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埃及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出埃及记》作为一部非凡的小说,取材于二十世纪最戏剧性的事件之一:一个崭新的国家,在经历了无论从军事、政治、地理、经济上都令人难以置信的艰难困苦后,终于诞生了。书中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和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描述,让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激情。《出埃及记》不仅以小说,而且以电影的形式,成为这个时代大众所关注的作品。

作者简介
  里昂·尤里斯1924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二次大战”爆发后,他中学未毕业即参加了美国海军,在南太平洋区域从事无线电报务工作,1945年因患疟疾退役,1950年后成为职业作家。他的至理名言是:不能征服孤独,就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封闭对现实世界的爱恨,深陷其中则一事无成;作家的世界只有写作,这无疑是在付出过高的代价;我无法确定这是否为一种极端的自私、或泯灭人性的本能,但除非能将最伟大的爱埋没,否则你将不可能在数年时间里聚焦你所从事的写作。
  里昂·尤里斯2003年6月21日因肾衰竭去逝,享年80岁。

最新书评    共 8 条

西德尼    五星給原著,但是我當年看的不是這個版本,是學校圖書館掏的繁體版,體積小而厚實(像口袋書)。可惜真忘了譯者和出版社名字,只記得是一個經典外文的中譯本系列,做成口袋書大小,出版年代是60-80年間。那時沒有原文對照,無從比較,所以譯得怎樣不好說,故事本身倒是無可挑剔的。      最近看到網上有賣,於是在原版(賊貴O(∩_∩)O~)和譯本間掙扎,找到中英版電子書來對照參考(譯得不錯的話,是考慮入手便宜多了的中譯本的)。只能說嚇傻了,看了10頁不到的“這個版本”的試讀本,比照回原版差距甚大,有些翻譯根本就是避重就輕、斷章取義、指鹿為馬……(非指人名、地名,簡直是原.文.曲.解,自.圓.其.說)      不信你網上扒一本原版電子書(也可以找我要,不过收藏还请支持正版实体书),再去卓越看下這個的試讀,不出10頁必嚇尿……嗯哼,我是說嚇一跳。      這樣真的沒問題嗎,譯者、編輯、出版社???(好想放大、高亮、加深、斜體)   難道“沒有人發現”或“發現的人不說”就一切“妥妥的”?????      遺憾吶,現在想到讀過的、買了還沒讀的各類中譯本都心有戚戚焉,其中糟粕珠玉,沒閑的拿原文對照,還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最糟糕的感覺是,對中譯本“不會再愛了”……開個玩笑啦~~~~~不過確實,雖然中譯本價格比起原版便宜好多倍、印刷裝幀也精良————   但是參差不齊的翻譯質量,像這樣的,卻不是在扯大伙後腿是什麽!!!!!      此等歪風不擰,只會讓更多讀者對中譯本卻步,更讓其他“真正優秀的譯者和譯本”一併蒙冤和被埋沒。      嘛,入手原版罷了。      随意捕獲幾個:      boyish grin =出醜、出洋相???      cut a rug =愛搖滾???      times between tom & kitty's letters lengthened=信越寫越長???      是我看的原版忽悠我,还是译者看的原版忽悠他,还是译者忽悠读者?????      Beau Brummell of State=xxxx大学 ?????      Beau Brummell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好不好!!!!!!是说tom变成了state university的beau brummell好.不.好~~~~~~~~      girl back home=姑娘消失了???你不说回老家更好!!!!!      all-American couple=所有美国情侣?????“-""-""-"大人有”-“意思差很多好呗╭(╯^╰)╮      当然还有很多,在此省略,顺便省下一口老血_(`」 ∠)_      说到这里,愤愤不平还是忧思失望比较多,或许都有,才会又开始语无伦次的节奏。      现在学英语、认真学英语、热爱学英语的孩纸真的比我们那时多(但其实我并没有很老)。作为输出者,有责任、义务也”必须“按着良心分享正确的资讯,而不是以假乱真,否则怎么对得起孩子们的认真和热爱!!!!!!!!      (写到一半去做其他事,混了简繁输入,不好意思)      真.忽悠无双(最近掉进无双坑,再不发送标题就改这个了┗( -o-)┛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00:39
