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隙碎笔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0:5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

作者简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0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1 01:51:34 | 只看该作者
  要做一个常擅思考的人。可以瞎想,非要想个明白,我想,思考就能起源在此了。
  
  关于命运、关于人、关于艺术、关于神、关于生命、关于政治……这是史铁生《病隙碎笔》关于的几个方面,我理解得很浅,但却正好证明了,这是史铁生关于思考的一些些体现。
  
  会思考的人,会思考哪些问题,能思考到多远,这都是我好奇的。从史铁生身上,我感到,他是一个将思考作为职业的人,无所不思,且一思考就要思考个明白、透彻。
  
  上面这几个方面,每一个于我都不容易理解。比如,他说,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他,而他不是全部的史铁生。这个说法我起初别说理解,甚至不能接受,可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他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他,跟史铁生对话,观看史铁生,慢慢地,你就接受了、理解了他的这个说法,并渐悟了这种说法的真实、高明与深刻,并迷恋上他。
  
  再比如,结合我的近况,我对他讲神性的内容较为关注。发现,他不是像绝大多数的人,皈依某一种宗教,而是带有批判的眼光学习,都有汲取,都不盲从。彼岸,是一种皈依的方向,却不是能够到达的。好高明的论断。
  
  每每提出一个论点,在起初的不解之后,最终都能被他折服。这是他思考的力量。
  
  这让我想到了昨天下午在《天天向上》中看到的叶锦添,一个同样酷爱思考的人,他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平常,但感悟出的东西却惊人的可怕,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你能清晰地听清他的表述,但几乎难以理解那深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5 19:57:24 | 只看该作者
  一周前偶然看到了史铁生三个字,就蓦地涌起一种想念,想念他的文字,想念他的思考,渴望和他说话。就是有这样一种精神的亲切,让一个人更长久地住在你心里。
  翻开《病隙碎笔》时,还到江边打真人CS;看到末尾时,自己却一心养病三天不出门了。这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感觉像是有位哥哥陪着我一起生病,还独具匠心地给我讲故事一样,心神也就被带着乘物以游心了。
  铁生笑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高一第一次在病中读到这句话时的震惊、敬仰兼具同情现在仍很清晰。那时候我生病比较频繁,虽然不过是感冒咳嗽,但总会神情沮丧,无聊迷惘,像被霜打的茄子蔫在枝梢,所以就特别痛恨和恐惧生病。
  后来又有了一次小型车祸的经历,昏迷了几小时后,把姨夫舅舅都叫叔叔,还天真好奇地问了老爸好多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吵着要看书打球,过后自己又一点都不记得。有时爸妈提起,我还是不由得后怕和惊叹,那种状态下的我是个怎样的女孩?也曾若有其事地发呆冥想过几个版本,自娱自乐。
  不过生了一场又一场的病之后,我却渐渐明白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既得之则安之。每一天都是全新而特别的,如果生点小病就糊弄将就着过,可不是不爱惜自己了?一步步懂得满足珍惜,一点点平和处之,一天天才有滋有味。
  铁生说,“我也曾祈求过神明,在地坛的老墙下,双手合十,满心敬畏(其实是满心功利)。但神明不为所动。古园寂静,你甚至能感到神明在傲慢地看着你,以风的穿流,以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以天高地远和时间的均匀与漫长……你只有接受这傲慢的逼迫,曾经和现在都要接受,从那悠久的空寂中听出回答。”听着想着,我也信服了这样一种难以言说又无处不在的自然的力量,相信它的存在。而且这样想着便也看到了人本身的限制和残缺,看到了苦难与矛盾的永恒,但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明朗了。不因不完美而痛苦,谦卑地仰望,依赖爱和希望看待这个世界。
  铁生指出,“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去年看完《少年派》,就深深感到,看不见而信的人是有福的,也时不时地想起信仰这个命题。读写西藏和藏佛的文章,那朝圣者透明的心境,那高远纯净的蓝天,那五彩斑斓的经幡,像是织出一片现实的梦境。虽未至,心向往之。
  真正的信仰只凭一颗虔诚充满希望的心,心到了信仰也就在了。在对人性恶的觉察中,在人的忏悔意识里,在孤独隔膜中重新燃起爱的渴盼时,在人性去接近完美却发现永无终途的路上,才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才有神圣的朝拜。
  烦恼即菩提,皈依在路上。皈依是一种心情,一种行走的姿态。
  
