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5| 0
|
哪来的天才? |
最新书评 共 15 条
hombo
我将这本书电子版读了2遍,实体版再读了2遍。还曾经以这本书为主题,在公司例会上做了一次小型的讲演,现在觉得对这本书有了足够的理解,可以撰写本书评论,作为大家选书的参考。
从小到大,我们碰到过非常多的事情,但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够做好。有的时候,是不知道怎么将事情做好,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好这件事。
我碰到过下面的这些事情,有些是我当时不知如何改进,有些当时觉得做不到理所应当,你碰到过这些事吗?能否告诉我如何改进?
1. 初中的时候,觉得那些有绘画天赋的人特牛,随便勾勒几笔就能将一个人物勾勒再纸上。虽然我自己也喜欢画一些东西,但总也画不好,所以我特别羡慕有绘画天赋的人。
2. 14年前,我开始玩《星际争霸》,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去网络对战平台上找人对战,还总是被人虐。 我有的时候也感到奇怪,为什么我玩了这么多年,总是玩不好呢?难道玩游戏也需要天赋吗?
3. 我很喜欢唱歌,每首流行的歌曲我都能唱上几句。但是在KTV我从来不唱,因为几乎每首歌都有几个高音部分,我的音域太窄,就差一点点,就唱不上去。
也许你觉上面那些都是些消磨时间的东西,只是因为没有认真对待,那每天付出8个小时或者是更多时间的事情,我做的如何呢。
4. 小的时候学习,花了大量的时间,总也学不好,我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比别人笨吗?
5. 工作的时候,经常会犯些小错误。每当我发现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下次一定注意”。但事实上,我还是经常会犯第二次错误,甚至犯更多次相同的错误,难道我是个真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吗??这真让我疑惑。
6. 经常想要早起,但是每到早上,总是亲手关掉自己设的闹钟,蒙头再睡。然后晚上悔恨不已。神奇的是这个循环每天都在发生。真的痛恨我意志力是如此的薄弱。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
但看了这本书后,看待事情的角度完全不同,你会发现上面的事例,我们本来是可以做好的。
1. 曾经看过一个朋友学美术,他先开始不画具体的东西,只是用一只铅笔画斜线,有粗有细,一直画,直到一笔就能画出来自己想要的的粗细的直线条,,才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回顾我当时绘画,从一开始就开始画人物,几乎线条都是歪歪扭扭的,给人的感觉特难受,虽然当时画了很多,但用笔还是歪歪扭扭,画了几幅得不到称赞,中途放弃。现在不会画画,理所当然。
2. 玩星际也是这样,我和很多人对战,每次用的套路都差不多,有些操作,例如小兵+坦克,一直操作不好;但是我从没有单独练练这个操作,每次都迫不及待的开始下一把,期望下一局能够是绝妙的一局。但实际上,下一局只不过是这一局的翻版罢了,没有任何的进步。
3.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嗓音是可以训练的,行话叫:“吊嗓子”,这个对于每个歌手来说,是每天早上必做的功课。由于我每次只是唱我能够达到的音调,自然嗓音得不到任何锻炼,所以唱不上去还是唱不上去,不会唱歌,难怪如此。
4. 过去上学的时候,我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做物理题上,因为我总能做对他们,但是我很讨厌英语,觉得这很让人讨厌。但回过头来,发现我花在物理上的时间大部分是浪费的,因为我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反复的做题目只不过是想获得一些成就感而已,如果我能有针对性的背一下单词,虽然这很让人难受,但也许我会因此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5. 每当我工作上犯了错误,我的模式是,对自己说:下次绝不能再犯了,然后呢?do nothing!!! 什么还没做还期望着下次能够改正,果然是笨蛋; 如果换种方式,将自己的所犯的错误单独摘出来,将正确的做法重复10遍,下次不用你头脑来提醒你,你的身体就已经把事情做对了。
6. 早上想早起,每天晚上对自己说:“明天一定要起床” 但是实际上,还是do nothing!!!
你期望着明天有所改变,还期望明天的早晨和今天有所不同,但是实际上你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后,donothing!!!!
如果你能在今晚,将听到闹钟就起床的动作重复100遍,保证你以后听到闹钟,想睡觉都睡不成。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里起作用?让原本翻来覆去,每一遍和每一遍没有不同的事情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作者将这种因素称之为:“刻意的练习”,它有几个简单的特点(摘录):
1. 非常的枯燥,远远不如完整进行一次操作来的有趣。
2. 重复多次,仅仅一次两次是没有用的。
3. 应该是非常费神的,每次的刻意练习都会花去你大量的精力。
你可以再次回顾上面的例子(回顾也是很枯燥的哦),你会发现这些特点贯穿始终,了解这些特点后,你即使面对未知的领域,也能够设计刻意的练习,让你不断的进步.
当然,刻意的练习不是让我们成为高手的唯一因素,我说的也仅仅是书中的一小部分罢了,也许你早就知道练习的重要,但是你做到了吗?是不是已经在麻木中忽略了一些东西。
当我们还在苦苦找寻让我们高效,出色的办法的时候,也许正是这些麻木到忽略的基本道理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本书,真心推荐!!!