肥狐嘴     《出埃及记》,里昂.尤里斯著于1958年,他以一名美国战地记者的视角,向全世界解析了犹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苦难根源,以亲历后的的宝贵素材纪实描述了“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的艰难诞生。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史事,即每当社会动荡时,世界各国的当权者都以种种原因将犹太人视为替罪羔羊,由于信仰的差异、对犹太民族卓越智慧的嫉妒、对他们巨大财富地窥视,致使犹太民族屡屡成为各国社会动荡中的清洗对象,而犹太民族却在这种与强权迫害争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组织结构和政治理念。    犹太人民即使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他们对本族信仰固若磐石般的信奉、在纷争与迫害中将磨难转为对信仰最真诚的膜拜、以犹太人特有的坚毅对抗着灾难与蹂躏,却从未因地域分离和历史的磨砺而改变,反而凭着愈演愈烈的民族情结,最终回归了那灵魂中的圣地“耶路撒冷”,神迹般地实现了复国主义梦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犹太国家“以色列”。这种民族的团结与智慧、惊为天人的意志与坚持,如海啸般震撼了整个世界,也许只有犹太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也许只有他们,才能最好地解释“信仰”的神圣。    阿里-本-迦南,书中男主人公,一位俄国犹太人,“二战”中多次立功的青年军官,却是犹太复国主义战争中的领导之一。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太强而民族弱小,是每个历史豪杰的宿命,他同样地将民族的灾难和使命背负于个人身上,挤压自己所有经历和生命,让人无法不去心疼。即使他在德国盖世太保的爪牙下抢救出大批犹太幸存者,即使他协同复国志士们建造了“出埃及号”将英国难民营中的犹太人成功偷渡到巴勒斯坦,即使他不畏阿拉伯的屡屡屠杀掠夺和青年们在圣地上开垦出一片片属于犹太人自己的伊甸园,但苏珊娜和小凯伦的死、强大的精神压力和无法却的可怕梦魇却是他心中无力挽回的伤害。还有杜夫-兰道,那个在集中营闻着死人气味长大的孩子,在尸体中寻找生机的生命,从记忆开始后就只有残杀、暴虐和死亡,那种精神上的残害比肉体的虐待更让人无法想象,读到此处时的惊愕让胃部严重不适地翻滚搅动,真想把这些经历非人残害的孩子们从书中拖出来,一度无法接受这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好在提心吊胆地读到最后结局还算圆满,这可能是全书可以给人唯一的安慰。可能是因为从未认真的想过,历史的真实与残忍,想不到一个民族被残害的事实,那些毫无人性的事情,真的曾经发生过。这些血的记忆和教训,是否能被后人真正的理解和记住?还是人性有太多无法抑制和掌控的欲望,以至于邪恶在历史中重复出现。    也许因为是从美国人的立场和视角上创作了这本书,让我对美国稍稍有了那么些好感,至少在那个时候这个国家是新鲜且热情的,是相对正义和绝对自由的,对于“以色列”的建国,是功不可没的,那时的美国真像迷人的女主人公基蒂那样,让人觉得可爱而亲切,特别的喜欢。她和阿里的爱最终艰难地有了结果,就像这两个国家一样美好甜蜜吧,在此,姑且不去想“石油”在整个事件中散发魅力。    没有国家的民族是无法被尊重的,漂泊流浪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却从未真正溶入在任何一个民族。犹太人民最终实现了圣经旧约中主的预言,人可以没有偶像,但绝不可没有信仰,那就像无脑的躯体,犹太人民为世人证明了这一道理。曾经一瞬,已经爱上了这个伟大的民族,对于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基督教生出犹然地崇敬,“耶路撒冷”做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的共同圣地,应该是怎样地面貌,这问题诱惑着我的心,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战争和争夺在这座圣城中从未停止过,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般让人心疼和痛心,如果可以,真想踏着犹太人的足迹,缓缓走进那神圣之地,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圣洁,那是灵魂的洗礼。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01:03
斑马小    读到一半的出埃及记。   给了我太多的这本书,有种神奇的效应,我总是认为自己不太适合读这种历史类的小说,说太厚重,不如说太沉重,犹太人千百年来的流离失所,被赶出圣城的瞬间,就注定这沧桑的岁月要颠沛流离,寻找回家的路,伟大的犹太人。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15:10
Ronica    以色列是荒地上开出的一片玫瑰。      几千年的苦难,只因没有自己的国家。   几十年的浴血,只为有一片属于犹太人的土地。      这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历史,一本讲述苦难与奋斗的历史。   读来许多感慨,这世界几乎从来都不是弱者的世界。所谓国际同情几乎也从来不能超越利益存在。      当犹太人只是众多国家的二等或者更多等公民时,他们努力寻求归宿感,以为被接纳却从未被接纳;   当犹太人买下在阿拉伯人眼中一文不值的荒地,费尽辛劳开垦出绿洲时,阿拉伯人却大多眼红与嫉妒;   当阿拉伯人开始想要夺回那片被开垦为绿洲的土地而频起冲突时,号称人道主义的英国为了自己在那片土地上的利益,明里暗里却都偏向于阿拉伯;   当在各个国家受尽迫害的犹太人想要去到以色列的土地时,英国人为了安抚阿拉伯人,将犹太人阻截去了塞浦路斯的难民营;   当联合国介入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问题中时,各个国家宣传的都是道貌岸然的人道人权,实际却只是在下自己的棋子,平衡自己的利益;   以色列终于还是建国了,阿以冲突应是从这个时候得名。