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 0
|
凶手是狐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德盛全
“凶手是狐”,莱特镇的第二部,已经完全脱离了第一时期奎因的风格,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除了主角是埃勒里之外,我丝毫没有看出任何第一时期奎因作品的痕迹(除了小说后部那个很长的注释),奎因成功地完成了他写作风格的转型。在这部小说中,没有惊人的诡计,也没有惊世骇俗的推理,只有紧凑、引人注目的故事发展以及详细的人物刻画,埃勒里也从过去那个逻辑之上甚至有些冷酷的解谜狂人变成了如今关注人心,富有同情心的成熟男人。也许从侦探小说的角度而言这部作品并没有太过出彩的地方,奎因迷们也会抱怨这部作品失掉了奎因最精彩的逻辑推理,但是从小说的层面而言,“凶手是狐”堪称优秀。
我有个朋友,没有看过几本推理小说,他看到我书架上有一些推理小说,就随便从我这借了两本拿去看,那两本都是奎因的小说,其中一本就是“凶手是狐”。他从我这里得知奎因的小说可以分为多个时期,而他借的两本就分别属于奎因前期和后期的作品。在他看完那两本小说之后,他极力向我推荐当时我还没看过的“凶手是狐”,而且还给出评价说“看来奎因的作品要比前期的作品要好”,由此可见“凶手是狐”作为一部小说,其素质可以说是上佳的,要知道我那个朋友看过的另一本奎因的小说可是众多推理迷心中的神作“希腊棺材之谜”。“凶手是狐”讲述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情节十分紧凑和引人注目,在文笔方面比起第一时期的奎因作品要好很多,还有最显著的一点差别则是它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人物形象较早期奎因的作品要饱满得多。在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奎因过往作品中不曾出现的心理描写,明明深爱妻子却因为心中阴暗的恶意而痛苦不已的戴维,对丈夫深深依恋绝不放弃希望的琳达,从一开始完全不抱任何希望,再到重拾信心,重新燃起对自由的渴望的巴亚德,每个人物的形象在奎因笔下都显得十分饱满,就连那个看守巴亚德的大胖子霍威警官,也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最最让奎因迷们印象深刻的,毫无疑问是埃勒里较之从前的改变。在“凶手是狐”中,埃勒里不再是过去那种“逻辑当前,人性靠边”的神探,在这件案子中,他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以至于在他办案陷入困境时,竟会向老法官求教关于巴亚德的人格问题,过去的埃勒里是断然不会把人性因素放入他的逻辑思考中的,要知道昔日的埃勒里甚至要借助逻辑排除法来排除他亲友的作案嫌疑。这样的埃勒里虽然少了往日的睿智,但是却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更加可爱,无形之中为“凶手是狐”增添了不少亮点。
在“凶手是狐”中,推理无疑被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对于破案真正有用的线索只零星地出现在几个部分,故事中的解谜部分被大大简化,对于执着于奎因的逻辑推理的读者而言,这样的情节无疑会让他们感到失望,但是不可否认,奎因这回确实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对于我们这些读者而言,奎因能够提供我们不同风格的作品供我们选择,实在是我们读者的幸运!
详情
紫苏雅
读完本书,觉得与AC的啤酒谋杀案有相似之处,于是晚上回家又翻了一遍啤酒谋杀案,以做对比。
以下泄底,是不是应该打很多行空格?
啤酒谋杀案的证据链:
1.凯若琳在啤酒瓶上伪造指纹——毒药并不在瓶子里而在杯子里——凯若琳并不是下毒者
2.1.凯若琳和安雅吵架后说“你和你的那些女人们啊”——爱莎与之前女人并无不同——安雅并不是真的爱她——爱莎在窗下听到
2.2.麦瑞迪背对着药品室的门和爱莎说话——爱莎看到凯若琳拿毒药
综上,2爱莎有动机,有手段
3.爱莎是凶手
凶手是狐的证据链:
1.水瓶中的沉淀线说明从水瓶中还额外倒出过一杯葡萄汁——还有人来喝过葡萄汁——还有一个神秘访客——访客找到,访客没事——水瓶中没有被下毒——毒药只能在杯子里
2.杰西卡打碎了第一个杯子,之后她用的杯子是她亲手拿的,巴那德没有碰过
3.综上,巴那德没有下毒
4.戴维曾经拿过阿司匹林当作药品做实验
5.可能是戴维误拿毒药,放在杯子里忘记洗掉,被杰西卡误食
从证据链来看,其实是啤酒谋杀案更加完整无懈。两者在“排除之前认定的凶手”上都做的不错,但在确认真正凶手时,本书以猜测为主了。实际上,本书甚至有很多漏洞。比如,杰西卡拿第二个杯子是亲手拿的,别人都没碰,这是巴那德一面之词,没有证人。再比如,来访的波奈尔小姐也有作案可能。至于戴维误杀杰西卡,更是没有直接证据,就像当年判决巴那德一样的缺乏证据。
啤酒谋杀案中,要洗脱罪名的凯若琳也已经死了,所有的证言都来自其他“非当事人”,可靠度就高了很多,而且很多证言可以由不同的人相互印证。证据链虽然简短,但是有效。这也是啤酒谋杀案的讨巧之处。
本书中没有太过复杂的人物,每个人甚至都是一腔纯良的样子。慈爱的托伯特,慈爱的爱米莉,慈爱的巴那德……爱着戴维义无反顾的琳达,爱着琳达义无反顾的戴维,甚至为了得到琳达跑去打人偷东西陷害老福克斯的肯恩……这就注定了不可能发生什么真正的谋杀案,也并没有凶手,甚至连恶意也没有,完全是一幅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画卷。婚外情的那一对儿,一个已死,一个获得了谅解;戴维虽然几近精神崩溃,但最后还是重获新生。巴那德获得自由;唯一进了看守所的肯恩,也仅仅是伪造文书,并且他的动机还是为了得到琳达,这实在也无法和侦探小说中最惯常出现的恶意或者杀意相提并论……甚至可以称作是出于爱意,尽管是不提倡的爱意。
与此不同的是,啤酒谋杀案中的人物性格就鲜明得多了。自我中心的安雅,暴烈隐忍的凯若琳,他们又组成了一对最让人揪心的夫妻+情侣;调皮捣蛋的安姬拉,严肃刻板的威廉小姐,又是一组互补的组合;内敛的麦瑞迪,外向的菲利普,一对性格互补的兄弟,最重要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迷恋着凯若琳。最后,还有爱莎,年轻、勇敢、充满活力、残暴、原始的力量,虽然是凶手,却有非常鲜明而吸引人的性格。
必须承认,刻画人物方面,一直是AC技高一筹,EQ的长处在于构建一张庞大缜密的逻辑网。只是在本书中,EQ的长处也表现得并不鲜明,原本的弱项就更加无法和AC相比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8 09:06 , Processed in 0.682748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