  先哲有言,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宇宙中的热情此消彼长永不衰减。在生活也是在读史,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众人一同出演的戏剧,  更是时代独特的缩影。一代代角色隐退,又一代代角色登台,仍然七情六欲,仍然悲欢离合,仍然是探索欲知而终于知不知,万古不废。
  更多时候,一件事情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本身,把它放在一个更辽远的时空来看时,就会有更多的因果关联和反射折射。惊叹之余你或许又有新的体会和发现:生生不息才是宇宙无穷与永恒的节奏,万千生命中的“我”便是承前启后的一缕气息,于洋洋世间挥洒赤诚热情,至死方休。
  想起加勒比海盗里的两句台词:“你在想什么使你心情那么好?”“就快到了!”或许我们难有杰克船长在暴风雨中的才智和勇敢,却可以一样怀有一份对未来希望的笃定。
  也正如杰克所说,“因为地平线一直在那。你想到达那儿,但你永远到达不了。就是那样,遥不可及又难以放弃。”无论如何,在心中自由的大海上开一道信仰的航线,以爱为帆,皈依途中,我相信总能找寻和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PS:还有好多想法表达不出,强烈建议有时间读读这本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16:22:30 | 只看该作者
         读史铁生,要从《秋天的怀念》说起。小学六年级语文书上有这一课,还配了幅语文书独特画风的插图,依照惯例,那幅插图被我涂鸦了。那篇文章,我分过段,写过中心思想,做过课后题,甚至还熟读并背诵过全文。可是要问我那时真有什么感想,我只能报以小学生式的无赖的笑。就读书来说,真正从书里读出些什么也是高中的事了。高中课本节选过《我与地坛》,也曾晚自习读《我与地坛》全文到泪流满面。在所有的文字中,他都仿佛独自坐在轮椅上与自己对话。
        夜晚是所有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时长会迸出许多宏大的命题,但经常明日醒来就全抛之脑后了。而对于史铁生,夜晚太长,生命里大部分时间都孤身面对自己。
        初落残疾,史铁生在自己身上找到许多“我怎么这么倒霉”和“我怎么这么没用”,而后终于释然了。常常,我在自己身上也找到“我怎么这么倒霉”和“我怎么那么没用”,再看看周围,似乎大家都有那么一些。也许你的“倒霉”和他的“没用”千差万别,但情绪表现总归是相似的。具体的“倒霉”和“没用”很客观,而情绪却主观。世界这么大,“倒霉”和“没用”大概是平摊给大家的,大多一般人对“倒霉”和“没用”的标准界定持着不同的看法,而“倒霉”和“没用”还是很公平地降临到他们身上。而那些真正乐观的人才会“倒霉”和“没用”得少一点。只有彻底明白了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之一,才能摆脱一直抱怨“我怎么”的怪圈,转而用包容而改良的眼光看待自我。然后史铁生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初读我以为史铁生把苦难归结于命运,把精神寄托给神。往后读愈发觉得,史铁生似乎是在旁观神,审视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关注他们对待神的方式、言行。继而发现,信神、不信神都可能导致恶行。
        “刘小枫先生在他的书里说过这样的意思:人与上帝之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强徒成为神,如希特勒、金将军,都是人类的灾难。而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神,也就没有哪位凡人能够成为神而束缚你了。所以,我不喜欢对待神行贿受贿的逻辑,也不喜欢“真诚地信仰神”。就算上帝是一个拟人化的结果,我更愿意朦胧地理解自然和世界,而不是悬于天上的神来决定着一切。
        史铁生对阶级派别上的“我们”“你们”“他们”有深刻的理解,那是一种可怕的损人利己的利益团体,是集体的自私。如今的国籍民族之分都有这样利益团体的影子,以“我们”收拢人心。北约是“我们”,华约亦是“我们”。如果有一天活得如列侬的《Imagine》一样,遇见任何一个陌生人,都能互称“我们”,“我们”才从自私的集体主义中走出来,成为真正的我们。
        书里有“写作者只能塑造真实的自我”,因而一个人写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或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艺术或文学,不要做生活(哪怕是苦难生活)的侍从或帮腔,要像侦探,从任何流畅的秩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
        我喜欢那个悲伤的号手的故事,史铁生也是一个悲伤的号手,也想像生活是“诗意的栖居”。                                                                                                                          ——史铁生《病隙碎笔》