详情
杨廷相
引子:有些人擅长某些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非常努力。我们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努力工作的话,它们就会过好日子。现实证明,这完全正确。他们会过好日子,就像所有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的人们一样,他们的工作完全可以被人们认可,但却永远不会出色。研究证明,单纯只靠花费时间,对一个人成为顶尖人士帮助不大。
莫扎特的“天才儿童论”:
莫扎特被世人认可的第一篇杰作,是他21岁时创作的第九钢琴交响曲。21岁的确是一个很早的年龄,但我们必须记住,此时的莫扎特已经接受了18年极端艰辛的专家训练。
《纽约客》对此评论道:“那些为自己的婴儿播放《小小莫扎特》录像带的雄心勃勃的父母可能会失望,因为他们会发现,莫扎特是通过令人震惊的辛苦努力才成为莫扎特的。”
人格特质可能改变吗?
即使在一个给定的领域,比如商业领域中,多数最成功的人士也往往会在重要方面改变他们的性格。美国前财政部秘书长罗伯特_鲁宾的大部分职业生涯是在高盛公司度过的,他也曾是公司的CEO。有报道说早年在高盛公司的他是一个性情古怪的人,他也承认他“和人在一起就急躁”、“冷淡”、“鲁莽和傲慢”,常常不受同时喜欢,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成功从事套汇交易的人。然而有一天,一位长者告诉鲁宾,如果他能改变他的处事方式,就可能在公司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开始注意和他在一起工作的人们。他开始更好地倾听别人,了解他们的问题并重视他们的意见。他改变了他个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虚构的路障
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生来就拥有或不具有所有我们我们无法掌控的成功方式。在很多时候,这种观念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实际上我们面临的路障其实是自己虚构的。
NFL历史上最好的接球手,赖斯
赖斯不需要凡事都做到很好,只要某些特定的事情做得出色即可。他要按照精确的模式来奔跑,要躲避后卫;他要比他们跳得更高以便接住球;当对方用力抢球时他要用更大的力气抓紧球;然后他还要越过攻击者。因此他将自己的练习集中在这些必备技能上。他不是队里跑得最快的接球手,这一点似乎没有大碍。他以精确的训练模式而闻名:举重训练使他拥有巨大的力量;短距离跑提高他的控制力,使他可以在对手毫不觉察的情况下迅速改变方向;上坡疾跑锻炼了他的爆发力和加速度;最重要的是它的耐力训练,这让他在第四回合优势尽显,这是关注速度的运动员通常会忽略的。
赖斯和他的教练很清楚需要什么来制造优势,他们集中与这些事情上,而不是那些貌似值得追求的目标,比如速度。
小提琴手的例子
小提琴手都知道练习最重要,但他们也同样清楚其中的艰辛和无趣。当按照活动所需付出努力的多少来评估时,他们发现单独练习远远难于为了好玩而进行的音乐训练,同时也比最费神的活动如照顾孩子更难。至于愉悦程度,练习远远比不上为了乐趣而进行的比赛或正式的机构演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练习是压力最大、最无趣的活动。
练习是如此辛苦,所以人们必须以特别的方式去安排生活。优秀的小提琴手一般在上午晚些时候或午后早些时候练习,这个时候他们的精神会相当饱满。而差一些的小提琴手多数在午后晚些时候练习,这时候他们会很疲倦。优秀的小提琴手睡觉时间更多。他们不仅在晚上有更多的睡眠,而且中午还会小憩,因为所有的练习都需要足够的恢复时间。
天赋成就论
天赋成就论的解释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为什么呢?
因为对天赋重要性的信仰,源自缺少可替代性的假定去解释成功者的杰出天赋。也就是说,没有人有更好的解释,所以这个解释看起来就合情合理了。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着几个特征,每一个都值得好好解释。这种练习通常是明确和有计划的,是为了提高绩效,并常常需要老师帮助的;它能反复多次;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无论是诸如国际象棋或与商业等的纯智力活动,还是如运动这样的重体力活动,它都极其耗费心神;它还是枯燥乏味的。
尽管最好的成长方法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但他们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原则,那就是:不断延伸个人现有的能力。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做。无论在高尔夫练习场上还是在钢琴旁边,大多数人只是在重复之前做过的事,希望保持很久以前就已经实现的现有的水平。
相比之下,刻意练习要求人们首先清晰确定需要改善的元素,然后再集中练习他们。伟大的成功者盯住某些特别方面进行练习,直到取得进步,然后再去到其他方面练习。
刻意练习首先是专注和集中,这与大多数人盲目击球或者做不经意的练习有很大区别,这是它成为“刻意”的原因。刻意练习不断寻求在动作上和绩效上不满意的某些元素,然后尽最大努力改善它们,所以它让一个人的心智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这个工作量非常巨大,以致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这方面最持续和最显著的发现是:一天内练习4至5小时应该是刻意练习的上限,每段练习只能持续60至90分钟。
刻意练习不是去做那些自己得心应手的事情,而是去寻找那些我们不擅长的事情。我们去辨认一些自己觉得痛苦艰难却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事情,然后不断重复这些事情。每次重复之后,我们都要继续其中最痛苦和最艰难的部分。继续这个过程,直至身心俱疲。
学习新事物
当我们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比如驾驶,我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要我们付出许多耐心,去尝试操作以及学习驾驶条例等;第二个阶段,开始将知识整合起来,协调动作,将我们的动作和有关汽车、气候、法规等知识更顺畅地结合在一起;第三步则仅凭思想去驾驶汽车,这是自主发生的。最后,我们驾驶技术的改善程度将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驾驶,形成一种惯性即可。
而通过持续练习,闭开惯性,是成功人士总是变得更好的另一种个说法,这也是顶尖人士能在其领域的最高水平停留很久的原因。
知识与思考
研究者认为,伟大成就并不来自渊博的知识,而是来自高超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能力。如果你知道分析一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并深入思考,你就不需要知道这个关于这个领域的太多东西。
