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0
|
对幸福我怎能麻木 |
最新书评 共 8 条
火禾
女人的幸福
——读《对幸福我怎能麻木》
虹珊
章红。章鱼。章红就像一条章鱼,她的触角敏感、细腻、坚强、柔韧,占有欲与防御感同样强大,她用爱拥抱着这个世界,同样也依赖这个世界所给予的爱来滋养自己。对章红而言,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她的家、亲人、爱情和婚姻,多于这些,她的生活也许会是锦上添花,少于这些,她的生活却不可能延续下去。
这不是我妄加揣测,而是章红通过《对幸福我怎能麻木》一书告诉我的。她说:“没有爱我就无以生存。没有他们的爱就不再会有我自己。爱是我们幸存的理由。”她又说:“我们为什么要相爱呢?因为我们真的需要帮助。因为爱是我们摆脱孤独的唯一方式。”她还说:“是欠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需要变得铭心刻骨。我相信这一点,爱来源于欠缺,而非生自完美。”
谁说不是呢?生活大面积呈现的,是欠缺,而非完美。当孩子意外来临,“整整一个礼拜简直是像噩梦一样的日子,”章红写道:“我们无休无止地反复讨论:到底要不要这个孩子?他说,听你的。我说,不,我要你拿主意。他犹犹豫豫地说,现在不是要孩子的时候……要不,还是不要了吧?我大怒,你怎么可以这么狠心?他说,那就留下来,研究生可以生孩子的。我又大哭,留下来怎么办?没有钱,没有房子,这孩子如何能要?”T无条件地包容了这样的她。
T不会为饥肠辘辘的她在人海中抢一碗馄饨,不会为奔跑的她拦下一辆刚刚启动的公共汽车,不知道要扣留新房装修的保证金,也没有勇气退掉新买的问题笔记本电脑……因为T是一个坚持道理至上的人,习惯以他的君子之心揣度所有的人,“对家庭倾注最大最细致的深情爱意”,却不懂所谓的社会规则、在江湖上打拼应酬。章红无条件包容了这样的T。
不可否认,构成章红生活的点点滴滴,或多或少也映照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可仔细想一想,大多数时候,除了挑剔、抱怨甚至指责,我们严重缺乏理解和包容。并非我们缺乏理解和包容的能力,而是缺乏理解和包容的想法及行为。
对此,我以为,章红有一个无往不胜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用心感受当下、真心珍惜现在。她与T相恋的当初,是羞涩的、柔静的、婉转曲折的、物质贫乏的、马拉松式的,但却被一个个令人怦然心动的瞬间缀成了爱情的珍珠串;她、T、秋秋(她与T的女儿)三个人的家庭生活,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但却被一个个令人心生温暖的片断缝成了婚姻的防寒衣。正是精心捕捉许许多多的瞬间、片断和现场,并让自己的一颗心保持了持久的感受力,章红才得以拥有源源不断如饮甘泉般的幸福。幸福在哪里?在你自己的那一颗心。就像瑜珈,最终指向的,不是遥远的过去和莫测的将来,而是此时此刻,是此时此刻最为简单纯净的呼与吸。
韩少功说,这是“一本关于小事的大书,一个关于清纯、仁善、喜乐、价值观的动人故事,一段最为靠近天道的当代人生回望。”又是一年“三八”节,也许,在这个节日,捧读它,将有助于身为女性的我们回归属于自己的“天道”。
详情
左象彭
这书的封面设计的太好看了,明黄加上湖蓝,干净又抓人眼球,再加上封面上的小手绘,着实很配合书名有点生活的小趣味。前半部分看着很好看,因为有些生活的东西,再加上点对生活的感叹,看的我简直回到了我出生的那个小小的大杂院和窄窄的小胡同,我仿佛回到了那一间十三平米的小平房里,我的童年伴随了无数次的在胡同里和小伙伴追跑打闹,偷邻居家剩饭,跟着爆米花的黑大叔几条街只为了听那一声又怕又爱的“砰”再闻一闻米花的香甜味儿。。。章红所描述的那种家庭生活和我小时候的感受不谋而合,只不过身份角色不同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在那样的日子里满足和快乐来得那么简单,完全不似现在人对物质的渴望所带来的那种所谓的幸福。所以书的前面多半部分看的我一直热泪盈眶,那一点一滴的小幸福让我想起了童年胡同里的鸽子哨儿,邻居家石榴树上还没熟就被我们偷下来的青石榴,卖冰棍的老奶奶从大棉被下魔术般掏出来的酸奶冰棍儿,还有偶尔妈妈大发慈悲才能吃到的小碗儿冰淇淋,也包括每年西红柿最便宜的时候一家人辛苦做成的窗台上那一罐罐西红柿酱。。。