  http://tpl.diandian.com/postpreview/jessfree/new/text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31 23:57:3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这本书纯属一种巧合,Harry来京跑项目,随身带的居然是这本书,很是佩服出差也能坚持阅读的人。我当仁不让地把这本书打劫了过来,一看备受开拓眼界。以前没有思考的生死,在书里面写得很淡然。恕我不能记得其中的细节,但是思想的火花散落在书里面到处都是,弄得我忙不及地到处点头,笔记本里哗哗地在摘抄。其中对爱情的见解着实开导了自己,使自己重燃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同时关于信仰,出了一句名言: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彼岸之所以为彼岸,是因为永不能到达,我们之所以不沦为动物,是因为自己能于虚空处构造出一个彼岸。一些事情,不相信的话就不存在了。看完这书以后的一个周末,冒着北京的大风于傍晚去到地坛,特有的松柏林子,我似乎看见一个轮椅上的哲思者正在用自己的心去穿透岁月的轮回,找到自己生活中的闪光点,感动得让人直落泪......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 13:06:26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印刷排版我都很喜欢,页边留白很大,很多人或许不喜欢这样的设计,可是对一本好书来说,我觉得这样还是很不错的,我读书向来喜欢在书页侧边用铅笔写写画画,也不是所谓“批注”,只是觉得似乎记下自己的思维轨迹,下次再看时能发现心路变化。再或者看到好的富于思想力的作品时候,在书页侧边写写字感觉似是在与作者对话,一种很奇妙又诚恳的感觉。
  史铁生谈不上什么大师,但是他的作品给我的共鸣却很强烈,随便翻开每页,每段话都能在心里激荡。这是一个无比真诚的人,或许是疾病让他更加地内省和自察,他能敏锐地感觉到许多我们驽钝地活着的人所不能真切感受的感觉。每一段文字处处充满着困惑,有时这种困惑上升为巨大笼罩的谜团,生而为人难以跨越又时刻看到的悖论,永远无法解决又刺痛人心的矛盾,但是作者最终还是用睿智和博大去宽容了活着的一切不完满,最终给自己,也给我们每个读者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生活本身,路本身,行走本身。那就是心怀敬意地,向着希望一直前行,向着光明恒久仰望。彼岸是达不到的,正因如此,才称之为彼岸;天堂是不确定的,正因如此,天堂才存在着。
  命定坎坷的人总会呼唤神,史铁生也一样,可是我分明看到他所呼唤的神灵,其实只是心中对世界的宽容和景仰,对自己的珍视和平视,你无法证明神灵不存在,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你的心里,正因为你的心灵,他才照耀你。“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
  如同北京最近持久的雾霾天气,最近的心情也不是那么的明亮,一段时间我除了无精打采地上班,连打扮自己都不想,一件黑色毛衣穿一个星期,遇到的一些事让我一直在思索善恶是什么,进而想到我们活着到底要坚守什么、为了什么,生命的终极意义来自哪里。这个永恒的话题每次想起似乎都有略略不同的答案,有时候甚至会灰心失望,一再推翻过往的自己。就在昨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我不是一个内心孱弱的失败者,自己踽踽独行在生活的畏途,我忽然觉得有一种映照内心的感觉,虽然我不曾患病在床遭受肢体的重创,可是每个人心灵的敏锐度不一样,或许在心里我曾经遭受了很多击打和冲击,在对世界对生活一遍遍怀疑和重新认知的路上,是有人陪我一起思索的,是有人和我一起寻找并找到恒久的路途的。一种强大的安慰,并不是来自什么伟大的人,强健的身躯,相反是来自一位卧病多年、不断遭受苦难的、笔耕不辍的、已逝去的写作者。读这样的文字,我不用景仰膜拜,我只是心怀持久的温暖和感激,视他为友,心怀敬意与真诚地,一直在我们共同寻找的路上走下去。有了这样的力气,畏途便不再是畏途,而是我们必须走,又乐意走下去的恒途。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5 15:56:39 | 只看该作者
          偶然在网上发现一个关于“死亡”的帖子,看到一句“活着是一种丰富,死亡是一种纯粹。均为享受。”,不禁语塞,关于生与死。
      不久前,与死神擦肩而过。大脑无故晕的厉害,连思考都变的困难,似乎一切都在离我远去。于是,想到脑炎,想到脑瘤,想到死。