在广泛领域中,高成就人士能更好的组织和巩固他们的知识,使自己能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许多企业通过安排高级管理人员做许多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工作,来让他们获得广泛的知识。
积累和培育知识是刻意练习的目的之一。在一个领域内不断拓展能力,必然需要积累极其丰富的知识;在一个行业里工作许多年,可以找到知识的关键联系,使知识变成有用之物。
检索结构
那个能回忆一长串随机数字并大声叫喊的年轻人,它借助对他有意义的数字并加以应用;例如,他回忆数字3、5、9、4、6时,是以3分59秒46的形式来记忆的,这是他跑一公里需要的时间。他创造了所谓的检索结构:一种将数据和他已掌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方式。
偶尔抒情
事实上,有着一条路,让我们的能力从现有状态去到杰出状态。这条路漫长且艰辛,只有几个人愿意走下去,一直走到最后。不管一个人能走多远,只要他在这个过程中能运用相关元素,他都会受益匪浅。
富兰克林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坐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写文章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作家。相反,就像一个顶尖运动员或音乐家一样,他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反复训练来提高自己。一开始是句子结构,他针对这个方面加强练习,这与刻意练习的原则完全一致。他一句接一句地归纳和改写《旁观者》的文章,这种方法非常聪明。他大量重复练习文章中的很多句子,并把自己写的句子和原文进行比较,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他决定在另一方面即词汇上反复练习的时候,他又发明了一种美妙的方法——改写诗歌,并且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他最后把押韵文章改写回散文的时候,他坚持在句子结构上面练习。他允许自己重复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而且也保持其他方面的发展。
导师
他们不仅是能给我们方向和指导的智者,他们还是我们所在的领域中经验丰富、成就突出的成功者,所以他们不仅能建议我们下一步要掌握什么能力和技巧,而且还能给我们正在进行的事情提供反馈。这是理想状态下被正确利用的导师,找到这样的人并不容易,但仍然有一个通用规则可遵循:在所有的活动中,得到别人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现在做的如何的评价,总是很有价值的。
工作中的练习
表现最好的人制定的计划不只是专注于结果,还专注于取得结果的过程。例如,不单单只是赢得合同,还特别留意去发现顾客为说出来的需求。
当一个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准备工作就是做好如何实现目标的计划。那些最杰出人士往往制定最详细、最具技术导向的计划。他们精确思考如何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模糊思考。如果他们的目标是去发现消费者未说出的需求,那么他们制定的计划可能包含去关注顾客谈话时用的关键词语,或者向顾客提一些具体问题,以引发他们关注的事项。
表现杰出的人士会仔细观察自己,他们可以做到离开自己,检测自己脑中发生的事情,并且询问事情进展如何。他们清楚自己知道多少,想着自己所想的事情。杰出人士比普通人更加系统地认识自我,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自我认知非常重要,因为形势随时随地会发生改变。他除了能寻求练习机会以外,还能帮助杰出人士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
如果缺乏对结果的反馈,练习活动就是毛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我们事后不做相应评估,我们在工作中的练习,也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些工作必须自我评估,只有我们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判断结果会如何。
加深知识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掌握行业知识作为最后目标而不是工作的副产品的话,会有什么区别。如果你设定目标,去做本行业的专家,你就会立刻去做很多你现在不做的事情。你将会学习这个行业的历史,找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查阅所有你可以得到的信息,向你公司及公司以外的所有人了解多方位的视角,跟踪关键统计数字和重要趋势。确切的步骤会因为你所在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但很明显的是,你将会获得比现在多得多的关于你所在行业的知识,而且很快会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方面超越别人的优势将会非常明显。
动力来源
创造型人士专注于任务(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他们个人身上(解决这个问题会为我带来什么)。
有一种特定的机制可以将内在动力和可以训练的需求联系起来。他的著作提出“心流”概念,描述这样的一种状态: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项工作中,时间仿佛缓慢下来,人的心情变得非常愉快,工作似乎不费吹灰之力。这种兴奋状态来自这种挑战和个人能力正好相匹配。太容易,事情就会乏味;太困难,就会引发挫折感。当人们做事时,必须寻求更大挑战,然后调动更高水平的技能去迎接挑战,从而一只感受到“心流”,这个过程刚好和不断推动人们超越自己的刻意练习平行发展。
激情并没有伴随我们来到世界,正如那些高水平的技能那样,他也是后天发展出来的。那些杰出人士都是被内在动力所推动的,但他们大多数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我们在某些可以早早开始训练的领域看到,如音乐或体育,那些出色成就者在开始的时候,总是需要被强迫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工作中培养了极大的动力,他们不仅仅在普通工作中非常刻苦,而且还刻苦学习使他们去到企业顶峰的技能。
相信什么
你想要的东西,真真正正想要的东西是最根本的,因为刻意练习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成为一个杰出人士,要求你做出你能做的最大投资。你要把生命的很多年时间完全投入到你的目标上面,只有想用非凡力量来达成目标的人,才能做到。
你真正相信什么?你相信你的选择吗?你相信,如果努力工作,精心设计,每天工作数小时,持续多年以后,你的成就必将大发光异彩,最终达到最高水平吗?如果你相信,那你至少有机会去付出努力,获得伟大成就。
详情
毛达
总是为自己努力很长时间都无所建树而苦恼,总是为牛人的博大知识而羡慕不已,但是又觉得无法企及,看完这本书后发现,牛人都是花了10年(至少也要5、6年)来准备就觉得我现在就学编程2、3年而已就想什么都懂是多么的幼稚。嗨!
