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曾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1947),用非英雄化的手法反映游击队的生活。五十年代问世的《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分为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三部曲使作家获得世界声誉。随后发表的作品《宇宙谐趣》(1965)、《看不见的城市》(1972)、《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1979),渗透对迷乱的现实的思索,颇具哲理小说的特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1956)是他长期搜集、研究意大利各地区童话的结晶,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最新书评    共 304 条

matthe$    我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不属于城市。所以可以想象当那天拿到那套普里什文文集时,我有多激动。一大摞厚厚的泛黄的书,一看就知道经历了在书店积满灰尘后又重返库房的命运。我始终觉得,在年幼时候我曾经或等老了我将要,坐在长满蒲公英和苍耳的山坡上读《鸟儿不惊的地方》或《大自然的日历》,怀着对那些辽阔而孤独的灵魂的敬意。   而关于属不属于城市这样的问题,是在有一天走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读到“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时,我突然意识到——没有谁属于或不属于城市,我们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总会认为,我们本来是能“曾经拥有”的。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看不见的城市》以似真亦幻的情节开篇,仿佛两块花岗岩相互敲击后产生的气味:散发微微热度,味道怪异,令人迅速上瘾。然后,假装那位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向元帝国大汗忽必烈作着一系列旅行报告,卡尔维诺开始描述那些并不存在,却无与伦比的“看不见的城市”。      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尤其于文学,我向以愉悦为第一要事,尽可能少动脑子地去欣赏。可有些人你绕不过去。卡尔维诺是其中一个。读卡尔维诺,我不得不思考,哪怕这些思考贻笑大方。毕竟卡尔维诺自己也曾为这本小书难以“成为一本书”而烦恼过——它应该有一个结构,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而他为了达到这点费尽心思。   所以,尽管卡尔维诺终于成功地将众多迥异的城市进行了类别化和体系化,作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我仍然可能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城市中,无所顾忌地单独挑出一个我所喜欢的——它可以来自卡尔维诺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类别——并权当自己理解了它。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   卡尔维诺为这些虚构的城市分别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然后用他那鬼斧神工的笔法将它们的外观与内在以海市蜃楼的形式献于我们面前——即使找出其中任意一个城市连续读过三遍,将它视作你的梦中情人,也许你依然会想:不,不是这样的,这里面一定还有更多的涵义和意象,让我再看看,再看看——我就是这样倍受“折磨”的。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老人墙,老人们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在那以前,我只知道荒漠和商队车路,而那个多罗泰亚的早上使我觉得今生今世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感受。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的目光又回头审视荒漠和商队车路;而我现在知道,这只是那个早上让我走进多罗泰亚的许多道路中的一条。”   “我要登程走访左拉却是徒劳的:为了让人更容易记住,左拉被迫永远静止不变,于是就萧条了,崩溃了,消失了。大地已经把她忘却了。”   “克洛艾,这座最贞洁的城市,时刻都被肉欲推动着。如果男人们和女人们开始实现他们朝露般短暂的梦,每个幽灵都会变成人,上演一段追求、虚伪、误解、冲突与压迫的故事,而幻想的旋转木马就会停止转动。”   “总有一天,我在伊帕奇亚的唯一愿望将是起身离去。我知道,不该走向海港码头,而是必须爬上城堡最高的尖塔,去等候一条路经那里的船只。”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所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和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那。”   “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宇宙的真正地图就是埃乌多西亚城,一片不成形状的污斑,其中有曲折婉蜒的街道,有灰尘中乱成一堆的破房子,有火灾,还有黑暗中的尖叫声。”   “这就是佐贝伊德城,那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期待着终有一夜梦境再现。但是,无论在梦境还是在清醒时,谁也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子。城里的街巷就是他们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路,与梦中的追逐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连梦也被遗忘了。”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这是真正致命的一句。   我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我在这个城市做了些什么,这里就有我曾经的过去;我没有在那个城市做过什么,那里也有我的过去——未曾经历,也是一种过去。因为未曾经历,所以那便成了一种陌生。   我本可以去那个城市的,但我没有。那年我盘算着将自己的未来交给另外一个城市的可能性。当我将所有的东西装进三个大箱子后,我未能克制住另一个自己,我停了下来。我未曾发生的过去,永远地遗失在了那个我与之爽约的城市——那个陌生的地方有一个我已渐渐陌生的人。      如果卡尔维诺的城市令我想起一个现实的版本,丽江古城是唯一的可能。石板路两旁的店铺里挂满了闪亮的银器和淡定的热情;沿着潺潺流水的方向在街道深处掩藏着几家古朴的客栈;仍在吱吱作响的烤肉与琥珀色的大杯啤酒一起摆在褐色木头的桌子上;小纸船被放在溪流之上朝着树林里的水潭飘荡而去……如果,我们此刻从这座小石桥,朝着相反的方向随意走散,那么这个晚上,我们是否还可再遇见?   是的,可以。三次。我记得。   回忆散落在梦境里。我的梦境不是由心灵,就是由偶然而生。   城市遗失在往事里,我遗失在城市里。那个已经看不见的城市。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阿獭$    卡尔维诺就是我眼中的马可波罗   我听到的是能懂的语言,却捉摸不了它的意义   完全在我想象力范围以内,时刻刺激着各种细微的体验;却又经验范围以外,一如马可波罗夸张的肢体语言,引起的只是美丽的误会   我时时念想着她,然一但开启,却只会在其中迷失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米小虎$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总有你喜欢的城市,它们或似曾相识或一如梦幻.然后欣然接受,并想象着在中间行走的日子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精神流$     跟随马可波罗去往每一个看不见的城市,于是发现真实与虚幻间的界限从未清晰过.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看不见的城市中,,在那些现实的,可触摸的城市的尸体上,建立了只属于个人的虚幻世界,并且固执地以为除了这个世界不存在其他的真实.每个人的幻影城市,彼此间无法相互触及却又重叠交错,幻影加幻影,构成了真正的现实.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nothin$    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      刚拿到这本书时读了三分之一,再拿起来时已是半年以后。还是从第一页读起。这次为了与上一次阅读有所区别,我边读边记了笔记。那是一篇令人发笑的读书笔记,因为我想不会有人像我一样把所有这些虚构的城市认认真真地列成了表,前面是名字,后面是特征,有的还有原作中的引言以及我的感受。文本的意义在这次阅读中变得充实,同时也模糊起来,不再有边界。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我只是想最后统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城市,其中有多少是幸福的城市。      但卡尔维诺不会让我这样轻易地得手。幸福隐藏在不幸之中,不幸中又闪现幸福的可能性。如同所有的虚构都在现实中穿行,而现实也许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梦境。55个城市中,只有迪奥米拉有寻常的温馨夜晚,莱萨于不幸中洋溢着快乐,还有可以在篝火旁交换记忆的欧菲米亚——只有在这三座城市中,我才能看到幸福的颜色——温暖,柔和。由此我得知:我的初衷是颇为幼稚的。虽然这一发现并不能说服我放弃那幼稚。      卡尔维诺说:“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P7      对我来说,有几个城市值得一提:      伊西多拉:“因此,伊西多拉便是他梦中的城市,但只有一点不同。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P6      埃乌特洛比亚:这是一个不断更新却始终不变的城市,“如果有一天,埃乌特洛比亚的居民厌烦了,再也忍受不了他们的工作、亲属、房子、街道、债务,以及那些他们必须打招呼的人和对他们打招呼的人,全城市民就决定迁移到邻近那座一直在等待他们的崭新的空城里,在那里,每个人开始新的职业,娶一位新的妻子,打开窗户能看到新的景致,每晚跟新的朋友做新的消遣,谈新的闲话。”