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一辈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20:5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辈子》:世界文学第一线。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3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6 08:39:56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很喜欢季老,读大家的心理路程,看着他们的生活经历才知道自己的生活过的有多么的荒芜堕落。也许我们做不到他那样的兢兢业业,在文学路上创下很大的辉煌。但术业有专攻,我们至少要努力着在自己的领域做得问心无愧。
     读过他,觉得那样的生活好苦,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有时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从开始的懵懂接受,不知其然的深造,到后来深深地喜爱。在我上学的成长路上一直纠结自己到底喜欢怎样的一个专业,自己内心到底渴求一份怎样的生活。承认自己心里一直存在惰性心理,祈求拥有一份轻松的工作,一种飘逸的生活,外加悠闲地心态。也许前者不重要,心态才是自己需要调整的,爱上自己的专业,然后好好地经营它,品味它,一直到开始享受它……
      自勉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9 05:19:09 | 只看该作者
  
  
  
  
    寒潮来袭,少有外出,于是,在夜深人静之际,我再一次翻阅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著《这一辈子》,感觉笔墨飘香,字字深情。季羡林先生一生走过阳关大道,跨过独木小桥,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弯弯曲曲。季先生传奇的一生,犹如一面洁净而闪光的镜子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前进的路途。
  
    1911年,季羡林先生出生贫困的家庭,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甚至到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饿得到了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来吃的地步。而后,季先生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在德国、瑞士、法国、越南,十一年的留学生涯,孤苦伶仃,形单影只。“烽火连三年,家书抵亿金。”季先生在《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提到,持续六年的世界二次大战结束,漂泊十余年的季先生怀乡心切,可经交涉,他却被美国当局用吉普车送到了瑞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十几年的漂泊生涯中,季羡林先生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永久的悔就是不应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每一刻都想回到故乡,听到母亲的一声很有温情的呼唤。
  
    人的悲痛莫过于流离颠沛,无家可归,而季羡林先生忍受的却是有家有国不能归的疼痛。“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当时,季羡林先生怀念祖国,怀念家庭。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按季羡林先生自己的话说是,自己的人生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经历可谓多矣!苦难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境界,季羡林先生艰难的人生,让梦想照进现实。
  
    温家宝总理赞誉季先生,“您是提倡真的。要真情、要真实、要真挚、要真切。”细读《这一辈子》,季羡林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深情,句句感人,字字真切。“我的文笔是拙劣的,我的技巧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情感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季羡林先生作文要真情实感,没有真正感动的事物决不下笔写;治学要追求真理,真实严谨,一要求证,二要小心,缺一不可;做人坦诚相待,真情实意,情感真挚。季羡林先生一生秉承着“真”的理念。
  
    季先生说,自己的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清代的残影,照出了一个贫困至极的农村家庭残影,照出了临时或候补亡国奴的残影,照出了法西斯统治极端残酷的世界大战游子怀乡的残影,照出了黎明前的一段黑暗。而,季羡林先生充满坎坷,饱含真情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给活着的人指明了方向。
  
