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7| 0
|
通往奴役之路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Richth
估计是我不习惯,本书,或者说是印欧语系的语法吧。
那些超长定义句读着慢啊,脑袋转不动,费事啊。希望不是翻译的问题吧,总之我只能找到这个版本的《通往奴役之路》啊。印刷质量真差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正盗版”?!
不过,对于前言,说到作者在有生之年看到苏联的垮台,实在是作者人生的幸福时光之一。心中不免会心一笑。
不写书讲的是什么了,就说一段我看这本书的小插曲。
某日,我正在看《通往奴役之路》,一路人在对面坐着,看我一会儿,突发奇想。问道:“小兄弟,你在看什么书呢?这么投入,好看不,啥名啊?”我把书本竖起来,他大声念道“通往奴役之路!”,然后问道:“讲什么的?”我说:“讲SeHui主义和法西斯和纳粹是一个裤裆,一个爹妈。然后告诉作者,他们如何的,必然的,灭亡。”那位,讪笑一下,站起来走了。
我俩彼此,汗了一下。。。。。
其实,这本书在翻译者序里面,说了“我去买个表”的意思。你懂的。
所以感谢能让我们看见这本书的中文版的人们。
详情
桃之夭
从霍布斯开始,自由主义逐渐发展并成为近代西方的主流思想,但事实上自由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29年金融危机后神话破灭,凯恩斯主义兴起,直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自由主义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回顾19世纪以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自由主义的发展路径如同一条正弦曲线,走上波峰,滑落波谷,又再次走上波峰。
在这段起伏的历史中,哈耶克的身影格外突出。他在自由主义最遭抛弃的波谷时代著书立说,呼喊醉心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之人的“清醒”;自由主义重新兴盛的波峰时,他的努力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回报。
被离弃的道路
对集体主义的警惕并非由哈耶克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意味着奴役”是托克维尔在19世纪就提出的警告;而同样出身于奥地利的作家茨威格曾在《昨日的欧洲》中缅怀两次世界大战前自由繁荣的欧洲世界。哈耶克则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醒人们,二战后社会主义带来的集权统治不但没有随着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倒台被终结,反而出现被英国这样的自由主义发源地所接受的趋势,自由“在这里已受到威胁,而在别处则已毁灭”。
哈耶克认为,欧洲的崛起无疑得益于一种自由主义的精神,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英美等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对自由主义政策的迟缓进展日益不能忍耐,由于对那些利用自由主义的用语为反社会特权辩护的人的正当愤懑,以及由于已经取得的物质进步而被认为似乎是有根据无限度的雄心”,自由主义信仰逐渐被抛弃。在其退却的过程中,来自德国的“社会主义”一步一步西进,人们受其影响“自己以前的信念,只不过是把自私的利益合理化,自由贸易是为了促进英国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学说,而且英国人赋予世界的政治理想已陈旧不堪,成为一件可耻的东西”。
“个人主义”、“自由”等概念被重新定义。首先,尊重“自己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其次,社会主义将自由作为“对平均分配财富的旧要求”的代名词进行宣传,许诺社会主义将迎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人这种允诺在哈耶克看来,是不负责任、自相矛盾的,结果只能使人们走上通往奴役的道路。
从计划到极权
哈耶克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证明,社会主义的所谓许诺,不过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无非是“社会正义、更大程度上的平等和保障”,而达到目标的手段也并不新奇,在哈耶克看来是“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体主义。
人在复杂和不确定面前会有进行计划的本能,垄断组织出现就是为了回避竞争风险,并非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自由主义者认为强权应该提供笼统的条件,给竞争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前提。但是事实上政府“不再使竞争得以运行和加以补充,而是完全取而代之”。
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思想一脉相承,他认为分工“并不是被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无意间摸索到的一种方法,它使分工能够远远超过计划所能达到的限度”,所以与自发形成的分工相比,在某个领域有效的计划一旦在整个社会进行普遍化的推广就会立刻显现出其局限性,不同领域内有效的计划之间暴露出的冲突也并非任何全能者可以人为地调节。
这种局限性的后果首先是与民主的冲突。因为同时存在几个计划只能比没有计划更加混乱,只是在部分领域进行计划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所以必然会出现权力不受限制的单一计划者。没有权力限制的民主制会“趋向全民公决的独裁制”,如同二战前希特勒在民选中上台。设想一群人旅行,在具体的目标和方式上存在分歧,如果坚持集体行动,确定单一的目的地和行程,结果必然是多数人进行了一场不符合意愿的旅行。哈耶克在这里所指的民主是全民公决的民主,实际是变相的集体主义,所以才会以民意的名义与总揽一切的独裁对接。
其次是与法治相冲突。合法不一定是法治,“特定的立法能够破坏法治”,因为法律能够哈耶克推崇英国的法治传统,“由权利法案或宪法条文加以规定,或者原则是否仅仅是一种牢固确立的传统”。法治为一切行为限定了边界,给经济的不确定设置一道最低底线,“用来帮助人们预测他们必须与之协作的另一些人的行为,而不是致力于满足特定的需要”。政府全面的控制权力面前法治无处立身的原因在于,可以通过立法将专断垄断化。如此说来目前的中国仍然在实行人治,即由代表和政府制定法律,行政条例更是可以朝令夕改。政府对经济的规划在哈耶克看来,不过是歧视和压迫政策的美好代名词而已。