      我开始颤抖了,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终于意识到我在震惊什么,震惊我甚至从不曾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死被意识承认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时,生便显得如此厚重,却又飘渺。厚重其分量,飘渺其价值。想到苏格拉底,想到他的灵魂不灭说,人的生与死只是某种物质的聚与散;想到柏拉图的洞穴神话,想到他相信的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人本身以影子的形式存在;想到亚里士多德,想到他说的人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人本真实存在;想到普罗汀,想到他关于万物一体的理念,关于上帝之光,人即万物,万物即人……朝代终结,时代轮回,潮起潮落,唯有对生与死价值的追寻亘古不息。可于我,生又为何?生与死有必然的因果吗?抑或,本是人生最自然的两种状态。
      “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这似乎是史铁生先生为自己预拟的一个墓志铭。从无中来,归无中去,扫尽尘嚣,谁还能有更好的解释,关于生与死。这个把自己比为是一架起落架和发动机一起失灵的飞机的人,坦然回归本我,用一种最自然的生活状态,面对肉体与灵魂。我以为是因为身体残缺,才让他被迫给予自己些许言语上的安慰。可后来才发觉,不是每个残疾人都是史铁生,对生命的轻佻和对灵魂的漠视,蚕食着仅存的精神。史铁生是用灵魂俯视整个感官世界的人,意识到肉体与欲望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限制,残疾只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罢了。我才在这世上以本我的形式存在了十六年,似乎还没有触及灵魂,可我一直坚信它的存在,因为它,人得以永生。
      于是,生与死似乎变得简单了。关于死,从无中来,何必怕到无中去?而生,只是换了一种有记忆的形式存在,充实自我,健全灵魂,让它得以更饱满的存在。那些用一生为这个世界奉献的人,亦然。
      苏格拉底说:“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几天之后,脑电图结果告诉我,因为营养不良加之用脑过度,要好好休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充满戏剧与讽刺。我似乎释然,却又加之些许沉重。释然我还有时间与权力珍惜生命的一点一滴,可沉重亦是于此。或许恐惧本身的产生无谓于生,也无谓于死。可这又何妨呢,如果连生与死都不被坦然接受,存在又有何益。
      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扫尽尘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8-27 12:00:40 | 只看该作者
  读<我与地坛〉,奉若殿堂级作品。于是乘盛追击,把〈病隙笔记〉也买来,新华书店正版。读了才恍然原来〈我于地坛〉只是入门级,神性的精神家园在笔记里,因而读得崎岖坎坷,经常掉链子,呆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或者神游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片断或情绪中开始为自己的写作
  谋篇布局,把那些曾经无家可归的思绪逐一用文字确定下来,并开始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语。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28 08:43:3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经历过真正社会生活的人也许还未能真正领略到人生。可是人生也就本来这样,说白了就是一段旅程。行走出来的经验累积就成了人生。可是我们还是迷惘啊,人生是一门哲学。史铁生用他的哲学以人生论人生。 我当时看到史铁生说:”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用意义,是“我”,是生命获得意义。“我还到达不了如此透彻的境界,但我明白,生命是应该为我们创造意义而存在,好好活着便是证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29 21:32:55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经历过真正社会生活的人也许还未能真正领略到人生。可是人生也就本来这样,说白了就是一段旅程。行走出来的经验累积就成了人生。可是我们还是迷惘啊,人生是一门哲学。史铁生用他的哲学以人生论人生。 我当时看到史铁生说:”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用意义,是“我”,是生命获得意义。“我还到达不了如此透彻的境界,但我明白,生命是应该为我们创造意义而存在,好好活着便是证明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12:29 , Processed in 0.2062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