    虽然季羡林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给我们苦学不厌、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的精神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他是一面洁净而闪光的镜子,永远地照亮着我们。(陈壮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3 10:50:27 | 只看该作者
  那是提心吊胆的一年
    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旧事重提,好像是拣起一面古镜。用这一面古镜照一照今天,才更能显出今天的光彩焕发。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西方语言文学以后,带着满脑袋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回到故乡母校高级中学去当国文教员。
    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抓到了一个饭碗,这简直是绝处逢生;惧的是我比较熟悉的那一套东西现在用不上了,现在要往脑袋里面装屈原、李白和杜甫。
    从一开始接洽这个工作,我脑子里就有一个问号:在那找饭碗如登天的时代里,为什么竞有一个饭碗自动地送上门来?我预感到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危险的东西。但是,没有饭碗,就吃不成饭,我抱着铤而走险的心情想试一试再说。到了学校,才逐渐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原来是校长想把本校的毕业生组织起来,好在对敌斗争中为他助一臂之力。我是第一届甲班的毕业生,又捞到了一张一个著名的大学的毕业证书;因此就被他看中,邀我来教书。英文教员满了额,就只好让我教国文。
    就教国文吧。我反正是瘸子掉在井里,捞起来也是坐。只要有人敢请我,我就敢教。
    上面的自传是1988年写成的,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在人生百年中,十年是一个不短的期间。时移世异,人事沧桑,今天的我已经非复当年之我了。现在中央党校出版社要出版我的《牛棚杂忆》,希望能附上我的一篇自传,使读者能了解牛棚里的季羡林究竟是何许人,并且建议就用上面这一篇,再加上点延续,一直写到今天。这个建议是合情合理的,我准备采纳。 但是,仔细一琢磨,却有了困难。上面这一篇是有头有尾的。如果在尾巴砍上一刀,狗尾续狗,难免不伦不类,不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考虑再三,决定保留上篇的完整性,再补上一个下篇,看上去,同样是完整的。
    1988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头呢?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实行了十年,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经济繁荣,人民欢乐,知识分子这一个解放后历届政治运动都处在挨整的地位上的社会群体,现在身上的枷锁砸掉了,身心都感到异常的欢悦,精神又振奋了起来,学术界和文艺界真是一派大好形势。我自己当然也感觉到了这种盎然的春意。虽然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学校决定我不退休,我感到很光荣,干劲倍增。不似少年,胜似少年,怡怡然忘记了老之已至。我虽然已经没有正式的行政工作,但是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却是有增无减。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我被选为主席、会长或名誉主席、会长的有七八个之多。至于理事之类,数目更多。不顾不问的顾问,一个团体的或一部书的,总有几十上百个,确实数目,只有天老爷知道,我个人是搞不清楚的。大型丛书,上千册的,上百册的,由我担任主编的,也有三四部。至于电视采访,照像录音,也是常事。几乎每天下午都是宾客盈门。每天接到各式各样的来信也有多封,里面的请求千奇百怪。一些偏远省份青年学生的来信,确实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我从内心里感谢这一些天真无邪的青年男女学生对我的信任。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我,说我每信必复。
    我写这些事情干什么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读者我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真实的情况;如果我有不周到的地方,请他们体贴原谅。
    在学术工作方面,有人说,我对自己太残酷。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虽然大体上说来,我的身体还算是硬朗的,但是眼睛和耳朵都已不太灵光,走路有点“飘”;可我仍然是不明即起,亮起了朗润园里的第一盏灯,伏案读写,孜孜不倦。难道我不知道,到圆明园或颐和园去溜弯,再远一点,到香山去爬山,不比现在这样更轻松愉快吗?难道我在名利方面还有什么野心吗?都不是的。我知道溜弯舒服;但我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多溜几年弯。那不是追求的目的。至于名利,我现在不虞之誉纷至沓来;利的方面,爬格子爬出了点名堂,稿费也是纷至沓来。可以说,在名利两个方面我都够用了,再多了,反而会成为累赘。那么,我这样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不愿说谎话,讲些为国为民的大道理。我只能说,这样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来生了。
    计算一下,最近几年来,我每年写的文章,数目远远超过过去的任何一年。我平生最长最艰巨的两部书,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一部是长达八十万字的《糖史》,一部是也长达数十万字(因为部分用英文写成的,字数难以准确统计)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我虽然是个杂家,但是杂中还是有重点的。可惜,由于一些原因,不明真相的人往往不明白我干的究竟是哪一行。外面来的信,有的寄到中文系,有的寄到历史系,有的寄到哲学系,有的寄到西语系,有的甚至寄到社会学系。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我的了解。两部大书一出,估计可以减少点混乱。对我来说,这种混乱一点影响也没有的。 ·收起全部<<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3 13:25:42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7月11日,98岁的大学者季羡林,放下百年纷扰离世。在20世纪灿若星河的学术大师中,季老是比较奇特的一位。他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但却从老家的田间地头一路走来,走上了学术巅峰,其间曲折,耐人寻味。
  
     出身贫苦 不学日文
  
      季老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穷和饿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写照。“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是季老对童年的回忆。6岁投奔济南的叔父,在济南读完小学、中学、高中。学生时代的季老开始感觉到有“浓绿的世界”。但小时候的季老并不爱学习,喜欢打架;爱看“闲书”。日寇的入侵打乱了济南的平静,季老参加学生组织反抗日寇,17岁时险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这段历史对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季老会十几种外语,但他唯独不会日语。
  
    因老师的影响而改变
  
     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不爱读书的季羡林能有如此大的转变,与他的老师密切相关。
  15岁时,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这所高中的老师们,古文水平很高,教国文的王老师对季羡林影响极大。他布置的一篇作文《读<徐文长传>书后》,季羡林写得下力,他给的批语是“全校之冠”。从此,季羡林的所谓的“虚荣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再也不愿意有不好的成绩。于是,他一改过去贪玩不用功的习性,努力读书。18岁,季羡林转入省立济南高中,遇到的国文老师就是翻译家董秋芳。季老说“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全出于董老师之赐”。
     
      作为教师的我,读到这段也深深的感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大,教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它犹如混凝土建筑中的钢筋,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是学生自身行事的脊梁,是他们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成才必备的一种表现心理品质。同样,一个学生要想搞好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心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魏书生所说:“培养学生自信心要从扬长开始。”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
  