曾打着保护的旗帜介入进来的英国军队,这时候开始退出这篇冲突日益激烈的地方,“退”而只“保护”苏伊士运河这块蛋糕。。。      对于犹太人来说,以色列这片土地是他们神圣的家园,三千年前就已经是了;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确实犹太人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实际是买的),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正义与邪恶,不如说是强大与弱小。      我想不如说一个安定的国家对于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           详情 发表于 2013-8-6 05:15
陌上_     喜欢「出埃及记」恢宏的史诗叙事外,亦有细腻的人文关照。生于太平盛世、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护士基蒂,面对萨伯拉姑娘卓妲娜不加掩饰的嫉妒和轻蔑,这样反击:「人生拥有目的固然不错,但目的性过强将会毁掉一个女人的真正气质」。值得玩味。       意识形态源自对「国家」的理解。国家能为自由加冕,也能将它绑上十字架。先行者强调个体价值,要「国为人让路」;目睹同胞仍如笼中动物般生存的众多卓妲娜,只知国是人的前提。没有国,人性也难保全,尊严气质,一纸妄谈。时代为生命设了限,对自由的渴望面前,每个犹太复国主义者都是「目的」的奴隶。  详情 发表于 2013-8-9 17:11
老严啊    《出埃及记》托身为一本小说,实际是一本近现代犹太建国史的教材,很多情节都是重要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      小说以二战结束后至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后的事件为轴,以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为线,描写了欧洲犹太人历史上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历年来几次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建国之路。      犹太学者汉娜阿伦特曾经在所著《极权主义的起源》的最开头分析了近代反犹主义是如何产生的——一是平等与特权的矛盾,决定了欧洲犹太民族在前几个世纪里的矛盾,二是,犹太人是唯一一个非国家的欧洲民族,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突然垮台使他们比别的民族受到的威胁更大。的确,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犹太人被反犹主义逐渐剥离了在公共事务中所有的影响和作用,当他们除了财产之外一无所有的时候,犹太人就成为了案板上的肉。      小说花费了不少笔墨描写犹太人在二十世纪所经历的那场浩劫。从英军军官萨瑟兰德的眼中描写德国纳粹集中营卑尔根-贝尔森的惨状——15天之内一万三千人的死亡,食物极度匮乏,活着的人以尸体为生……从犹太人幸存者杜夫兰道的视角描绘波兰犹太人在隔离区内所遭受的迫害与抗争,以及他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所目睹的"最后解决"。另外,即使没有直接受到迫害的欧洲犹太人大多也经历了流离失所,骨肉生离:另外一位犹太幸存者凯伦克莱门特的经历也同样感慨。      这个年轻女孩的经历其实也折射了不少德国犹太人的思想和命运。凯伦的父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海涅、罗斯恰尔德、卡尔马克思、门德尔松、弗洛伊德……他们都把自己看成是德国人,而不是犹太人。而这位父亲——约翰克莱门特教授,坚持自己德国人的身份,并且认为大学校园是疯狂而荒谬的环境里的一个小岛和避风港。然而,当局势急转直下,这座小岛和避风港被狂涛淹没的时候,这位父亲的信念终被粉碎,他别无选择,把自己的子女送往丹麦这样的反犹势力较小的国家,交由那里的人们收养。      在纳粹占领控制丹麦的时候,丹麦人对纳粹表现出了极大的蔑视。丹麦老国王每天照常从哥本哈根的王宫里独自骑马出来,骄傲地穿过大街,后面跟着景仰他的臣民。当纳粹要求丹麦境内的犹太人佩戴黄色的大卫之星的标志的时候,老国王第一个戴上了这样的标志,然后纳粹发现几乎所有的哥本哈根市民都戴上了这样的标志。      这一段基本上都反映了真实的事实。在邪恶轴心几乎横扫整个欧洲的时候,北欧很多国家的人民都曾给予犹太人无私的援助。他们藏匿了很多德国科学家、学者和普通犹太人的孤儿。并且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子女,保护他们直至战争结束。然而这种善意,在东欧及南欧的一些国家却泯灭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平庸的恶",这些国家超过80%的犹太人惨遭灭顶。      当小说家交代完毕犹太人在欧洲所经历的悲惨"浩劫"之后,犹太人的建国梦便呼之欲出——既然犹太人所遭受的迫害是由犹太民族国家的缺失造成的,那么所有犹太人无比渴望建立自己的国家,和他国的人民一样,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为了这个建国的理想,四面八方的犹太难民向着他们心目中的圣地——耶路撒冷涌来,为了抵达,他们不惜以三百个犹太孩子的生命为威胁,迫使残抱着最后的帝国梦的英国人放弃对圣城的封锁。      