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震撼是一切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做得更好,做人做事就要不断尝试学习区的东西,而不是一直呆在舒适区中做事或是超前到恐惧区内做事。而且还坚定我要趁年轻多学习知识的信念。没错,确实谁都可以通过练习来达到高水平,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有了家庭的负担,加上各种生理身理的衰退,一切都可能不再可以实现,所以要趁年轻赶紧充实自己的脑袋,等到年长了才能充实自己的口袋啊(摘自周劼人)
详情
伯爵饼
《哪来的天才》Link笔记
2012年5~6月读完,6月10日第一版笔记。
彩色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7cbe0320101ge6l.html
总评:
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结合,可以描绘出一个培养天才的完整框架(至今)。个人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侧重商业。在“如何培养天才”理论外,后面几章还写了“如何在企业和团队中培养员工的创造力”等。
原书颇有可读之处,因为这个理论虽然简单,但是能说的这么通俗易懂,同时又方便实践,看完书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看笔记达不到的。
这份笔记包括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部分内容。素材来自网友对《一万小时》的笔记。
第八章开始,每章都有部分关于“天才”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即“如何培养员工”。
笔记
第三章
天才,它不是一种经验,在许多领域有成就的人,数年之后反倒更糟。它也不是特别的天生能力。天才源于练习,比如投球手赖斯,他花很少时间去比赛,但是却针对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练习。
第四章~第七章——“如何培养天才”理论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着几个特征,每一个都值得好好解释。这种练习通常是明确和有计划的,是为了提高绩效,并常常需要老师帮助的:它能反复多次: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无论是诸如国际象棋或与商业等的纯智力活动,还是如运动这样的重体力活动,它都极其耗费心神:它还是枯燥乏味的。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刻意练习要求人们首先清晰确定需要改善的元素,然后再集中练习去提升它们。
选择需要在哪方面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技能。……确定学习区,这本身是不容易的,然后随着学习区的变化,而让自己持续待在这里就更难了:这是刻意练习第一个且是最重要的特征。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
关于好老师——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要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导师。他们不仅是能给我们方向和指导的智者,他们还是我们所在的领域中经验丰富、成就突出的成功者,所以他们不仅能建议我们下一步要掌握什么能力和技巧,而且还能给我们正在进行的事情提供反馈。这是理想状态下被正确利用的导师,找到这样的人并不容易,但仍然有一个通用规则可遵循:在所有的活动中,得到别人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现在做得如何的评价,总是很有价值的。
……
学习区——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2.重复
一,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高强度的活动。
二,重复的数量。
某伟大球手取得出色成绩的原因之一,在于早晨体育馆开馆时他就练习击球,直到晚上关门。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3.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你的意见并不重要。这种情况下,只有老师、教练或导师能提供重要的反馈意见。
★★4.分块练习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
5.耗费精神
刻意练习首先是专注和集中,这与大多数人盲目击球或者做不经意的练习有很大区别,这是它成为“刻意”的原因。刻断寻求在动作和绩效上令人不满意的某些元素,然后尽最大努力改善它们,所以它让一个人的心智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在这方面最持续和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一天内练习4-5小时应该是刻意练习的上限,每段练习只能持续60-90分钟。
6.枯燥乏味
刻意练习,避开惯性(本段不很理解)
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包括驾驶在内,都不是问题,我们不需要在这类事情上变得卓尔不凡,只需要能正常过日子就可以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打高尔夫球就是这样一种事情。我们不需要靠它来生活,无非是想娱乐一下而已。这些事情不需要花费我们很多心思,这也是一个福音,因为它让我们可以腾出思维空间,去思考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事情。但这也意味着做这些事时,我们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如果你的高尔夫对手在你挥杆至最高处时晃荡钱币,他也许打中了你的大脑对突然噪声作出本能反应的要害,因为你当时正处于自动飞行状态,所以你无法停止这记注定失败的挥杆。
相反,伟大成功者从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状态。这就是持续刻意练习的效果,避免自动性。练习的本质是长时间做那些人们不能舒舒服服做到的事情,以至使自动行为变得不可能。当然,杰出人士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事时的心理压力比新手少很多,一名优秀飞行员能毫不费力将一架747飞机安全着陆。但归根结底,他们的动作是有意识和受克制的,而非自动。