  留德求学十年一个人孤悬海外
  
     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不如意,抓住了清华和德国互派留学生的机会,圆了出国梦。这一去就是十年,不做和中国沾边的学问。他学了梵文、巴利文、英国语文学、斯拉夫语文学、南斯拉夫文、火罗语等,虽然饱读了经书,做成了学问,这洋罪也没少受。他对德国人的描写,越发地让我觉得德国是个优秀的民族,做事严谨、认真、求实、淳朴、诚实巴交、守纪律、有秩序、崇尚学术、有反省意识。
  
  文革十年牛棚受辱
  
     季羡林在文革中,一开始还检讨过关,后来因为公开反对“老佛爷”而吃尽苦头。家被抄,更多书籍、资料、文物被毁坏,人被批斗,坐“喷气式”,干重体力活,走路不许抬头等。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他自然想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自杀召唤,就在他即将施行自杀计划的时候,又一批人砸开了他的门,押他去批斗。一番凶猛的批斗下来,他发现自己还熬得住,反而因之断了自杀的念头。这命悬一线之间,是历史对个人的选择。
  
    时至今日,对文革的个人史回忆,已经做的太少了。在有意无意的压制下,众多惨烈的个人故事已经随着当事人的老去而消逝。
  
    随着他的笔触,看清了那段可怕地历史,一方面心疼啊,为那些老知识分子。“士可杀,亦可辱”这是活下来的知识分子一种悲凉地自嘲,知识分子不缺的就是思索、反思,季老竟然反思到自己能在文革中活下来,是不是人格不够硬?季老在书中问到的一样,“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我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的那几个问题,也重重地叩击在我的心中。
  
    就像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批评自己的国家,也是爱国。一个国家如果能容得下对自己这样坦诚的人批评它,也是国家的幸运。
  
  开放三十年 发愤著述   远离虚名
  
    1978年,季羡林67岁,早过了退休年纪,但晚年的季老却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学术春天。不计散文杂文序跋翻译专就学术著作而言,约略统计,季羡林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
  2006年,95岁高龄的季羡林,郑重请辞三大桂冠,远离虚名。“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三项桂冠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大起大落的一生。面对厄运,不喜不惧;面对荣誉,居功不傲。季老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动着我,他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7 06:23:1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看季老的自传《这一辈子》。季老出生于辛亥革命那年,在硝烟弥漫的国内读完大学,又任职教书,后又出国深造。经历了世界大战,文化大革命和三年自然灾害……他曾被人鄙视过,也遭遇过批斗,也曾轻生过,但他最终还是顽强的成为我们国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读懂季老才觉得我们根本没资格去挥霍人生。
  
      季羡林的《这一辈子》,给自己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像是一本水墨画,那似乎更是一种人生品性,经历了近百年人生洗礼之后自然流露的生命品质,平淡平凡真实的生活态度!
  
     《这一辈子》全书共六个部分54篇散文,是季羡林老先生在自己生命的不同时期感物、感人、感事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季老一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大爱的大写的人。正如季老自己所言:“在这一条漫长的道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文集中有许多精彩的话语和深刻的思想,读后令人倍受教益。现摘录如下:
       
      ○我的文笔是拙劣的,我的技巧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也就是我写散文不多的原因。我决不敢说,这些都是好文章。 ……看到自己笔下产生出来的这些所谓文章今天能够收集起来,心里不能不感到一点快慰。就算是雪泥鸿爪,这总是留下的一点痕迹。……我自己也过了古稀之年,我还没有制定出见马克思的计划。今后,我积习难除,如果真有所感——我强调的一个“真”字,我还将继续写下去的。
     
  ○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光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温家宝说:您(季老)是提倡真的。要真情、要真实、要真挚、要真切。
  
  
    
    ○温家宝总理2005年8月15日给季羡林先生的信:
  
  
    
      羡林先生:承赠大著多种,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给国家和人民多做些工作,以谢厚意。先生十分细心,每本书记都为人签名,这是极为珍贵的。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说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敬仰。当你九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多出新著,肃此。
  
  
    
                                                                                                         敬颂
  
  
    
                                                                    大安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镜子,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
  
  
    
    ○我认为,要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该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理论,二是知识面,三是外语,四是汉文。 ○胡适关于科学研究的指导方针: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关于搜集资料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卡片,把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抄在上面,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排比。搜集资料要巨细无遗,要有竭泽而鱼的精神。
  
  
    
    ○关于材料有用无用的问题。严格讲起来,天下没有无用的材料,问题是对谁来说,在什么时候说。就是对同一个人,也有个时机问题。最好脑海里思考问题,不要单打一,同时要思考几个,而且要念念不忘,永远不要让自己的脑子停摆,永远在思考着什么。这样以来,你搜集面就会大的多,漏网之鱼也就少的多。
  