“居民们反复演出同样的场景,只是更换了演员;同门重复着同样的台词,不过改变了口音而已;他们张开不同的嘴巴,打着同样的哈欠。”P64-65      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发现那些只属于自己的“重要”城市——让你“砰”地一下被击中后又念念不忘。伊西多拉和埃乌特洛比亚之所以对我重要,是因为我也曾居住过这些城市,而常常不知走向何方。      还有一座城市令我忧伤,那就是阿德尔玛,在这座城市里,你所见之人都是已经死去的你认识的人,马可·波罗说:“我所经历的旅行,从来没有把我带到比阿德尔玛更远的地方……我想:也许阿德尔玛是人们垂死时抵达的城市,每个人都能在这里与故人重逢。这就标志着我也是死人。我又想:这也标志着彼世并不快乐。”P96      我仍然愿意相信有彼世,有一个去处,人们在那里得偿夙愿。至少可以像埃乌萨皮亚,“没有任何城市能比埃乌萨皮亚更倾向于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为了使由生到死的过渡不那么突然,这里的居民在地下建造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城市。所有尸体都经过特殊的脱水处理,只剩下一副骨架包着一张黄皮,被送到地下去继续生前的活动。至于活动内容,是死者生前最喜欢的开心时刻的活动……当然,很多活人都要求死后能够改变命运,过另一种生活……”也许这也是一个幸福的城市,但不是我想看到的俗世的幸福。      对于这些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看到它们的两面以及更多面,他看到黑暗中潜藏光明,他如此悲观又怀着希望,他聪明、冷静、嘲讽而不失善意……我在其中发现了这些词语:      【象征】       可汗:到我明白了所有象征的那一天,我是否就终于真正拥有了我的帝国呢?    波罗:陛下,别这样想。到那时,你自己就将是众多象征中的一个。”P22      【别处】       可汗: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波罗:“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P27      【梦境】       波罗: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其反面——畏惧。P44      【目的】       可汗:你的那些城市现在不存在,或许从来都不曾存在过,肯定将来也不会存在。你为什么拿这些宽心的童话来哄人消遣?    波罗:我探察的目的在于:搜寻尚可依稀见到的幸福欢乐的踪迹,测量他缺失的程度。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P59-60      【其实】       波罗: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为了区分其他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总隐于其后的首要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P86-87      【花园】       波罗:也许,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一片堆满垃圾的荒地,还有可汗的空中花园。是我们的眼睑把它们分开,但我们并不清楚哪个在外面,哪个在里面。P104      【地狱】       波罗: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P166      卡尔维诺(1923-1985)是我喜欢的作家;《看不见的城市》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对于他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因为这些,我想再去找一本一模一样的书来,送给一位亲爱的人。希望在他那里,我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座虚构之城和一个女人的名字,我还是一个真实的人和女人。      这看起来挺难,但我们要怀着希望。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安东$     1999年,我在青岛机场送别几位朋友,他们即将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1999年的那一天,我泪眼婆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离愁别绪,我说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兄弟。情形宛若永别。       1999年的我一厢情愿地将把纽约和洛杉矶想像成一副人间炼狱的模样,对于居住或即将居住在那里的人抱以万分同情。       在我所热爱的好莱坞电影里,这两个城市多灾多难:1996年的《独立日》,丑陋的外星飞船率先摧毁了洛杉矶和纽约;1997年的《地火熔城》,洛杉矶被突然喷发的地底火山所吞噬;1998年的《哥斯拉》,纽约的麦迪逊花园广场成了怪兽的产卵室,布鲁克林大桥成为陪怪兽殉葬的炮灰……我最心爱的朋友即将奔赴这样的所在,让我怎能不悲痛欲绝?       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多年教育下,我的智商有所提高,心中不再有恐惧,反而对彼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充满了憧憬。