这真的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它并非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上万元一只的LV提包,动辄吃一顿半饱人均就要一百块钱的鼎泰丰小包子,也不是香水广告里香艳到让女人都看一眼还想看一眼的广告女郎。它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淡日子,一顿一顿的家常饭菜,是晚归的路上远远看到的家人等待的身影,抑或是窗口那一抹不管多深的夜里依然为你亮着的灯光。。。看着章红一家人的点点滴滴感受着真实的生活的实在的幸福。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写东西没有规矩,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后面不知是因为没那么多事情可写了还是怎么样,一下子忽然冒出来很多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感谢。。。这个看着有点郁闷,见过晒幸福的,没见过这么晒幸福的,简直真的太赤裸裸了,裸的有点矫情了。。。我真心的希望这本书的后面三分之一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如果不是的话这将是一本多么完美的书啊,唉~~~
详情
阿吉
幸福是平凡的,幸福也是浅薄的,一直处于幸福中的人很可能就忘记了自己的幸福,也不会体会到痛苦,更不会有痛苦所带来的特有的成长经历。
这本书最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初识至今一条一条地列出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瞬间。一件件幸福的事情宛若珍珠被时间的绳索穿了,就光彩夺目起来。
我们都拥有过幸福,我们也都可以幸福,只是,在幸福中不要忘记体会这难得的平凡的幸福。
在书中有不起眼的一节,很喜欢,也觉得这是作者写此书的真正感受:“好吧,让我承认平凡,承认庸常,这并不妨碍我对艺术的爱与崇敬。我欣赏艺术,欣赏艺术家的人生,但我惧怕那锋刃上的舞蹈。那么,也许我没有能力创造艺术,但我总有能力建设生活。我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抱持一种艺术家式的观察的目光与审慎的视角,过一种更加值得一过的人生。关于艺术最好的定义是: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就像写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随心所欲的写作,不考虑章法、字数、结构,能不能用,就这么写,好让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好让心灵保持敏锐,尽可能细致敏感地感受生活,从而使生命和爱都变得悠长。”
作者没有说错的是这本书确实就是简单地描述生活中的细水长流,描述自己对这种平凡简单生活的满足,让读者能够用作者的观察去体会那种常常会让人麻木得忘记去体会的日常生活。
仿佛当代小说中真正描述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的真实感受的书越来越少了,人们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平凡真实,而它的被喜欢,是否也因为现在的生活中这些平凡平淡已经越来越少了呢?
详情
will
平淡无华的语言,让你感觉不到文学的痕迹,初始只听到纸背之后,一位熟络的好友与你依依倾诉她的青春懵懂和少女情怀。仿佛文艺片徐徐的节奏,倏尔定格放大其中的某个瞬间,你能听见心跳、羞红、迟悟…夹杂着她的孤单、困惑、对文学的渴望、小团体的温暖、同学的撮合,在这许多因缘际会的促成下,即便如他一般单纯和迟钝,最终还是成就了happy ending。然而结合并非终点,在走向永远的路上,他们也有着许多的尝试与挣扎,苦乐酸甜只有亲历者才知,读到后来,自然的会嗅到蜂蜜与花朵的味道。
曾经觉得幸福是不能言说的,说出来不免有炫富之感,而往往匮乏者才会如此表现,真正的精神悍将必不屑于此。不过此篇故事我是喜欢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立意好。朴素的语言传达出了真诚与真实的文风,虽然没有时下惊心动魄的感情纠葛和曲折悬疑,但珍贵的是鼓励了纯真的美好,以亲历者的姿态确认了世间尚存忠贞的爱情和相守;
2、信息丰富。跨越了20、30、40的女性典型年龄阶段,以不同的事件、心态、曲折与收获诠释了一个女人必然经历的感情之路,丰富的信息权作参考。没有一样的人生,但人生经验值得收藏和借鉴;
3、没有一味的如畅销励志书一样罗列自己的成功经验,也没有一味的倾诉自己的失意落寞,苦辣酸甜杂糅的真实生活更容易吸引窥探一番的读者;
这个时代实在有太多事情不能被简单的解读,暧昧混杂的关系、善恶难辨的人性充斥在各种出版物、电影、电视剧里,反而简单的一句“我爱你,愿与你厮守一生”早被扔进俗套的垃圾桶,难以寻迹。这本书传达给我们的是——珍惜爱情,简单厮守,拥有美好的生活理念。
详情
程小妞
一份幸福婚姻的样本
苏抱琴
作为一枚坚定的怀疑论者,我一直不很相信,婚姻与爱情能够同体并生共存,也一直不很相信,多年不变的婚姻,还能时时承受爱情之光的沐浴。我以为爱情的本质与婚姻的本质,决定了二者互相矛盾,彼此侵蚀,即使一开始貌似千年难遇,也难以经得起生活琐碎的磋磨和爱情的求新性——要么安于现状,要么不停地动荡……然而,如果恰巧,她,真的遇到了他呢?就像黛玉终于遇见了宝玉,并改写了结局,他们结了婚,而且事情发生在300之后的当下?