通过持续练习,避开惯性,是成功人士总是变得更好的另一种说法,这也是顶尖人士能存其领域的最高水平停留很久的原因。
第七章 刻意练习这种学习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
★★音乐模式:你知道自己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但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将其传达出来(演讲和写作)
实践:一个人可以分析演讲稿的文字,确定每个部分向听众传达的最主要意思——激情,逻辑,引起观众共鸣,幽默等等——然后在每一部分不断重复练习,努力用更有效的方法来表达那些关键意思,在每次重复以后,都请求教练的反馈,或者自行观看录像。特别留意其他演讲者是如何传达关键意思的,无论他们使用的方式好坏。
在商业活动中,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发言和讲解,已成为企业生活中被人们经常练习的第一要素。对直接写作来说,可以选择那些精彩的股东声明、广告、博客或其他合适的模式。对于口头演讲来说,观看一个你认为非常好演讲,并且对各方面做笔记;然后在你已经忘记大部分内容的情况下,根据笔记写出表达同样观点的演讲辞;接着发表这个演讲并且记录下来;最好把自己的演讲录像和原来的相比较。
★★国际象棋模式:
实践:研究某个特定的位置,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大师的选择进行比较;如果结果不同,就找出原因,看看哪种选择更好。
国际象棋模式的精髓是这样的问题:你会做什么?你所看到的每一个新闻事件,你所在企业或你所在行业的每个发展动向,对你来说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不要停留在读新闻上面,要思考这会对你所在的行业、或将要从事的行业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回答这个问题:你将会做什么?然后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写下你的答案,并保存下来。切记,反馈对有效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对自己过去想过的事情会有记错的倾向,人们很多时候总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调整自己的回忆,但是书面记录却是无法回避的。把自己的“我将做什么”的结果,与那些倡导者的做法相比较,这是学到真正东西的唯一之道,而且收获可以是巨大的。(案例分析之哈佛商学院)
★★体育模式
一,体能训练
锻炼运动员的力量和体能,这在运动中是最有用的。橄榄球榄球运动员锻炼腿部肌肉,使其产生巨大爆发力:网球沄劫鼠则着重增强耐力,使自己能在比赛3小时后仍能自如跑动击球。另一种训练则专注于具体的重要技能,比如击打棒球,投掷橄榄球,或者在沙堆里打高尔夫球等。很多这些技能共有的一个特性是,每次做这些动作都要有所不同,因为它们所面临的情况不会完全一样。这就是它和音乐模式的不同之处。
实践:
在这个情形中,体能练习有着许多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意味着你把那些旧课本和手册翻出来,温习你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更快、更有信心地使用它们。例如,不管你在投资领域已经工作多长时间,你仍然会从再读一次格雷厄姆和托德的《证券分析》获益,这也许是你一开始时就已经读了的书,并且我可以保证,你将会学到一些你已经忘记的重要东西。对于那些写作和编辑的人来说,福勒的《现代英语用法》以及斯特伦克和怀特合著的《风格的要素》,也能起相同的作用。每个行业都有其经典之作,只要回顾都会得到回报,就像每个球员都会从压腿练习中得到锻炼一样。
体能训练也可以借助新素材来进行。即使你有只要按一下鼠标就能完成的分析软件,你也要用笔和纸来做你不熟悉的财务报表分析,或对某只股票做价值分析,以及用笔来修改一篇杂志文章。你不会学到什么新技新技巧,但你正在打造使所有技巧发挥作用的基础。
二,特殊技能的培养
第二种形式的训练是特殊技能的培养,它建立在高度刺激的基础上。
这种运动有一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他们需要在对手做出一个不可预知的行动后做出迅速回应,例如击球或者接一个发过来的球。其次,他们是不断移动的,是动态的。
不可预知的对手、快速的反应、不断变换的形势,这与商业社会是多么相像啊。
实践:
所以靠自己来练习应付这些情形是困难的,因为它们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其他人的参与。例如,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人配合你练习打销售电话或者进行谈判,当你进行这样的练习时,切记以下原则:尝试提高自己技能的某个特别的方面,大量重复,即时反馈。如果你找不到别人帮助你,那就好好利用那些商业模拟类的软件和游戏来做大量练习吧。
第六章
大块理论(chunk theory)——
杰出人士具备特别的记忆技巧,以快速,可靠的方式对于大容量知识进行长期记忆。杰出人士对其领域的深层理解,形成了一种结构,能够放置他们曾学过的大量信息。这种能力只有多年的高强度研究才能获得,它要求持续将新信息与高级别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非常辛苦的。
……研究者提出了所谓的大块理论(Chunk theory)。实验中的每个受试者都能记住或多或少相同数目的大块信息。对于新手,某个方块区的某个棋子就是一块:但大师们研究棋子多年,他们能记住的一块可以很大,涵盖了某个区域的棋子。
这种差别就像字母和单词的区别。
……这是一种特别的能力,是以快速.可靠的方式对大容量知识进行长时记忆的技能。他们并不使用短时记忆或传统意义上的长时记忆。第一个提出这个解释的研究者将其称为长时工作记忆,其他研究者称它为专家工作记忆。
人脑的学习原理
(来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第十一章
(如此苦的刻意练习为什么有些人一做就是许多年?他们的动力是?)
(本问题解答不全面,不能完全普遍的做个完美的解释)
一,“心流”(flow)概念 P244
(个人感觉类似天人合一啊,武侠小说里某人尽情发出一大绝招之前的感觉)
二,内在动力,如对被他人尊敬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对做贡献的渴望等。
总结:内在动力是最好的,外在的控制性动力仍然不利于创造力,但强化内在动力的外在动力则很有效。 P247
答案有赖于你对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你真正想要什么?你真正相信什么?