这说明,对于自己看不见的城市,误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城市,最奇妙的说法来自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里,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我们生活的城市也许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们不曾涉足。       你所生活的城市正是你看不见的城市。       在卡尔维诺看来,你就如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迷失在与你所身处的“现在”的镜像中。看不见城市也是真实的,你可以把它建造于你的头脑中,并在其中“……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或者拔腿而跑”,你也觉得你会在某个时候与之相遇,或者在一个弯腰后发现它们的某些灰烬、泥土,看见他们有过的繁荣、辉煌:它们没有消失,一直存在,只是无法找寻而已。那个看不见的城市是假设的城市,是一些可移动、颠倒、重置的碎片,随意拼贴,一切皆有可能。       2006年夏天,青岛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奶一样浓稠的大雾,如同电影里那个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寂静岭。放眼望向窗外,苍茫茫一片,整个城市似乎奇迹般地消失在一片厚重白色中——我所居住生活的城市居然变成了一座看不见的空城!视力消逝,而日常中所不能见的那个“背面”就浮现出来,一些隐约的细节反倒成了这个城市的主体,我沉浸在本末倒置的快乐中无法自拔。       卡尔维诺笔下的意大利小城市里,无特殊技术的小工马可瓦多对城市的生活不太适应,城市只是他不得不进行工作,养家活口的地方。招牌、号志灯、橱窗、霓虹灯、海报……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设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他的眼中这些都宛如是沙漠中的沙粒。反而是城市中少得可怜的自然现象,譬如一片在树枝上开始泛黄的叶片,一根困缠在屋顶瓦片上的羽毛,这些自然发生、毫无人为做作、但是在许多人的城市生活中起不了作用的东西,才是他生活中特殊的事件,可以令他振奋的消息。对他来说,这才是他所窝身的城市。       城市由欲望和恐惧造成。尽管二者之间只有秘密的交流、荒谬的规律和虚假的比例,尽管每种事物隐藏着另一种事物。这个城市在进行着轰轰隆隆的城市化运动,我的朋友们却在四处寻觅旧厂房,寻觅青岛的包豪斯主义,寻找在青岛难得一见的LOFT。对于他们,这是踏实的所在,是寄托灵魂的栖息地。       远在意大利,有一天,不知道从哪里吹来了一阵带着孢子的风,于是有一些蘑菇便在城市街道旁边狭窄的花坛上发芽了。除了马可瓦多之外,没有人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他每天早上都要在那里搭电车。马可瓦多在上班等电车的时候,在电车站附近发现蘑菇的踪迹。这个大自然中生命的诞生让他兴奋。突然之间马可瓦多周遭灰暗悲惨的世界,在一瞬间因为这隐藏的宝藏而变得宽大慷慨起来。       波德莱尔说:“当一个人知道如何闲逛、如何观察时,在一个大城市中有什么样的怪事他不会发现?”在浓雾笼罩的青岛,一个城市消逝了,一个城市浮现了,这个城市里乐于闲逛和观察的人有福了,在这个命运交叉的城堡,将会有多少的奇遇与惊喜等着你发掘。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百一·$    这真是一本很好玩儿的书,看了目录就觉得有趣,再看几篇,深刻地感到,原来书也能这样写,异想天开,胡思乱语,不过,真的很休闲。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cling$    城市只是一个符号,是我们每一天梦里曾经到过的地方,卡尔维诺的城市是马可波罗讲给可汗的梦,更是讲给每一个读者的梦,虚实相间,美不胜收。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龙之芥$    城市存在两种空间,理性的与感性的,清晰的与模糊的,整饬的与零乱的,设计的与自然的,建筑的与随意的。城市空间的双重性和矛盾性,造成了我们认知和记忆上缺乏确定的城市形态,梦幻而流动,像液体,像流水。如同冬雪飘洒在脸上,从我们的肌肤滑落、飘散、黏结、融化……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更希望对生活中的城市进行全面整体地控制、规划和塑造,而实事上城市两种空间的并存却是由细节决定的。尽管细节的隐秘、飘渺会滋生出恐惧和脆弱,但它肯定是实实在在的,即使是幻想也是可以梦见的。“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画谜,其中隐藏着欲望,或者是其反面——畏惧。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这就是卡尔维诺对城市的理解。你可以像马可波罗那样,“在思想中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或者径自跑开”;也可以像忽必烈汗向马可波罗寻证一样,“上路吧,搜索所有的海岸,去寻找这座城市”,“然后再回来告诉我,我的梦是不是符合实际”。