1989年的夏天,我还是一个少年,在江苏《少年文艺》上读到了一篇青春小说:《白杨树成片地飞过》,22年后的夜晚,我翻箱倒柜找出这本杂志,四次搬家它依然跟着我。重读此文,依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多么出色的小说,作者才华横溢,结构圆熟流畅,表达深邃精到,极易引发共鸣。它写了一个高三女生复杂而动荡不安的内心,她与世界,也即是周围,甚至是自己,无法化解的对立所产生的全部痛苦与自嘲,就像黛玉,她的痛苦“只能如此”,不仅来自环境,而且来自年龄,来自自身,她注定陷落在青春与个性中,无法自救。
若干年后,同一个作者章红,怀抱一颗多么柔软和莹润的心,来书写自己的婚姻和幸福:《对幸福我怎能麻木》。这是个长篇纪实性散文,它从一个女人的角度,一个敏感多思的知识女性的角度,描述了自己幸福婚姻中各个不同时段的生活场景,笔致温婉,叙述从容,感受细腻,并在不断地躬身自问中对爱情和婚姻以及尘世的幸福做了思辨性的思考与升华。在这里,那颗当年痛苦的青春之心已经获得拯救,她变得感恩和满足,就像一个最最贪吃的孩子——贪的不是食量,而是质量——她细细咀嚼那些尘世中最温情幸福的片段,以无比丰富敏感的神经,将这幸福不断打磨成质地恒久的闪光的金子。
我向来以为,幸福之神,往往眷顾那些迟钝而简单的天性,而敏感多思的人,注定与幸福无缘,尽管他们能够把幸福体验得比任何人都深刻。但在这里不是,敏感多思的天性,反而成了一种强大的感受幸福的能力,使之更细微,更珍藏,而那种齿颊留香的余味在生命中也更重叠反复。
相遇,相恋,牵手,既是与世间亿万人都相似的“亿万份之一”,又是与所有人都不一样的最好的“这一个”。它以最真实的记录反证了怀疑论者的疑虑,证明了世间的确有最合适的这么两个人,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相遇了,秉性和品质让他们终于在人群中辨认出对方,走到了一起,从此,“王子和公主结了婚,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子和公主结了婚,通俗言情和童话故事总在此处戛然而止,那是一层幕布,剧目演完了,我们终究要返回自己尘土飞扬的生活。而《对幸福我怎能麻木》,恰恰是来补充言情与童话中被忽略掉了的那一部分。
当宝黛的故事移植现代场景,他们终于结了婚,诸多人都在猜测,这两个人走到一起能否幸福,他们是否具备构筑幸福的能力。答案竟然是肯定的,尽管他们依然不肯全盘与世俗和社会的规则相妥协,依然保持自己天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作为留守,或者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也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甚至在强大的社会陈规之前终于溃不成军——那种与社会惯性和不可理喻的陋习对立而形成的种种困扰——然而,在岁月风尘中他们彼此善待,互相取暖。这样的两个人,他们智力相若,趣味相投,取舍默契,岁月静好,他们堪称一对人世间的“神仙眷侣”。也许,他们无法代表世间的男女,天下的婚姻,甚至这种幸福和幸运也不可复制,难以模仿,但至少,你得相信,世间的确存在一种近似完美的相遇和相守。
我喜欢书中的那些细节,年轻的父亲唐(文中以T为名),每个黄昏回到家,都会先抱上孩子,到巷口去等未归的那个,一旦看到她回来的身影,立马和孩子躲到树后,伺机制造一种“忽然发现”的惊喜,而孩子“每一次”的惊喜笑脸都如此打动人心,使这幸福的场景每次都像“第一次”;事业遭挫,她像困兽一样迷狂,身心久久无法调适,他在某个夜晚的贴心长谈,体恤而精到的分析,使她瞬间柳暗花明,找到了困境的洞口,获得了新生和自救;多年以后,他的衣饰,形象,谈吐,性情,于她还是可珍惜的细节,就像恋爱时甜蜜的相遇。
是他吗,让一个原该悲情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在海边拾贝的少年,每一块脚下的被阳光照亮的石子,都视作宝石被她欣喜地收藏,感恩地享受,深切地回味。幸福来自幸运,来自上苍对二人的眷顾,来自光阴的成全,也来自,他们都有一种缔造和感悟幸福的能力。是他们让我相信,这世间美好的感情也可以如此持久,并将保持一生。他们证明了这世间的确有接近完美的爱情和婚姻,二者并生共存,为酸甜苦辣的芸芸众生,提供了一个珍贵而真实的样本。
感谢他们,祝福他们。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7:33 , Processed in 0.25927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