相信自己努力坚持就会达到目标。
详情
babyab
(一)刻意练习的特点
1.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
刻意练习要求人们首先清楚了解需要改善的地方,然后在集中练习去提升他们。不断的把自己推向学习区(技能和能力刚好超出我们的范围,但又不至于太远)。
2.它可以被重复很多次
在学习区选择合理的高强度练习,重复的数量极多。
3.刻意练习注重对结果的反馈。
4.刻意练习需要非常专注和注意力集中。
5.刻意练习是枯燥乏味的。
(二)刻意练习的模式——怎样去刻意练习
1.音乐模式
把一个大的动作分拆成多个小的动作,对每一个小的动作进行细致分析,然后反复练习,由老师或视频提供即时反馈。
2.国际象棋模式
即案例分析法 。精髓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你会做什么,写下你的答案,保存起来,并及时反馈,总结需要改进的地方。
3.体育模式
重复练习基本的动作和知识,做到熟能生巧。
尝试提高自己技能的某个特别方面,大量重复练习,及时反馈。
4.工作中的练习
工作前认真分析任务,全面思考如何达成目标,并制定最详细,最具有执行力的计划。
工作中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
工作后及时反馈,分析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对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给与同等的重视。
(三)刻意练习的动力
内在动力是最强烈的动力:对成功和金钱的渴望,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乘数效应:能力的每一点增加,都会带来更好的环境,然后,更好的环境又会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乘数效应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
详情
su9ar
刻意练习是很困难很痛苦的,但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产生作用,刻意练习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大,才能最终达到卓越。但是刻意练习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告强度的集中力,以致于让人疲惫不堪。哈哈,但是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为了未来而奋斗,这样才能给我安全感。之前就听说过一万个小时天才论,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天才的,天才就是不断地通过折磨自己的痛苦练习而成长的,正好我也喜欢这种感觉。
现在社会越来越发达,工作的成效标准也越来越高,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稀缺资源不再是金融资本,而是人类的能力。就像微软和谷歌的核心能力就是人才就是招聘。最成功的企业几乎都雇用在标准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但是现在社会员工的写作和沟通能力明显不足(加强自身这两点)
通过练习,人类的各方面能力都可能达到没有限制的提升,但是人格层面在一个人的生命进程中却几乎没有变化!所有有坚持不懈人格特质的人更有可能比没有的人成功率更高。我有么?有时候我真的会三分钟热度的。但是我有很强的自制力,我能强迫自己做些有益但是却痛苦的事。勤奋真的能让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士别三日需刮目相看,就像这几个月的我,成长快的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切都是从勤奋开始,努力看书努力学习,努力改变自己。成功在于:一,你多大程度想得到他。二,你真正相信什么。
赖斯为了让自己成为最伟大的球员日常练习:课堂学习,观看比赛录像,体能训练,与其他队员进行特定配合。
课堂学习: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观看比赛录像:从自己或者他们身上的实践来看到自己的不足,形成有效的反馈。也模仿学习别人的优点。
体能训练:自身的实践。增强自己的生理上的能力。
特定配合:可以说是一种关于情景的运用,就像习题一样,要有题型的配合才能了解题型。
赖斯几乎都把大多数工作时间用在非比赛的活动上。不会为了训练而举行比赛,而是把时间用在练习上。可想而知,比赛是一种综合的运用,而练习却是我们提高能力最好的办法,我们只需要练习我们特别薄弱的环节和必备的技能,让我们从感觉到痛苦变为轻松自如。
里面中单独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它也是压力最大,最无趣的活动。我们为了得到长久的练习必需要安排特殊的方式去生活,练习越早越好,还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知识的吸收。
练习是要有明确目标和计划的,是为了提高绩效,并常常需要老师帮助的。它要反复多次,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每一次行动后我们都要思考它的每一点细微的特征,并了解它的含义。(反馈和思考决不能少)练习是不断延伸个人的现有能力,目标最好要做到现有能力的程度再超过一点,但首先要清晰确定需要改善的元素。然后盯住某方面进行大量!重复!特定动作的练习等提升到一定程度再去练习其他方面。要强迫自己看到或别人告诉自己哪里不好,然后重复其中最痛苦最感觉到艰难的部分。不停的一直到身心具惫。从不要允许自己进入自动状态,通过持续地练习来避开惯性。大量重复的经验会产生快速的反应能力,让你预知到未来的事情。会留意到一般人留意不到的细节。通过长久建立下来的框架,组织和巩固新知识,来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同一个问题。练习还能改变一个人头脑喝身体的物理性能。
1、要高强度。
2、要频率
3、高度集中
4、思考反馈
记忆是有方法的,例如编码记忆,联系记忆,或者通过用一种更深层次方式的分类。发展自己的检索结构或借助研究者去规划。
富兰克林(一句接一句地归纳和改写文章):让旁人先找出优点,然后用例子来支持批评意见。然后根据自己的弱点,来制定练习计划。
例:用比自己写的好的文章,在每个句子上都写出简短的注释,几天后,拿出笔记,尝试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每个句子。写完后又与最初的文章比较,发现错误并改正。
发现其中自身词汇匮乏,又发现诗歌需要巨大的词库,要有押韵和不同的表达深度和各种表达方式。所以他用诗歌来改写其中的文章。当已经忘记的文章的时候又将诗歌好些为散文,与最初的文章再次比较,看有没有写的更好。
而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组织结构。先对文章的句子作出简短的注解,把每一个注解写在一页纸上,然后把纸打乱顺序放在一起直到忘记。此后又把注解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下来,把文章重新写一遍,然后与原文对照。
分析演讲稿的文字,确定每个部分对听众传达的最主要意思:激情,逻辑,幽默,引起观众共鸣等。然后对每个部分不断重复练习,努力用更有效的方法来表达那些关键意思。而且每次重复都要录像,作出反馈。通过对名人与自己的不同来找出劣势,分析,学习,特别留意其他人是如何传达关键意思的,与自己的录像进行对照。找出一个觉得特别好的演讲,病对各方面做笔记,然后在一经忘记内容的轻狂下,根据笔记写出表达同样观点的演讲词,表演一次并录下来,把它与原来的对照。