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关于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讲述城市的小说,或者说是关于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随笔,是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符号的城市、贸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等等,最终忽必烈汗发现所有马可波罗描绘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威尼斯的一个个侧面或片段。曾经连续、和谐的城市空间就这样被“一个个”个性张扬的概念城市的肌理取而代之,城市的清晰个性和水平性被城市的隐蔽和垂直的特质彻底颠覆,重构起虚构而本源关联的城市框架。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概念城市,而永远无法看到“一个”物体城市。博尔赫斯说过:“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物体城市就隐藏在一个个城市细节中,这些隐秘的城市细节犹如树林浓雾中闪烁的一点光线,利用记忆中“剩余的混合碎片、间歇隔开的瞬间和不知谁是接收者的信号”,“一点一点拼凑出一座完美的城市”。只要给以充分的刺激,记忆就能哪怕只是在一瞬间,把它从虚构中追忆出来。      书中寓言式的城市是虚构的,幻想的。然而,如同城市的真实存在一样,卡尔维诺向我们展示的决非是意识中绝对虚幻的城市。在卡尔维诺的笔下,城市是既有的,存在的,但又是无法定义的。卡尔维诺只是凭借一种神奇的虚构,以及颠覆思维的模糊性认知方式,指向了城市空间存在的另一种可能——细节。当细节虚构得逼真,追求某种真实性时,就体现出某种现实状态下的物质特性。虚构越到细小处便越是真实,而极度的真实最终又产生了飘渺无边的虚构的力量。虚构与真实、细节与整体如同城市与贸易的关系具有交换性,“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 正是有了这种相互交替、相互交织的交换性,“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甚至可以“把城市一点一点拆开,再将碎片调换、移动、倒置,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组合”。      我们生活的城市或许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们并不曾涉足和认识,能够看到自己对城市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所以,城市的寻找和认识注定是必要的,也是有风险的,“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辩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寻找看不见的城市就像在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游历,诡秘莫测,曲折迂回。在熟视的文字背后,透过半明半暗的光线,我们看到了一半面孔隐没在阴影里神秘而狡黠的卡尔维诺,另一半则是光照中睿智而先知的卡尔维诺。似乎他就站在迷雾重重的岔道口,看着城市中的迷失者,微笑着说:“越是在远方城市陌生的小区里迷失方向,就越能了解为到达该城所经过的那些城镇,再回首追溯旅程各站,重新认识当初起航的海港和年轻时所熟悉的地方,孩提时终日奔跑过的威尼斯的小广场和自家周围的一切。”      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8164369&Key=473651110&BlogID=644447&ostID=8619660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Ego17    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在不住地感叹,感叹卡尔维诺神奇的想象力,混乱却理得清头绪的条理,他怪诞却贴合实际,他描述的城市特征在三十年后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城市之中。      为他主刀的医生说他从未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也许正是这样的大脑,才能创造出如此神奇的虚拟世界。      卡尔维诺更像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他用最富有哲理和充满了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又一个奇特的城市,而所有这些城市,不过是我们现实中的城市的影子,所有对那些虚拟城市的描述,也不过是对我们现实城市问题的剖析。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即使单在文学的角度,它亦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也许买这本书,你会后悔,但是如果你不读它,你就是个傻子。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8-28 13:4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9:13 , Processed in 0.571948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