当时巴勒斯坦的势力盘根错节,英国人多少年来一直试图控制巴勒斯坦以维护其在海湾的利益。巴勒斯坦同时又是阿拉伯人世代所居的圣地。即便是在这片土地上的犹太人自己,也因为不同的目标和手段分裂成为不同的团体。小说家描绘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定居点,并且与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人及周边阿拉伯人关系恶化并发生交火的这一段事实,当中还穿插着全球势力角力之下联合国通过决议准予巴勒斯坦分治的一段史实。      小说的这一部分非常明显地反映了作者(作者来自一个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家庭)的亲犹太人的态度。他把阿拉伯人描写为愚蠢、贪婪且懒惰的人们,这些人觊觎犹太人的富有,用土地从他们手中换取金钱,同时他们需要犹太人提供的医疗和其他智力支持。然而在目睹了犹太人辛苦劳作成功建立成为富饶的定居点之后,这些阿拉伯人贪婪的本色显露出来,他们在宗教领袖的带领下意图夺回这些已经出售给犹太人的土地。      正是由于作者这种不可避免的亲犹太立场,小说塑造的开明阿拉伯领主卡迈尔和他的儿子塔哈这两个始终夹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人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两个人物的悲剧性应该能够体现巴勒斯坦问题的无奈——这个地区所继承下来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势力纠缠,其实很难判断对与错、善与恶。置身其中的人们只能基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自己的认识与能力,判定行动的准绳。我以为卡迈尔和塔哈的形象原本可以更加形象,同时也更加无奈一些,描写人性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是作者在这两位身上着墨不多,其结果就是犹太人一律苦大仇深地"好人化",而阿拉伯人和英军一律成为恶人,使的整个小说的力量弱了一些。      不过,纵观整个小说还是非常有气势的,波澜壮阔,非常好看。就像《旧金山观察报》所评价的那样,这部小说是"令人激动的……一部巨著,以托尔斯泰的风格描写了犹太人为祖国的奋斗……非常感人。"作者展现的是一幅犹太建国的宏大画卷,而小说的人物则难免有平面化的倾向,成为历史画卷的一部分。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09:08
Wesley    一天半时间,读完长篇小说《出埃及记》。去陌生地方旅行前,读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总是有帮助的。因为所受的教育和宣传,中国人一般对犹太人没什么好印象,阿以之争更多同情阿拉伯人一些。但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抵得上无数空洞的说教,读完《出埃及记》,对犹太民族的苦难经历感同身受。。  详情 发表于 2013-8-22 18:41
小雨红    很少读历史,奔着书的名气,在闲来无事的周末翻开这部以色列诞生的历史,一部犹太人反压迫争夺自由的斗争史。   感触主人公的果敢、开创、勇气,感触犹太民族的强烈自尊和不屈不饶,所有这些听上去像是老生常谈,但在意志消沉、悲观厌世、憎恨世界不公的时刻,这的确是本很好的读物。   两千多年来,犹太人不断地被阿拉伯人、被欧洲人、被美洲人驱逐,流离失所,没有哪个民族像他们那样对家园有着强烈的渴望。所谓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倔强的民族。在欧洲遭到屠杀,在俄国受到虐待,主人公乔西和他的弟弟躲过枪林弹雨、围追堵截、翻越冬季的高加索山脉,花了两年时间,从俄国走到心中自由的犹太世界-巴勒斯坦。然而巴勒斯坦的现实和理想相差甚远,他们不得不立足现实,和阿拉伯人做交易,和沼泽打交道,一点点建立和造就他们心中的家园。   出埃及号上,在被英国包围两个星期后,很多儿童脱水、精疲力尽,但没有人放弃和退出,相反,为了让世界舆论给予英国人更多人道主义的压力,他们集体绝食也争取自由。一群小孩面对死亡,不畏不具,不得不让人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   犹太人对生命充满极大地热情。从雅各布一路鼓励哥哥乔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俄罗斯走到巴勒斯坦,去建立他们心中自由的家园,从杜夫 兰道后来刻苦学习,为灌溉沙漠的水利工程,还有名人克莱门特,在各个领域犹太人都有太多杰出的代表,我想这是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识让他们能全身投入的原因吧。      驱逐、逃亡、流浪、垦荒、杀戮、斗争,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非常艰辛的历史。而信仰、自尊、顽强、热情又正是这个多灾多难民族闪光的特质。  详情 发表于 2013-8-23 16:2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5:19 , Processed in 0.23835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