象棋手:学习最高棋手级别的真实比赛,由不同的情景来分类,开局,结局,进攻,防守和许多其他更为精确分类的实战模式。研究某个特定的位置,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与大师的选择进行比较。找出结果不同的原因,看看哪种选择更好。选择好行棋的步骤并专注于需要改善的步骤,大量重复并及时反馈。面对问题时也一样,因为生活如此多变,你须要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无论这个方法是自己的还是书上还是专家建议的,我们须要专注的是问题和评估多种解决办法的过程。一旦问题被解决,就评估解决方案,并把已经做过的事情详细记录下来并和别人沟通。
其精髓在于:你会做什么?你所看到的每一个新闻事件,你所在的企业或者行业的每个动向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再回答:你将会做什么?写下我的答案,并保存。
体育锻炼又两种:体能训练和重要技能训练。在商业中,体能训练就是认知技巧和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复习)对于经典更要重复再重复!而重要技能训练就是在对手做出一个不可预知的行动后作出迅速回应。然后反思自己作出的回应对错及后归。(模仿商业游戏)
第一步,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里的关键在于知道。并得到别人对我们应该做什么和现在做得如何的评价。然后开始制定目标,自我调节是从制定每天的目标开始,然后在一天结束后不但要专注于完成的结果,更要专注于得到结果的过程,思考这个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要对自己有个实现目标的计划,要精确思考。杰出人士会仔细观察自己,甚至可以做到离开自己,监测自己大脑里发生的事情,并询问事情发展得如何。他们清楚自己知道多少,想着自己所想的事情。更能系统地认识自我,让这些习惯成为生活得一部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思想立刻脱离在外,并问自己问题:在这个情景中我能力受到了什么样的考验?我能否尝试其他技巧?我能把自己推得更向前一点么?他人怎么做,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如果缺乏反馈,那这一切就没有意义,反馈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于比较!)做事情首先要策划,然后实施,作出反馈。最后做到详细地评估自己。
在大量练习后就会建立一个心智模型,让你放置日益增长的行业知识,帮你预测下一步要发生什么。
工作中要把自己推到工作能力的边缘,才能延伸强化自己的技能。在发展中,三分之二来自于精心的工作安排,三分之一来自指导和教练,只有很少来自课堂训练。在企业中,可以通过短期工作分配,经理不离开自己的职位,接受自己经验之外的额外供作任务来提高技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公司挑选出来迎接更多发展机会的,所以并不介意增加工作量。在谈论中要摘下自己的头衔,让下属畅所欲言,毫无隐瞒。当人们真正了解发生什么事情时,就会渴望做的更好。实习生没有任何权威,看他们的能力就在于他们是如何让别人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是否参加过集体运动。看得出来集体运动真的很重要,这个我要多加练习,从中学会怎么和别人团体活动。当有新人加入团队时给三个月的试用期,然后让团队投票,这样会让团队成员睁大眼睛去观察新人的贡献。信任是团队胜利最基础的因素:让团队相互分享自身的故事,展露自己的性格,暴露自己的缺点,相互展露弱点就是建立信任的开始。还有就是集体活动,通过欢乐互动消除对抗力量(引导人们笑),对在解决的问题交换意见,包括正在尝试的方法与学到了什么(也克用在创造力上)。身边不能都是同类型的人,冲突会压倒一切,要避免个人理念破坏和谐。而当直接下属看到老板专注于此事时他们也会自觉努力去发展。还有人们对重要事项通常不会说出真实想法,所以要建立起发言的氛围或者强迫性发言。
我们会因为经验而限制创造力,所以可以找一个对情况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多的人提建议。创意是对已存在事物的改良和延伸,除非有深厚的知识否则不可能发生。高层领导要主动改变企业文化,告诉员工需要什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当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一起完成,但是当领导笼统地告诉他们的时候,员工反而被蒙住了。正确的方向应该被精确的表达出来。还要让人们明白公司的优先事项,知道怎样创新才能产生最大受益。不要给额外奖励,叫员工跟随他们内心的动力,有时甚至有人在旁都会破坏创造性,这也是对员工的一种信任。没有人能够独立完成伟业。小时候家庭要有良好的结构和支持性,每个人有着明确的任务,父母不辞辛苦支持练习,也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好奇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孩子开始需要强迫性动力还有赞扬使自尊心满足。
解决问题时专注于任务(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自身(解决这个问题会给我带来什么)一个人沉浸欲某项工作时间就仿佛缓慢下来,心情变得愉快,工作不费力。
详情
潇洒毅
一、关于兴趣、passion
书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话题,应该就是最后一章,
如何产生内在的动力、找到自己的passion所在,
作者没有很清晰地阐述,比较啰嗦,也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但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也不能怪作者,个人觉得这不是能够完全量化,方法化的。
因为这是一个悖论。假设有具体方法使人能找到内在驱动力->刻意练习->杰出人物,要检测方法是否有效->大量样本->大量的杰出人物通过此法而成功->而杰出人物只有少数->方法失效
虽然没有完全量化、具体的方法论,但是,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判断passion的依据,诱发passion(增大找到passion的概率)的方法呐?这个是需要去思考的。
关于寻找兴趣,passion个人觉得,内在动力或者说是兴趣(征服的欲望、好奇心)、外在肯定(成绩、mentor的鼓励、别人的认可)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正反馈、螺旋上升的关系,并且兴趣升华为passion 的界限很模糊,几乎所有兴趣都有升华为passion的可能,而你决定在那个兴趣投入更多,会增大其成为passion的可能(但不同领域,投入的兴趣增长加速度不同,并且同个领域,不同阶段的加速度也不同)
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很好地引导读者自己思考这个问题。
二、读书笔记
刻意练习 what
1.有计划,需要mentor(确定要改善的元素)2.massive反复3.可持续的结果反馈4.费心,tedious.(不断在找不满意的地方,不是重复自己得心应手的方面)Core:Why!1.是什么驱动卓越的人去tedious的刻意练习?需要内在动力,passion, the range of master(书中译征服的怒火)。2.怎样获得、寻找到上面的东西passion是慢慢培养的,一次次的小的赞赏,成绩。数乘效应,一点点优势会滚雪球。How引发数乘效应?