第三是从经济控制到政治极权。计划经济对生产和消费的控制达到顶峰时,货币被取消。哈耶克指出货币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束缚和贫困的原因,而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报酬的内容和形式。伴随着全面经济控制,公平的收入分配标准、克服收入波动的保障也掌握在计划者手中。这看似是一种美好的进步,但计划经济的特性决定了所有的经济事务无法同时进行,需要按照计划的优先次序排列。次序由政府决定,也可以由政府随意更改。在这个过程中,腐败和不公平以集体主义的名义被给予无限的空间。所谓个人平等和自由的实现,不过是政府轻易许诺的空头支票。
国际秩序与欧债危机
面对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现实,人们会在同样的本能下制定一个国际性的计划,并且利用一个超国家机构实施计划,协调各国行动,形成一个国际化的集体主义。哈耶克对此反对的逻辑和对于国内计划相同,即情势太过复杂以至于计划的目标无法实现。如果采取民主方式,“现在在任何一国的经济政策上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冲突,事实上将成为民主之间的、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解决的利益冲突”;如果由超国家机构决定,则难以避免大国借助国际机构的合法性将自身意志强加给弱势小国。所以哈耶克认为,超国家机构应该是模仿美国联邦制,采取联邦制度的政治权力主体,在处理各国之间经济利益冲突时因为自己置身度外而保证公平,“仅限于维持秩序并为人民能改善自己生活而创造条件”。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经互会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该组织是苏联共产党在对东欧国家经济关系的代理,和苏联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各国之间经济运行依赖苏联政府这一中央的批准,没有限制的中央权力无法保持公正,损害其他国家的意志。
哈耶克在讨论国际秩序建立时对于一种现实主义的谬误,即“认为经济计划仅仅是一项技术性任务,可以由专家按绝对客观的方式加以完成,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却仍然掌握在政治当局的手里”的批判,不免使人想起如今正在发生的欧债危机。欧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逐步发展起来,其弊端则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被充分暴露出来。因为各国委托给超国家机构的实际上只是技术任务,一开始接受的规则在具体问题面前就会让位于国内政治考虑。事实上,欧盟对各国制定的主权债务规定事实上从未被认真执行,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更是出于自保拒绝承担共同责任,无法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目前欧盟在困局中找不到出路,或许因为本身就已经走进死胡同,更多的是需要转身,而非继续向前。
转身与回响
在成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斗士之前,哈耶克曾信仰费边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让他“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这些如此吸引人的社会主义计划如何能够实现呢”?后来受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著作《社会主义》和关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讨班,哈耶克的观点开始朝着自由主义转变。或许正是因为信仰过社会主义又最终将之抛弃,所以哈耶克非常了解社会主义者的想法,在论证中也更加有针对性。
在社会主义成为一种趋势的40年代中期,哈耶克想告诉人们,纳粹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反动,而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用一种经验得来的理性反抗理想的社会主义热情,用自由主义的冷静需要不断警醒世人不要走上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因为“一项维护个人自由的政策是唯一真正进步的政策,在今天,这一指导原则依然是正确的,就像在19世纪时那样”。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哈耶克著作并负责审稿的学者如此评价:“哈耶克的著作可能会在我国掀起一场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大论战……这本书几乎完全是批评性的,而缺乏建设性。它的论证思路是非此即彼,没有妥协的余地。作者写作时充满激情,本书具有伟大的教条主义者的极端清晰性。哈耶克真诚的相信别人持有某种危险的观念,而这些人却没有察觉。他怀着充满爱意的焦灼之情,对他的同胞们发出了警告”。
确实如这位学者所预测的,《通往奴役之路》刚一出版就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在英国刚一出版几天就销售一空,而在美国则连续出版四次,“几乎没有过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和一本非虚构作品在这么短时间内如此走红”。
小结
虽然哈耶克的文字读起来很晦涩,一句话经常需要反复读才能领会真正的含义,但是每一句话中的思想却无时不刻不让人感到醍醐灌顶。或许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流连于社会主义的火热中,而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的呼喊,就像一盆冷水坚决的浇在读者的头上,使人恢复冷静。
自由主义不是放任自流无所约束,而是以开放和宽容的姿态,为个人努力和社会发展留下可能性的空间。追求自由,也许会使人暂时走上混乱之路,但放弃自由一定是通往奴役的道路。哈耶克帮人们拨开纷繁现实的迷雾,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真的会走出谬误和偏见,最终仍然取决于自由的选择。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8:47 , Processed in 0.08277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