生命最后四年里,他忙着拍电影,作曲。他写过七个重要剧本和四百多首曲子,参与过无数场演出。1959年6月23日,他的一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进行预演,因存有争议,预演当天主办方并没有邀请维昂参加。维昂溜进去只看10分钟,就心脏病突发,完结了自己39年的天才一生。
他一直在追赶自己的时间。他一直在写。他一直在迷恋音乐。他一直在做电影。
不,应该说,他一直在玩。Play for Joy.
【时光飞沫】
代表作《岁月的泡沫》写于1946年,维昂26岁时。这是本玩世不恭的小说——这么说是因为整本小说充满了文字游戏、黑色幽默、吹牛扯淡和反教权。荒诞是它的本质,但建立在荒诞之上的并不是卡夫卡式的疏离悲愁,而是带有狂欢气质的肆无忌惮的文字组合和天马行空的意象构成,以及对于生活和命运放声狂笑的态度。说来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爱情故事:科兰爱上了克洛埃,克洛埃身染重病死去了。看似是永恒的“爱”与“死”的母题,却一不留神就进入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水管里流出的鳗鱼、顶着鸟笼子御寒的路人、跟随恋人四处行走的粉红色的云朵、能够根据不同音乐制作鸡尾酒的钢琴、咬人的香肠、用人的肉体来孵化枪支的职业等等等等,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意象俯仰皆是——这是一个维昂创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即是合理”。如果可以忍受小说前半段海阔天空地胡扯,忍受那些层出不穷的文字游戏和冷幽默,忍受那些青春故事里常有的时间过剩和爱恋忧愁,才可能进入天才真正挥霍自己才能的地方。故事里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文字,成为了整个小说的分水岭:“在江河流入大海的地方,有一片难以逾越的沙洲,巨大的漩涡卷起泡沫,沉船的残骸在其间翻腾滚动。在外面的夜和室内的灯光之间,回忆如潮水般涌现,它们自黑暗中来,与光明碰撞,敞露出白色的肚膛和银色的脊背,时而隐没,时而显现。”从这里开始,这些故事里前半段过着“想想隔壁姑娘听听收音机”式享乐主义青年们开始真正迎接生活的痛击。很早之前读这本书时以为胸口长出睡莲这样的病症叫做离奇,以为那身体去孵化枪支做送噩耗的邮差这样的工作叫做荒诞,以为因自己无休无止的收集癖倾家荡产死在警察枪下这样的爱好叫做痴迷,以为为了阻止自己恋人继续执迷恋物癖就去杀人放火这样的爱叫做疯狂,以为这些不过是维昂虚构的过山车式阅读快感而已。后来很多年过去,才知道身体的衰弱不需要理由,工作的压榨从来没理可讲,爱好的膨胀不过是为了抵御无趣的人生,而杀人放火在爱的破坏力面前根本无力阻挡。时间过去了,一串泡沫,所有光怪陆离的意象一点点还原进生活,才最终知道,它根本就不是什么“荒诞不经”的小说,也根本不那么“光怪陆离”。难怪维昂自己会说它是一种现实的折射,“让现实在歪歪斜斜和热哄哄的气氛中”……显示出被扭曲了的投影”。但我仍然坚持它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小说,不去读是无从想象它的模样的。
这世界上有两种书,一种你可以买到,一种不能。
《岁月的泡沫》属于后者,国内翻译本印数太少几乎绝版,我这时才能体会文中那个恋书癖收集狂希克的心情,原来这世上真有这么一本书值得你倾尽家财失去生命。
P.S.这篇书评写于07年,发表在《通俗歌曲》上。那时读的还是老版,印量极小,因此还是传说中的书。现在好了,有了新版。感谢慧眼的编辑和出版社,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我爱维昂,也爱他的小说。感谢他影响了我十余年,虽然我度过了糟糕的青春。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21:36 , Processed in 0.41184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