1.遗传
2.在竞争少的地方。
详情
野风
1、哪来的天才
基因论、后天论(环境论、机遇论如《异类》一书、练习论)
2、精深练习论
通过专注的练习过程,发现错误信息,解决其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精确地训练技能的神经回路。
不断寻求在动作上和绩效上不满意的某些元素,通过大量可重复的练习,尽最大努力去改善它们,并不断动态评估结果,如此循环往复,使自己的技能达到一个螺旋上升的境界。
其实就是一个模仿、试错、纠偏、循环往复的漫长过程。
尝试体会:在学习区内学习,专注集中,疲劳,警觉,没有日常的自动状态,使命感。
3、激情
是什么使得人们十年一日的忍受痛苦和付出巨大代价去刻意练习。这种驱动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诱使。
到底是很强的能力导致强迫性练习,还是强迫性练习培养了能力,这种争论毫无意义,他们相互影响和驱动,最终汇聚成激情和兴趣。
微小的领先优势会促使技能的提高、产生更大动力,从而不断自我强化、凝聚成巨大的领先优势。无论这种起初的微小领先可能来自于遗传、年龄较小时尽早开发练习、小社区竞争较少的地方开始技能、甚至来自善意的谎言性质的额外鼓励。
你相信什么?你真正想要什么?
更关键的是你愿意牺牲什么?
4、知行合一,阳明先生
其实这些理论根本不是什么新鲜卖点,虽然加了一点现代生物学、统计分析方法、心理学理论…当然了,他把这些观点总结了一遍,也算是对现在的超常人才培训班加了一把火(看看,你周围,从小学到甚至大学,这种班好多啊…++=_=)不过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历史上,我们祖先并没听说过这套天才练习论,各行各业却出现了一大批星光灿烂的璀璨人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夫子之思何其博大精深。这种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悲天悯人的合一性、道儒相济的哲学思想,远远不是西方那种推理、验证法所能企及的。
不信,我就试着采撷几例:
(lz非传统文学专业,相信专业人士能举出更多更好的)
当然了,知道这些、而不去践行并不会使你成为天才。阳明先生说的很清楚,知而不行,不是知也。知行合一,才是我辈本色。
---------------------------俺是中华文化的分割线---------------------------
无他,唯手熟尔。
欧阳修,卖油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而骈死于槽枥之间。
韩愈,师说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刘勰,文心雕龙
详情
刺猬大
这本书是今年以来我看过的最好的书。我觉得有些人是会不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作者残忍的剥夺了他们自我安慰的借口——我不行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是别人有天赋,别人天生比我强。
每个人天生都会为问题找些客观的原因,我也不例外,因为这样在心理上很轻松。但是作者通过分析论述,迫使你——像按住你的头强迫你把脖子转过来那样——面对真实。天才都是出自刻意练习,他们一次次面对困难,忍受枯燥,好不容易有所突破后立马又要被指出新的不足,又要继续努力。正因为这种练习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所以才没有遍地大师,处处天才。
书里最后一章把我震撼了。刻意练习的动力在哪里?大师们为何有如此大的动力和激情去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牺牲了几乎所有爱好,人际关系,搭上自己生命中最好的几十年,去成为这样一个人,到底为了什么?
正如书里最后的两个问题:你到底想成为什么?你到底相信着什么?这是书里没有回答的,也是我们必须每个人扪心自问的。
面对真实吧,天才和大师们比你伟大,只是因为他们忍受了,他们相信了,于是他们成功了。而你,畏难畏苦,多疑偏信,于是你只能站在人群中渺小的仰望着他们。
如此残酷,细细想想几乎要让人落下泪来。承认自己是个懦夫不容易,知耻而后勇更不易。作者没有强迫你,他给予你了选择。碌碌大众依然选择碌碌,但是我宁愿要那丑陋的真实,也不要华美的谎言。
详情
诺铁
读完这本书第一件事是把之前放到箱子里的快速阅读又翻出来。快速阅读上教了一些技巧,有些直接拿来就有用的,有些则是需要做一些貌似无聊的练习的,比如快速的读和记很多数字等等,那些练习很快就放弃了。当时觉得有进步,但没有非常大。 现在读了这本《哪来的天才》才知道问题在哪里。
要培养某个方面的才能,需要以下步骤:
一、目标明确,知道要去哪里。
二、设计可重复,可反馈的练习方法。
三、刻意练习。
四、反馈和改进。
不是每个人都像老虎伍兹或姚明那样有个当教练或运动员的爹的,我们这些成年人更需要自我培养。将来的世界是全世界聪明人在一起竞技的世界,没有一个本地市场可以让你躲藏,只有成为最杰出的人才能生存!
顺便批评一下那本《异类》,跟这本根本不能比嘛。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2:16 , Processed in 0.06183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