  
    
    ○关于时间问题。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要学会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开会等公务活动中,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时,我的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
  
  
    
    ○季羡林在自己的自传(1988年10月26日)最后写道:我在上面拉杂地写了自己七十年的自传。总起来看,没有太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我谈的治学经验,也都属于“勤捉”之类,卑之无甚高论。比较有点价值的也许是那些近乎怪话的意见。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我没有说谎话,只有这一点是可能告慰自己,也算是对得起别人的。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我,说我每信必复。这却给我带来了灾难,我哪里能做到每信必复呢?即使我什么事情都不干,也是做不到的。我只能让我的助手和学生代复,这难免给一些男女孩子带来了失望,我内疚于心,然而却无能为力。
  
  
    
    ○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来生了。
  
  
    
    ○《八十述怀》(1991年1月1日):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易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十年浩劫以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这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1995年7月):我的总体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咱“稀有动物”。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敬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老年谈老》(1991年7月15日):人们渐渐地觉得老了,从积极方面来讲,它能够提醒你:一个人的岁月决不是取之不竭的,应该抓紧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无常一到,后悔无及。我信奉陶渊明的两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这就是我对老年的态度。我的长寿秘诀是没有秘诀。凡是我觉得好吃的东西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的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脑勤我认为尤其重要。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我还有一些工作要做,这些工作对人民对祖国都还是有利的,不管这处利是大是小。我要把这些工作做完,同时还要再给国家培养一些人材。我仍要老老实实地干活,清清白白地做人;决不干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要尽量多为别人着想少考虑自己的得失。人过了八十,金钱富贵等同浮云,要多为下一代操心,少考虑个人名利,写文章决不剽窃抄袭,欺世盗名。等到非走不可的时候,坦然离去,无愧于个人良心,则吾愿足矣。
  
  
    
    ○文章能抒发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悦,缓解我的忿怒,激励我的志向。这样的好处已经不算少了。
  
  
    
    ○我在上面讲述了解放后四十多年的遭遇和感受。在这一段时间内,我的心境里照出来的是运动,运动,运动;照出来的是我个人和众多知识分子的遭遇;照出来的是我个人由懵懂到清醒的过程;照出来的是全人民从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深渊岸边回头走向富庶的转机。
  
  
    
    ○只有一点我是有信心的: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现在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臭氧被破坏,粮食生产有限,淡水资源匮乏,等等,这只有中国文化能克服,这就是我的最后信念。
  
  
    
    ○《九十述怀》(2000年12月20日):我常常警告自己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爬格子有没有名利思想呢?坦白地说,过去是有的。可是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爬,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能道出的现在的心情。
  
  
    
    ○《我和书》(1985年7月8日):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
  
  
    
    ○《藏书和读书》(1991年7月5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是通过书藉传流下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全体炎黄子孙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回避不掉的。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万代。
  
  
    
    ○《我的书斋》(1993年6月22日):我确实有个书斋,我十分喜爱我的书斋,这个书斋是相当大的,大小房间,加上守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册数从来没有统计过,总有几万册吧。在北大教授中,“藏书状元”我恐怕是当之无愧的。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虽然对它们并不是每一本都认识,它们中的每一本却都认识我。我每一走进我的书斋,书藉们立即活跃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向我问好的声音,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向我招手的情景。倘若有人问我,书藉的嘴在什么地方?而手又在什么地方呢?我只能说:“你的机器太浅,努力修持吧。有朝一日,你会明白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细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养生无术是有术》(1993年11月26日):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的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这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赋得永久的悔》(1994年3月5日):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987年元旦试笔: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老大时,大概有两种反应:一是自伤自悲,一是认为这是自然规律,而泰然处之。我属于后者。
  
  
    
    ○《回家》(2002年10月14日);记得小时候常见倒贴到大门上的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我眼睛所到之处,无不令我心旷神怡。思想所到这处,无不令我逸兴遄飞。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三千大千世界。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这一辈子》,不仅使我对季羡林民国大起大落50年,二战十年留德求学,文革十年牛棚受辱,开放三十年发愤著述的经历肃然起敬,而且对季老面对厄运,不喜不惧;面对荣誉,居功不傲的“纵浪大化中”的品格和风范敬佩不已。季羡林的一辈子,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大学者的成就并不怎样神奇,其实平淡得很,只是一步步走上去的。”季先生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淳厚品格对我们后来的人是高山仰止,其平实、谦和的态度,清醒、理智的头脑,是我们后来文化传承者应该秉承的风骨。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11:04 , Processed in 0.0654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